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虎将王平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大多人的心目中,刘备是因为有了诸葛亮的辅佐,才能够获得三分天下,建国称帝,所以很多人认为诸葛亮的才能要高出刘备,那么为何刘备成了皇帝,而诸葛亮却成了臣子呢?因为刘备在“得人、识人、用人”这一方面,比诸葛亮要强出太多。
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刘备于公元223年去世之前,专门告诫诸葛亮说:“马谡此人言过其实,不堪大用”,并且又特意提拔了一员虎将王平,在诸葛亮面前大力举荐王平,说王平是贤良的人才,建议诸葛亮以后提拔重用。
不过诸葛亮并没有完全听取刘备的告诫,他在建兴六年(公元228年)第一次北伐曹魏的时候,便是任命马谡为大军的先锋,而王平则是马谡的先锋。马谡镇守街亭的时候,放弃了水源,而是选择将军队驻扎在高山之上,王平多次劝阻,马谡依然不听,最终因为水源被截断而街亭失守。
当时曹魏方面指挥大战的人是大将军曹真,他派出张颌打马谡夺取了街亭,马谡军队大败,张颌本来要趁胜追击,但是因为看到王平麾下的一千多士兵阵形不乱,依然旗帜分明,于是怀疑马谡另有伏兵而放弃追击,让他们可以撤退,但是街亭这个重要城市却已经失守,让诸葛亮大军失去落脚点。
同时曹真亲自击退了赵云与邓芝的军队,于是诸葛亮发动了十万大军,声势浩大的第一次北伐,因为两路大军都被击退而就这么虎头蛇尾地结束了,考虑到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在天时方面具备的条件最好,却被曹真给率军击退,此后虽然进行了逆天而行的4次北伐,却也只能是徒劳无功。
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遗憾自然是北伐没有成功,而导致他北伐没有成功的,并不是后来的司马懿,最为主要的还是这个曹真。不过后来王平却为诸葛亮给报了仇,用一种近乎同样的方式,那是在延熙七年(公元244年),曹真的大儿子曹爽率领十多万大军进攻蜀汉的汉中。
当时汉中的兵力还不到3万人,大多数的将领都认为应该放弃汉中的雄关险塞,固守汉、乐二城,任由魏军进入汉中,等到援军到来的时候再来夺取。但是王平力排众议,他认为援军距离汉中长达千里,若是任凭魏军进入汉中,那么便是将地利拱手相让,只怕自己连等待援军到来的时间都没有。
于是王平调兵遣将,派遣勇猛的将领前去抵御魏军,而他自己则策应全军,与曹爽交战,最终凭借着不到3万人的军队,打败了曹爽的十多万大军,让曹魏的“南征”完全动摇蜀汉的根基,若是当时汉中没有王平,那么汉中必然丢失,而作为蜀中门户的汉中失陷以后,成都便也岌岌可危。
正是由于有王平的计策,所以才成功地为蜀汉续命20年,同时他击败了曹真的长子曹爽,打退了曹魏方面十多万的南征大军,也算是为诸葛亮报了仇,也让人不得不敬佩刘备的用人之准,若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便是用王平为先锋而不是马谡,那么北伐大计大概早就成功了。对此,你怎么看呢?
参考资料:《三国志》
蜀汉章武二年(222年)6月,经历夷陵大败后的刘备退往白帝城,手下人都劝他回成都,刘备执意不肯。在成都,诸葛亮第一时间接到了夷陵大败的情报,震惊之余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危机正悄悄降临。刘备率大军东征后,诸葛亮协助太子留守后方,昼夜地不停地组织后援工作,给前方提供保障。
不幸的消息还没有结束,就在章武二年(222年)这一年里蜀国还接连损失了3位重量级人物:一个是司徒许靖,一个是骠骑将军马超,一个是尚书令刘巴。刘备不在成都,他们的后事都是由诸葛亮主持料理。这些人里,刘巴的死较为敏感。刘巴一直随刘备出征,应死在了永安。诸葛亮一直器重看好刘巴,把他作为自己的左右手。刘巴的去世带来一个现实问题:由谁来接任尚书令一职?
