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小编就介绍以下明朝四位人品才干出众的宦官。
第一位当属郑和,不仅能力有,名气也是很大,原因就是因为七下西洋。
郑和本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其先祖元朝初年移居云南,其祖父和父亲都极具冒险精神,曾经跋涉千里,朝觐麦加,被当地百姓尊称为"哈只",即"朝圣者之意。
明朝平定云南时,年仅11岁的马和被明军俘虏,送回南京,惨遭阉割。在14岁那年,马和被分配到北平燕王府,侍奉燕王朱棣。
朱棣见马和聪明伶俐,便其留在身边,马和也凭借自己的能力,逐渐成为燕王的亲信。在朱棣的培养下,天资聪颖的马和很快就成了学识渊博的人。
马和总是能够出色地完成朱棣委派他的任务,尤其是在靖难之役的过程中,马和立下大功,更为朱棣所赏识。
朱棣称帝后,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从此马和就成为郑和。赐姓的同时,郑和升迁为内官监太监,相当于正四品官员,人称三宝太监 。
1405到1433年, 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
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国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第二位是张敏。明孝宗能够从偷偷摸摸的生活中走出来,多亏了他的提醒,不然,明宪宗还不知道有这个儿子呢。
众所周知明宪宗有恋母倾向,独宠比自己大十几岁的万阿姨,万阿姨年纪大不会生孩子,还不准其他妃嫔宫女生孩子,一生就弄死,结果就是明宪宗年纪老大了还没有孩子。
但凡事总有疏漏,有一次明宪宗和一个小宫女约了一炮,宫女就生了一个儿子,就是日后的明孝宗朱佑樘。
鉴于万阿姨的光辉战绩和明宪宗的听之任之,朱佑樘一出生就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但其母人缘很好,宫里的宦官宫女都帮她瞒着,万阿姨竟然不知情!
转眼好几年过去了,朱佑樘渐渐长大了,这也意味着,他不能再这么偷偷摸摸地生活了,纸里包不住火,万阿姨迟早有一天会发现朱佑樘的存在,与其等待,不如拼一把。
于是在一天明宪宗感慨自己还没有儿子的时候,一旁的张敏顺势跪伏在地,说皇上你有儿子。
朱佑樘被曝光了,明宪宗欣喜若狂,太后喜不自胜,唯有万贵妃歇斯底里,目光里满是疯狂,所有人都知道,她会报复。
为了躲避万贵妃的报复,太后及时出手,将朱佑樘接到其宫中抚养。然而,朱佑樘的母亲和丈张敏却避无可避,为了少受点罪,张敏选择了自杀。
第三位是黄锦。
黄锦,字尚,别号龙山,正德初年入宫,到内书堂读书,不久被选派到兴王府为世子朱厚熜伴读,而朱厚熜就是后来的嘉靖帝。
明武宗去世后,无子,朱厚熜入嗣帝位,黄锦因伴读有劳绩,升为御用太监,此后先后调任尚膳监、司设监、内官监太监、司礼监佥书,最后执掌司礼监事兼总督东厂,成为宦官的首领。
嘉靖帝对宦官控制比较严,不过却对黄锦很信任,称他为"黄伴",而不是直呼其名,并且黄锦经常被嘉靖帝派去审理重要案件,甚至楚王世子犯法的案件也有他参与。
黄锦做的名气最大的一件事,就是给海瑞求情。海瑞给明世宗上书说:嘉靖嘉靖,家家净也。盖天下人不值陛下久亦。
什么意思就不说了,反正是把嘉靖帝骂的狗血淋头,惹得天天听别人拍马屁的嘉靖帝大怒,要求马上拿下海瑞,速杀之。黄锦正好在在边上,劝道:“这个人就是想博取一个名声,皇上要杀了他,岂不是成全他了,我们最好不杀他,不中他的圈套。”这才保全这一明朝的活宝。
嘉靖帝去世后,黄锦与大学士徐阶等人到裕王府,迎裕王朱载垕即位,是为明穆宗,黄锦也因此更上层楼。
第四位是陈矩。
陈矩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被选入宫,分派在司礼监秉笔太监高忠名下,在司礼监服役。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俺答汗率兵逼近京师,高忠全副武装参与防守,并立下功劳,陈矩佩服得五体投地,立志要经世济民,治理国家。
奋斗了数十年后,陈矩终于在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以司礼监秉笔太监掌管东厂,成为宦官首领。
陈矩为人正直,有度量,能顾全大局,常常说:“我只守着八个字,就是“祖宗法度,圣贤道理。”所以对刑部、镇抚司监狱所关押的丢了官的内臣和外臣,他都多有维护。
