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为什么会自刎随着电视剧的热播,也逐渐引起了广大粉丝的关注,众所周知该剧一经播出,就以其精彩的剧情,精良的制作,精心的演绎,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拿下了收视第一的宝座,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好剧!
公子扶苏虽然手下有三十万大秦雄兵,却选择自刎而终,这让人不解。作为秦始皇和郑妃的长子,扶苏的名字代表着枝繁叶茂,秦始皇希望他能健康成长,管理好大秦。然而,扶苏却在弱冠之年就被派遣领兵外出,抵挡匈奴。此外,他偏爱儒家文化,在焚书坑儒的事件中与秦始皇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扶苏的选择引发了人们的疑问:他的选择是出于忠诚还是胆怯?为何他不选择正面迎战或者逃跑,而要选择一死呢?扶苏自己又有怎样的内心挣扎和情感矛盾呢?他的死是否意味着对秦始皇的不满和对大秦前途的担忧?
扶苏之死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更是对封建社会道德与忠孝观念的挑战。历史留下了扶苏忠厚的形象,但他的选择却成为了永恒的谜团。或许,只有时间才能揭开他内心深处的真正想法。
此外,秦始皇嬴政因为焚书坑儒遭到天下人民指责,公子扶苏也因为这件事情和秦始皇闹得不可开交。《史记》有云:“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扶苏认为天下刚刚安定,还有不少偏远地区的百姓尚未归附大秦。多年来,儒生们传诵孔子的忠孝仁义,而我们可以好好利用这些儒生,让他们安抚各地流民,今后必将让天下安定,不会出现大差错。
由此可见,公子扶苏的执政理念以及行为作风,与秦始皇是背道而驰的。扶苏也因为这条谏言,激怒了秦始皇。此后,他多年驻守在北方边疆,帮助大将军蒙恬修筑长城,远离咸阳都城。直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于河北广宗县,才发生奸臣赵高伙同宰相李斯篡改遗诏的场景。
据坊间传言,秦始皇还是希望公子扶苏回到咸阳,主持丧事,继承帝位,公子胡亥不通政事,更无大才,秦始皇决计不会让他当接班人。当假遗诏传入北方军营之后,公子扶苏却不辨真假,立马自杀,这是为何?
第一点,这份假遗诏列举出了许多公子扶苏的罪过,罪名虽都是莫须有,却让扶苏深信不疑。据《史记》所载,遗诏中有这样一段话:“公子扶苏曾直言犯上,实属不孝。而今和蒙恬驻守边疆,未立寸土之功,以死赐之。”这段话,恰好暗合了秦始皇与公子扶苏一直以来的矛盾。扶苏当时得知秦始皇去世之后,心里百感交集,他也没有时间和耐心,去辨明这份遗诏的真伪性。
遥想秦始皇在世之际,卢生原本与秦始皇的关系很好,只因一句戏言,卢生就被吓得逃亡海外。当时尚在咸阳的扶苏,肯定对此事也有所耳闻。可想而知,由于秦始皇“凶名”太甚,以至于给年幼的扶苏留下了阴影。而且,秦始皇为成大事曾驱逐生母赵姬与吕不韦。即便秦始皇去世了,扶苏也怕其余威。
再者说了,这份遗诏是由赵高完全模仿秦始皇的口吻和笔迹写出来的,所以公子扶苏错把假遗诏当成真圣旨,按照上面的要求,立马选择自刎而亡。
第二点,扶苏当时虽手握30万雄兵,然而这30万雄兵主要还是听命于大将军蒙恬。秦始皇尚在人世之际,他只是将公子扶苏派往北方边疆历练,不是真正把这30万雄兵全部调拨给公子扶苏。军事指挥权上,还是由大将军蒙恬说了算。
《史记》中这句话也很关键:“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扶苏那些谏言已激怒秦始皇,而扶苏被派往北方只是当个监军,蒙恬才是真正的主帅,扶苏根本没有调兵遣将的权力。
结合第一与第二点,倘若公子扶苏真有起兵造反的念头,那些不明就里的士兵肯定并不愿意跟着公子扶苏造反。因为赵高这份假遗诏连公子扶苏都被骗了,士兵们以为公子扶苏真犯了什么不可饶恕的罪过,自是不可能与他一起同流合污,起兵造反。
大将军蒙恬虽说也看出了这份遗诏有不妥之处,但他当时并没有劝诫和安慰扶苏。从这点也能看出,大将军蒙恬对待公子扶苏也是持模棱两可的态度。
蒙恬及其背后蒙氏家族根深蒂固,他们不会轻易倒向任何一方。可扶苏已失势,蒙氏族人必会明哲保身,投靠新帝胡亥以求自保。所以,扶苏没有太多的直系心腹,那30万大军也不会听命于他。即使扶苏想一跑了之,苟活于世,可天下之大,他又能去哪里?
