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家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唯一一个未曾中断过历史的国家。在悠久历史和文化中,包含着大量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这些都是宝贵文化遗产。今天,想要为您讲述的是魏藻德到底有多无耻的一个人的相关内容。
魏藻德北明时期最后一位内阁首辅,作为一个状元出身,他的权力可想而知是相当大的。然而,当他得知李自成即将攻入北京之后,他立马就想要改换门庭。对于这种叛徒的行为,李自成也是非常鄙视的。但是魏藻德并没有放在心上,他面对李自成的不悦,也并不在意。
然而当刘宗敏询问他作为一个内阁首辅,天下为什么会乱成这样时,魏藻德竟然直接将问题甩到了崇祯皇帝身上,更是说崇祯皇帝就是昏君。对于魏藻德的回答,刘宗敏是万万没想到的,这个人竟然为了活命,把所有罪过都推给了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崇祯身上!
魏藻德的下场可想而知,是非常惨痛的。他被严刑拷打,并被追问身上的财产。五天后,魏藻德在狱中死于非命,叛徒的阴谋最终没有得逞,反而落得了凄惨的下场。
魏藻德的故事警示着人们不要出卖自己的良知和忠诚,贪图一时的荣华富贵最终只会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正如魏藻德,曾经的权势熏天,但最终却为了一己私利而背叛了忠诚和信任,最终走向了悲惨的结局。
关于魏藻德的下场,自然是非常惨的,被严刑拷打,询问身上的钱财,五天后,魏藻德被夹烂脑壳,死于狱中,叛徒没做成,反落得凄惨下场。
等到李自成攻破北京的时候,魏藻德第一时间出来表忠心,为了讨好新主,不惜恬不知耻地攻击旧朝主,最终为人所不齿。他本人遭受酷刑而死,也算是罪有应得吧。。
以上就是关于魏藻德到底有多无耻的一个人的全部内容了,小伙伴如果觉得不错,还想要了解更多有关历史类的相关的小知识、小趣闻和人物故事的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们。
相比朱棣纂位后建文帝诸臣的殉难,崇祯一朝不是太多,仅仅三十多位臣子,且多为文人士大夫。但这些人的殉节之烈,不愧前人。
世臣戚臣方面,宣武伯卫时春、新乐侯刘文炳、驸马巩永固,或阖门自焚,或全家跳井;文臣方面,首推大学士范景文,他在壁上大书“谁言信国(文天祥)非男子,延息移时何所为”后,毅然投井自杀。户部尚书倪元璐,自缢殉国。状元刘理顺,闻贼入城,书绝命辞云:“成仁取义,孔孟所传。文山践之,吾何不然!”一家十八口阖门自缢。左都御史李邦华(劝阻崇祯帝南逃那位爷),在阁门上大书:“堂堂丈夫,圣贤为徒。忠孝大节,之死靡他”,仰药自尽。太常寺少卿吴麟征,一直在城上指挥守卫,城陷后上吊自杀。农民军兵士久闻其名,过其门而不敢入内抢劫,叹赞:“好男子,真忠臣也!”户部给事中吴甘来,题诗堂上:“到底谁遗四海忧,朱旗烈烈凤城头。君臣义命乾坤晓,狐鼠干戈风雨秋。极目山河空泪血,伤心萍浪一身愁。洵知世局难争讨,愿判忠肝万古留!”引佩带自缢于室。兵部主事金铉,投河自尽。其母、妻闻之,泣言曰:“我等为命妇,焉能辱于贼手!”相继投井而亡。其弟殡敛母兄嫂尸之后,亦投井而死……;可称的是,城破国亡之际,紫禁城内宫女自杀者数百人,赫赫烈烈,直让成千上万降臣羞死!
李自成命人遍索皇宫,发现大内府库中只有黄金十七万,白银十三万,骇异之下,失望至极。本来,他“建国”之后,依理应该大赏将士,如今金银缺少,如何是好!
