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是否真的有鲜卑血统?随着电视剧的热播,也逐渐引起了广大粉丝的关注,众所周知该剧一经播出,就以其精彩的剧情,精良的制作,精心的演绎,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拿下了收视第一的宝座,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好剧!
自古以来中国的历史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然而,近年来,一些人非要拿血统说事,称隋唐是鲜卑人的后裔,把煌煌大唐说成鲜卑王朝,甚至将狼图腾之类的谬论扯到一起,认为只有胡人才能给中国带来黄金时代,对华夏文明进行歪曲,对汉族进行种族主义歧视。这样的观点实在是不堪入目,有非常必要加以厘清。
我们需要搞清楚隋唐皇室的渊源。隋唐皇室源出于关陇集团,而关陇集团形成于北朝的北周,北周又是北魏分裂的产物。从这一点来看,隋唐的渊源并不是鲜卑,而是北魏的遗脉。因此,认为隋唐是鲜卑王朝的观点完全站不住脚。
历史上的政权更迭往往伴随着宗室内部的斗争和权力争夺。杨坚、李渊等隋唐宗室之所以能够夺取天下,并不是因为他们原本是鲜卑人,而是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手段。对于一些冒认的说法,更是毫无依据,只是一些别有用心者的编造谣言。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文明历史本就是多元文明的结晶,隋唐以及隋唐时期的文化繁荣,是汉族文明和其他民族文明相互交融的结果。我们无需给这些毫无根据的说法过分关注,更应该把目光放在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发展上。
5世纪初期,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王朝终结了十六国时代,统一北中国,但拓跋鲜卑的野蛮做派使其难以有效统治中原。
几十年后,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以行政命令强制鲜卑人汉化,卓有成效,可以说是带领部分鲜卑人跑步进入了文明时代。
但是拓跋鲜卑具有深厚的北族传统,汉化不是一代人就可以完成的。鲜卑人的保守力量集中在故都平城一带,即所谓代北地区,他们也被称为代人。
北魏初期,魏道武帝拓跋珪为了防御柔然的袭扰,在平城以北设置六镇。为了边境安宁,北魏一直在六镇配置精兵强将。
现在六镇军将饱受排挤,没有出路,于是一齐率领镇兵造反,最终与北魏派来镇压的契胡酋长尔朱荣合流。尔朱荣凭借强大的实力控制了北魏朝廷,北魏至此名存实亡。
经过一系列宫廷斗争,北魏局势再乱,出身怀朔镇的高欢率领六镇大部脱离尔朱氏,并且最终消灭了尔朱氏,占据关东,拥立魏孝武帝,把持北魏朝政。出身武川镇的宇文泰率领六镇一部,占据关中,隐然成割据之势。
魏孝武帝不满高欢专权,而且特别不满高欢禁止自己跟堂妹通奸,于是逃到关中宇文泰处。宇文泰得到大义名分,非常高兴,把魏孝武帝跟他堂妹一起弄死,另立新君,正式割据关中。
