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里学习历史时,我们只能获得有限的历史知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广阔无边的海洋,里面蕴含着无限的故事和奇闻异事。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唐肃宗李亨选择在灵武称帝的原因的历史内容,来探索这个海洋中的一部分历史。
唐肃宗登基后他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定,其中包括改年号为至德,并且将当年改为至德元载,同时推尊玄宗为太上皇。在这一天,肃宗派使者前往四川,向太上皇报告这一消息。随后,他命令唐朝大军以正副元帅广平王李豫、郭子仪为中军,李嗣业为前军,王思礼为后军,率领十五万人的军队,号称二十万大军,从凤翔出发,东讨叛军。值得一提的是,李亨还命令广平王李豫与回纥太子叶护结为兄弟,回纥军对此举大为欢喜,对广平王李豫充满尊敬。然而,回纥军却有着进攻长安抢掠的想法。原来,肃宗急于收复京师,并与回纥相约定攻克长安后将土地、士庶归唐,而金帛、子女则归回纥。
这些决定和行动表明,唐肃宗在登基后一系列的政治决策,以及对外战略上的调整,都展现出了他强烈的领导能力和对国家利益的高度关注。同时,这也为后来的国家统治和对外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纥军想进长安抢掠。原来肃宗急于收复京师,与回纥相约定攻克长安时“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
这时,回纥叶护要按约定执行。广平王李豫与回纥叶护太子说:“现在刚克复了京师,如果大肆进行抢掠,那么在东京的人就会为叛军死守,难以再攻取,希望到东京后再履行约定。”回纥叶护太子吃惊地跳下马跪下来捧着广平王李豫的脚,说:“我当率军为殿下立刻前往东京。”于是与仆固怀恩率领回纥、西域的军队从长安城南经过,扎营于水东岸。(当时的“拜”不等于“跪拜”,唐朝太子广平王李豫只是拜没有跪,而回纥叶护太子立即又拜又跪)。
百姓、军士以及胡人纷纷拜广平王李豫,都哭泣着说:“广平王真不愧汉夷各族的主人!”肃宗得知后高兴地说:“朕不如广平王!”于是广平王李豫整军入京城,城中百姓不分男女老幼,都夹道欢呼悲泣。李豫留在长安,镇守安抚了三天后,率领大军向东去收复洛阳。任命太子少傅虢王李巨为西京留守。
唐朝官军与回纥军大破叛军,叛军严庄与张通儒等人放弃陕郡逃跑,广平王李豫与郭子仪进入陕城,仆固怀恩率兵分头追击叛军。严庄先进入洛阳向安庆绪报告败状。安庆绪率领他的部下逃跑,放弃洛阳。回纥军进入洛阳府库收取财帛,在市井村坊劫掠财物三天。唐朝拿出罗锦一万匹给回纥,回纥停止了劫掠。
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安史叛军与唐军在相州展开激战,肃宗却为了防范武将而不设元帅,只派宦官鱼朝恩监军,鱼根本不懂兵法,不知用兵,致使唐军大败,鱼朝恩将相州失利的责任推到郭子仪身上,肃宗李亨不明是非,罢免了郭子仪兵权。
关于唐肃宗李亨选择在灵武称帝的原因的内容就是这些了,致力于为读者提供高质量、全面的历史资讯和故事。我们的内容不限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喜欢的话就请关注我们吧。
李亨篡夺唐玄宗的皇位,纯粹是压抑多年的一次爆发
唐玄宗晚年的时候,感觉自己前半生创造了丰功伟绩,对自己做出的成绩十分满意,大有洋洋得意的样子,并且将开元年号改为天宝,也就是想安享晚年。
中国古代皇帝,但凡在位超过四十年,或者年龄超过六十的,都会犯一种叫做老年皇帝综合征的病,临床症状为,倦政,昏庸,好色,好大喜功,滥杀无辜。
在古代,也有很多皇帝在岁数大的时候不喜欢政治,就将皇位让出,交给儿子打理江山,自己在幕后颐养天年也好,在幕后操盘谋划也好,总之,退居二线也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但是李隆基太害怕一旦交出权力,自己就死无葬身之地,因为这里是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当初为了夺权,弑兄逼父,杀死太子李建成,逼得李渊将皇位传给自己,最后郁郁而终,等到唐太宗晚年的时候,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太子李承乾竟然谋反,李世民虽然从父子亲情的角度没有杀他,但也开启了唐朝皇帝与储君之间拥有矛盾的先河。
李治的儿子个个都不容易,直到李隆基作为太子,废了很大的劲,杀了自己的姑姑,逼得自己的父亲让位,最终成为唐朝一代圣主,正所谓,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在李隆基前半生的政治斗争中,他从未败北。不是因为他是一位仁慈的皇帝,而是因为他够狠。
李隆基亲政后,开元三年就册立李瑛为皇太子,担任太子二十多年,结果因为李隆基的宠妃武惠妃的诬陷,李隆基连查都不查就将李瑛以及鄂王李瑶、光王李琚贬为平民,不久就赐死。
虎毒尚且不食子,唐太宗弑兄逼父,到自己儿子造反的时候也没能忍心处死,到了李隆基这,好家伙,一日杀三子,放眼整个中国帝王史,再心狠手辣的皇帝也没有一天杀过三个儿子的。
李亨在这样的环境下成为太子,可想而知内心是怎样的忐忑
翻看中国历史可以发现,有几种太子最难当,一种是明君的太子,因为明君太聪明,一眼就看透你了,假如你不如他,他不高兴,假如你比他优秀,稍微有点见解,他认为你跟他不一条心;还有一种是活的岁数大的皇帝的太子,这样的人太能熬,甚至能把太子熬死;还有一种,就是唐朝的太子,所有唐朝的太子都不容易!
