秦国通过杀敌来获取爵位?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残酷的一段时期,尽管当时的人口规模不是很大,可是战争规模却是空前,甚至比后来的许多乱世犹有过之。比如长平一战,秦赵两国投入的兵力就都在大几十万,光是赵国阵亡的将士(包括被白起坑杀的),就有四五十万。如此惨烈的战争,古今中外都是罕有的。
所谓的战国七雄之中,最出名,实力也最强的,就是秦国了。在当时,秦军有“虎狼之师”的称谓,令敌人闻之丧胆。正是靠着这支军队,秦王政才能成功地一统天下,让战国上百年的硝烟得以暂时消弭。
秦国的胜利,从根本上说,得益于孝公时期商鞅变法的成功。商鞅是当时有名的法家代表人物,原本是卫国人,据说是卫国公室后裔。早年曾求仕于魏国,但不得志,后来转投秦国,受到了秦孝公的重用,并开始掌握大权。
自此以后,商鞅就将自己的才能以及抱负一一施展出来,并让秦国的国力迅速提升,也让秦国的军队从此有了“虎狼之师”的称谓。
商鞅改革秦国的爵位制度,将其细分为二十级
商鞅将秦国的军功爵位一共分为二十级,从一级公士、二级上造,一直到二十级彻侯。
这二十级爵位中,最出名的,应该就是“大良造”了,因为战国四大名将中的白起以及王翦,就都曾拥有过这个爵位。然而它还并非最高爵位,只不过在二十级爵位中排名第十六而已。但这已经是一个普通人凭借军功能够达到的最高爵位了(以白起之强,尚且如此)。
在此之上的四大爵位,只有出身公室或者皇亲国戚才可以享有,比如秦昭王的舅舅魏冉,就曾获得过彻侯这个最高爵位。
普通人可通过斩获敌人首级来获取爵位
商鞅之所以要改革秦国的爵位,为的就是激发秦军将士的战斗力,因为爵位是可以通过斩获敌人首级来提升的。比如最低级的公示爵位,门槛就非常低,只需要在战场上斩获一名敌人的首级就可以获得。
正因如此,秦军上了战场,就仿佛磕了药一般,因为他们都知道,只要自己能够侥幸杀掉一名敌人,并割下他的首级,就可以回去受封爵位,从而实现“阶层跨越”。然而战场毕竟是非常凶险的,秦军将士如此拼命,难道“阶层跨越”对他们来说就真得这么有吸引力吗?
先秦时代,阶层跨越非常困难,对普通人吸引力极高
如果是今天,让一个人冒着生命危险来博得阶层跨越的可能,想必绝大多数人都会打退堂鼓。然而在那个年代,这种奖赏却对普通人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这是因为,先秦是一个阶层严重固化的时代,从最高一级的王(周天子以及后来称王的诸侯),再到诸侯(公侯伯子男),再到大夫,再到士,都是严格世袭的。下级阶层的人想要实现跨越,难度极大,除非是立下大功。
比如秦王先人,商周交替之际由于是支持商纣王的,被从诸侯贬为庶人,后来因为为周王室养马有功,才从庶人上升为大夫,又花了两百多年时间,因为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而被封为诸侯。秦王祖先的阶层跨越,可是以百年计的,这就足以看出当时阶层固化之严重,以及下层想要实现阶层跨越的难度之大。
正因如此,商鞅颁布新的爵位制度后,就立刻让秦国底层的民众看到了希望,因为他们只需要家里有一个人上战场斩获一名敌人的首级,就可以实际阶层跨越了,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事。然而真有这样的好事吗?容易得到的爵位,含金量又会有多高呢?
