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家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唯一一个未曾中断过历史的国家。在悠久历史和文化中,包含着大量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这些都是宝贵文化遗产。今天,想要为您讲述的是明仁宗诚孝皇后张皇后没有垂帘听政的原因的相关内容。
1424年,明成祖朱棣去世。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张氏被册封为皇后。朱高炽命真是不好,他的皇太子之位一直悬着。被确立为皇太子后,还熬了整整20年,才如愿以偿地登上帝位。可是,朱高炽只做了一年皇帝,就因为身体原因,于1425年患病去世。
朱高炽去世后,皇太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朱瞻基尊封母亲张皇后为皇太后。屈指算一下,张太后是明朝立国以来的第一位皇太后。朱瞻基跟父亲一样,在做了10年皇帝后,就突然患病去世。难能可贵的是,朱高炽和朱瞻基父子的统治加在一起虽然只有短短的11年,但他们共同创造了“功绩堪比文景”的“仁宣之治”,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朱瞻基去世后,年仅9岁的皇太子朱祁镇继任,是为明英宗。张太后又被尊为太皇太后。皇帝年幼,显然无法处理朝政大事。怎么办呢?有大臣提出,请张太后垂帘听政。照说,张太后有明宣宗遗诏和大臣支持,完全可以正大光明的垂帘听政。但她拒绝了,回答:“毋坏祖宗法。第悉罢一切不急务。”
张太后虽然拒绝了垂帘听政,却并没有撂挑子,什么事情都不管,而是尽心尽责地辅助朱祁镇。当时,由于明英宗朱祁镇宠幸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振,宫中太监势力开始冒头。为此,张太后感到忧心忡忡,决定将王振及早清除。
一天,张太后把张辅、杨士奇、杨荣、杨溥、胡濙等人召来,委任张他们为辅佐大臣,又对明英宗说:“此五臣,三朝简任,俾辅后人。皇帝万几,宜与五臣共计。”
随后,张太后又召来王振,声色俱厉地呵斥他:“汝侍皇帝起居多不律,今当赐汝死。”一旁的女官拿出刀剑,放在王振的脖子上。王振被吓得半死。这时候,明英宗跪下来为王振求情,诸位大臣也跟着跪下来,张太后这才说:“皇帝年少,岂知此辈祸人家国。我听皇帝暨诸大臣贷振,此后不可令干国事也。”
在那以后,张太后密切关注王振的动向。一次,她得知王振对奏章独断专行,没有将之交给内阁审议,立即派人召来王振,对他进行责备。因此,在张太后有生之年,王振始终没有翻浪的机会。
以上就是有关明仁宗诚孝皇后张皇后没有垂帘听政的原因内容的全部了,想要了解更多有关的历史趣闻故事、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相关文章的话,就请持续关注。
说起贤德有才的皇太后,大家第一想到的会是大清朝的孝庄文皇后,这可能更多的是受清宫剧的影响,清朝的孝庄皇太后的确是后人公认的一位贤良卓识、才华出众、功垂青史的杰出女政治家。
孝庄先后拥立顺治和康熙两位小皇帝登基,在奠定和发展大清江山的恢弘伟业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因此很多人认为她是明清以来最贤能的皇太后了。
张氏是河南永城县人,她的父亲是指挥使,她并没有显赫的家世,是朱高炽的原配妻子,洪武二十八年,朱高炽被立为燕王世子,同年张氏被封为燕王世子妃,永乐二年进封皇太子妃。
张氏的丈夫朱高炽从小性格很软弱,一直体弱多病,而且肥胖腿脚也不方便,一直不受父亲朱棣的待见和喜欢,心中时常有废太子之意。
然而当时身为太子妃的张氏,和自己的丈夫朱高煦不同,她精明能干,处事得体周到,一方面做好朱高炽的贤内助,另一方面还经常进宫孝顺婆婆徐皇后,侍奉尽心周到,因为张氏的贤惠孝顺,徐皇后特别喜欢这个儿媳妇,因此经常在朱棣面前夸赞朱高炽妻子张氏贤明,是合格的皇家儿媳,也是合格的未来母仪天下的最佳人选,因此朱棣对朱高炽的嫌弃慢慢减少。
而且张氏所生的儿子朱瞻基当时聪慧好学,像极了年轻时期的朱棣,是朱棣眼中的“好圣孙”,深得朱棣宠爱,因此也很喜欢张氏这个儿媳,朱高炽没有被废掉太子之位,张氏作为太子妃,起来很重要的作用。
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朱棣驾崩,太子朱高炽继承皇位,张氏被册封为皇后,张氏被册封为皇后以后,对朝中内外大事都熟知,还时常劝说朱高炽勤于政事,同时把后宫管理的井井有条,是贤德的贤内助,可惜朱高炽因为身体不好,在位不足一年就在洪熙元年驾崩。
洪熙元年,朱高炽驾崩,终年四十八岁,此时的皇太子朱瞻基远在千里之外的南京监国,而当时对皇位虎视眈眈的朱高煦也想趁机打算在朱瞻基回京的路上截杀朱瞻基。