但是,北魏王朝的主要军事实力集中在鲜卑人手中,东魏高欢得到六镇的大部分兵力,又收编了北魏的中央军和尔朱氏的残部,而西魏宇文泰手上只有武川镇的部分兵力,实力远逊于高欢。
宇文泰想了一系列办法,比如任用苏绰、颁布《六条诏书》、推行府兵制、拉拢汉人豪族等等等等,跟本文关系不大的部分就不多谈了。
西魏政权建立之初,宇文泰只不过是关中诸将暂时推举出来的主事者,权威根本无法与东魏的高欢相比,所以西魏的集权程度也不高,由八柱国共管军政。
所谓八柱国,就是封的八个柱国大将军,里面除了宇文泰是总司令,西魏宗室元欣是吉祥物毫无实权之外,其余六人都是实力强大的武将,各统一军。每一军设两个大将军,是为十二大将军,每个大将军麾下设两个开府仪同三司,是为二十四仪同。
宇文泰主要给这些人赐鲜卑姓,并且命令他们的士兵不论胡汉,都跟他们一个姓氏,为的是让将士之间形成一种错觉:我们原来是出自一个部落的,我们原本是一家人,从而更加团结。
后来杨坚篡了宇文氏的位,对宇文氏皇族大开杀戒,一杀好几千,基本斩尽杀绝,为什么隋朝还会有宇文述这样的高官?因为这宇文述根本就不是宇文家的,他家祖上原是北魏凉州牧奴,姓破野头,是投了宇文泰后,才跟主子姓的宇文,所以才能逃过杨坚的魔爪,还混到高官。
回到正题,唐高祖李渊的爷爷李虎,是八柱国之一;隋文帝杨坚的老爹杨忠,是十二大将军之一。所以他们当然也被赐了鲜卑姓。
压根不是,那些真·鲜卑人改回原来的鲜卑姓就好了,这赐姓是针对汉人的,而且是一顿乱赐。这个问题陈寅恪先生研究甚备,我来转述一下。
拓跋鲜卑的远祖拓跋毛(生活在西汉前期),据说曾经“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宇文泰就是把这三十六国、九十九姓,总计135个姓氏,按功劳大小赐给手下。
功劳大的赐三十六国的姓,功劳小的赐九十九姓的姓,而且还让他们捏造族谱,让他们的部下无论胡汉,也跟着姓这个姓。
问题是这早期的三十六国、九十九姓,在北魏建立时已经灭绝了一大半,何况魏末呢?所以这些鲜卑姓,跟被赐的人一点关系都没有。
比如八柱国之一的李虎功劳很大,宇文泰就从三十六国姓里挑了一个靠前的大野赐给他,而这大野家可能已经连灰孙子都没有了;十二大将军之一的杨忠功劳比较大,就从九十九姓里挑一个普六茹赐给他,而这普六茹家也可能早已灭得干干净净了。
所以把李虎、杨坚叫成大野虎、普六茹坚什么的,当时人固然有这么叫的,我们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说着玩玩就好,当真了就不对了。
而且这种赐姓乱得很,李虎、阎庆分别姓李、姓阎,都赐姓大野;李弼(李密曾祖父)、李穆跟李虎一样姓李,却分别赐姓徒何、拓跋;隋朝名相高颎(jiǒng)、北齐降将李屯分别姓高、姓李,因为是独孤信的部下,就跟着主将改姓,分别改叫独孤颎、独孤屯。
所以这些被赐姓或改姓的汉人,跟他们的鲜卑姓在血缘上可以说一毛线的关系都没有,纯是宇文泰行政命令的结果。
所以咱们怎么能因为汉人高颎被命令改姓过跟他一毛线关系都没有的独孤,就说他是鲜卑人呢?李虎、杨忠也是一个道理。
他们居住在代北地区,长期跟代人混在一起,确实沾染了不少鲜卑的习俗,这个之后再谈。但是我们现在是在说血统而不是说文化取向,那么这两个人确实是妥妥的汉人,陈寅恪先生对他们的出处考证甚详,我用自己的话转述一下。
首先,宇文泰赐鲜卑姓只针对汉人(鲜卑人直接恢复魏孝文帝汉化以前的姓氏即可,不须赐姓)。此外,还有其他证据,指向他们的具体出处。