理想很丰满,现实则很骨感,低级的爵位含金量并不高,甚至也不易得
从表面上看,只要杀敌斩首既可获得爵位,似乎是一件容易的事(相对于以往的立大功)。然而实际上,能够轻松获得的爵位,就只有最低的公士而已,再往上,就非常困难了,比如第二级的上造爵位,就需要斩获五名敌人的首级才行,再往上,就更多了。
战场上是九死一生,能够活着回来就已经极不容易了,更何况斩杀这么多敌人的首级。所以说,单凭战场杀敌来获得爵位,除非是天选之子,否则恐怕早就把命给送掉了,正所谓有福得却无福享。
至于“容易”得到的公示爵位,则只有田地一百亩,宅子九亩,外加一名仆人。这其实很难说是阶层跨越,不过就是比普通平民稍微富裕一点而已。
所以说,商鞅就是充分利用了底层平民对“阶层跨越”的渴望,让他们以为杀敌就可以轻松获取爵位。而事实上,通过杀敌获得的爵位,含金量并不高,而且越是高等的爵位,也就越难通过杀敌获得,毕竟在战场上,就算你武艺再高强,也不可能总有那么好的运气。
秦国是周朝时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的诸侯国。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秦国之所以能在战国中后期迅速崛起,并最终一统天下,可以说与秦人的战争积极性密切相关,而秦人之所以如此好战,则与“商鞅变法”密不可分。而要论“商鞅变法”对秦人的刺激作用,个人认为最主要体现在实际利益和地位提升两个方面。
实际利益:秦国实行土地私有,获取土地主要依靠战功
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周朝实行分封制,天下土地的所有权归属于周天子,然后周天子将土地分于各诸侯,诸侯则将土地分封于卿大夫,卿大夫负责向诸侯上缴赋税,诸侯则负责向周天子定期进贡。
到了卿大夫阶层,他们虽然实际拥有土地,但却并不用于自己耕种,而是将土地再分配给百姓耕种,而这种分配制度便是“井田制”。所谓“井田制”,便是以沟、洫、浍为界限,将土地分为大小基本一致的地块,纵横交错的界限便如同“井”字,其中中间一块为公田,周边八块则为私田。
正如孟子所说,“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也就是说,一“井”有土地九百亩(不同于现代的亩),其中百亩“公田”由周围八家百姓共同耕作,所产上缴贵族统治阶级;百姓拥有的百亩“私田”,则由百姓各自耕作,产出归自己,但必须先公后私。
春秋战国以后,虽然随着周天子的衰弱,各诸侯国已经各自为政,但初期各国制度基本沿用周制,只是土地的所有权从周天子变成了各诸侯国君罢了。
之后,随着农耕和铁具投入农业生产,百姓的生产力大为提高,百姓已经不满足于被绑缚在有限的土地上,因此私自开垦“私田”的现象日益严重,而百姓对于耕种“公田”的积极性也不断减弱,“井田制”就此遭到破坏。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各国相继实行土地制度改革,井田制逐渐被废除,公田被取消,其中齐国在齐桓公时推行“相地而衰征”,即以土地质量好坏和数量多少来征收相应税赋;晋国则在晋惠公时推行“作爰田”,即将土地赏赐给立有军功之人;鲁国则在鲁宣公时推行“初税亩”,即根据土地耕种面积来征收税赋;楚国则在楚灵王时推行“量入修赋”,即根据土地实际产出征收税赋。
秦国由于早期相对落后,相较于其他列国来说,土地改革推行较晚,直到秦简公七年(前408年)才推行“初租禾”,即按照土地实际收入多少来收取税赋。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列国实行土地改革,且部分诸侯国承认土地私有,但大部分土地仍然牢牢掌握在各级贵族手中。
直到秦国实行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除井田,民得买卖”,这才彻底废除了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的同时,允许百姓私下买卖,并全面推行军功授田制度。也就是说,一家人能够拥有多少土地,不再以血缘来决定,而全部以军功来决定。
在古代,土地乃是极为重要的生产资源,一个家庭拥有的土地面积,直接决定了其家庭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因此,“商鞅变法”后实行的土地政策,可以说对旧有制度形成了极大的冲击,自然极大的调动了百姓的积极性。
地位提升:秦国推行军功爵位制,百姓难得的上升通道
受夏商以来奴隶制的影响,导致周朝时以“世卿世禄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大行其道,即周天子、诸侯国君、卿大夫等统治阶层世代相传,导致权力始终掌握在贵族手中,享有所封的土地和付税收入。
虽然春秋战国以后,随着诸侯之间争斗日益激烈,各诸侯国纷纷实行变法,“世卿世禄制”逐渐走向崩溃,各国为图强不断招纳士族为官,并不断改革官僚制度。但大部分诸侯国的变法并不彻底,列国仍然保留有一定的世卿世禄特色,贵族阶层仍然保留着极大的特权。
