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唐肃宗平定安史之乱过程做了什么(安史之乱全过程?)

历史典故 2023-11-26 09:49:40

唐肃宗平定安史之乱过程做了什么

唐肃宗平定安史之乱过程做了什么随着电视剧的热播,也逐渐引起了广大粉丝的关注,众所周知该剧一经播出,就以其精彩的剧情,精良的制作,精心的演绎,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拿下了收视第一的宝座,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好剧!

唐肃宗平定安史之乱过程做了什么

唐朝之乱:唐肃宗平定安史之乱的艰难历程

唐朝盛世之时安史之乱的爆发给这个强大的王朝带来了巨大的危机。面对叛乱军的肆虐,唐肃宗不畏艰险,带领着大将李毅、郭子仪等人,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平乱之战。

在面对回纥的强烈要求时,李毅坚持稳定大局的原则,拒绝了他们的要求,这种决断受到了唐肃宗的赞扬。他们相信,只有先稳定了国家的大局,才能够兑现对外的承诺。经过短暂的修整,李毅再度率部队奔赴洛阳,而在进军的过程中,他运用了郭子仪的智谋,成功地诱使叛军陷入埋伏圈,取得了关键的胜利。

在这场对抗中李毅、郭子仪这些大将的付出是不可忽视的,但更重要的是唐肃宗这位明智的帝王。他在危难时刻展现出了果断和坚毅,力挽狂澜,使得唐朝得以继续存活下去。正是由于唐肃宗的英明领导,才使得安史之乱没有让唐朝灭亡,继续延续下去。

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而唐肃宗和李毅、郭子仪等将领的英勇抗争,毫无疑问成为了这一时期唐朝历史上最耀眼的篇章。他们的坚韧不拔,最终带来了唐朝的复兴和繁荣,也留下了深远的历史意义。

虽说一个朝代的更迭是正常的历史发展规律,但是这个转折点也是考验了一代帝王的能力。倘若不是唐肃宗的魄力,也许当下历史中的唐朝在唐玄宗之后就再也没有了。唐朝在历史中也算是历代较久的,这也归根于不止唐肃宗这些帝王的功劳。

唐肃宗在历史上虽说展现的功绩并没有那么耳熟能详,但是救唐朝于安史之乱,使得唐朝能继续存活下去,这一功绩恐很多帝王都追赶不上。

因此,唐肃宗在整个唐朝历史中,理应算得上是一位有丰功伟绩的帝王,凭借自己一己之力力挽狂澜,只是少了被歌颂,太低调导致大家忽略了。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呈现的关于唐肃宗平定安史之乱过程做了什么全部内容了,如果您是历史爱好者,并且渴望更多了解历史相关的内容,我们强烈建议您加入我们这个名为的社区。在这里,您将会得到海量历史知识参考,深度解读历史事件,以及更加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探索。

安史之乱全过程?

禄山起兵  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当时国家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或降。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唐军抵抗  唐玄宗于同年十一月十五日得知了安禄山反叛的消息,相当震怒。他立即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准备防守;接着任命他的第六皇子荣王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 长安失守  唐玄宗于十一月十五日派使毕思琛往东都洛阳募兵防守。安禄山的大军虽然遇 安史之乱上阻碍,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使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就攻入洛阳。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不肯投降,被俘后为安禄山所杀,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安禄山。负责守卫洛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可是因为唐玄宗听了监军宦官的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唐室处死封常清、高仙芝之后,任命哥舒翰为统帅,镇守潼关。由于地势之险,唐室本可利用此一优势暂时死守,保卫京师。可是由于唐玄宗与杨国忠想尽快平定乱事,迫其领20万大军出战,最后以惨败收场。潼关一破,都城长安震惊,失陷在即。唐玄宗于六月十三日凌晨逃离长安,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不发,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请杀杨国忠父子和杨贵妃。杨国忠被乱刀砍死,玄宗命令高力士缢死杨贵妃。后兵分二路,玄宗入蜀。 肃宗即位   安史之乱后孤守西域的唐军太子李亨在灵州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灵州,在今宁夏吴忠市区),奉诏讨伐,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河北正定),击败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 禄山被杀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安庆绪杀父安禄山,自立为帝,年号载初。命史思明回守范阳,留蔡希德等继续围太原。同年,长安为唐军收复,安庆绪自洛阳败逃退据邺(今河北临漳),其部将李归仁率精锐及胡兵数万人,溃归范阳史思明。 思明复叛  因契丹、同罗等族组成的精兵大部归史思明,安庆绪谋除史思明,史思明遂以所领13郡及兵8万降唐,唐封他为归义王,任范阳节度使。   唐廷对史思明不放心,策划消灭他,不料计划外泄,史思明复叛,与安庆绪遥相声援。 思明称帝  乾元元年(758年)安庆绪为郭子仪等统兵20余万所围困,后增至60万。次年得史思明之助,大败唐 安史之乱九节度使之60万军,其围遂解。宦官鱼朝恩谗毁,子仪被召还长安,解除兵权,处于闲官。不久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兵返范阳,称“大燕皇帝”。 平定乱事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军内讧,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并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仆固怀恩率朔方军追击史朝义。   宝应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唐廷任命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今河北北部)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今河北中部)节度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唐朝至此由盛转衰,安史之乱的过程是怎样的?

------背景:1、藩镇设立: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唐玄宗于722年于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然而,此等每以数州为一镇的节度使不单管理军事,而且兼管辖区内的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大权。节度使因而雄据一方,军力日渐强大,尾大不掉,渐有凌驾中央之势,成为唐室隐忧。
2、军事格局:外重内轻。唐玄宗天宝年间,边镇兵力达50万。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20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形成外重内轻的军事局面,逐渐形成地方威胁中央的危机。
3、唐玄宗怠政。开元之治晚期,承平日久,国家无事,唐玄宗丧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改元天宝后,唐玄宗更耽于享乐,宠幸杨贵妃,由提倡节俭变为挥金如土。他又把国政先后交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奸臣当道,排斥忠良,言路杜绝,搜刮民财,以致群小嚣张,国事日非,朝政腐败,让安禄山有机可乘。
------经过:1、安禄山称帝。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率军15万号称20万在范阳起兵。先后攻占东都洛阳,控制了河北大部郡县及河南部分郡县,长安也随之陷落,。756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2、唐玄宗退位。唐玄宗于六月十三日凌晨逃离长安,到了马嵬坡,杨国忠被军士乱刀砍死,玄宗被迫缢死杨贵妃。后兵分二路,玄宗入蜀。公元756年唐肃宗李亨自行登基,击败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
   3、安庆绪称帝。757年,安庆绪杀死其父安禄山,并自立为帝,年号载初。同年,唐军收复长安,安庆绪自洛阳败逃退至邺(今河北临漳)。
4、史思明称帝。安庆绪兵败后,其部将李归仁率精锐及胡兵数万人归史思明。不久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在范阳称“大燕皇帝”。
5、平定乱事。761年,史思明又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762年,唐代宗继位,收复洛阳,莫州,范阳,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影响: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后,唐廷任命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今河北北部)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今河北中部)节度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05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