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张昭为什么力主降曹张昭是个怎么样的人结局是什么

众妙之门 2023-06-15 02:09:30

张昭为什么力主降曹张昭是个怎么样的人结局是什么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三国张昭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赤壁之战时力主降曹的张昭,从来并非真正意义的“投降派”,相反,从孙策攻取江东起,张昭就一直被孙氏兄弟信赖为老师,并从无到有组建了孙吴政权整个幕僚文官系统,地位等同于荀彧之于曹魏、诸葛亮之于刘备。

所以,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写信挑拨孙权张昭关系,正是想让孙权自毁长城,自取灭亡。

孙吴政权的致命伤,就是政治根基不足,统治合法性严重缺失。

孙氏一门出身寒微,孙坚之祖父仅仅是个瓜农,再此前三代以上皆不可考,论家世,别说和太尉之子曹操比,就算和比起本身是汉室宗亲、自己祖父也举孝廉当过县令的刘备比,都相差甚远。

孙坚倚仗军功,获得了长沙太守和乌程侯的官爵,奋先讨董,攻破洛阳,被誉为天下名将,忠烈之士,然而这过程中却也攻杀朝官,非止一次,颇为时人诟病。

孙坚、孙权父子

孙坚英年早逝,孙策初为袁术之部属,替其攻城略地,渡江后又以杀戮名士而立国开基,因此江东世家大族,对这个纯系武力强权建立的豪强政权,皆潜藏深刻不满。

周瑜和孙策

历史上孙策死时,并未说过【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他真正托孤的便是张昭。当时情形就如同刘备托孤诸葛亮一般,孙策许诺张昭可以凭自己的判断,去决断孙氏政权的行止进退,生死存亡。

周瑜率军奔丧,协助孙权和张昭压服众将帅之心,才有和张昭同理军政大事的地位。

张昭作为中原名士受命托孤,辅佐孙权继领江东,以其名望人脉长袖善舞,有效缓和了和江东大族的关系,逐渐赢得了他们的支持,孙氏政权方能在巩固了政权基础,在江东扎下根来。

张昭和孙权

在赤壁之战之前的整整七八年里,中原地区人士对江东的认识,皆是只知道有张昭,其次则是周瑜,唯独不知有孙权,只当他是一块江东文武共同供奉的招牌。

曹操在官渡之战取胜后,以势如破竹之势,统一了河北、河南、山东、两淮,又新进收取荆襄,势力之强,已经超过了光武帝刘秀正式称帝之时。

在当时绝大多数人看来,曹操统一天下已成定局,至多不过两三年内,如关中韩马,汉中张鲁,益州刘璋等,就就得一一拱手而降了。

魏王、丞相:曹操

曹操在赤壁之战前,是否真有立刻以武力征服江东的计划?只怕未必。他连荆州也才刚刚到手,远谈不上统治巩固。

因此《程昱传》表彰有程昱认为孙权联合刘备反曹的先见之明,亦等于说曹营其他智者,包括荀彧荀攸在内,包括曹操本人在内,都认为孙权会和公孙康杀二袁一样,杀了刘备这个头号反贼,献其首级以归附中枢,才对此盲目乐观。

因为有之前曹操认可公孙氏割据辽东四郡的先例,扬州菁华之地本在淮南,孙氏占据的江东五郡,在当时中原人士看来,同样也是户口稀少,贫瘠偏远的化外之地。

所以张昭为首的东吴文臣,会相信孙权只需表面臣服,绑送刘备或斩其首级给曹操示好,曹操会同样允许孙权名义上归附,合法割据江东,也在情理之中。

以张昭及其他一众东吴文臣在历史上的品行,若单凭鲁肃一面之辞,便以为他们都是只顾个人功名利禄之徒,不惜卖主之人,不免太失之片面。

莫忘孙策托孤时遗训,同样是嘱托张昭能守则守,不能守则归附中枢,争天下野心自此而止,只要能保孙氏一门子弟在新朝平安,才是孙策临终时最看重的。

再退一步说,即使赤壁之战时,曹操自持武力强大,定然不许孙权割据江南,定要武力统一,张昭的做法也不能算错。

孙策是天下闻名之英豪,如果投曹,当然生不如死。而此时的孙权并不是孙策,天下大多数人皆以为他是个临时接替兄长的招牌,江东诸事皆由张昭做主,本身也严重缺乏声望和号召力,对曹操而言也没有什么威胁可言,更不会因此忌惮,而必欲除之而后快。