面前如此险恶的局势,张皇后体现了她特有的政治家素质,采取了非常措施,秘不发丧,封锁消息,秘密派出杨荣出京,急召朱瞻基回京,承继大统,一场政治危机得以被化解。
宣德元年,朱瞻基登基后,张氏被尊为皇太后,也是明代第一位皇太后,当时军国大事大多听命于张氏,听从她的裁决。
宣德九年,朱瞻基驾崩,年仅三十八岁,当时皇太子朱祁镇才九岁,还是个孩子,当宫中讹传新皇帝为襄王时,张氏为了朝局稳定,马上主持召集众位大臣来乾清宫,指着太子哭道:“这就是新天子啊!”当时群臣对着朱祁镇高呼万岁,流言才得以平息,朱祁镇得以成功登基。
朱祁镇登基后,遵从明宣宗遗诏,凡是朝政大事都要奏请张氏才可以施行,作为朱祁镇祖母,张氏被尊为太皇太后,当时的张氏等于领导了一个事实上的摄政团,由于当时朱祁镇年幼,张氏作为太皇太后便成为实际上主掌朝政的人。
张氏当时是宫中实际掌权的人,看到如此情景,当时很多大臣请求张氏垂帘听政,但是张氏却说不要破坏祖宗规矩,并没有垂帘听政,而是委任了得力的辅佐大臣来共同处理朝政事务。
当时朱祁镇身边的太监王振,因为受到朱祁镇的宠信,开始嚣张跋扈起来,张氏知道以后,为了避免宦官专权,对朝廷不利,她一直压制朱祁镇身边的太监王振,在张氏去世之前,王振始终不敢逾雷池一步,一直谨守做宦官的本分。
张氏不仅处理朝政得当,还经常提醒百官要体恤百姓疾苦,张氏知书达礼,重用老臣,在她的摄政下,她重用张辅、胡濙、杨士奇、杨荣、杨溥五大臣辅政,使得正统初年的朝政相对清明,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张氏对外戚的约束也相当严格,她出身寒微,父亲很早就去世,但是还有两位兄长在朝为官,虽然两位兄长当时在靖难之役的时候都有战功,但是张氏始终没有给自家兄弟很高的封赏,也不允许兄弟参加商议国家大事,同时她对自家人要求严格,从不允许自己家人借着自己皇太后的名义欺压百姓,因此家庭成员都是安分守己,因此得到了百姓的一致称赞。
张氏在世期间,一直参与政治决策,她没有政治头衔,也不选择“垂帘听政”,只是以妻子、母亲以及祖母的自然身份,在朝堂幕后默默地奉献心血、智慧和才能。
张氏历经明代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四朝,从太子妃、皇后、太后和太皇太后,不论在朝堂上还是百姓心中,她都是人人称赞的贤后,取得了最受人尊敬的地位,作为明代第一位皇太后以及第一位太皇太后,她用自己的才能和贤德谱写了一曲璀璨的大明华章。
在历史上有一些女人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虽然时光容易逝去,但是相关的故事却流传了下来,她们内心坚强勇敢,曾经都以一己之力挽救了一个国家,辅佐了几代君王,接下来就聊一聊这几位伟大的女人。
第一位是汉文帝的妻子窦氏,出生平民,后进入后宫当了一名小宫女,汉惠帝时期被吕后赏赐给代王,就是后来的汉文帝刘恒,虽然代王当时有妻子,但不幸早逝,之后窦氏母凭子贵顺利成为王后。
随着吕后的叛乱被平息,汉朝迎接刘恒为汉文帝,同样的窦氏成为了皇后,并且为文帝生了后来的太子刘启,所以当刘启继位成为汉景帝的时候,窦皇后顺应成为皇太后,这期间也辅佐刘启成就了后来我们看到的“文景之治”,直到汉景帝死后,刘彻继位尊奉其为太皇太后,她的一生历经了汉朝的三代君王,见证了汉初期的从休养生息到初步强大,可以称的上是能掌握时局的女人。
第二位是北魏的冯太后,本是北燕皇室后裔,机缘巧合下入宫被选为文成帝拓跋濬的贵人,后一路受宠成为皇后,但不想几年后拓跋濬去世,留下年轻的冯氏守寡,而后为了北魏的发展,冯太后顶着压力极力辅佐献文帝拓跋弘,并且为他铺平道路,稳定北魏江山。
后期专心培育第三代君王孝文帝拓跋宏,成就了北魏的辉煌时刻,而这位千古一后也名垂青史。第三位就是大清的孝庄太后,一生同样辅佐了三位君主,功在千秋,她是皇太极的妃子,但也帮他处理过政事,劝降洪承畴就是她的功绩,皇太极去世,她力挽狂澜让诸王纷纷落败推选她的幼子福临上位,之后又为了维护顺治地位,清算多尔衮,挽救了差点分裂的清王朝。
随着顺治帝的去世,刚强的孝庄作为太皇太后又一次肩负起辅佐孙子继位的重担,最终成就了“康熙大帝”,历经三代君主的孝庄在走完这一生的时候,留给后人的都是敬仰和崇敬之情。
总的来说时势造就了这些伟大的女性凭借一己之力推动国家进步的情形,她们给后人留下的是一种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向人类证明女子也能有属于自己的权利,也能顶起半边天。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010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薛涛人物生平(关于柳如是和薛涛)
下一篇: 九子夺嫡中能力最强的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