李虎的爷爷李熙,老爹李天赐,按《册府元龟》的说法,是十六国中西凉国主凉武昭王李暠(gǎo)的子孙,从李熙开始在武川镇当兵。
但据《唐会要》记载,李熙、李天赐的陵墓建初陵、启运陵都在赵州昭庆县(今河北隆尧),而不在六镇地区,唐朝晚期的《元和郡县图志》也坐实了此说。
而且唐代光业寺碑里提到这两人的陵墓时,说是“维王桑梓”,桑梓就是故乡,显然李虎的爷爷和老爹来自赵州(北朝时叫赵郡)。
在赵郡,又姓李,基本可以判断李虎祖上出于北魏最显赫的汉人士族,五姓七家之一的赵郡李氏。只是他们家肯定是比较疏远的旁支,所以没怎么沾上赵郡李的光,只好去六镇当了军将。
因为宇文泰相比于高欢,势孤力弱,而且部属来源复杂,容易产生矛盾,所以宇文泰索性让他们都改成关中的籍贯,这样大家看上去就是一家人了。这跟赐鲜卑姓一样,也是掩耳盗铃,但当时的社会风气十分重视乡土关系,所以也是有效果的。
既然要改,那当然要找个祖上阔过的改,所以杨忠就选中了汉代的关中名族弘农杨氏,李虎就选中了北魏的关中名族陇西李氏。
杨忠的老婆、杨坚的老妈吕苦桃,是齐地的汉人,史有明载。那么杨坚父母都是汉人,血统是100%的汉人无疑问了。李虎的老婆、李渊的奶奶出自陇西大族安定梁氏,也是汉人。
至于第二代娶了所谓鲜卑人,这个说法不准确。隋文帝杨坚和李渊的老爹李暎╞ǐng)都娶了独孤信的女儿,而独孤氏从血统上来说是匈奴人而不是鲜卑人。
当然我知道独孤氏跟鲜卑杂居久了,文化上与鲜卑无异,但我们现在不是只谈血统嘛,不然到隋唐时代独孤氏在文化上还汉化了跟汉人无异呢,那更不能拿鲜卑说事了。
好,隋唐皇室血统上可以说是掺杂了胡人血统,但东亚帝系的民族属性,古代还是以父系为主,匈奴单于跟汉朝公主生的孩子并不会被算成汉人,那隋唐皇室跟匈奴女子生的孩子自然也不应被算成胡人。
从长远来看,杨、李两家血统上祖祖辈辈是汉人,后世子孙也都是汉人,纵然中间有几代娶了匈奴人、鲜卑人,也只能说有一定的胡人混血,说成胡人王朝、鲜卑王朝那就太搞笑了。
在本文中,我们已经详细阐述了有关杨坚是否真的有鲜卑血统?的全部内容。如果你对历史相关事件充满了好奇心,并且想要深入了解更多内容,我们极力推荐你浏览我们的,我们会定期推出各种历史类文章,涵盖了不同领域。
估计是混血儿,因为五胡乱华后期,外族为避免“冉闵发屠/胡/令。”的激烈反抗事件。就以和当地汉人大族通婚的方式,吸纳部分对待胡族比较亲近的汉族权贵,后来这些权贵的势力急剧膨胀于是有拉,历史上当时北方(长江以北)好象有八大门阀“有胡有汉”共同执掌权利的事实。隋文帝杨坚就是八大门阀其中之一(的汉族权贵和胡人通婚的家族门阀),属于混血。
PS:唐朝的建立者,李渊、李世民,也是八大门阀其中之一,“杨公宝库”,也是八大门阀其中之一的杨家的支系准备造/反的积累。
后来北方的政权基本上是在“八大门阀”之中轮流交替,(当然杨家被灭了。)
说隋朝君主“有鲜卑血统”也许还有点道理。
但是要说隋朝君主“是鲜卑族的”则过分了。
首先,鲜卑作为一个古代民族,有它产生和消亡的时间。事实上,从魏孝文帝改革之后,鲜卑作为一个血脉相传的稳定民族已经不复存在,此后的“鲜卑”更多地成了代表胡化的名词。到隋朝的时候,甚至“鲜卑”一词已经基本不见于历史。《隋书》当中根本没有“鲜卑民族”活动的记载,也基本没有“某人是鲜卑人、某人是汉人”之类的说法,拥有鲜卑姓氏的人物,都写明其“某州(郡)某某县人”,和一般汉人一样。可以说鲜卑作为一个民族在隋朝时期已经基本消亡,鲜卑民族本身在隋朝都已不复存在,隋朝君主又怎么可能是“鲜卑族”呢?