李自成回想崇祯太子一番话,又有刘宗敏等人窜掇,李自成下令“追赃”。至于明末清初士人杨士聪在《甲申核真略》中所记说明宫中有银三千七百万两,完全是臆测和道听途说。崇祯帝再财迷,也知道金银在国亡时只徒为贼军当赏金,他的“觉悟”不会低到那份上。可就这份类似“小说”的记载,被后世无数学者当“口实”,攻讦明廷国亡之际仍吝啬守财。
最早向大顺军“献财”的,乃大太监曹化淳,他一出手就是五万两白银,很让李自成高兴了一把。
三月二十日,新朝“宰相”牛金星发布文告:“各官俱有次日朝见。朝见后,愿去者,听之。敢有抗违逆令者,斩!”一时间,明官纷纷报名晋见。
转天,李自成等人坐于朝堂,牛金星手执花名册,一一点名,“嬉笑怒骂,恩威不测”。李自成坐一会儿就不耐烦,与刘宗敏起身离去。
忽然之间,明朝各官皆被二骑押一人,全体驱往西华门外四牌楼街。众人愕然之余,以为是将要遭受集体屠杀,不少人吓昏过去。大顺兵押送途中,棍棒交下,如驱牛羊。
忽然间,农民军中有传令:“前朝犯官俱送刘宗敏将军处听侯发落”。
于是,这大批人转向,被驱赶至刘宗敏处。
当时,这位将爷正拥妓欢笑,饮酒为乐,叱命兵士把朝官押回军营待审。于是,百官皆换上监狱号服,被捆系于军营的马棚待处理。他们饿了一天多,转天才复被带至刘宗敏处听审。
结果,刘宗敏根本不审,也不问,只让人传令:“以官第献银,一品必须献银累万,以下必须累千。痛快献银者,立刻放人;匿银不献者,大刑伺侯。”
由于官员太多,刘宗敏自己所住的大王府容纳不下,便把其余诸人转送至贼将田虎和李遇的府中。
一时之间,棍杖狂飞,炮烙挑筋,挖眼割肠,北京城内四处响起明朝官员的惨嚎之声。同时,城中富民不少人也被当作“反革命份子”加以拷掠,平民的薪米尽被农民军抢掠以供军用。城内饿尸遍地。
李自成闻报,也觉有些过份,趁 *** 时对刘宗敏等人讲:“你们为何不帮助孤王作个好皇帝?”
刘宗敏马上顶他一句:“皇帝之权归你,拷掠之威归我,你别说废话!”
李自成默然。
甭看刘宗敏的官衔只是“制将军”,不是“太尉”、“大司马”什么的,其实他几乎与李自成平起平座,根本不买这位哥们“皇帝”的帐。
追赃之际,官员中首遭掠死的,竟然是率京营三大营兵士在北京城外最早投降的明朝国戚、襄城伯李国桢。
这个贼臣,是崇祯帝末期最受宠信的臣子。平日别的大臣跪禀事议,惟他一人洋洋站在皇帝身边,殊无人臣礼仪。所以,从崇祯帝一直以来信用的诸人名单,就可以看出明朝不可救药:温体仁、周延儒、陈演、魏藻德、李建泰、李国桢。
李自成在北京城外初见李国侦,对他就没一丝好印象,呵斥他说:“汝受天子重任,信宠逾于白宫,依理应该死国,厚脸来降,汝欲何为?”马上就令人把他绑个严实。
李国桢痛哭乞哀。李自成骂道:“误国贼,你还想活!”有了这句话,李国桢想活太难。
刘宗敏首先刑拷于他,小火燎烧,大板痛砸,折磨一夜,终于让这位李爷极痛而死。
这还不算完,农民军士兵闯入其家,几百人 *** 了李国桢的老婆和宅子中所有的妇女,然后,他们把李国桢老婆赤条条抱于马上,在大街上边走边喊:“都来瞧都来看,这就是襄城伯李国桢的夫人!”