就如历史上是马超先背父起兵,马腾才会被杀。无野心如张鲁及其子孙,包括刘表之子刘琮投降后在魏国都过得不错,虽然不免被曹操背后鄙视为“豚犬”。

孙权此前非但和曹操无怨无仇,甚至他15岁时举孝廉踏入仕途时,曹操有以礼征辟之恩。后来孙策死时,他接任会稽太守,并封讨虏将军,形式上也是由曹操向朝廷举荐。

若按东汉王朝传统,就意味着孙权类似于曹操的“门生”,要终身对曹操尽类似僚属对主公的义务,如果曹操哪天去世,孙权还要类似曹氏子侄一般,给他这位“恩主”服丧。正如刘备从前举袁绍之子袁谭为孝廉,因此哪怕兵败落魄来投,作为汉朝大将军的袁绍,也要亲自出迎,待以客礼。

因此孙权若举江东之地投曹,作为曹操的嫡系门生,被厚赏实为理所当然。想要封侯、入朝得九卿、中二千石之高位,丝毫不难。等到曹操当真统一天下,代汉称帝,此后孙权作为天子门生,在新生的曹魏朝堂,挪腾进退的余地就太大了,可说是上升空间十足。

之后孙权大可培养子弟,熟读经学,交好大族,提高门第,历几代人之功,努力跻身到世家大族之列,亦不是完全绝无可能。可以参见窦氏是如何完成从割据诸侯到新朝勋戚的转变,河内司马氏又是如何完成从将种到高门士族的华丽变身。以江东孙氏瓜农子之门第,如此这般也可算光宗耀祖了。

至于曹操好色“好人妻”,欲得江东二乔云云,莫忘记他一生收纳的都是寡妇和败虏之妻,可从来没有类似历史上吕布的毛病,并不会去打麾下群臣诸将的家室主意。

所以,张昭受吴太夫人和孙策母子双重托孤,对孙权视若子侄,感情真挚,他力主降曹,完全符合孙氏一族和孙权个人的利益,绝不是让孙权去死或生不如死的。

至于孙权自己,他的野心本来就是一步步被鲁肃等人怂恿、加上赤壁之战大胜后志得意满滋长出来的。乱世男儿,谁不想割据一方威福自专,但虽不甘心却认清现实而归顺的亦是大多数人的抉择。

如广陵太守陈登,素有湖海之志,善养士得民心,又两破孙策大军得勇名,然后被曹操调离广陵时,他为什么选择服从,而不是索性据地反了?情势比人强。

从赤壁大战事后来看,孙权周瑜鲁肃们抗曹抉择,何其正确英明,赤壁之战堪为东吴立国之战,诸人一齐以英雄君臣之誉名垂青史。

然则另一方面,在天下局势明明已然大定时,归顺中枢、重建本邦、天下太平方是绝大多数人的理想。而为个人野心和功业便好武弄险,生生令天下分崩延续百年,从华夏历史高度,孙权鲁肃等诸人此举亦颇值得商榷。

毕竟这从来不是如抗日战争那般抵抗侵略,从来不是如岳飞抗金那般对抗异族,而仅仅是作为地方势力的孙吴,是否要归顺朝廷中枢,结束分裂,尽快实现天下一统。

比起远距离欣赏鼎足三分一众英雄们的武功,又有多少人念及苍生十室九空、百姓流离失所人相食的惨景?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

实现华夏民族大一统亦是判定国史问题的重要标准,一如我们对秦皇汉武这等伟大人物的颂扬。一姓之帝业,万姓之哀毁。从这个角度,称孙权等竭力抗拒统一的逐鹿群雄皆为“民贼”,亦不为过。他们个人的功业原不足道,只为天下的分崩和黎民的苦难而憾。