要知道,此时的公子扶苏可是赵高和胡亥的眼中钉,肉中刺。秦始皇一死,也无任何人能庇佑得了扶苏。我想接到假遗诏之后的公子扶苏,肯定也会料想到这一点。
除此之外,象征九五之尊的传国玉玺已经被赵高和李斯控制。扶苏当时已无任何衷心支持者,他就算想造反,也是有心无力。
即便公子扶苏侥幸逃脱,但一辈子过着苟且偷生的卑劣生活,我相信这也绝非公子扶苏本意,所以等待扶苏的,只有一死了之。
或许从当年公子扶苏直谏秦始皇,接着惹得父亲暴怒被贬到北方边疆,他已经有杀身成仁的念头。公子扶苏就是那种性格忠厚,还有些迂腐的君子,根本斗不过赵高、秦二世胡亥这些奸臣小人。
本文涵盖了关于扶苏为什么会自刎的所有内容,希望能够为读者们提供有关该主题的全面了解。如果您对历史人物及历史相关知识感兴趣,我们强烈建议您关注我们的,我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包括历史事件、历史名人、历史文化等等。
扶苏太子给人的感觉就是:太子之位来得快(秦始皇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立他为太子),去得也快(秦始皇尸骨恐怕未寒,他就死了)。
历史对这位太子的记载并不公道,司马迁在《史记》中只是寥寥数笔,却还是侧写旁描。所以,我们想要完整地了解这位扶苏太子,在今天的确是一件难事。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因不满一些儒生的复古言论,在李斯的煽动下,于咸阳坑杀了四百六十余名儒生。扶苏知道后,劝谏道:“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秦始皇大怒,将其赶出宫廷去北边给守卫北方的蒙恬作监军。蒙恬,《史记》记载,“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扫六合后,“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蒙恬还建造了秦直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
秦始皇为什么要大怒,除了他性格残暴刚愎自用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扶苏所言乃“柔慈”之语,在这位祖龙眼里,这位长子与自己的行事路线格格不入。细思扶苏的劝谏之言,可谓中规中矩,合情合理。
第一,天下虽然已定,但远地的百姓还四散各处,这样坑杀儒生只会惹来他们的恐慌;第二,儒生们又没有犯什么大错,父亲这样做未免太残酷了些。
如果可以结合所有有关扶苏的历史记载,我们就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扶苏并不是只这一次上谏秦始皇的。
《李斯列传》记载:扶苏以数直谏上;农民陈胜也说: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赵高伪造的将扶苏赐死的诏书中,也称扶苏“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
这一切记载都说明了一件事:扶苏经常会对秦始皇的一些所为劝阻,并说出自己的理由。由此可知,他们的父子关系自然好不到哪里去。扶苏被派往蒙恬处作监军是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的事,直到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七月扶苏被矫杀,两年时间里,秦始皇从未过问过扶苏。
但就在秦始皇临死之前,却“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上写‘与丧会咸阳而葬’”。不管父子之间的关系到底怎样,秦始皇在死之前还是很清醒的。他二十多个儿子中也只有扶苏堪当大任,况且又是长子,遵古制,自然会立他为太子。将玉玺赐给他,并让他赶回咸阳参加自己的葬礼。
可惜的是,这“玉玺”和“书”并没有到扶苏手里。被当时的赵高与一直跟随秦始皇巡游的小儿子胡亥拆开了。几个在秦始皇身边的人就一同商议,伪造了秦始皇给丞相李斯的诏书,立胡亥为太子。又伪造了一份赐给扶苏的诏书,用皇帝的玉玺把诏书封好。诏书大意如下:
我巡视天下,祈祷祭祀各地名山的神灵以求长寿。现在扶苏和将军蒙恬带领几十万军队驻守边疆,已经十几年了,不能向前进军,而士兵伤亡很多,没有立下半点功劳,反而多次上书直言诽谤我的所做所为,因不能解职回京当太子,日夜怨恨不满。扶苏作为人子而不孝顺,赐剑自杀!将军蒙恬和扶苏一同在外,不纠正他的错误,也应知道他的谋划。作为人臣而不尽忠,一同赐命自杀,把军队交给副将王离。
据《史记》记载:当胡亥的门客捧着诏书到上郡见到扶苏,打开诏书念毕,扶苏就哭起来,进入内室想自杀。蒙恬阻止他道:“皇上在外,没有立下太子,派我带领三十万大军守卫边疆,公子担任监军,这是天下的重任啊。现在只有一个使者来,您就立刻自杀,怎能知道其中没有虚假呢?希望您再请示一下,有了回答之后再死也不晚。”使者连连催促。扶苏为人仁爱,对蒙恬说:“父亲命儿子死去,还要请示什么!”立刻自杀而死。使者回来汇报,胡亥、李斯、赵高都非常高兴。到咸阳后发布丧事,太子胡亥立为二世皇帝。任命赵高担任郎中令,常在宫中服侍皇帝,掌握大权。
后人会有个疑问,为什么赵高有十足的把握扶苏真能自杀呢?只是因为赵高对扶苏太了解了。《史记·赵高列传》中记载:赵高说,扶苏“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也正是有对扶苏这样的认识,所以赵高与胡亥的奸计才得逞。不知这是赵高之狡诈还是扶苏之愚蠢。后人对扶苏的评价颇多,苏轼在《东坡志林》中关于他的评价是“故其子如扶苏之仁,则宁死而不请”。明朝首辅张居正说:“扶苏仁懦。”
苏轼评价扶苏之死,认为父让子死,子不得不死才算是孝。而张居正却认为,扶苏虽然“仁”,却是愚蠢之仁,愚蠢之孝,不足为后世效法。
苏轼与张居正一个肯定扶苏,一个否定扶苏,或许是真心实意的,或许只不过是当时所处形势需要他这样来讲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但无论怎样,扶苏还是自杀了。按他的话来讲,“父亲命儿子死去,还需要请示吗?!”这句话绝不能用一个“孝”字就能解释得了的。
扶苏是孝,但孝并不意味着唯命是从。如果用百依百顺来解释孝,那扶苏堪称不孝。他总和父亲有分歧,有分歧自然就免不了争吵。有争吵就是不顺不依,不顺不依就是不孝了。
可当他听到父亲赐自己死的假诏时,何以即刻拔剑而自裁?一切都是因为秦始皇所受的法家教育,而最致命的就是,扶苏太了解有着法家思想的父亲了。
对于公子扶苏,秦始皇可是非常的重视,培养他成为未来帝国的继承人。扶苏为何被一道假传的诏书而责令自杀,可是在旁边的蒙恬大将军却没有及时阻止公子扶苏。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就是扶苏认为秦始皇不重视自己。秦始皇对于他的上奏总是不屑一顾。他也不表露出来对扶苏公子的喜爱与欣赏。当时扶苏上书了很多的奏章,但是秦始皇却一个都没有翻阅查看。这就是扶苏认为自己的父亲根本不重视自己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其次就是秦始皇将扶苏调到边疆,因为扶苏公子再三的请谏,所以使得秦始皇恼羞成怒,将他派往边疆。他只能遵从父命,前往边疆。他在边疆的时候确实受到了蒙恬的礼遇,每一次到战场的时候,蒙恬总会要求扶苏公子站在战场之外观看,没有一次让扶苏公子亲自踏上战场。扶苏公子在边疆并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历练。也没有承受打击的能力!
第三个原因就是扶苏自己性格软弱、愚忠,看人的眼光太差。没有意识到赵高李斯对自己的敌意。过分重视蒙氏一族,而没有拉拢其他政治势力,导致赵高李斯转而选择胡亥。
所以,当假圣旨传到扶苏公子的耳朵之中,他更是不加怀疑,因为他在自己幼年时期就没有能够得到秦始皇的喜爱。而且当时他提出来的很多建议秦始皇都没有能够采纳,这也使得扶苏一直以来都认为秦始皇非常的不喜欢自己。而且秦始皇在当时更是没有当着扶苏的面表扬过他,于是扶苏认为这可能真的是自己父皇的心愿。
现代人只看到扶苏的仁善面,但是这样的人继承秦帝国后,真的会比秦始皇做的更好?当然,历史不容假设!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05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唐朝永和公主是怎么护肤的,
下一篇: 梅兰芳人物解读:梅派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