士兵们边呼边大笑,对李夫人掐乳捅阴,明朝命妇,“无辱甚于此者。”
至于陈演和魏藻德两个“大学士”,也该表一下。
陈演是“前大学士”,三月初因谎报战功罢相。他本来想逃离北京,家产太多未果行。听说大顺军索银,他主动先向刘宗敏送去白银四万两。老刘喜其“慷慨”,没有立即对他加刑。稍后,其家仆告发,说他家中地下藏银数万。农民军掘之,果然遍院子土下全是白银。
刘宗敏大怒,开始大刑伺侯,刑求得黄金数百两,珠珍成斛。即使如此,李自成从北京临走前,仍把陈演与一帮勋戚大臣皆斩首。
大学士魏藻德,明朝状元出身。他以谈兵见拔,但入相后对崇祯帝没有出过任何好主意,只知依从沉默。本来因为他官大,单独囚于一黑屋中。这魏大人死催,隔门缝乞求:“新朝如欲用我为官,就把我放出来吧,别把我锁在这里。”这一来,反而提醒了刘宗敏。
丧门星刘宗敏把魏藻德提入厅堂亲自审问,首用夹刑,边夹边问:“汝居首辅,何以乱国如此?”
魏藻德边嚎边答:“我是书生,不谙政事,先帝无道,遂至于此。”
刘宗敏大老粗,闻言也怒:“汝以书生擢状元,为官三年即升首辅。崇祯何处对不起你,竟敢诬他为无道昏君!”
于是,刘将军亲自下堂,用力扇了魏藻德数十大嘴巴。士兵见状,夹棍猛扯,老魏十指皆断。
惶急疼痛之下,魏藻德大呼:“我有一女,愿献给将军为妾!”
刘宗敏听了高兴,唤人立取其女,奸污后送入军营,听凭军士 *** 。
但是,对于献女的老魏,刘宗敏更加不屑,严命兵士加紧拷掠。一共“伺侯”了六天六夜,最后魏藻德脑袋被刑板夹裂,脑浆流出而死。
魏藻德死了,农民军又把他儿子抓来索银。
小魏叩头说:“我家里确实没有银子了,如果我父亲活着,还可以向门生故旧借银,现在他死了,哪里去找银子?”
农民军小头目听他这样说,扬手一刀,砍下小魏脑袋。
明朝的翰林、科臣这些清贫官员最倒霉,他们家中油水实在拿不出,多被刑掠而死。
刘宗敏在大门口立数十剐人柱,杀人无虚日,无论官员、富民、居民,只要看上去家中有钱,肯定会被请至此处挨刑。
经过数天拷掠,李自成军共得银七千多万两,均让工人重新熔铸成巨大的中间有孔窍的方板状银板,以便于运输。
七千万两真不是小数。崇祯帝十多年加饷摊派,从民间得银不过两千万两,结果导致民心涣散而亡国。李自成在京城榨银七千万,酷烈可知,不亡才怪。而且,这笔巨大的数字,绝非仅仅从明朝官员身上榨出,也出于北京每户细民之家。
李自成进入京城后,马上传点大群戏子和裁缝入宫,天天换新衣,日日听小曲,很是暴露了这位“伟大农民领袖”的低俗趣味。
但是,他在吃饭方面极不讲究,惟吃少许米饭拌干辣椒,佐以烈酒送饭,不设盛馔。
器物方面,李自成皆用昔日营中的粗陋军器,对于宫中龙凤诸精致器皿,他眼神不好,总觉“栩栩如生”的艺术品龙腾凤跃,很感不祥,所以从来不用。
农民军士兵自然对待“文物”也不爱惜,他们以皇宫中精美巨大的宫窑花缸做马槽,拆精木门窗烧火为炊。看见内库中有珍稀巧雕的犀牛角杯,士兵们把大点儿的用于捣蒜,小点儿的注入豆油当灯用,一无所惜。
见刘宗敏等诸营皆富,李自成的“老营”只得粗米马豆当粮食,这些“长征”老干部们怨声载道,觉得“闯王”不够意思,于是私下相率出宫淫掠,遍入民间房舍抢财奸淫。仅安福胡同一地,一夜间被 *** 致死的妇女就有三百多人。
可称的是,李自成本人不是很好色,一直不喜欢“弄那事”。他在皇宫中仅幸掌书宫女窦氏一人,卫兵们称之为“窦妃”。
客观上讲,如果讲李自成入京后啥正事没干,也是胡说八道。
当时,西北、华北、山东、河南所有地区以及湖北、江苏大部地区,皆是“大顺”政权辖地。在不停选派对地方实现真正管辖的同时,李自成派出部分军队南下,准备彻底消灭残明军队,一统天下。
大顺军初入城的前十天左右纪律特别严明,士兵犯抢劫及 *** 罪的被钉死剐杀了数百人。只是后来,随着时日推移,农民军军纪日益败坏。
《明状元图考》
所谓“三元”,就是乡试的解元、会试的会元和殿试的状元三个第一名。明代,“三元”者只有商辂一人。