因《三国演义》及其相关影视游戏的影响,军阀如孙权以百姓为鱼肉逐鹿争锋,智士如鲁肃以诈变为本能成就功名,仿佛便是汉末时代天经地义的道理。

然则真实历史中确实还有一些仁人志士,希望着维持两汉四百年法统,早日恢复秩序、平定乱世;如若不能,至少也能安定一方,救民水火,为这样的本心才决然投入到乱世污浊中。

张昭就是这样的人。他身体力行先哲修身治国之道、息息心念黎民苍生哀苦,才会放弃自己身为东吴托孤大臣、文臣之首的偌大权柄,力劝孙权归顺朝廷。

事虽不成,然而他的不朽人格、无瑕品行、皎洁操守,已赢得江东万众归心,正如孙权后来自己愤然所说:「东吴众臣入朝拜我,下朝则拜张公,几十年来都是如此,从无例外。」

赤壁之战,曹军损失荆州归降水军六七万人,南郡之战,曹军又损失兵马上万人,然而东吴军方首席大将周瑜亦天妒英才,不幸夭亡。

所以,当曹孙两家已然决裂结仇,曹操又洞悉了孙权对张昭这般爱恨交集的复杂情绪,所以妄图借刀杀人,除掉作为东吴政权剩下一根擎天之柱的张昭,进而引发东吴君臣离心,同室操戈,原是再合理不过。

孙权既是能与曹操抗衡的枭雄人物,又怎会不明白这等诡计?

时隔二十余年后,孙权随着赤壁大战、夷陵之战两场大胜,连续收取交州荆州,将地盘从继位时的五郡扩张到二十余郡,统治早已巩固,威望早已无以复加,却仍然对德高望重的张昭异常忌惮,每次和他说话都斟酌再三。

所以孙权称帝后才会始终力排众议,不将丞相之位授予张昭;借赤壁归降之议,公开羞辱这个看着他从幼小长大成人的老人;并多次拒绝他的正确谏言,甚至堂堂一国之君,做出堵门烧屋的闹剧。

而性情威严刚烈的张昭,却丝毫不以为意,朝堂失意便归家著书立说;但凡看到孙权有失礼胡闹举动,仍然是头一个批评指正,不给主君甚至是后来的皇帝留丝毫情面。

孙权哪怕被气得挥刀而向,情急之下恨不得手刃这个讨厌老头儿,终究尚有一丝天良和理智,弃刀在地,和张昭追忆往昔,抱头痛哭。

而张昭一生秉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活得顶天立地,心中敞亮,便如后世北宋张载之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想不通赤壁时张昭为什么会主降

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1.张昭在历史上是个能臣,陈寿评价:“张昭受遗辅佐,功勋克举,忠謇方直,动不为己;而以严见惮,以高见外,既不处宰相,又不登师保,从容闾巷,养老而已,以此明权之不及策也。 ”也说明这个人是个“老古板”,受正统思想教育,拥立汉朝,爱护百姓,因此,曹操作为汉朝丞相,他当然认为应该辅佐丞相治理汉朝。三国演义中刻意表现拥刘反曹的思想,历史上曹操作为丞相,应该说比那个认的“皇叔”更被人承认。
2.孙策是个“革命者”,不甘心被腐朽的汉朝统治,但又不能急于建立霸权,袁术就是个悲惨例子。孙策识人,周瑜这点与他志同道合,可以完成他的遗愿。但张昭不行,因此让他决内事,就是说,安抚一方百姓,更明白点说,就是替孙家笼络民心。地方建设搞得好,人民当然拥护。这也正说明孙策和周瑜是结义弟兄,和张昭不是。
3.最后一点还是要说在那个年代,孰是孰非无法判断,曹操有曹操的立场,孙权有孙权的立场,而百姓只是谁让他们过好日子就跟着谁走。也许从另个角度看,如果孙权听信张昭的话,赤壁之战以及后半个世纪的三国时代,那些因为战争死去的人们都还在好好生活着

东吴有和曹操一战的实力,重要谋士张昭为什么是投降派?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时,东吴一方的领头者就是张昭,他是东吴老臣,早期跟随孙策创业,任长史,曾与孙策一起,登堂拜母,情同手足。他是东吴两次托孤大臣,孙策临死时,将孙权托付张昭说,若孙权不能成大事,君可取而代之。张昭不负所托,立即扶孙权上马巡视军营,迅速稳定了军心民心,之后,他用毕生精力辅佐年轻的孙权,为开辟东吴江山,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按说,张昭这样的开国元勋,应该成为东吴最显赫的人物,但事实上,张昭仅仅担任了将军一类的闲职,不仅一生未被重用,反而差点丧生于孙权的淫威之下,这是为什么呢?

