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在上学期间学习历史,但其实历史的领域非常广阔,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外,还有许多有趣的历史故事等待我们去发掘。今天我为大家整理的是关于王粲是怎么成为建安七子之一的?这一历史内容的详细介绍。
王粲虽然身材矮小,容貌丑陋,却深受当时的左中郎将蔡邕的喜爱。那么他为何受到蔡邕的喜欢,又为何被称为“建安七子”之一呢?今天,我们就来为大家详细解释一下。
王粲创作的赋现今保存了20多篇,篇幅短小,大多采用骚体。由于他的创作风格喜欢创新,而且短小精悍,对文坛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与“七步成诗”的曹植并称为“曹王”。他最著名的作品应该是《登楼赋》,在这篇作品中,王粲摒弃了传统写法,不再是汉赋的那种铺张浮夸,而是语句明快简洁,表达了对世道的忧心和对故乡的怀念,充满期待太平盛世的憧憬。
尽管在初平四年的时候,因为长安局势混乱,王粲未能上任,但他并没有放弃,转而专心研究文学。凭借自己独特的风格,他成为了中国古代幕府中的杰出人物,并被列为“建安七子”之一。
忧心世道却又怀念故乡,满心欢喜的等待着太平盛世的到来。初平四年的时候,王粲虽然因为长安局势混乱,没能上任,但是他没有放弃,转而潜心研究文学。他以自己的风格成为中国古代幕府中的佼佼者,并且位列“建安七子”之一。
1.蔡邕喜欢。 连蔡邕这样的重量级文学家都对他赞不绝口,而且在蔡邕在接见客人的时候,介绍王粲会说:“这位是司空王公(王畅)的孙子王粲,他确实是奇才,让我自愧不如。我家里收藏的书籍文章,应该全部送给他。”由此可见蔡邕有多喜欢王粲了。
2.文学成就高。 他有多篇传世名作,虽然流传到今天只剩下二十多篇,但是篇篇“能打”。所以他才能和孔融、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并称为“建安七子”,还是其中的佼佼者。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 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 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本文总结了关于王粲是怎么成为建安七子之一的?的全部内容。如果你对历史人物感兴趣,并且想要深入了解更多有关历史的相关内容,我们强烈推荐您关注我们的。我们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源,包括历史人物的传记、历史事件的详细描述以及历史文化的探讨。
建安七子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人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已,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尔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中,又号“邺中七子。”宋严羽《沧浪诗话》:“建安体,汉末年号,曹子建父子及邺中七子之诗。”这一时期,三曹、七子、蔡琰等人并出,诗风“慷惯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词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文心雕龙·明诗》)后世称这种风格为“建安风骨”、“汉魏风骨”,又称为“建安体。”北齐邢邵《广平王碑文》:“方见建安之体,复用正始之音。”“七子”中,各人又都有并称。曹植与王粲、刘桢并称“曹王”、“曹刘”。南朝肖纲《与湘东王书》:“远则扬马、曹王,近则潘陆、颜谢。”钟嵘《诗品》:“昔曹刘殆文章之圣。”王荣与刘桢并称“王刘”。胡应麒《诗薮·内篇》:“王刘以降,敷衍成篇。”
建安文学与建安七子
曹操倡导“尚刑名”,“尚通脱”,又善属文,爱文士。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占据邺城后,在中国北部创造了一个以邺城为中心的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许多文士在饱经战乱之苦后,如百川赴海,相继奔往邺城,归附到曹氏周围。在这里形成了以“三曹”为领袖,以“七子”为代表的,庞大的邺下文人集团。他们战时大多随军,归来习文作诗,探讨文学,歌功颂德,抒发情怀,写征战之苦,述社会之乱,相互批评、磋商,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发展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建安风骨”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建安文学在
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建安”是东汉末年献帝刘协的一个年号,东汉末,董卓乱后,军伐割据,战事频仍。长安、洛阳皆废毁。献帝从长安到洛阳,又被曹操迎接到许昌。这一年(即196年)改兴平为建安元年。
220年,曹操死,献帝禅位于曹丕。建安文学,通常指从汉末到魏初,这个时期的文学,但并非仅限于这25年。
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时期,“俊才云蒸,作家辈出”,各种文体得到发展,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东汉王朝处在大分裂、大动荡、军伐混战中,在文学上却放射出绚丽的异彩。这是与当时社会各方面的因素有关的。
建安七子是指孔融字文举,王粲字仲宣,陈琳字孔璋,刘桢字公干, 徐干字伟长,阮禹(王+禹)字元瑜,应扬(王+易)字德琏。
参考资料:http://www.3lian.com/zl/2006/7-17/22015892667.html
还有:http://www.cn-history.net/viewthread.php?tid=6215
魏国都城邺城爆发魏讽案,起因是钟繇相国府西曹掾魏讽暗中勾结多人,王粲著有诗、赋、论等60篇,尤以诗、赋成就最高。其中《七哀诗》(其一)和《登楼赋》所达到的思想艺术成就高度,策划在邺城造曹操的反,以图复兴汉室。计划泄露后,很多跟魏讽交往过的人都被牵连入狱。
正是王粲文学创作转型的时间。在这一年之前,王粲经历了汉末战乱,流寓荆州。愚以为主要的两点原因一个是孔融在七子中年龄最大,一个是孔融于建安之前乃北海太守、青州刺史,在三国初期实为高官、一方诸侯,实力深厚。他的忧患意识很强烈,担心国家,忧虑百姓,自然而然要担忧自己的处境。
曹植评论也是有参考价值,他说,昔仲宣独步于汉南,孔璋鹰扬于河朔,伟长擅各于青土,公干振芯沐于海隅,德琏发还于大魏,足下高视于上京,当此之时。王粲与孔融、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并称“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与“三曹”,他们代表了那个时候的文学成就。建安时期的作家们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王粲也没能幸免,王粲生活的年代刚好是东汉末年,时局动荡。当时有宦官十常侍们祸乱朝政,公元189年,时任大将军的何进招并州刺史,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是当时仅次于三曹(曹操、曹植,曹丕)的一流高手。粲亡故于217年,当时,曹操尚未正式立世子,所以兄弟两人存在一些争斗在所难免,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曹植文采斐然,性情潇洒,,视王粲为自己的得力助手。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征讨孙吴,王粲以侍中之职随大军出征。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06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越骑校尉王子服死因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