陈矩最大的表现是在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爆发的“妖书”大案,某一天清晨,从朝房到各大臣的门口,都出现了一份匿名的《续忧危议》,其中说万历帝的宠妃郑贵妃和一帮大臣勾结,阴谋更换太子。
陈矩拿到以后,奏闻皇帝,万历帝大怒,下令东厂和锦衣卫同时出动,进行大搜查,由于没有线索,一时间京城人人自危。有些人还乘机打击异己分子,比如首辅沈一贯想陷害次辅沈鲤侍郎郭正域,他们都托人请陈矩帮忙,但陈矩全部拒绝。
最后,陈矩妥善处理了这件惊天大案,使得郭正域等被株连的人转危为安,社会秩序亦得以恢复平静。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陈矩以掌东厂兼掌司礼监印,集纠政、监察大权于一身,不过他并没有肆意动用权力,反而谨慎得很,他在位时期,是万历年间抓人最少的一段时期。
十大著名太监:赵高、张让、高力士、李辅国、蔡伦、王振、魏忠贤、刘瑾、郑和、李莲英。
赵高 :(?-前207年),嬴姓,赵氏。秦朝二世皇帝时丞相。秦始皇死后,赵高发动沙丘政变,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公元前208年又设计害死李斯,为秦朝丞相。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杀, 另立子婴为秦王。不久被子婴设计杀掉,诛夷三族。
张让:(?-189年9月24日),东汉宦官,颍川人。桓帝、灵帝时,历为小黄门、中常侍等职,封列侯。中平六年(189年),何进谋诛宦官,事泄,他和其余几个常侍设计伏杀何进。袁绍、袁术等人闻何进被杀,入宫杀尽宦官,张让走投无路,投水自尽。?
高力士:(684年-762年),本名冯元一,祖籍潘州,唐代著名宦官。幼年入宫,由高延福收为养子,遂改名高力士,受到武则天的赏识。唐玄宗统治期间,其地位达到顶点。由于曾助玄宗平定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乱。一生忠心耿耿,被誉为"千古贤宦第一人"。宝应元年(762年)三月,得知李隆基驾崩,吐血而死。追赠扬州大都督,陪葬于泰陵。
李辅国 :(704年―762年),唐朝中期权宦,唐朝第一个当上宰相的宦官,本名静忠,后改辅国,相貌奇丑无比。李辅国四十岁之前无所作为。安史之乱期间,劝说太子李亨继承帝位。之后又阻止了张皇后废唐肃宗所立太子李豫、改立越王李系的企图,保护了太子李豫即位, 唐代宗废除李辅国的权势,又派人刺杀了李辅国。 追赠太傅,谥号为丑。
蔡伦:(?-121 )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终于制成了"蔡侯纸" 。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报朝廷 ,汉和帝下令推广他的造纸法 。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权力斗争自杀身亡 。蔡伦的造纸术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被纸工奉为造纸鼻祖、 "纸神" ?。
王振 :明朝蔚州人士,史称王振"狡黠"、是明朝第一代专权太监。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大举入侵。王振鼓动帝亲征,又邀英宗幸其蔚州宅第,以致耽误行程,行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被瓦剌兵追至,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被杀。
魏忠贤 :(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北直隶肃宁人,汉族,明朝末期宦官。自宫后改姓名叫李进忠,皇帝赐名为魏忠贤。明熹宗时期,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朱由检继位后,自缢而亡。
刘瑾 :(1451-1510),陕西兴平人,刘邦第62世孙。母姓谈,六岁时被太监伯父刘顺收养,后净身入宫当了宦官。正德五年(1510年)八月,刘瑾被判以凌迟。