孙权酷爱射猎,常骑马射虎,受伤的虎,常爬到他马鞍上,吓得张昭急忙劝谏,做君王的应该驾驭英雄,驱使群臣,怎么能在荒野与猛兽相斗而呈英雄呢。孙权表面接受,背地里却改为在车上射虎,车子没有盖,猛兽常爬到车上,危及他的安全,孙权则用手击打猛兽,以此为乐。张昭屡次劝谏,孙权依然故我。

孙权喜欢饮酒,而且,经常命群臣一醉方休。有一次,孙权与群臣大醉失态,还将水洒在烂醉如泥的群臣们的脸上说,今日酣饮,不醉倒在桌子下绝不罢休。张昭闻言,立马起身就走,孙权赶忙派人追回说,不过是欢乐一下,公为何发怒?张昭说,以前纣王作酒池夜夜长饮,当时,亦以为乐,不以为恶。张昭的一席话,顿时使孙权扫兴,宴席不欢而散。

赤壁之战,曹操八十三万人马兵临赤壁,东吴上下,大惊失色,除周瑜、鲁肃主战外,其余百官纷纷主和,主和就是投降,而且,主和派成为主流,其代表人物就是张昭。

数年后,张昭受到孙权的极大羞辱。《江表传》记载,孙权称帝大宴群臣,盛赞周瑜之功,张昭也想称赞几句,话未出口,便被孙权堵了回去,孙权说,如依张公之计,我现在正乞求别人给点吃的呢。对张昭大肆蔑视和羞辱,吓得张昭急忙跪在地上,大汗淋漓。此后,张昭称年老多病,主动交出兵权和官位,被封为辅吴将军,赋闲在家,潜心研究《春秋左传》《论语》等。其实,自赤壁之战之后,张昭便一直被孙权“雪藏”,任命丞相,张昭是众望所归,结果,丞相为顾雍所有,只是张昭不知进退而已。

张昭因一时的错误主张,使自己遗恨终生,其实,张昭的主张真的错了吗?也未必,曹操挟天子令诸侯,雄踞北方,赤壁之战前,荆州刘琮不战而降,拜青州刺史,封列侯(《三国演义》说刘琮被追杀是虚构),此后,张鲁投降被封侯,张昭自觉东吴无法与曹操抗衡,硬拼会玉石俱焚,降曹正是为了维护孙吴的利益,当然,这可能会使孙权失去称王的机会,但对中国历史的进程无疑有推动作用。裴松之在《三国志》注解里评价说,张昭的主见其实是志存高远。

这对君臣冲突最严重的一次,是辽东公孙渊叛魏降吴,孙权欲派人封其为燕王,张昭认为,公孙渊是惧怕魏的讨伐,不得已寻找靠山,不是真心称臣,将来必再次降魏,劝阻孙权不可派人前去,不然会取笑天下。孙权耐着性子与张昭讨论,但张昭坚持己见,孙权大怒,按着刀柄说,在东吴,人人都尊敬我,而我却尊敬你,为什么你总是和我作对呢。

张昭也不甘示弱,瞪着眼睛吼道,我知道,我的劝谏你也不会听从,但我还是要尽自己的职责,因为太后临终的话语时常在我耳边响起。说完便老泪纵横,孙权也掷刀在地,与昭对泣。但张昭的劝谏依然未被采用,张昭一气之下称疾不朝,孙权用土将其门堵塞,张昭又从里面用土堵死,以示其心之坚,结果,公孙渊果然杀了使者,孙权才知道错了,就到张昭家致歉,张昭称病不见,孙权便火烧其门,张昭更是闭门不出。张昭的儿子怕事情闹大,便扶出父亲,孙权接回宫中,深刻道歉。

早年,孙策在江东征伐之时,曾与两个人结拜,武将周瑜,文臣便是张昭,孙策对张昭待以师友之礼,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孙权称王后,在设置丞相时说,不是人品优秀就可以担任的,张昭性刚,若不用他的计策,他就会找事,这对我没有益处。《三国志》说,张昭的刚正,不仅使孙权忌惮,东吴上下也举邦惮之。孙权对属下说,我与张公说话,从不敢枉言戏说。

真实的张昭是令人敬佩的人,正派的人,尽心尽职的人,是敢于同权力作斗争的人,《三国演义》将张昭描写成一位畏首畏尾的投降派,一位目光短浅,心胸狭隘酸腐文人,似乎有待商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0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