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曹操的一生,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战争的老艺术家曹操曾经是汉室之能臣,但后来他堕落了,堕落成为了乱世之奸雄!
从能臣刀奸雄,折射出一个人如何一步步忘记初心,在贪欲的诱使下,理想信念薄弱的曹操最终走向汉朝的反面,被牢牢地定义为奸臣。
一、曾经的汉朝优秀干部
事实上,曹操曾经是汉朝最优秀的干部。
来自显赫家庭的曹操,在二十岁时被举孝廉,一开始就担任了洛阳北部尉,地位和现在北京朝阳区公安局长差不多。
当时的曹操,是一个负责任的年轻局长,他执法公正,他在衙门里悬挂五色棒,专打敢于犯夜禁的人,他执法时连权贵也不放过,曾经一棒打死太监蹇硕的叔。
后来的曹操先后担任顿丘令、议郎、济南相。在济南相任上,他再次显示了才华,为民办了不少好事。《三国志》记载:
迁为济南相,国有十馀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於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
从在洛阳打黑,到济南反腐,年轻时代的曹操不愧为汉朝官员中的楷模。
二、讨伐董卓显示担当
曹操的担当,在讨伐董卓的过程中显示得淋漓尽致。
中平六年,曹操散家财起义兵,开始讨伐董卓。第二年,他联合袁绍、袁术、刘岱等人建立反董联盟。
反董联盟看似人多势众,但实际上,真正有担当的人很少,曹操和孙坚是其中最坚定的战斗派,其他人都是看热闹的。
于是,在几次劝说大家出击无果后,曹操带着自己的几千人马去和董卓死磕。在遇上董卓悍将徐荣后,曹操部队被打散,他本人几乎丧命。这一年,曹操35岁。
从洛阳北部尉,到讨伐董卓,曹操显示出了非同寻常的胆识。按照《让县自明本志令》所言曹操的志向,或许是:
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
三、开始丧失理想信念
但很显然,曹操的命运轨迹在董卓之乱后发生了改变。
更确切地说,曹操看到了战乱中的机会,修正了他自己的理想信念。一个很典型的事件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三国志》记载荀彧劝说曹操迎汉献帝时所用的理由:
晋文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
拿曹操和晋文公、刘邦做比较,可以看出,当时曹操和他的谋士团队,已经把匡扶汉朝的志向变成了建立自己的霸业。
而事实上,建安元年时,袁绍、袁术这些人,也都建立了各自的势力范围,完全不把汉朝正统当回事了。曹操和袁绍门之间,看上去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有高明与否的区别。
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曹操,开始在思想深处丧失了他20岁时的理想信念。
四、两面人曹操
于是,丧失了理想信念的曹操,开始了表里不一的生活,一个字:奸!
一方面,他自封为丞相,以汉朝重臣的身份,掩盖自己军阀的本质。想打谁的时候,曹操就让皇帝下命令去打,美其名曰“讨伐”,而想用谁的时候,曹操就表他为汉朝的某官,然后让皇帝再下诏书。
另外一方面,尽管曹操自己已经准备篡汉,但他却总是说自己在匡扶汉室。
曹操为了争夺天下,和不服对手们展开了无休止的战争,给全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其中包括他徐州屠城,百姓死在泗水里,曾让泗水为之不流。
事实上,从起兵到曹操作古,他和当时的大部分军阀都打过仗,吕布、袁绍、刘表、马超、张鲁等,都曾经被他战败,而孙权、刘备、张绣也曾经教他做人。
后期的曹操事实上成为了两面人,他表面上是要造福国家黎民,但实际上,三国时期长期的乱战中,因为曹操而死的人太多太多。
说他是天下一害,或许并不为过!