比如,汉武帝的太子刘据,李渊的太子李建成,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等等等,可以说,这些因素,李亨全摊上了,这个太子当得实在是太TM的难了。
李隆基防火防盗防太子,致使李亨每天都如履薄冰,生怕陷入政治构陷当中,即使是这样,朝臣也没有放过他,《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林九郎,原型就是李隆基时期的宠臣李林甫,深得李隆基的信任。
李隆基一日杀三子里面就有李林甫的影子,当时李隆基要杀三个儿子,宰相张九龄极力劝阻,李林甫却说:?此乃天子家事,何必与外人商议。?
李林甫当时想要拥立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为太子,以夺取拥立之功,但是李隆基却中意李亨,李亨被立为太子后,李林甫因为没有拥立之功,害怕李亨登基之后对其进行报复,因此对李亨多加构陷。
唐玄宗以为自己玩的是一手权衡之术,可把儿子李亨给坑惨了,从天宝五年开始,李林甫就利用宰相的身份打压太子集团,当时韦坚与皇甫惟明相约,被李林甫得知,对二人进行弹劾,说他们二人?欲共立太子?。
当时唐玄宗也是岁数大了,不想把自己的儿子杀的一干二净,就没有将此事牵扯到李亨,但是却让李亨与妻子韦氏(韦坚的妹妹)离婚,让其出家为尼。
李林甫对李亨的打压,一直持续到天宝十一年,去世才停止,可见,不要说得罪小人,就是没有给这样的小人好处,他也一样会向疯狗一样咬你。
李林甫最后被杨贵妃的族兄杨国忠取而代之,李林甫刚死,杨国忠就被拜为宰相,杨国忠为了报自己被李林甫打压之仇,在李林甫还没有下葬的时候就与安禄山一块告发李林甫活着的时候要造反,李隆基就命人劈开李林甫的棺材,以庶人的礼仪安葬。
回到太子李亨这里,大家肯定会认为,李林甫死后,李亨的日子会好过一点,结果杨国忠在清算李林甫的过程中一样没有放过李亨,把年纪轻轻的李亨头发都逼白了,就连李隆基都看不下去了,在李亨第二次大案后,他第二位妻子也被废黜,李隆基亲自给安排了婚事,希望李亨能够安心一点。
李亨为了博得李隆基的喜欢,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有一次李隆基让李亨去割羊腿,割完羊腿后,李亨手上全是油,这个时候李亨就顺手拿起了饼擦手,当时李隆基以为李亨是在浪费粮食,有点不高兴,但是李亨却将擦过油的饼拿起来吃了,李隆基因此对李亨有了一丝好感。
也多亏当时李隆基岁数大了和杨玉环没有生下一儿半女,要是真有个儿子,我估计李亨也挺难受的,当然,杨玉环有没有相当武则天的想法,就不得而知了。
一直到安史之乱爆发,李隆基指挥失策,导致叛军逼近长安,李隆基离开长安的时候,总共有三千多人,而李亨掌握了两千多人,这才让李亨有了反击的机会,这个时候要是再不把李隆基踢下去,估计自己一辈子都当不上皇帝了。
马嵬坡事变中,杨国忠被乱兵所杀,杨玉环也被兵将逼迫殉难,太子李亨在灵武继位,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成了孤家寡人的李隆基也只能认命,承认李亨的合法地位!
