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历史上的纣王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帝辛,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商纣王,也有殷纣王一称。
在传统史学叙述中,帝辛沉湎酒色、穷兵黩武、重刑厚敛、拒谏饰非,是与夏桀并称“桀纣”的典型暴君。
说他在位期间,在内营建朝歌、加重赋敛、严格周祭制度、改变用人政策、推行严刑峻法,对外屡次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
其种种举措既在统治集团内部引发矛盾,也动摇了商王朝的统治基础,加速了商朝的灭亡。
历朝历代的史官全都加点墨水往竹简上忙不迭地写:
“商纣王非常喜欢喝酒作乐,于是他命工匠凿地为池,让侍从往池中倒酒,酒池广阔还可以划船。商纣王和后宫美人在酒池之上划船,饮酒作乐。”
“商纣王在皇宫内专门命人建造了一片木桩之林,木桩之上挂满了各种烤熟的肉食,商纣王整日就和妃子姬妾在肉林之内纵欲享受。饿了就吃木桩上的肉,不分昼夜。”
“商纣王大兴土木,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共耗时七年时间,建造了一座鹿台。鹿台四围三里见方,有百丈之高。商纣王把搜刮来的金银美女们聚集在鹿台之上,七天七夜的饮酒歌舞,最后都忘记的时间流逝日月变迁。”
“商纣王创造了炮烙酷刑。就是用炭火把铜柱子烧红,逼迫反对他的人在上面爬行,把人烤的皮焦肉糊而死。”
“商纣王竟因为好奇胎儿是长什么样子,残忍地命人剖腹取幼儿,孕妇失尽鲜血,痛苦死去。商纣王想知道农夫光着脚过河为什么不怕冷,便叫人砍掉农夫的双足,敲骨验髓”
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纣王淫乱不止、祸国殃民,武王起而伐之……”
其实,抛开历史的有色眼镜,就算商纣王他称不上后世秦皇汉武那样的“千古一帝”,也绝不是一个昏庸无能的亡国之君吧,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他在位期间都干了些啥?
首先,帝辛自身武力值就很高,对带兵打仗也是信手拈来。
在位期间,商王朝正面临着来自四面发布的虎视眈眈,包括北方的鬼方、西方的羌、南方九苗以及中原王朝的世敌东夷。
为了抗击外敌,帝辛进行了军事改革。首先是提拔一大批新将领,随后是大规模扩充军队尤其是战车和象阵。
军事实力强大以后,他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把中国疆域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国土则扩大到今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
其次,他大胆选用有才能的中下层国人,开平民当官的先河,同时,他也不拘一格,毫不避嫌地重用王室成员,如微子、比干等。
在这些人的辅佐下,帝辛开始对朝廷内部大刀阔斧的改革,废除了以往贵族的世袭权利并收回了他们的领地,当然,贵族们的既得利益受到削弱,引发了一场不小的暴动。
接着,商人崇尚鬼神,更迷信巫卜之术,国家大事小事都有赖于卜辞,宗教神权集团权力很大,把持朝政为所欲为。
帝辛进行了坚定的宗教改革,惩处了一批为非作歹的宗教人员,同时明确规定政、教分离。
除此之外,他还革除了先王旧弊,不再屠杀俘虏和奴隶,而是让他们参加生产劳动,社会生产力得以快速发展。
犯错奴隶中身强力壮者还需要参军作战,以补充兵源,某种程度上既给了这些奴隶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也降低了贵族伤亡,而商朝以前只有贵族和奴隶主才有资格参与作战,伤亡巨大会动摇国本。
从以上这些功绩来看,纣王的残暴荒淫,更多是后世的污蔑。
纣王不过是在身处的王族斗争时代中,做了加强王权、抑制族权的事,当然具体行为或许存在过激不当,最终落到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的下场。