直到秦国实行商鞅变法,随着境内全面推行“县郡制”(县下辖郡),且郡县官员全部由朝廷直接任命,该制度无疑极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再加上“井田制”在秦国彻底被废除,导致世卿世禄制在秦国存在的基础被彻底破坏。
与此同时,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开始全面推行“二十等军功爵制”,并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即依军功大小定贵族身份之高低,而贵族如果没有军功,爵位也无法保住。
要知道,在秦国商鞅变法以前,社会阶层固化极为严重,哪怕你能力再强,也根本无法进入贵族阶层。楚、秦两国哪怕是周天子承认的诸侯国,可在中原诸侯国眼中,却仍然将其视为蛮夷,这也是中原各国难以深彻变法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秦国“二十等军功爵制”的推行,才使得贵族特权彻底被废除,真正使得阶层固化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解决。也就是说,只要你在战场上努力杀敌,就能获得爵位,地位也能得到提升,成为人上人。
这种打开社会地位上升通道的制度,带来的冲击力更为强劲,不仅使得百姓们得到了难得的上升通道,而且秦国为每等爵位都制定了极为详尽的待遇,土地、住房、餐饮、劳役等皆与爵位等级息息相关。可以说,一人封爵,那就是举家受益。
此外,这种军功爵位还可以继承,也就是说即使你在战场上阵亡,你的儿子还可以继承你的军功,如此也就打消了百姓们的后顾之忧。
如上,有了实际利益和地位提升的刺激,百姓们对于战争的积极性自然极高,虽然战争会有伤亡,但那却是百姓们获得上升的唯一通道,也是改善家庭生活的直接方式,他们又岂能没有积极性,岂能不拼命?
尤其是在那种征兵制下,各国参战军队除了少数精锐之外,大部分都是临时征调的普通百姓,大家战斗力差距本就不大,秦国士兵在这种刺激之下,士气高涨的他们自然令敌人闻风丧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商鞅变法是秦国由衰转盛的转折点。秦孝公时期秦国早已经失去了春秋五霸的霸主地位,现在的秦国可以用落后挨打四个字来形容。最重要的农业基地河西走廊已经被魏国夺去,秦国目前的情势岌岌可危,如果再沉沦下去肯定会成为其他国家嘴边的一块肉,秦孝公上位之后开始大力的招揽人才,希望得到更多有才能的人来帮助他兴建新时代的秦国。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秦孝公招揽贤才的过程当中出现了商鞅这位改变秦国命运的人物。商鞅变法总体原则削除特权,分封土地,调动人们生产生活的积极性。秦孝公之前秦国一直沿用西周的政治制度,功勋贵族当中只要一个人立下很大的功劳,他的子孙后代就可以继承自己的爵位。而其他人根本没有机会成为上流社会的人,没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大大限制了底层社会人们发展的积极性。
商鞅变法规定绝对不可以继承先人的爵位。只有在战场上真刀真枪地建立属于自己的功劳才能获得更高的爵位,经常在战场上见到秦国的士兵拿着敌人的头颅在战场上来回奔跑。杀死更多的敌人,建立更大的功勋,就可以在军队中立足,可以在秦国中获得更高的爵位,大大的激励了将士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积极性。
在农业生产方面废除井田制和奴隶制度,采用阡陌制。允许土地私有化,允许地主阶级可以把剩余的土地卖给其他人换取自己需要的商品。采用重农抑商的国策,给予功臣的奖励主要以粮食为主,并且大大打压商人在全国的地位,提升农民在社会的地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农事活动,秦国积累了大量的粮食,为以后的军事战争做足了准备。
商鞅采用什么手段让老百姓一听到打仗就兴奋得要上战场?总结起来就四个字——军功封爵!不要小看这四个字,在战国时期,这可是破天荒改变历史的重大举措!
在商鞅变法之前,列国实行的是世卿世禄制。简单说就是,贵族永远是贵族,平民永远是平民,奴隶永远是奴隶!纵使你建立了再大的功勋,也无法改变自己的身份。每逢战争,冲在第一线充当炮灰的都是奴隶和平民,但是论功行赏却没有他们的份。这些军功都被算在了世卿世禄的贵族、世家子弟头上,如果你是奴隶或者平民,无论你在战场上杀了多少敌人,你的身份依然是奴隶或者平民!
而商鞅的变法,彻底改变了这一切。在徙木立信,确立了官方的信誉之后,商鞅在秦孝公的力挺之下,推出了著名的二十等军功爵制度。在二十等军功爵制度的大框架下,出身不再成为建功立业的枷锁,无论是奴隶、平民,还是贵族、世家子弟,想要获得爵位和待遇就必须凭借军功!奴隶、平民如果立有军功,同样可以获得爵位!并且,秦法规定,如果奴隶立有军功,不仅可以获得封爵,而且还可以让自己的妻儿、家人摆脱奴隶身份!除此之外,秦法还明确规定了每一级爵位对应享受的物质生活待遇,甚至细致到平时吃肉还是吃菜、吃什么样的肉、吃多少肉以及分几亩地、分几套房!
