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秦朝公路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提起秦始皇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长城,因为当时修建长城是为了抵挡匈奴的,也是一项非常伟大的工程,而除了这项工程,秦始皇还有一项伟大的工程就是秦道,这条路可以让秦军直达匈奴的前线,那么,为什么当年秦始皇修的路,过了几千年了连草都不长呢?下面我们就去了解一下:
这条秦道是从咸阳为起点,经过陕西、甘肃和内蒙古三个省份,后直达匈奴的边界九原郡的,因为这些地区的气候本身就干燥少雨,不利于植被的生长,再加上在修路的过程中加固了路面,使路更加夯实,所以在这种条件下已经不具备植物生长的因素了。
另外,在修路的时所用的土都是炒过的土,而且这些土里还加了大量的盐碱,也就是将建筑用土全部烧制或者反复炒熟再加上盐碱,然后把它们夯实在一起。这样的话,即使有种子落到上面也不会生根发芽,所以那整条路面就会非常坚硬。
最重要的就是当时秦国对这条路的质量要求的非常严格,秦直道是由大将蒙恬主持修建的,皇长子扶苏负责监工,三十万秦军将士和民夫参与施工,工程监督十分严格,任何人不敢偷工减料,更不敢偷懒减少工序,严格的质量监督使得秦直道成为当时标准最高、质量最过硬的道路工程。
以上就是秦道为什么过了几千年还是没有草的,因为它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也体现了古人千年大计,质量为本的观念。
秦始皇所修建的秦直道经历了两千年仍然寸草不生,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修建这秦直道时所采用的特殊的施工方法改变了土壤的成分,导致了不会有植物在这条道上生长出来。
可以说,秦始皇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君主,再统一六国之后不仅修筑了长城,而且还下令修建了秦直道。这条道路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高速公路?,最主要的作用体现在军事上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省来往,两地的时间以及速度。所以秦直道也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
秦直道的修筑是一件非常浩大的工程,据统计?全长736公里,前后历时两年之久,匠人的数量达到了30万人?,可谓是耗时又耗力。但是对于军事交通起到了非常大的积极作用,也使秦朝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交通网络。而在这样的一条高速公路上想要达到寸草不生的效果,除了最原始的铺设是板砖的方法外,更是采用了一种既简单又实用的方法。
对于这样一条长度长达几百公里的道路来说,如果铺设石板砖所造成的工程量是很大的,而且需要消耗大量资金。在当时的社会条件来说,这种方法并不能用做修建这条路。所以秦直道的负责人蒙括采用了黄土作为铺设道路的泥土。但是这种黄土并不是简单地泥土,在前期的准备过程中,需要把泥土炒熟之后再加上碱。学过地理的都知道,在盐碱地上土壤是十分贫瘠的,常年处于寸草不生的一种状态。而这种方法就是将土壤人工的盐碱化,从而使泥土的碱性成分过高,而达到寸土不生的一种状态。
所以秦直道,即使经过了2000多年之久仍然可以保持着寸土不生的一种状态,这确实是古人的大智慧。
因为这条秦始皇所修建的?高速公路?是使用烧熟的土来建造的,烧熟后的土自然无法生长植物。大家都知道平时人们所使用的砖头就是将土壤做成方块,再使用窑火烧制而成的,砖头中就从未有植物生长过。而在一些老旧房屋墙上生长的植物其实都是从砖头缝里长的,并不是长在砖头上。更何况这条?高速公路?是使用更大的?砖块?制造而成的,比一般人们用来建造房屋的砖头的含金量要高的多。
?
在秦始皇时代烧土技术其实是十分的发达的,单看长城能够屹立千年而不倒就可以看得出来。虽然长城所使用的砖块大多都是使用石头凿制而成的,但是其中仍然有着大量的烧制而成的砖块。长城的修建是为了抵御外敌匈奴,而这条?高速公路?的修建同样是因为匈奴。
?
这条?高速公路?由咸阳直达九原郡,很多人曾认为秦始皇修建这条路,是为了统一国家的道路修建尺寸和车辆的型号,为此都统一了国家之中车辆车辙的宽度。但是实际上这条路修建最初是为了方便军队的发动。
?
咸阳是秦国的首都,秦国的军事力量主要都聚集在咸阳。而九原郡则位于长城旁边,是一处军事重地。?高速公路?的修建主要是当匈奴向中原袭击的时候,方便秦国的军队可以更加快速的抵达战场。
?
为了修建这条?高速公路?,秦始皇命令全国的能工巧匠聚集在一起,在修建长城的同时也修建这条路,而当时秦始皇是有着万世统治的梦想的,所以这条路的修建就必须能够长期的不被破坏,所以在修建的时候就采用了和长城一样的材料,使用了熟土。
?