三国演义中将曹操描写为一个汉朝的篡逆者,其实并不公平。
东汉时期,外戚宦官轮流掌权,朝野上下乌烟瘴气。步入建安年代,东汉朝廷早已无可救药。对此,司马光曾在资治通鉴中评论道:“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董卓擅行废立,刘焉自造龙袍,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的乱世中,曹操一直保持了对朝廷的尊敬。早在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就有人阴谋推翻汉灵帝另立新主,拉拢当时任议郎的曹操时被其拒绝;联军讨伐董卓时,与其他人观望顾虑相比,曹操身先士卒奋力进取;初平二年(公元191年)韩馥袁绍等人又想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再次为曹操所拒绝,并明确提出:“诸君北面,我自西向。”你们可以去听那个北方幽州牧的,我依然忠诚于西面的汉献帝;李催等人祸乱长安,献帝一行狼狈从他们手下逃命时,漠然无视者有,趁火打劫者有,落井下石者也有,曹操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主动迎接献帝的人;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二月,吴魏合作击杀关羽后孙权上表劝进称臣,曹操也不听:"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这一系列的言行中虽然有曹操的慎重权谋,但客观上不能否认是对朝廷的尊重。至于曹操诛杀董承(原为董卓女婿牛辅部下,按照三国演义看出身的标准应为“漏网之鱼”)伏完等皇亲国戚,毕竟是他们动手于前曹操反击于后,难道能指望曹操高高兴兴地等死吗?况且,东汉的败落就是败落在外戚宦官的手里,目睹着天下如何大乱的曹操对此一清二楚。诛董承杀伏完的同时,曹操也规定了自己“后宫”的人一律不得干涉朝政,即使对亲儿子曹彰等人也是“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才高八斗的曹植为人放荡,曾私自“开司马门而出”,他的车夫(司机)立刻就被处死(曹植失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违法乱纪。曹丕或许是有贼心没贼胆,曹植则根本不把当不当贼当回事);曹植的妻子衣服太华丽,违反了自己提倡节俭的命令后尽管是儿媳妇照样砍头(狠是太狠了)。综合这些回头看曹操诛杀董伏等人,客观上有避免重蹈覆辙之意,并非单纯的以牙还牙。
曹操虽然大权在握,但一直尊重汉献帝权威,甚至自己的生死也交在献帝手里。曹操晋见献帝,都按照当时三公见皇帝的惯例,左右有虎赉手持利刃相随。建安十九年,曹操诛杀伏完的同一年,献帝曾对曹操说:“您如果认为我值得辅佐就请辅佐,不能的话也随你。”那时献帝只要一声令下就可以将曹操杀死,曹操听到这样的言语后大吃一惊,汗如雨下(此后曹操真的不敢上朝了)。当然,曹操回去后一句话也可以反过来杀掉献帝,但是献帝没有下令杀曹操,曹操也没有因此对献帝有什么不恭。由此可见,献帝对曹操还是比较信任的,至少认为 1,他,或者说这个天下还需要曹操;2 曹操不会加害他。不明白为什么类似的话,刘备对诸葛说出来,就是赤胆忠心,而献帝对曹操说出来,就是欺君罔上。曹操说过的“设天下无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其实是大家都明白的事情。客观地说,应该称曹操是东汉王朝的终结者和继承者,他让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安祥地渡过了最后的岁月并顺利地继承了其“遗产”。
曹操的军事文学才能很少有人否认,稍微有争议的是他的政绩。个人认为,他的政绩与军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回顾三国前的历史,东汉桓帝年间,中国的人口曾经达到五千多万,但到了三国时锐减到七百多万,甚至还不如四五百年前动不动就“斩首十万”的战国时代(那时还有一千多万)。杀光这么多人不可能,但饿死却不难。究其根源,无非是天灾人祸。自东汉桓帝灵帝以来,旱灾、水灾、瘟疫、暴动、少数民族叛乱不断,民不聊生之余人口、户数大量减少。根据后汉书记载,汉桓帝时期,比较大的灾祸有“延熙九年(公元166年)春三月,司隶、豫州饥死者什四五,至有灭户者”按照这个估计,仅此一年这两地就饿死了大约三四百万;汉灵帝时期,“建宁三年(公元170年)春正月,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光和五年(公元182年)二月,大疫。”,“光和六年(公元183年)夏,大旱”。其余小规模的天灾、少数民族叛乱或入侵,不计其数。加上爆发于公元184年的黄巾大起义和随后的军阀混战后,生产遭到了完全的破坏。这样的乱世中,恢复正常的生产秩序使民众丰衣足食,是刻不容缓的首要任务。然而,汉末三国中的各个诸侯中,军事上有才能的不少,内政上有作为的不多。政治经济上的成功与失败都会自然的反映在军事上(反过来,绝不容易),大多数的人因此吃尽苦头,最终受困于“米”而连证明自己是否是“巧妇”的机会都没有。恢复生产的方法,无非是开源节流,这两方面曹操做得都非常出色。屯田制的实行,实际上是以国家投资的方式保证再生产(社会主义?),工作效率当然高于普通的自耕农。因此这个政策收到立竿见影之效,短时间内就将地方变成“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的欣欣向荣,称其为一大创举并不过分。曹操在攻破邺城后,鉴于东汉后期沉重的人头税,改为户调制,对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农和地主)收田租每亩为四升,每户出绢二匹、绵二斤,“他不得擅兴发。”大力制止对农民的乱摊派行径(这可是连两千年后的毛邓江都头疼的顽疾,温相又打算如何应对?嘻嘻)。这一政策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得到了一致的拥护。