其次,现存所有有关隋文帝以前其家族的记载中,没有与鲜卑姓氏之人通婚的记载,也没有起胡名的记载,隋文帝之父倒是被北周赐胡姓普六茹,但隋文帝柄周朝政,还没来得及篡位,就迫不及待下令“已前赐姓,皆复其旧”,可见其原本是汉姓杨氏无疑。所以,没有证据能证明隋文帝有鲜卑血统,加上他认同汉文化,下诏言必称诗书礼仪,认同汉族,自称汉族名门弘农杨氏,而称突厥、高丽为夷狄,也不见其有任何非汉族风俗习惯的记载,隋文帝是地地道道的汉人,与鲜卑无关,至少从现有资料看是这样的。
第三,独孤不是鲜卑,隋文帝的岳父独孤信一族,自称出自汉光武帝,本姓刘,流入南匈奴为独孤氏,现代学者考证多认为其父系是匈奴南单于一族,而母系则可能是汉朝公主。独孤信本人还是西魏那些“胡人”重臣当中少有的,只留下汉名未留下胡名的。其女独孤迦罗,史书明载“河南洛阳人”,生母是汉人名门崔氏,她本人虽然是妒妇,却也标榜汉人妇道的“柔顺恭孝”,瞧不起北周宇文氏诸公主,骂她们“无妇德”,还称突厥为“戎狄”。
所以不管是从血统上还是文化上,把隋文帝皇后独孤氏说成“鲜卑族人”都是欠妥的,她血统当中汉人的成分最多,其次为匈奴,鲜卑则不见记载,文化上她也是以汉文化为主。
第四,顺便再说说李唐,楼上有人说从唐太宗画像看他绝对不是汉民族,不知证据在哪里?现存所有画像中的唐太宗,都是标准的黄种人长相,身着汉人君主服饰。
唐太宗之母窦皇后也不是鲜卑,她家族自称汉朝名门窦氏之后,现代学者多认为她实际的父系祖先是费也头族纥豆陵氏,费也头大致是匈奴役属的一些“杂虏”奴隶部落杂糅成的一个部落集团,与鲜卑并不是同一个民族。事实上窦家的血统很复杂,算不上纯种的费也头,而是混有鲜卑和汉人的成分。 至于窦皇后本人,自幼熟读《女诫》、《列女》等书,标榜妇道与孝道,“工为篇章规诫,文有雅体。又善书”,自己说自己的血统出自关中汉人窦姓,所以她其实已经基本汉化,完全可以算作汉人。
唐太宗之妻长孙氏,其母是汉人名门高氏,更是完全汉化,在史书中找不到一点她跟“鲜卑”有关的东西了。
第五,隋炀帝和唐初诸帝,尽管有一定的胡人血统(这些“胡人”血统也不是来自纯粹的胡人,而是被汉化并具有汉族血统的“胡人”带入的),但父系祖先始终是汉族,血统当中的大部分也是汉族,他们本人,说汉语,写汉文,积极保护和推广汉文化,多次发表自居汉人还有甚至是歧视胡人的言论,生活习惯是汉族,民族认同感是汉族。其民族属性当然是汉族无疑,而根本不可能是当时已经消失了的鲜卑或者别的胡人。何况鲜卑最后都融入了汉族,从这个角度看,鲜卑人也是汉族。
我国历史并不讳言隋唐皇室与胡人有一定血缘关系,但“隋唐皇室是鲜卑人”这样的说法,是建国后我国某些学者在所谓“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民族团结”的旗号指引下编造出来的,到了网络时代,部分少数民族分离主义者,为了提升自己的民族自豪感,打压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汉族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认同感,大肆宣扬这一观点,也误导了一些不明真相的汉族和少数民族网民,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与历史事实、传统观点都是不符的。
简单的说,隋唐皇室自己从来都没有把自己当成鲜卑人,现代人难道还要自作多情地把“你们是鲜卑人”强加给他们吗?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06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隋文帝杨坚是怎么逝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