简单来说,李亨觉得时机成熟了,有足够的把握可以夺取唐玄宗的皇位。第一,唐玄宗本是一个英明神武的皇帝,但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个人威信急剧下降,昏招迭出。
一手造成了哥舒翰的潼关惨败,这才被迫从长安出逃,一副仓皇出逃的狼狈模样,再无威望可言。而李亨呢,他渐而成为了大唐官员和军队中的“抵抗派”领袖,人望提升很快,既然唐玄宗要逃往蜀地,就随他去吧。
反正还有太子李亨愿意留下来重整军队与安史叛军鏖战,既然老态龙钟的皇上自己不负责任的“抛弃”了天下,何必不把皇位交给更愿意负责任更年轻的太子呢?
第二, 一些历史学家怀疑,马嵬坡之变本来就是有组织有预谋的,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只是台前的执行者,背后的大BOSS是李亨,李亨一方面利用了军中对唐玄宗仓皇逃窜的不满,一方面也推波助澜主动下药,杀掉杨国忠和杨贵妃是手段,架空唐玄宗才是最终目的。
通过兵变,唐玄宗不仅意气颓唐丧失了争雄之心,在实质上也丧失了对局势和御林军的控制能力,而太子李亨则趁势掌握了军心和实权,随后在灵武自行称帝,唐玄宗除了默然就范和尊重既成事实做太上皇以外,也没有其他应对能力了。
第三, 从合法性上看,在大唐时代,皇子发动兵变从父皇手中夺权是常态,最后给父皇搞个太上皇当当就是了,并不像后世那样大逆不道。唐太宗的皇位哪里来的,玄武门之变啊;唐玄宗自己的皇位哪里来的,不也是通过兵变干掉太平公主而来的。
因此,李亨在灵武来称帝这一招也没有什么奇怪的,至少大唐朝野不会觉得很突兀,更不会用什么儒家君臣之义去激烈反对,甚至会觉得太子在效法前辈伟大帝王的“成功之路”。
总结李亨在安史之乱中篡夺皇位的原因大致有二:一、父子关系李亨何人?李亨原名李玙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子,在篡位前是名副其实的太子。
历朝代皇子与朝中大臣相互勾结,收揽兵力,并伺机篡取皇位的先例屡见不鲜。当年在李隆基尚为临淄王时就曾发起唐隆政变,铲除了当时韦后母子在朝中的势力,并迎回其父唐睿宗李旦回朝继承大统。之后李隆基便与其妹太平公主争权,在消灭了太平公主一派后,唐睿宗被迫让位,在位不到三年。前朝先例加上亲身经历,唐玄宗李隆基的心里已经埋下了怀疑的种子,从即位后设立用来监视约束皇子皇孙们的?百孙院?和?十王宅?就可以看出。
此前唐玄宗早年所立的太子为李瑛。武惠妃与权臣李林甫勾结,意图设计陷害太子,扶持寿王李瑁做储君。武惠妃先使太子与鄂王、光王进宫,称
?宫中有贼,请介以入?。
转而却对唐玄宗说
?太子、二王谋反,甲而来。?
唐玄宗派人前来查看,正好碰遇上武装进宫的太子等人,玄宗随即在一日连杀三位皇子。唐玄宗在高力士的提议下将最年长的忠王也就是李亨立为太子。但李林甫当初本意拥立寿王,现在忠王李亨即位,李林甫担心将来失势,就一直想方设法陷害太子,太子李亨危机重重。种种原因之下,李隆基与李亨的父子关系十分微妙,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
二、时机李林甫死了,但杨国忠凭借唐玄宗对其堂妹杨贵妃的宠爱,嚣张跋扈,把持内外朝政。而唐玄宗晚年昏聩,亲信佞臣,放任安禄山致其发动安史之乱,又连斩高仙芝、封常清二将致使长安沦陷,唐玄宗李隆基的统治权已经动摇。唐玄宗逃窜途中,禁军在马嵬驿发动兵变,诛杀杨国忠,逼迫唐玄宗将杨贵妃刺死。此后太子在宦官李辅国与太子妃张良娣的劝说下分兵自立,北上到达灵武。
《通鉴》记载,肃宗到达灵武后,诸臣劝进说?将士皆关中人,日夜思归,所以崎岖从殿下远涉沙塞者,饥尺寸之功。?
可见,太子李亨拥有了诸臣的拥立和朔方军强大的军事力量。李亨随即在灵武称帝。叛军来势汹汹,唐玄宗只好承认李亨的帝位。
父子间微妙的关系,使得李亨有充分的篡位动机;安史之乱所带来的特殊的时机,让李亨具备了篡位的条件。所以太子李亨在安史之乱中窜取皇位,并成功了。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060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漠北之战后卫青为什么再无战绩
下一篇: 李亨因子得宠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