综合而言,在古代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下,能够造出这样一条?高速公路?,不仅仅是秦始皇的功绩,更是我国历史上劳动人们智慧的凝结。
众所周知,中国有着上下近5000年的历史文化,那么中国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封建时代呢?那必然会说是从秦始皇时期,确实,秦始皇嬴政不仅仅有统一六国的伟大功绩,还统一了全国货币,度量衡等等。但估计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秦始皇还是一个“基建人才”,长城、灵渠都是秦始皇在位期间修建,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百姓灌溉,也能够抵御外族入侵。不得不说,秦始皇确实是一个人才,当然,秦始皇在位期间也是有一些不利方面,比方说严苛的刑法让百姓叫苦不迭,以及各种的税收。但是总的来说,秦始皇是开辟了一个新时代的伟大之人,而且秦始皇所制定的封建君主集权制度,一用就是2000多年。秦始皇在军事、社会、政治上都有过巨大贡献,但大家是否知道秦始皇在位期间还修建了秦直道。
那条路距今已经2000多年,但是它却没有杂草,难道这条路有什么魔法吗?还是另有神奇之处呢?当然,秦始皇所处的时期不可能有任何的外力作用,所以也不可能有什么魔法,能够让这条路2000多年不长草。那必然就是修建秦直道的过程不一般了。
首先秦直道的土就非常的有讲究,一种是沙土,一种是黄土。沙土顾名思义,里面不含水分,所以也就长不出植物。但是黄土就不一般了,黄土确实会有少量的水分,但是为了让它不长草,工人们在修建道路的时候,会对黄土进行翻炒,将里面的水分蒸发掉,将黄土放在整体道路修建的最下层。在修建秦直道的过程中,工人们反复压实土壤,将土壤中的水分,空气等等一系列的物质压实,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条道路长出杂草。
而且由于秦朝的法律严苛,也导致工人们不敢偷工减料,再加上秦直道属于军路,倘若一旦发现以次充好,那么修道的工人下场非常惨烈,不仅会殃及自身,还会连累家人。秦直道长达700多公里,由蒙恬管辖,这其中更没有那些奸商参与其中,也没有混水摸鱼之人混在其中,修建出来的道路又怎么会不好呢?再加上秦直道自修建成功,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秦朝到现在,它仍然还在使用。西汉时期,汉武帝就曾率领大军北上。三国时期,曹操也曾经走过秦直道。其它的朝代也都有过使用,所以秦直道压根就没有荒废的机会。
除此之外,就不得不说一下,秦直道位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本身降水量比较少,所以这样的环境也根本不利于杂草生长。当年在修建秦直道的时候,土壤里面也被工人们加入了大量的盐和碱,这条路慢慢的就成为了盐碱地,这样的土壤也并不利于杂草的生长。
其实倘若当年修建秦直道的时候是在南方,很有可能境况就不一样了。因为南方气候潮湿,降雨量较大,估计也等不到这2000多年的时光变化,秦直道早就已经被雨水冲刷干净了。虽然在历史上秦朝有过很多的负面影响,各种不好的作为,就连秦始皇本人也在历史上褒贬不一,但是秦朝的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带给后人巨大的影响,比方说秦直道,再比方说这万里长城。今天的万里长城已经成为了著名的景点,在世界上也成为了中国的符号。但是往前再推个几百年,万里长城依旧发挥着它的作用,抵御外族进攻,是中原的一道重要防线。
后人们之所以会对秦朝有很大的偏见,很有可能是由于后人写历史的心情不一样,观点也不一样,对于历史上的很多事情,我们看到都是片面的,比方说在有的历史书上,我们会看到有的人在大骂秦朝法律的不人道,但是倘若看一看秦朝其它方面,它对于后人们也有借鉴作用,比方说秦朝时期的基础设施建设,再比方说秦朝时期的各种政治制度以及各项规定。
总结
秦朝距离今天的我们已经非常久远了,对于秦朝的认识也大都依靠于历史课本,或者是一些典籍。其实当站在今天的时代看当时的秦朝,就会发现很多的不一样的地方,也有一些别样的理解,比方说当年秦朝之所以会有严苛的法律,那是因为秦朝比较信奉法家的观念,不像后面到了汉朝时期,奠定了儒家地位。每个朝代所尊崇的理学观念不一样,也导致了这个朝代是不一样,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它必然也会有一些不好之处,但更多的是因为它的存在,开创了不一样的中国。
秦朝当年修的一条著名“高速公路”秦直道。这条路由咸阳甘泉宫北门,绵延千里到达九原郡边镇。秦直道的修建要比驰道的规格更高,但也是基于秦驰道修建的经验和技术基础,这是秦始皇对于大一统国家加强中央管理的重要举措,故而历代都多加维护和使用秦直道。无论是从技术手段上,还是从历朝历代的维护上,都使此条高规格官用道路保留了当初修建时的风采,几乎没有杂草。
(一)、秦直道的修建