其实《封神演义》这部电视剧曲解了历史上的纣王,真正的纣王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帝君。在他统治下的商朝非常繁荣。纣王之所以被丑化,可能与周武王有关系,周武王为了上位,为了统治朝歌的人民,所以他就在民间大肆宣传纣王的暴行。实际纣王并没有做什么不利于百姓的事情,都是人们以讹传讹,给纣王扣上了暴虐的帽子。
在《封神演义》中,把帝辛纣王刻画成残暴,淫乱,沉迷酒色,不顾朝政的人,而且说纣王做出了一系列惨绝人寰的事情,但实际上纣王是一位明君。纣王为商朝和华夏文明的发扬光大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纣王的统治下,平叛了许多奴隶的起义,抵抗了外族的入侵,减轻了贵族的斗争。
纣王任用有才能的人做事,他的朝廷中有一大半的人来自社会的中下层。而且纣王还在国中大力发展农业。让商朝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人们都说纣王好色,被妲己迷的国都丢了。其实不然,纣王是一个重情义的人,他爱妲己,甘愿付出一切代价。而且历史上把过错推到妲己身上是不正确的。妲己只是一个女人,就因为和纣王相爱,人们就把妲己说成红颜祸水。
历史上哪一个帝王身边的人没有被说成是红颜祸水呢?就连毛泽东都说过,纣王是一个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把东夷和中原统一起来是有功劳的。而周武王是在纣王远征东夷战斗之时乘虚而入偷袭了纣王,纣王得不到奴隶的帮助才失败亡国的。而纣王的暴行,也都是周文王为了夺取纣王的政权,故意散播的谣言。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周文王成功了,肯定是他说什么就是什么,而纣王也是在谣言的洪水中被百姓抛弃了,最后导致军心涣散,战斗失败。但是无论如何,帝辛纣王为商朝和华夏文明所做的贡献都永远不会被抹杀。
商纣王,原名子受,是殷商第三十一位天子,其父帝乙以其母生子受时已经是王后,所以子受出身比其他王子高贵,就把子受定为君嗣,子受的哥哥微子出生时与子受相同的母亲,但那时还不是王后,子微身份就低了。子受自小按史记说“资辨捷疾,闻见甚敏”,也就是智情商高,能言善辩,反应敏捷,等成人后更是“长巨姣美,筋力超劲,手格猛兽”,力大惊人,筋骨强壮,能“倒曳九牛,抚梁易柱”是一个一等一的勇士!
子受即位后后号称帝辛,继位时30岁,在位30年,足以证明帝辛治国有方,历史上想来能在位30年的君王还真不多,帝辛在国防方面,一改前面殷商天子以防北方为主的做法,对西面周西伯侯姬昌以怀柔为主,以商王女嫁之,把主要军事力量放在对付东面江淮地区以及海滨地区的东夷。
帝辛的这种战略布局,造成了一得一失两种结果,其一得,扩展了殷商在东部的疆域,打败了江淮以及海滨的人方、夷方,甚至到达了山东半岛,同时将中原文化传播到东部地区,加大了民族团结!其一失,就是由于致力于东面,对西面的周人未加以约束,周人得以发展壮大,在牧野之战中大败帝辛,导致殷商最后为周人所灭!
在治理国家方面,能够力克各种阻力,包括王族亲贵,如比干丞相、微子、箕子,该杀、该困、该逐,绝不手软,削弱贵族势力,力治沉疴,大力发展农桑业,提高国民经济总产值。大胆启用奴隶出身的勇士飞廉、恶来父子领兵征讨,战功赫赫!后来赫赫有名的大秦王朝就是飞廉、恶来的后代建立的。
如此说来,帝辛应该是应该一代枭雄,怎么最后亡国了,而且落了个暴君的恶名?
原因有下列几方面,
一,殷商到帝辛已经传了三十一代,就帝辛坐了三十年,已经有许多沉积的弊端,历史发展的规律,尤其王族,既有优越感,又有惰性!帝辛再努力,已成强弩之末了!
二,西周强大起来,相对殷商是新生事物,许多殷商人物都叛逃西周,而帝辛东征,军队力量损失惨重,征用的奴隶军队又临阵倒戈,再面对强大起来的西周,已经无力对应!由此牧野大战殷商大败而归!恶来也死于牧野之战,最终帝辛自焚朝歌鹿台!
三,殷商亡国后,历史是由胜利者周天子写的,为了体现以周代商的正义性,周史官以不尽其极的词语贬化帝辛,把殷商写夏桀全套的词语搬来用在帝辛身上,就连做的恶事,都是夏桀做过的,甚至费尽心思选了一个“纣”字来叫帝辛,所以帝辛才被称为“纣王”。
四,文学作品的演义丑化帝辛,《封神演义》虽然是明朝作家许仲琳写的,但关于姜子牙封神的故事传说,历来已久,神话故事,颂扬西周,贬低殷商,其实从西周就开始有了!久而久之,人们心目中的帝辛就是一个暴君,甚至有“助纣为虐”的成语,可见纣王暴君的形象一时是改变不了的!