>
商辂
商辂,字弘载,淳安(属浙江)人。他的父亲是一名县吏,他出生的时候,知府看见吏员们住的“小区”里有光。第二天知府问他们最近谁家有事,商辂的父亲告说生了一个儿子。知府很惊讶,嘱咐他的父亲:“你要好好的抚养,这孩子将来必大贵”。
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商辂以浙江解元的身份进京参加会试和廷试,均取得第一名。其实严格地说,商辂算不上“连中三元”,他中解元的时间是宣德十年(1435),之后会试失利,等正统十年再次参加会试的时候,他已经不是“应届生”了,留过级,中间隔了十年,所以不是一气呵成的连中“三元”。商辂生活在明代由盛至衰的转折时期,一生经历十分复杂。
一是在“土木之变”中他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正统十四年八月发生了震惊朝野的“土木之变”,明廷上下动荡不安,有主张抗战的,像兵部左侍郎于谦;有建议南迁的,如侍讲徐有贞;还有站在一旁观望的等等,人心不一。此时的商辂刚刚进入内阁参与朝廷大事的决策,他是主战的。他和于谦一齐力阻徐有贞等人的南迁之议,最终使监国的王定下了固守京师、抵抗入侵的决心。
二是在英宗复位的过程中他不媚权臣。天顺元年(1457),在总兵官石亨等人的主持下,被软禁了八年的太上皇英宗重新登上了皇位,于谦等一批景泰朝的“骨干”遭到查办。但对于商辂,英宗却网开一面,把他召进宫里,安慰了一番,并命他起草复位诏书。谁知就在起草诏书的时候,因为没有依照石亨的意思写而得罪了他,石在皇帝面前污蔑商辂与前朝余党有勾结。英宗信以为真,下令逮捕了商辂。太监兴安在皇帝面前替商辂求情,惹得皇帝更加生气,而兴安却丝毫不惧,说:“当初有人建议南迁,如果不是商辂等人,陛下现在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呢?”于是皇帝把商辂放了,但是不再让他做官了。
三是是非分明,力主恢复王的帝号。商辂被英宗削职为民,在家一呆就是十多年。成化三年(1467),皇帝将他召至京城,恢复官职。之后,成化帝想恢复王的帝号(英宗复位,废掉了景泰皇帝的称号而重称王),但朝中赞成与反对的声音皆有,致使成化帝一直犹豫不决。商辂力排众议,他说王在非常时期使朝廷转危为安,功劳应该得到肯定,恢复名号属情理之中。成化帝这才下定决心。恢复王的位号是明代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肯定了景帝和于谦等人在“土木之变”中的巨大贡献。
四是不畏生死,力斥专权的宦官。西厂是宪宗于成化十三年增设的特务组织,无论是规模还是权力都超过了永乐年间设立的东厂,西厂的“厂长”(提督)是太监汪直。商辂与其他大学士一齐上书揭露汪直的胡作非为,建议皇帝尽快查办他,否则天下的安危就说不定了。皇帝很生气,说用一个宦官就能影响天下的安危吗?派太监怀恩严厉责问到底谁是主谋。
商辂对怀恩说:“朝臣没有大小,如果认为我们有罪,那就把我们全抓起来审问好了;汪直擅自查抄三品以上的京官;大同、宣府属边城要害,守备一刻也不能懈怠,而汪直一天之内就逮了很多人;还有南京,是朝廷的根据地,有留守的大臣,汪直说抓即抓,这样下去,天下会太平吗?”怀恩如实奏报,皇帝无奈,只好罢掉了西厂。
汪直虽然“下岗”,但依然被皇帝宠幸,他向皇帝谗言商辂曾经受过别人的贿赂。商辂心里很难受,而此时又有人在一旁为汪直歌功颂德,并叫嚣恢复西厂。在这种情况下,商辂觉得自己只有辞职了。也许是宪宗对他已经久存不满,就批准他回家了。商辂走后,再也没有人敢出来和汪直对抗了
商辂赋闲在家,有“同事”曾去探望他,见他儿孙满堂,不禁感叹道:“我与你同朝为官十多年,从没见你错杀过一个人,这或许就是上天对你的报答吧!”