这种刺激对于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没有出头之日的奴隶和平民而言,充满着巨大的诱惑。只要上战场,凭借军功便可以改变自己及家人、后代的命运!原本消极、畏战的秦奴隶、平民纷纷摩拳擦掌,巴不得战争赶紧来临。正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了利益的刺激和驱动,秦军在战场上就像疯了似的,甚至赤身裸体、不使用任何防护,见敌就杀!以至于有秦军士兵为抢夺敌军首级而大打出手。为什么?因为军功的量化标准就是斩获敌军首级的数量!敌军的首级就是自己的房子、票子、车子、女子……秦军还能不疯?
除此之外,为了不使战争过多影响国内农业生产,商鞅变法还废除了周代长期实行的井田制、开阡陌,推行土地私有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又大力开垦荒地、扩大农耕规模。为了弥补战争造成的男丁减少而导致的农业人口不足,秦国甚至给予了极度优惠的条件,鼓励六国平民、甚至奴隶前往秦国从事农业生产,几乎给了六国百姓与秦民同等待遇!如此一来,六国无地百姓纷纷前往秦国,帮秦国人种地、打粮,为秦国长期的东出之战提供了殷实的后勤保障。同时,因为大量开垦荒地,也使得秦国可封赏土地的日益增多,给大规模实行二十等军功爵制度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试想,如果土地没有增加,总有封完的一天;如果土地没有私有化,封给了自己也不是自己的。没有了可封赏的土地、没有了属于立功者自己的实际利益,二十等军功爵便成了一张“空头支票”,谁还会为徒有虚名的爵位卖命呢?
正是因为二十等军功爵制度的实施,使得战争与政治地位、经济待遇直接挂上了钩,杀多少敌军就意味着自己得多少好处!自此,秦军战斗力猛增,和六国军队早已不在同一个数量级之上。接下来便是大规模收割六国军队首级了,在“看到战争就兴奋”的秦军面前,六国军队几乎没有招架之力,纷纷沦为了秦军换钱、换地、换地位的工具!短短百年不到的时间,秦军便灭掉了六国、统一了天下。
商鞅规定秦国士兵斩获一颗首级就能晋升一级爵位,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变法要成功。秦和赵投资数十万军队。仅在赵国战争中就有四五百万士兵丧生(包括被白旗坑杀害的士兵)。这场悲惨的战争在任何时候都是罕见的,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秦国的头衔可以做很多事情。标题起着重要作用。根据继承制度,头衔可以继承,但需要减少两个级别。秦国的名称可以说具有中心地位。根据继承系统,只要减少两个级别,它就可以被继承。可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贵族家庭的地位,缓解了阶级矛盾的作用。
如果有能力工作的普通人,无论男女,四处游荡,懒散,并试图靠自己生活,他们会感到羞耻。政府将把他们当作公仆,完全剥夺他们的人身自由;如果你有一个头衔,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一枚金牌而不致死亡。如果一个人获得军功,整个家庭都能受益。不管是什么样的人,他们都在寻求晋升以获得更高的头衔。在逮捕令期间,战斗是第一优先事项,上述最后一点尤为重要。所以这里有一个问题:既然勤劳可以免服兵役,那么一个秦人能在不冒着生命危险在战场上获得军事功绩的情况下,诚实地修行,安居乐业吗?
当你是秦国的士兵,当你在战场上杀死敌人时,你将有机会建立军事功绩。此外,如果你不想要一个章节,你还可以得到土地、金钱、员工和其他可以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东西。从根本上说,秦始皇的胜利得益于商鞅在孝道时期的成功退休。商鞅是当时著名的法学家代表。他原籍魏国。据说他是魏国的后裔。早年,他想在魏国当一名军官,但失败了。后来他搬到秦国。
当权时期四大名将中的白旗和王健都有这个头衔。然而,这并不是最高的头衔,而是排名第16位的第20位。老实说,你是个自由的仆人。在没有战争的时候战后,他会和他的主人一起参军,做一些艰苦的工作,比如端茶、送水、铺床和叠被子。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1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