商纣王帝辛是商朝末代君王,现在只要提起这个人名,想必大家内心对他的标签都是暴君、昏君等词汇,不过历史上对于帝辛的记载也都是在他死后几百年,谁又了解真正的帝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关于帝辛犯下的罪行,还存在不少争议,毕竟年代太过久远,其中有很多演义的成分,自然会引来质疑和反驳。那这次就从帝辛自身出发,看看他到底有哪些成就和过失,更加客观的了解帝辛。
一、商纣王其人
商纣王帝辛,原名子受,是文武帝帝乙的小儿子,大约出生于公元前1105年,因长兄微子启的母亲系侧室出身,不能继承大统,帝位也就落在了帝辛身上。
公元前1076年,帝乙驾崩后,30岁的帝辛便以嫡子身份登基,时称商纣王,是殷商王朝第31代天子。
这商纣王帝辛,称得上合适的君王人选。
其年少时,就天资聪颖,智慧很高,且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辩得对手哑口无言,且适应环境的能力也非同一般,该出手时果断出击,让人猝不及防;又身强力壮,可以独自与猛兽单打独斗。
《史记》中就有关于"帝辛"的记载: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
二、开疆拓土,有勇有谋
帝辛称帝后,并没有如《封神演义》中描述的宠妲己、杀忠臣。
历史上确有妲己,系有苏部落的一个普通女子。商纣王帝辛征讨有苏获胜,妲己作为战俘被帝辛收入后宫,一年后就病逝了。
帝辛宠妲己纯属子虚乌有。
他擅杀忠臣也是虚构。如挖比干"七巧心"给妲己治病,不过是出于丑化商纣王罢了。商纣王连杀西伯候姫昌都不愿意,还会对忠心耿耿的王叔比干痛下狠手,就为了挖他的"七巧心"给妲己治病?显然说不通,更何况那时的妲己早已去世。
事实上,商纣王并不是一个喜欢滥杀无辜的君王。
他当政30年,有勇有谋,不仅用心治理朝政,还不惧内忧外患,征讨有苏氏,对东夷用兵,着力于开疆拓土,传播中原的先进文化和技术,旨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在商纣王帝辛的长期耕耘下,一度把殷商的国土面积扩展到江淮地区,直达渤海和东海,也就是今天的天津、连云港一带。
这在《淮南子》中有专门的记载:"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前交趾,后幽都。"
由此可见,商纣王帝辛有重大功劳,他能取得这样的丰功伟绩,不愧为一位了不起的雄主。
《左传》就胜赞其为:百克而卒无后。意思是他在征讨东夷的战争中,是百战百胜,尽管后来在关键的"牧野之战"中的失败而亡国,这并不能否定他之前的政绩。
三、发展农业,知人善任
在《封神演义》中,费仲被写成了十恶不赦的奸佞小人。在他的谗言下,还有小人尤浑的从中作梗,西伯侯姬昌才被纣王囚禁于羑里。
其实,姬昌被囚,与费仲无关。真实的费仲并不是奸佞小人,而是殷商王朝很能治国理政的一大忠臣。
他在商纣王帝辛的器重下,一方面推行牛耕与灌溉排水,鼓励农桑,大力发展农业;另一方面,整顿史治,肃清王族内部异己,极大地削弱了贵族势力,使得纣王时期政令畅通,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了极盛时期。
这充分说明商纣王帝辛知人善任,并不是不懂得治国、不懂得用人,只会享乐的昏君。
商纣王启用胶鬲、飞廉、恶来等人才,更能佐证他善于不拘一格重用人才。
上大夫胶鬲不愿为官,但不会耕田,但勤劳,有口才,是经商的一把好手。商纣王帝辛便同意他下海经商,经营盐业。胶鬲后来同管仲(第一个提出"盐利")、夙沙氏(用海水制海盐)一并称成为盐业的三大始祖。
在亡虏逃臣中,商纣王帝辛见身强力壮的恶来、飞廉发能征善战,便破格启用为将,让二人率兵征讨黎、苏等附属国,立下了盖世之功。后来二人在"牧野之战"中,亦英勇不屈,恶来当场战死,飞廉也在后来的抗周之战中阵亡。
四、后记
据说,春秋战国时期建立秦国的赢氏,系飞廉将军的后裔。秦灭周朝,似乎应验了因果循环的天意,这是后话,不表。
单提这史上有名的"牧野之战",商纣王帝辛的惨败其实有客观原因所致。
由于商纣王全力征讨东夷,国内空虚,为避免两面受敌,便对周文王姬昌实行了"怀柔"政策。
只是,这姬昌也是一代英主,将计就计,趁机发展强大。其子周武王姫发亦是年轻有为的枭雄,抓住殷商与东夷打得不可开交、两败俱伤的有利时机,积蓄力量一举进攻殷都朝歌。
商纣王回师无力,只好匆促间组织夷人战俘在牧野这个地方抵御周武王的进攻。临时组织起来的军队本没有什么战斗力,兼之战俘们并没有什么忠诚度。
结果可想而知。
殷军溃败,周武王率军杀气腾腾地拥向朝歌。无奈的商纣王,见大势已去,只好自焚于鹿台,以身殉国,时年60岁,也就是公元前1046年。
自此,统治了554年的商朝终止,英勇盖世的纣王帝辛留下满满的遗憾离世。