“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锥,树以青松。”——《史记》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制定了一套大一统国家管理规章体系制度。之所以嬴政是“始皇帝”,确实是为我国古代封建王朝提供了治理国家的范本,这个范本被延用承袭至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这个管理体系的基础之一则是由始皇帝提出的“书同文、车同轨”,故而秦始皇大兴土木工程,在全国修建驰道,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而秦直道也是在驰道的基础上提升规格而来,从建造方式和技术手段,大多都是驰道的经验借鉴。
“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史记·蒙恬列传》
根据史料的记载,秦始皇当年修建此路的用途有着不同的说法,直到今天,考古界与历史界仍对此路修建的初衷持有争议。其中最为主流的就是它的军事用途和管理用途,而史书中记载的秦始皇为了游览并非最主要的功能。此路大概是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结束于秦二世三年(前207年),也就是说秦始皇并没有享受到游览天下的目的,更为讽刺的是秦始皇巡游死于途中,最后赵高安排“行从直道至咸阳”,将始皇帝的尸体运回咸阳发丧,这才是秦始皇唯一一次“享受”直道的记载。
相对于巡游的功能,秦直道最大的功能就是军事用途,即由首都与北方边境长城沿线的军事补给功能,这个功能有效的为秦朝边境输送粮食和兵力补给,据说是三天三夜便能运粮或者运兵到达前线。所以司马光在《治资通鉴》中评价蒙恬“始皇方毒天下而蒙恬为之使,恬不仁可知矣”,这是有曲解的,蒙恬身为武将,保境安民是他的本分,后世常常将秦始皇修长城和直道看做是劳民伤财的举动,蒙恬身为人臣不加劝阻反而助纣为虐,这是否定了他抵御匈奴的功劳,而这两大工程的直接效果就是“不教胡马度阴山”,使农耕文明长期稳定发展。但世间万物皆有双面性,汉文帝时期,匈奴越过长城后,以十数万兵“候骑至雍甘泉”,正是走秦直道才长驱直入。因此在考古发掘时,直道旁边又发现了诸多军事壁垒,也许是后来加强此路的军事防卫功能而修建。
除了军事用途以外,直道的修通,也是加强中央对于北方地区管理的重要纽带,据秦直道的考古发掘来看,它不单单是一条直线通往北方边境,它还在沿途分支出数条支线,最长的支线修往甘肃地区,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经济文化交流,名族融合上起到了关键作用。正如七八十年代的口号“要想富,先修路”一样,在始皇帝初定天下后,中央政府需要加强对于地方的管理,更需要各地方相互交流互通,故而这条军事用途的主干线同样发挥着与驰道相同的功能,那就是管理与交流。
(二)、秦直道不长草的原因
历代维护利用
前面讲到了秦始皇为后世各朝各代提供了管理国家的范本,那么始皇帝留下的长城、驰道等工程也一样被后世继承与维护,这样一来,秦直道就难以生长杂草,后世继续使用秦直道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工程的选址科学,从咸阳尽量采用直线链接北境,甚至不避开海拔1800米的子午岭,沿着山脊修路,遇山开山,遇谷填谷,力求缩短距离,达到最为快捷的连接效果;规格宏大,整条秦直道虽然是以驰道为原型,但在此基础上大大提升了规格,据考古发现,直道最高垫基约五米,这是目前我国高速公路修建的路基要求,而全程1800余里,最宽为60米,最窄处也有5米,耗费土方2000万立方,这样的大工程在那个时代确实是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才能修建成功,历朝历代面对这样的工程,不用白不用,多加养护便能发挥效益;符合中原王朝的各种需求,无论后世朝代的首都是否在关中平原,这条秦直道都是中原王朝从关中联系甘宁蒙地区的重要干线,军事上如此,经济文化上亦是如此,故而得到后世王朝的维护和继续使用。
“行自云阳,北历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北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勒兵十八万骑”——《史记》
两汉时期对匈奴的奔袭远征,几乎都走过这条直道,其中文帝时期的灌英对匈奴用兵,利用了子午岭直道地势优势压制住了旁侧的延川道,夺取了河南地;汉武帝巡边也是由此道北上,汉朝时的汉匈和亲也是通过此路完成,昭君出塞便是由此路送出,移民实边也是在秦直道沿线的上郡、西河、朔方郡一带。
唐朝太宗时期,突厥曾率十万铁骑犯境,直达渭河岸边,直接威胁长安安全,后来唐王朝再利用直道夺取河南地,设东、中、西三个受降城,控制阴山防线,这便是直道联系北方重镇朝军的功能。
“此路一往康庄,修整之则可通车辙。明时以其直抵银、夏,故商贾经行。”——《正宁县志》
明清时期,经理重心南移之势不可逆转,但秦直道的经济文化功效却依旧重要,按照沿线县志记载,当时关中的棉花向北运输,都是通过这条直路,每当棉花收获的季节,这条路旁边的树枝都粘花带絮,一路皆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0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