成化二十二年(1486)商辂去世,终年七十三岁。皇帝赠其为太傅,赐谥号文毅。《明史》本传赞曰:“辂为人,平粹简重,宽厚有容,至临大事,决大议,毅然莫能夺。”民间也有“我朝贤佐,商公第一”的赞誉。有明一代,状元升官最快的恐怕就是魏藻德:崇祯十三年(1640)中状元,授修撰,十五年被超升为礼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不到三年就从正六品骤升为正三品。“乱世出英雄”,这可是前辈状元们望尘莫及的呀!遗憾的是魏藻德做官为政一无建树,二无学术,他的存在与升迁只能加速帝国的崩溃,成为崇祯皇帝在用人上失误的重要见证。
魏藻德,顺天(今北京)通州人,崇祯十三年廷试的时候因为口才好,被皇帝相中,定为状元。皇帝当时问的问题是:目前内外交困,你有什么解决办法?魏答道:“知耻”。之后的两年间,还是因为嘴皮子麻溜,多次回答皇帝的提问很“到位”,于是崇祯认为魏藻德肯定有极大的抱负,破格提拔了他。
等到魏藻德任首辅的时候,明王朝已经在风雨中飘摇了。而这个巧舌如簧极善忽悠的天子门生,竟然像变了一个人,喜欢沉默了。典型的例子就是崇祯十七年三月,兵临城下的李自成提出了和谈请求,条件是割地西北、封其为王、其军不受朝廷节制,他则放弃围攻北京退守河南,并以劲旅抵御清兵、平定内乱。这个条件虽然有悖君臣大义,但不啻为一个缓和局面的良机。山穷水尽的崇祯心有所动,征求魏藻德的意见。这个时候,哪怕魏藻德稍稍表现出一点积极的姿态,明王朝的历史就可能重写,但魏藻德不愿承担责任,在崇祯三番五次的询问下,始终沉默,不敢表态。而一向刚愎自用的崇祯偏偏喜欢在这种节骨眼上优柔寡断,因为没有得到首辅的支持,他也拿不定主意,最终放弃和谈,能让王朝喘口气的一线机会丧失。所以《明史》本传称“藻德居位,一无建白,但倡议令百官捐助而已”,皇帝问计,他说不出来,只是建议朝廷下令让朝臣捐钱,这哪是首辅的作为呢?
京城陷落,像工部尚书范景文等一大批人死节,而我们的首辅魏藻德却投降了李自成。然而在农民军那里,他并没有受到优待。李自成责问他为什么不去殉死,这个曾经“知耻”的状元答道:“我正准备效力新朝,哪敢去死。”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指责其身为首辅而误国,魏藻德为自己辩解:“我本是书生一个,根本不懂得政事,加上崇祯无道,所以才亡了国。”刘宗敏听了大怒说,你从一介书生到状元,不到三年就做了宰相,崇祯哪点对不起你,你竟诋毁他。说罢,命人掌其嘴数十下。当时,农民军还强迫那些投降的明臣交钱,魏藻德也不例外,而且属阁臣,交钱不少于十万金。在酷刑之下,魏藻德拿出了一万金,而当初倡议朝臣捐钱的时候他仅仅掏出一百金。
刘宗敏嫌魏藻德出的钱太少,仍然把他夹着不放,整整五天,魏藻德脑裂而死。农民军又把他的儿子抓了起来继续索要钱财。其子说,家里啥也没有了,如果父亲活着,通过门生故吏也许还能筹到一点钱,现在死了,到哪儿弄去呀?