盖棺定论
千百年来人们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誉之者称之为乱世英雄、毁之者称其为逆贼奸臣。如裴松之评价曹操:“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 毛泽东 则写词赞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陈寿则评价曹操为“ 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任何极端的评价曹操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更加辨证公正的评价和认识曹操。
历朝历代,曹操是乱世“ 奸雄 ”的评价始终占据主导。
“奸雄”一说,来源于许劭对曹操的评价——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世说新语》(曹操)尝问许子将:“我何如人?”子将不答。固问之,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我们先来看几个理解:何为“奸雄”?应当包括两个内容:奸和雄——奸诈而有雄心的人; 何为“英雄”?无私忘我,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的人;何为“枭雄”?骁悍雄宏之人,强横而有野心。三国时期,刘备和孙权都可称为“枭雄”,而曹操,是一个真真实实的“奸雄”。
曹操之雄
青年时期的曹操,看到了国家的腐败与战乱,曾试过为国家做出一份贡献(治世之能臣):
曹操 刺杀 过祸乱朝政的宦官张让、 棒杀 违法乱纪的“十常侍”骞硕的叔父;黄巾之乱时,作为骑都尉,率军 征讨颍川黄巾军 ,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
董卓乱政之时,曹操在陈留聚兵五千,又联合天下义军, 起兵勤王 ,在追击董卓的路上 差点丧命 。而就算经历如此大败,曹操依然未曾放弃,这种胜不骄败不馁的特质,是曹操成功的第一关键。
曹操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人,具有一切英雄拥有的特质。
以官渡之战为例,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二月开始至十月,官渡战役持续了8个月的时间,算上部署——相持——决胜三个阶段,官渡一仗双方更是耗费了近两年的时间。在这期间,曹操体现出了无与伦比的政治与军事才能。
战前,袁绍统领精兵十数万准备南下,许都众大臣都认为袁绍势大不可敌,应当投降。但曹操对他的发小袁绍非常熟悉,认为袁绍 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 ,于是曹操力排众议,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这是曹操的决心。
战争前期,曹操兵少,采取声东击西之计,让袁绍左右分兵,而后曹操又以轻骑突袭白马袁军,成功阵斩袁绍大将颜良;在延津又以粮草为诱饵,诱使袁军深入争抢,率军突袭,乱军杀死袁绍大将文丑。颜良、文丑都是河北名将,却被一战而斩,袁绍军队的锐气大挫。这是曹操的军事能力。
战争相持阶段,双方于官渡军屯数十里,展开拉锯战。此时曹操兵少、袁绍兵多,为抗击袁绍需多线分兵作战,在官渡兵力只有三万左右,还伤了五六千,兵力日渐亏损,粮草后勤也跟不上,曹操觉得坚持不下去了,写信给荀彧,商议退守许都,荀彧回信力劝曹操,破袁绍当在此一役。于是曹操决心继续坚守待机,开始积极寻求战机。这是曹操的毅力。
此时,袁绍的谋士 许攸 恰来投奔,向曹操陈述袁绍大军粮草屯于乌巢,虽有万余人把守,但守将淳于琼贪酒,建议曹操派骑兵偷袭。曹操众将皆认为许攸诈降,不可轻动。此时曹操 再次力排众议 ,准备出战,因为自己军中也已经断粮,如再不胜,大军仍然逃脱不了战败的结局。于是曹操亲自匹马上阵,率五千步骑,冒用袁军旗号,从小路偷袭乌巢。激战中,袁绍派骑兵来救乌巢,曹操部将请求分兵拒敌,曹操怒曰:“贼在背后,乃白!”于是曹军士卒皆殊死战斗,争相向前,大破袁军,火烧乌巢。这是曹操的勇气。
乌巢一役,直接关系到了官渡之战整个战局走向,袁军粮草被烧,军心动摇,大军溃败,退回河北。
曹操在该战中体现出来的当机立断、自信果断、勇猛善战、沉着冷静等等特质,都证明了曹操是一位雄才大略、胸怀大志的伟人。
袁绍败走官渡后,曹操于袁军中获得一束许都及曹军许多将领与袁绍暗通的书信,有人请曹操按信件抓人下狱诛杀,曹操不语, 亲手把信件全部烧毁 ,不做计较。这是曹操能容人的胸襟。
曹操也具有唯我独尊的霸气。曹操曾在与刘备一起吃饭时,谈论起天下英雄,时【操以手指(刘备)玄德,后自指,曰:“ 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袁绍)本初之徒,不足数也。”】曹操在乱世之中慧眼识英雄,更对自己能力信心十足,藐视天下碌碌之辈,拥有王霸之气。
曹操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在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 平定了北方,结束了中原十数年的战乱 ,并且强力的打击了外族的侵扰,对外族恩威并施的政策使得中原得到了长时间的安宁。
