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西厢记中崔莺莺的人物原型揭秘这一内容。
崔莺莺和张生的故事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爱情故事,不仅在话剧《牡丹亭》和小说《红楼梦》中有所反映,并且在唐代文学家元稹创作的《莺莺传》中也有其踪迹。许多人对于崔莺莺这一人物是否真实存在充满疑问,或者她在历史上是否有原型。本文将对崔莺莺这个人物及其故事的历史背景进行一番探究。
《莺莺传》是唐代文学家元稹所作,故事情节与《西厢记》有着惊人的相似性,由此可以推断出崔莺莺这一人物并非后来杜撰而成。《莺莺传》可谓是悲剧版的《西厢记》,呈现了封建社会中两个相爱却无法在一起的人的悲惨命运。
元稹是当时年少轻狂、风流倜傥的翩翩公子哥。在一次宴会中,他偶然听到了崔莺莺的歌声,便为她的容貌和歌艺深深着迷。他日日去听她歌唱,但由于自己的宏图大志,他最终选择了放弃这段感情,选择了追求自己的仕途。
虽然崔莺莺这一人物在现实历史中并无确凿的记载,但从《莺莺传》的创作背景和元稹的情感经历来看,可以推断出她可能是元稹遇见的一位歌女,而《莺莺传》便是他为了怀念初恋所创作的作品。
因此关于崔莺莺的历史原型并不是荒诞的杜撰,而是可能在古代某个时期的一位真实存在的女性。这种传统文学中的人物往往融合了历史和想象,在为人们提供美好故事的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情感历程。崔莺莺和张生的故事,或许在历史上真有原型,也或许在后人的想象中得以永恒传颂。
这篇文章是元稹为了怀念自己的初念双文所作,那时候他还是年少轻狂、风流倜傥的翩翩公子哥。他是在一次好友的宴会中看到她的,虽然身着普通,但是容貌明艳。那歌喉一出,眼波欲转,真真的是美丽不可方物。他沦陷了,日日去听她歌唱。哀怨婉转的小曲都听了个遍,双文也对这个公子哥产生了好感。但是元稹心怀青云之志,他没法放弃自己一生的仕途去追随一场虚无缥缈的爱情。他虽绝非无情之人,但还是抛弃了这个歌女。
《莺莺传》就是他在抛弃双文之后,回想起那些美好的时光的产物。文中他将双文美化成了相国之女,说她是“颜色艳异,光辉动人”,表达了他对少年往事的追忆。
上文说了《西厢记》是根据元稹的《莺莺传》改编的,那里面的双文原为歌女,为啥后来的作品中都说她是名门望女呢?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唐朝盛行门阀制度,歌女这种身份低贱的职业“上不得台面”。
本文总结了关于西厢记中崔莺莺的人物原型揭秘的全部内容。如果你对历史人物感兴趣,并且想要深入了解更多有关历史的相关内容,我们强烈推荐您关注我们的。我们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源,包括历史人物的传记、历史事件的详细描述以及历史文化的探讨。
1、崔莺莺有闭月羞花、倾城倾国的绝美容颜,然而剧作家并没有对此作出正面的描述,而是借由他人的惊艳来表现。
2、崔莺莺也是一个聪明智慧的女子。她有着极高的文学修养,出口成诗。
3、崔莺莺相国千金,出身高贵,温柔端庄,多才多艺,深受封建礼教熏陶,自小家教严谨,是典型的贵族小姐,然而她与一般的女子不同,她有自己的思想,在温驯的外表下仍有急于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愿望。
4、崔莺莺自幼所受的教育与她自身追求之间的矛盾,使她内心斗争反复强烈,所以她城府极深,对自己的行为十分在意,惟恐被人识破。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故事源自唐代元稹的《莺莺传》
全剧叙写了书生张生(名珙字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该剧具有很浓的反封建礼教的色彩,作者写青年人对爱情的渴望,写情与欲的不可遏制与正当合理,写青年人自身的愿望与家长意志的冲突;表达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爱情观。
全剧体制宏伟,用了五本二十一折连演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在古代杂剧中是罕见的。该剧情节引人入胜,形象鲜明生动,文采斐然,极具诗情画意。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艺术特色
相较于《莺莺传》简单描述张生对莺莺始乱终弃的故事情节,《西厢记》的情节无疑要丰富得多,人物形象也立体生动得多,更容易博取读者的好感。《莺莺传》里的张生热衷于追求功名利禄,不敢反抗崔夫人这种封建家长,甚至对莺莺始乱终弃,令人厌恶。但《崔莺莺待月西厢记》里的张生却勇于追求爱情,且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既可爱又感人。莺莺对爱情的追求更是强烈,在与张生互生情愫后,她全然不顾世人的眼光,主动接近张生。送张生进京赶考时,她对张生能否高中毫不介意,只盼他早日考完,早日归来。这种毫不掺杂物质诱惑的纯洁爱情观,令人动容。除了男女主角外,《崔莺莺待月西厢记》里的红娘形象也相当突出,她本受崔夫人之命,去监视小姐的一举一动,结果却成了帮助小姐追求自由爱情的好帮手。她聪明机灵,有智有谋,周旋在张生和崔夫人之间,每每都会将强横的崔夫人逼得无言以对,说她是张生和莺莺的爱情军师,一点儿都不为过。两人最后能有情人终成眷属,实在要多谢红娘从中穿针引线。
除了饱满的故事、立体的人物和明确的主旨外,《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的唱词也十分突出,极富诗意,读起来就如同一首首曼妙至极的抒情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崔莺莺,小说、戏剧中的人物,生于河北博陵,最早出现于唐代元稹的小说《莺莺传》,《莺莺传》描写的是张生对崔氏始乱终弃的故事,文章的最后说“崔氏小名莺莺”
生活于唐代贞元年间,其父已亡,母亲姓郑,张生之母也姓郑,细算起来莺莺之母是张生的远房姨,《莺莺传》里只说崔氏财产甚厚,多奴仆,没有对崔氏的家庭做具体的说明。张生与崔氏一家同寓于普救寺,恰逢蒲州兵乱,张生与蒲州的将领相识,请兵保护,崔氏遂免于祸乱,崔氏妇命莺莺出来拜谢张生,张生对?莺莺一见钟情,爬树跳墙到西厢房去会莺莺,被莺莺严辞责斥,但几天以后莺莺又自己主动去见张生,后来张生暮来朝去,一月有余,等张生进京赶考时就抛弃了莺莺,张生还把莺莺比喻成妲己、褒姒那样的人,说自己的德行不能胜妖孽,所以“忍情”。最后崔张二人各自结婚,张生一次路过莺莺的居所,想见一见莺莺,莺莺最终没有见他。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07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诸葛亮为什么看不起诸葛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