没钱,没钱拿命来!其子也被农民军杀掉了。
魏藻德是明朝倒数第二个状元。崇祯十六年,明廷进行了最后一场科举,选出的状元叫杨廷鉴,国变,先降李自成,后降清,任松江府学教授。可惜,也许是官职太小,在《清史列传》里这个人连个“贰臣”也没混上,当属庸碌无为之辈吧!“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对于这首《临江仙》大家不会陌生,《三国演义》开篇即是,或许人们会认为这首词是罗贯中所作,其实不然,此乃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作品,是其《二十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在重批《三国演义》时将这首词添加在小说之首。
杨慎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六年状元。传说上一届他就考中了状元了,但是因为发生了火灾,他的试卷被烧毁了,没有了“成绩单”,被吕取而代之。但杨慎到底是人才,这一届倒运,下一届再考,状元还是他的,时年二十四岁,真可谓意气风发。杨慎的父亲和祖父都是进士,他十一岁就能做诗,十二岁便仿照古人作《古战场文》、《过秦论》等。如此才华,可以排除杨慎是依靠父亲的关系中的状元。
嘉靖三年(1524),杨慎的父亲、大学士杨廷和因“大礼仪”辞官回家,之后身为修撰的杨慎继续抗争。所谓大礼仪是指:正德十六年,武宗驾崩,无子,其堂弟继位,即后来的嘉靖帝明世宗。嘉靖即位不久,想追尊其生父兴献王为帝。大学士杨廷和、礼部尚书毛澄等大臣都认为不合法统,应该称正德的父亲孝宗为“皇考”,称生父兴献王为“皇伯考”。同时有一些人如桂萼、张璁等则奉迎皇上,主张称兴献帝为“皇考”。双方斗争激烈,杨廷和因此于嘉靖三年被迫辞官。之后世宗追尊其生父生母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接着又采张、桂言,去“本生”之称。朝臣二百余人跪于左顺门前力争,世宗发怒,将一百多人下狱,十多人遭廷杖而死。这就是对嘉靖朝政治影响极大的“大礼仪”。>杨慎时任翰林学士,他率朝臣跪伏宫门力争,受到杖责,并被发配到云南永昌卫(今保山)。
杨慎在云南一呆就是三十多年,直到七十二岁去世,其间因为父亲生病和去世回过四川。七十岁的时候他想叶落归根,但是人还没有到家,就又被逮回去了,最后病死在戍所。
杨慎在云南的流放生活,是他的文学创作大放异彩的时期。在其所作的两千多首诗中,以思乡为主题的比较多。临终前他写了一首《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归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为滇海囚……”表达了自己不能归乡的遗恨,感人至深。
《明史》本传称杨慎:“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诗文外,杂著至一百余种,并行于世。”嘉靖帝死,隆庆帝(穆宗)继位,杨慎被 *** ,追赠其为光禄寺少卿,天启年间追谥文宪,这也算告慰了他的在天之灵吧!>
B
薄彦徽
C
从义
钱陆灿
钱嘉征
蔡宗衮
陈邦瞻
邱橓
陈汝锜
丘浚
程敏政
陈鉴
钱宰
陈瑄
陈子升
陈新甲
曹化淳
陈文
陈永华 (明朝将领)
程国祥
钱若赓
陈山
陈泰 (明)
陈信惠
陈演
瞿佑
陈函辉
崔呈秀
钱一本
钱士升
陈济
陈子壮
张诩
陈鹤 (明朝)
陈际泰
蔡献臣
程徐
陈子龙
陈以勤
陈有年
D
杜寅
翟銮
董廷献
党崇雅
董伦
戴凤翔
杜之秩
都穆
戴铣
道同
丁魁楚