曹操的政治能力也极其优秀。曹操从政之初,就开始推行 屯田 (军队与百姓一起种田),这给当时社会恢复农业生产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大家都知道农业对一个农业国家的重要之处。另外,曹操还兴修水利、大搞社会生产,极大的恢复了当时颓废的社会生产,为百姓造了福利。这也是曹操受到北方百姓拥戴的一个重要原因。
曹操对人才也十分重视。汉朝时期选拔人才的制度是察举——孝廉(能尽孝道,做事正直)、茂才异等(才学出众)、贤良方正(品性贤良,行为踹正)、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垦种田)的人,由当地官员推荐做官(曹操本人就是通过举孝廉做官)。东汉后期,随着政治的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大族出身的官吏们为了维持本家族的利益,“朋党用私,背实趋华”。士人为了做官,也投机依托权门。曹操发现了这其中的弊端,于是三次在全国散发 《求贤令》 ,提出“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提出“ 唯才是举 ”,无论你是寒门抑或士族,有德或无德,只要你有才,只要你有功,就能被录用。另外,曹操还实行同乡推举,由身边有功之人推举有才能的同乡人。这些措施对寒门人才登上政治舞台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曹操得到了士族和寒门的共同拥戴。
在文化上,曹操也多有建树。当然,他对文化最大的贡献是培养了曹丕和曹植两大才子。但是他自己也拥有《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为代表的26首诗歌流传于世。另外,在曹操擅长的军事方面,还留下了很多军事著作,如《兵法摘要》、《孟德新书》,而其《孙子略解》更是成为了一部经典的兵法。
《三国志》对曹操的评价是“ 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总之,曹操和历史上所有的伟人一样,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文武兼备的人,一位站在历史前沿、推动历史前进的伟人。
曹操之奸
说到曹操的奸诈,很多人会想到他的那句名言“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孙盛杂记》),曹操从董卓处逃回家乡的途中,路过吕伯奢家住下,夜晚听见锅碗瓢盆及磨刀的声音,以为吕伯奢一家打算谋害自己,于是趁夜将吕家屠杀灭口。【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对于好心收留自己的吕伯奢一家,曹操只凭一磨刀声就把其一家灭门,其心之狠手之辣,可见一斑。而其多疑的性格,也在此一览无余。
曹操之奸诈,在另一处地方也有体现。曹操一次在外打仗,粮食不够供给军队,于是私下问粮官:“如何应付?”粮官答:“用小斛分米,减少军队每日耗粮,可拖延时日。”曹操即刻命令小斛分粮。时士兵均抱怨曹操欺人,曹操于是对粮官说:“ 特当借君死以厌众,不然事不解 。”于是斩粮官。把小斛分米的罪行全部推给了粮官。
曹操还残忍的 屠城残杀百姓 。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为了报所谓的父仇,东征徐州,率军达到东海,在徐州境内大肆屠杀百姓, 所过皆成白地 。曹操所杀徐州百姓二三十万,造成徐州损失人口一百五十多万。(注:当时整个徐州只有270万左右人口)
在曹操军事生涯的早期,为补充军费,还率领军队大肆盗墓,相信熟悉《盗墓笔记》的读者都知道这个事情。官渡之战前,袁绍的主簿陈琳写过一篇《讨曹檄文》,其中一段:“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坟陵尊显;桑梓松柏,犹宜肃恭。而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 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 ”可以说,是曹操开启了“官盗”的历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盗墓是很无德的事,也是很伤阴德的事,所以千百年以来,曹操盗墓的事都遭到了世人的唾弃。
曹操的奸,还体现在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镇压黄巾军时,应没有粮食供养投降的农民,即将他们残暴杀害;官渡之战后,同样因为没有粮食供养袁绍八万降卒,将其尽皆坑杀;为得到士族支持而杀边让、孔融、崔琰等名士;自称魏公而遭到荀彧的反对,便将荀彧赐死;床头捉刀被识破而追杀匈奴使节……
如果非要对曹操进行一个评价,“奸雄”二字已然足矣。不过这都是后世对曹操的评价。武则天立过无字碑,曹操却对自己有一段评价:“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
曹操生于乱世,为安生立世、为实现抱负,在奋斗过程中使用一些下三流的手段乃是时事所致,不能因此贬低曹操的人品和道德,但也应该实事求是,不要过分洗白。曹操有功,统一了中国北方及中原地区,结束了数十年的战乱,使百姓得到安定发展;曹操也有过,屠杀百姓、滥杀士卒、盗墓敛财劣迹斑斑。后人对其评价“奸雄”再合适不过。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39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