郑和 :(1371-1433),明朝太监 ,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 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李莲英:汉族,1848年出生,原名李进喜,咸丰五年净身为太监。同治六年,受封二总管。慈禧太后赐名连英,俗作莲英。清王朝慈禧时期的总管太监,是清末最有权势的宦官,是第一个叫慈禧太后为"老佛爷"的人。宣统元年61岁时,为慈禧守孝百日后隐退。宣统三年亡,时年63岁。
拓展资料: 太监(tài jiàn)原指宦官中的高级官员,现指古代被阉割生殖器后失去性能力,专供古代都城皇室役使男性中的官员,又称宦官、阉人、寺人、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明朝开始又叫年纪大的太监为伴伴。
和太监一起生活的宫人叫对食。
这三位宦官分别是司马迁、蔡伦和郑和。这三位宦官都对中国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所以我个人认为他们应该名垂青史。宦官在人们的印象中其实并不是非常好的,但是事情没有绝对的,这三个人虽然身份是宦官却为百姓造福。
第1位就是司马迁。但是汉武帝硬生生的让他成为了宦官。当时司马迁本身的工作其实就是撰写史书,但是因为某些原因得罪了汉武帝,汉武帝非常愤怒就命令人们对司马迁实行宫刑。在此之后司马迁便担任中书令这一职,不过值得一说的是,司马迁当时虽然是宦官但是却不居住在皇宫当中。他的成就就是曾经编撰了《史记》。这本书对中国来说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让那些后人可以真正的了解到历史发生的事件,从而对中国的历史有一个全面的把握。第2个人就是蔡伦。蔡伦当时改进造纸术,让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在西汉的时候其实人们的造纸技术水平并不高,并且如果想要造成一张纸的话,那么往往需要费非常多的代价才能够造成。蔡伦当时看到这个现象之后就对造纸术进行了改造,当时他用比较廉价的原料造出了植物纤维纸让造纸的成本大大降低,从而让中国的文化得到了发展。虽然当时他其实是为了巴结皇后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才这样做的,但是改良过的造纸术确实为人们带来了非常大的方便。
第3个就是郑和。郑和当时虽然是宦官,但是也是中国最为杰出的一位航海家。当时郑和先后7次率领船队出海远航把明朝的文化带到了世界各地,让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可以更加顺畅。同时也正是因为郑和下西洋才让中国的物品和医疗知识等多方面的内容能够与世界相连接。
宦官,也称太监、内官。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只有地位较高的内监被称为?太监?。后宦官亦通称为太监。隋、唐有大监,?大?或作?太?,亦与宦者无关。明朝内廷有十二监,主官均称太监,主官以下宦官,无太监之名。清朝始以太监加诸所有宦官,宦官与太监遂为同义词。其中,受到影视剧等作品的影响,明朝时期的宦官,无疑给人们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比如《绣春刀》系列中的魏忠贤,可谓权倾朝野。再比如刘瑾、汪直等太监,都是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
不过,说到明朝历史上第一位权倾朝野的宦官,却不是魏忠贤、刘瑾、汪直等人,而是笔者今天要说的王振。更为关键的是,相对于其他宦官,王振不仅篡夺朝政,还成为明朝由盛转衰的罪魁祸首。对于堪称转折点的土木堡之变,王振显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在土木堡之变中,王振也丢掉了性命,从结果上来看可谓罪有应得。
一
首先,王振是明初蔚州(今河北蔚县)的一个落第秀才,略通经书,在私塾教书。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或许是认为中举人、考进士这条晋升之路过于艰难,他便在明成祖永乐末年自阉入宫,当了宦官。换而言之,王振对于权位的贪恋,促使其选择了一条捷径。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这位皇帝去世。同年,明英宗朱祁镇即位,次年改元正统。这时,明英宗年仅九岁,不能亲自处理朝政,明英宗的祖母、太皇太后张氏(诚孝张皇后)听政,而朝政则基本上由内阁大臣?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处理。