邓大临
F
范景文
方献夫
方从哲
冯铨
霍维华
傅汝为
方豪 (明朝)
冯保
冯元飙
冯京第
方孝孺
G
耿如杞
耿九畴
官应震
耿定力
顾秉谦
高攀龙
桂萼
高拱
顾君恩
耿裕
顾存仁
顾炎武
顾大章
顾宪成
H
何吾驺
何乔新
许彬 (明朝)
黄淮
徐阶
胡濙
黄仲昭
皇甫汸
何乔远
徐溥
胡应嘉
侯恂
黄珣
黄汝亨
胡缵宗
徐汧
许赞
徐尔一
恽日初
黄润玉
韩一良
郝晋
韩文 (明朝)
黄鲁曾
贺钦
徐樾
韩克忠
海瑞
黄景昉
黄佐
黄子澄
黄尊素
黄立极
黄道周
何栋如
侯昱
胡宗宪
胡士容
胡惟庸
韩应龙
黄玄
I
姚希孟
殷士儋
J
姜曰广
解经邦
解缙
蒋冕
蒋臣
金幼孜
蒋一葵
季寓庸
蒋棻
蒋德璟
金忠
金光辰
K
高仪 (明朝)
顾璘
顾起元
顾养谦
顾梦麟
柯夏卿
郭朴
高杰 (明朝)
高弘图
光时亨
郭桓 (明朝)
L
李邦华
李善长
陆文声
李蕃 (清朝)
陆简
李应升
刘一燝
吕大器 (明朝)
李梦辰
陆容
李植 (明朝)
李时勉
罗万化
雒于仁
梁梦环
李腾芳
陆树声
李明睿
李建泰
李汝华
李振声 (明朝)
梁储
李可灼
练国事
李承箕
李义河
李承芳
刘体干 (明朝)
李维桢
刘宗周
刘懋
刘湘客
凌云翼
吕维祺
刘健 (明朝)
李三才
李精白
林右
来宗道
林廷献
刘珝
李贤 (明)
李之椿
刘季篪
罗大纮
粱良玉
刘志选
刘伯温
刘大夏
吕本
李东阳
M
孟兆祥
梅鷟
莫如忠
梅国桢
马懋才
马士英
马嘉植
马绍愉
毛一鹭
毛澄
缪昌期
茅大芳
茅坤
蒙正发
N
南轩
南师仲
牛金星
P
彭韶
潘季驯
Q
钱龙锡
瞿式耜
祁彪佳
钱宁
钱肃乐
钱唐
R
阮大铖
S
施凤来
孙承宗
史继偕
宋焘
石存礼
沈犹龙
夏原吉
萧伯芝
夏嘉遇
沈棨
谢升 (清朝)
沈云祚
沈鍊
石亨
史孟麟
沈懋学
徐石麒
孙慎行
商辂
沈寿民
孙丕扬
孙鹏初
沈鲤
朱节
孙如法
孙鑨
孙铤
孙鑛
孙升
孙如游
孙燧
孙嘉绩
孙之獬
尚可喜
施邦曜
沈一贯
沈宸荃
申时行
盛应期
邵辅忠
T
唐肃
谭纶
陶凯
唐愚士
田一俊
唐尧钦 (明朝)
唐泰
屠大山
屠庸
屠侨
田弘遇
W
王家彦
王国光 (明朝)
王圻
王琼
吴宝秀
汪乔年
魏观
王相
汪文言
魏广微
王承恩
危素
吴琯
王楫 (明朝)
伍惟忠
吴应箕
万燝
吴宗达
吴甘来
魏允贞
王应熊
王崇古 (明朝)
汪广洋
吴中行
王重光
王之寀
魏良卿
王竑
魏大中
吴甡
王猷定
王英 (明朝)
魏藻德
王叔英
王锡爵 (明朝)
王鏊
王家屏
王思任
王世懋
魏俊民
王化澄
王篆
万安 (明朝官员)
王应豸
吴昌时
万表
乌斯道
吴亮嗣
文震孟
温体仁
王伟 (明)
王华
王来
王守仁
王之垣
王心一
W 续
王翊 (明朝)
王承勋
王正亿
王象晋
翁大立
闻渊
魏校
X
薛国观
薛三才
薛瑄
夏言
薛敷教
徐大化
徐爱
熊汝霖
谢迪
谢迁
谢丕
Y
杨荣
叶见泰
杨彝
姚宗文 (明朝)
袁应泰
严衍
于慎行
袁珙
于玉立
俞彦
羊可立
杨道宾
杨应奎 (明朝)
余应桂
三杨 (明朝)
袁宗皋
殷正茂
游潜
袁化中
杨守陈
杨继盛
杨涟
姚广孝
杨善
姚光祚
于孔兼
杨景辰
杨嗣昌
杨廷和
叶向高
杨士奇
姚明恭
杨溥 (明朝)
杨鹤
虞淳熙
于谦
严讷
余有丁
俞士吉
严嵩
严世蕃
姚镆
姚涞
杨守勤
杨守阯
杨守随
杨一清
袁炜
阎尔梅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06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孙权青睐诸葛恪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