不过,"青山遮不住"。
商朝尽管在商纣王帝辛手中丢失,其千秋伟业仍是事实,是抹不了的。
史实证明:商纣王并不是荒霪无道的昏君,当然,他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如比干,因扰乱军心,确系他所杀。商纣王长期对东夷作战,忽视了姬昌的发展等等,这也说明他在战略考虑及驾驭复杂局面上有些不成熟。
当然,商纣王的运气的确也不太好,偏偏遇上也是雄才大略的周文王姬昌,还有他的儿子周武王姬发,导致其悲壮的结局。
商纣王盖世之才受阻,又因为一部了不起的神话小说《封神演义》长期的负面宣传,所谓成王败寇的定论,以致一代枭雄商纣王帝辛被黑化了整整三千年。
可以说,商纣王帝辛是历史上被黑得最惨的一位帝王。
这只能是遗憾了。
【作者简介】李大奎,男,汉族,七0后,法学学士,贵州湄潭人,文学爱好者。
在中国历史上,纣王是被骂得体无完肤的一个君王。执政者说其"无道“,史学家评论说"虐政",花间骚客调侃"淫泆“,而巷闾市人便直呼其"暴君"了。其实纣王原名叫帝辛,是帝乙少子,纣是谥号。有意思的是周文王取了"纣“这个字把帝辛盖棺论定了,纣的本意是指车轮,引申为贱的意思,后人解释为"贱仁多累”和"残义损善”就叫"纣",带贬义,和隋朝杨广的谥号“炀"字同工异曲,而取字的人正是代替炀帝位置成为大唐开国皇帝李渊,历史总跟后人开玩笑。那么纣王到底做了什么?而背千年骂名呢?
一提到纣王,就想到酒池肉林,炮烙之刑,七窍之心,牝鸡司晨这几个最有名的历史典故,也是拉黑纣王最有力的论据。实际上作为一代君主,纣王还是做了许多事情,比如变更用人制度,提拔非世官大族左疆,费中,飞廉等参与政事;加强对外控制,举行军事演习,十祀征夷方,从而平定夷方;推行法律改革,削弱贵族势力,用严刑峻法镇压贵族反抗等等。
纣王在任君之初还是做了许多有利于国家的事情,到后来居功自傲起来,商人爱喝酒(从出土的青铜酒具看),有美女相陪,便耽于酒色之中荒于政事也极有可能,加之他多时用兵,征讨四方,国库空虚。在压制贵族的问题上刑法严苛,使得民怨官恨。给武王征商留下可乘之机,埋下了商王朝灭亡的种子。牧野一战,阵前倒戈(多为刑徒(奴隶),商朝便改朝换代了。后来史家多贬损帝辛,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是缺少文字记载,仅凭出土的青铜铭文,片言只语来臆猜商王朝的整个活动,显然是不全面的。而大部分时间都是口口相传,年代久远传的味儿也就变了。
二是周武王姬发的檄文成了后世史家、评论学贬损纣王的佐证:"今殷王纣乃用妇人之言,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离逷其王父母帝,乃断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说(同悦)妇人。"武王讨阀总得师出有名,无名则为篡逆,弑君则为逆天,谁都不愿承担千古骂名,总要有充足的理由为自己辩解,这是惯例。
三是对先秦历史的记载主要依据是孔子编写的《春秋》,《史记》也是附和《春秋》说法,但比较客观。越往后推纣王形象愈抹愈黑,如唐代史学家司马贞评:"帝辛淫乱,拒谏贼贤"。西晋文学家夏侯湛评:"纣乱太熟烂矣,武王乃往伐之“。周施行仁政,重礼乐,追求”大一同"世界,自然拿前代纣王说事,"欲扬先抑","暴政淫乱"成了刻画纣王形象的首选词语。这和唐朝人评前朝杨广一脉相承,不同之处因有文字记录,传言少了许多。否则和纣王是一样的下场,至少纣王没有弑君的把柄。
第四、河南汲县出土了大批竹简,经整理后编成《竹书纪年》,里面记载了这样一段话:"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大家都知道尧把帝位"禅让"给舜的故事,而《竹书》却说舜囚了尧,连儿子丹朱也不让见。强调一下,《竹书》是战国时期写得,早于孔子编《春秋》的时间,孔子应该知道其中的原委而未记载。这就不难理解美化武王而贬损纣王的事情了。
"偶来洹水忆帝辛,统一神州肇此人"郭沫若研究殷墟遗迹时发出这样的感叹,证明帝辛使中原文化逐渐向东南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对华夏民族的逐步形成奠定了基础,客观地说帝辛是中国历史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时期,一个分水岭式的人物,人的思想从崇拜神的作用逐渐回归到人的"本性"上来的时代,他所承担的"诟病”是后世许多人无法理解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39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