对此,在笔者看来,这也是明朝比较繁荣的一个历史阶段。不过,对于明英宗朱祁镇来说,似乎并不怎么喜欢这些明宣宗朱瞻基留下的老臣,而是对王振这位宦官青睐有加。在明英宗的宠幸之下,王振便越过原司礼太监金英等人,出任宦官中权力最大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司礼监掌印太监是明朝十二监中最具权势的职位,有?内相?之称。在司礼监中排名第一,位在秉笔太监之上,负责完成明朝朝廷决策中?批红?的部分最后的审核盖印。因此,非常明显的是,因为礼监掌印太监这一职位的权力,加上明英宗朱祁镇这位皇帝的充分信任,促使王振成为明朝历史上第一位权倾朝野的宦官。
二
正统七年(1442年),明朝太皇太后张氏病逝,失去了对王振最有控制能力的人。而此时三杨中的杨荣在正统五年(1440年)病逝,杨士奇因为儿子杀人而引咎辞职,只有杨溥在朝。不过,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此时,三杨之一的杨溥也老了,心计又没有杨荣多,而杨荣引入内阁的大学士马愉、曹鼐资历太浅,威望不够,在此基础上,宦官王振擅权的一切条件都成熟了。对此,在笔者看来,宦官想要达到祸乱朝政的地步,不仅需要得到皇帝的信任,比如崇祯皇帝继位后,魏忠贤因为得不到信任,自然也就改变不了灭亡的结局,而除了皇帝的信任,朝廷大臣的制衡,也直接影响到宦官的实际权力。
比如在三国时期的蜀汉,宦官黄皓一开始被诸葛亮、蒋琬、费祎等人压制,但是,在这些大臣相继去世后,黄皓的权力不断增长,乃至于让大将军姜维都需要躲到沓中避祸。回到明朝时期,就王振来说,一开始被三杨、太皇太后张氏等人所压制,但是,在这些人去世之后,王振显然失去了约束,乃至于酿成了土木堡之变这样的大祸。正统十四年(1449年)二月,蒙古瓦剌部落首领也先遣使2000余人贡马,向明朝朝廷邀赏,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并减去马价的五分之四,没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就制造衅端。
明朝灭亡时,三个宦官表现赢得一致好评,他们是:王承恩、曹化淳、庞天寿。
一、王承恩
王承恩,是崇祯皇帝手下的司礼监秉笔太监,也是崇祯的心腹之人。崇祯登基之初,铲除了祸国殃民的权阉魏忠贤,危害明朝数百年的宦官之祸被彻底终结。但崇祯也未能完全舍弃宦官,明朝灭亡前期,王承恩成为崇祯最为得力的心腹侍从。
但王承恩与魏忠贤有本质区别,他只是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此外丝毫不敢干预朝政,因此崇祯对他宠眷不衰。明朝灭亡时,崇祯在景山寿皇亭自尽,王承恩本可一走了之,但他却选择了陪着崇祯一起自尽而亡。
二、曹化淳
曹化淳,历任崇祯手下的司礼监掌印太监、东厂提督、总提督京营戎政之职,权位煊赫一时。崇祯十一年,曹化淳因体弱多病,连上三道奏疏,告老还乡。民间野史流传,李闯王攻打京城时,是曹化淳打开城门迎接闯军入城,实际上是子虚乌有之事。李闯王入宫时,曹化淳已经回到天津武清乡下六年多了。
崇祯死后,因为京城一带战事频仍,一直未能得到妥善安葬。清朝入关后,曹化淳冒着生命危险,上书顺治皇帝,请求清朝给崇祯妥善处理陵寝安葬事宜。清廷为了收买人心,同意了曹化淳的请求,对崇祯进行了重新安葬。曹化淳不惜性命不忘故主,忠心令人钦佩。
三、庞天寿
庞天寿,是南明永历帝身边的宦官。南明后期,处于清朝大军的围剿之中,庞天寿跟随永历帝不离不弃,受尽颠沛流离之苦。他曾利用自己与葡萄牙传教士的关系,联系澳门的葡萄牙人出兵,帮助南明抗击清军。史书记载,庞天寿“为明尽忠,誓死不二。永历用为司礼太监,多所匡救。辅相永历十二年,赤心忠肝,深为永历所倚赖”。
明朝灭亡时,诸多文武大臣纷纷叛明降清,这三个宦官却忠心耿耿不忘故主,令人敬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0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林丹汗怎么死的他死后清廷为何一片欢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