已身为丞相的诸葛亮此时兼管尚书台事务,如果从诸葛亮的角度考虑,这个人选最好是他熟悉的,以便于配合,其能力必须十分突出,又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还得有相当的资历才行。在当时情况下,符合这些条件的人倒是有几个,如果马良不死,当然最合适不过,而要让诸葛亮现在挑选,瞩意的人可能会是张裔、杨洪或者杨仪,但这是个极为重要的职位,人选确定只能取决于刘备本人。
又过了一段时间,夷陵战败的消息也从各种公开渠道陆续传回益州,益州天天都笼罩在悲伤的气氛中,那些失去亲人的家庭,上至将军,下至普通百姓,无不充满哀伤。除了悲伤,还造成了极大惶恐和震动,益州南方一带的郡县本来就充满了动荡,叛乱时常发生,战败的消息无疑令局势雪上加霜。
为了让身在白帝城的刘备安心,诸葛亮派从事中郎射援前往白帝城汇报益州情况。诸葛亮让射援向刘备汇报时别忘报告一下太子的情况。刘备远征,太子刘禅监国,诸葛亮不仅尽心辅助,而且关心太子的教育和成长,根据《诸葛亮集》所载的有关资料,诸葛亮亲自为太子挑选阅读书籍,重点是《申子》、《韩非子》、《管子》和《六韬》等4部书。听了射援的汇报,刘备心情大为好转。
这一年10月,刘备诏令诸葛亮在成都南郊和北郊各建一座兵营,以备不测。南郊和北郊的概念和现在不同,“郊”是帝王祭祀之所,南郊祭天,在冬至日主祭,北郊祭地,在夏至日祭,北京的天坛和地坛,就是清代的南郊和北郊。但不久,刘备突然病倒了。刘备时年62岁,在那个时候这已经是暮年了。一生戎马,几起几伏,倍受磨砺,晚年遭受一生中最大的挫折,对刘备的打击实在太大了。刘备是忧思成疾的,这一病,短时间内成都更回不去了。
病情加重,刘备有了不好的预感。过了年,蜀汉章武三年(223年)2月刘备派人去成都,请诸葛亮来永安一趟。接到刘备的命令,诸葛亮心里产生了极为不安的预感,他即刻动身,不敢有半点耽误。3月,诸葛亮赶到了永安。随后,刘备任命李严为尚书令,李严此时的职务是辅汉将军兼犍为郡太守,担任尚书令后也星夜赶来永安。
接着,诸葛亮、李严接受刘备的托孤,《三国志》先主传的说法是“先主病笃,托孤于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副”,《三国志》李严传的说法是“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综合当时及以后情况看,刘备安排的托孤模式为“一正一副”,以诸葛亮为主,李严为辅。
围绕白帝城托孤历来有许多争议,诸如“君可自取”是何意、托孤堂后有没有刀斧手等,选李严同为托孤大臣也是争议话题之一。怀疑者认为,刘备是在迫不得已情况下托孤给诸葛亮的,对诸葛亮并不放心,除了以“君可自取”进行试探外,刘备还任命李严为尚书令并同为托孤大臣,目的是对诸葛亮予以牵制。这样的看法其实没有多少道理,“君可自取”为何意已有公论,不再赘述,而重用李严,目的其实并非针对着诸葛亮,而是出于稳定益州形势的考虑。
由于历史原因,刘备集团内部形成了不少“派别”,不是刘备的手下更好斗,而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刘备是益州的“外来户”,刘备的前任刘璋也是“外来户”,在刘备进入益州前,益州至少已分成了两派,即所谓刘璋父子的东州派和益州的本土派。而刘备带来的这些人里,同样由于历史的原因分为所谓元老派和荆襄派,刘备实际上是带着两派人马打败了另外的两派,手下至少形成了四个派别:元老派、荆襄派、东州派和本土派。
汉中之战,是刘备人生的巅峰之战,是曹操一生中的最后一战。
记得两人在许都杯酒论英雄时,曹操对刘备说:“论天下英雄,唯有吾与使君耳!”刘备当时吓得不轻,借着打雷故意将手中的筷子扔了出去,来表明自己对曹操的畏惧之心。
青梅酒宴,曹操杀刘备就如踩死一只蚂蚁那样简单。刘备伪装出来的懦弱暂时迷惑了他,刘备因此逃过一劫。20年后,两人再度相会于汉中。这次,双方又当如何呢?
双方实力对比
一、刘备阵营,除了关羽镇守荆州之外,旗下精锐悉数出动,纵观蜀汉所有战事,汉中之战的阵容可谓是空前绝后。
总指挥:刘备;军师:法正;后勤:诸葛亮;武将:马超、张飞、黄忠、赵云四虎将,以及黄权、魏延、刘封、孟达、吴兰等大将。兵力:用蜀臣杨洪的话来说“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可判断为举国之力。二、曹操方也是严阵以待,除了张辽防御东线,曹仁、于禁、庞德等防御荆州中线,其他也基本抵达汉中战场。
总指挥:曹操;军师:空缺(贾诩和程昱年事已高,没有从征);武将:夏侯渊、曹休、曹真、曹洪、张郃、徐晃、郭淮等人。兵力:据诸葛亮估计数十万大军。主要战斗过程
一、下辨之战
刘备派出张飞、马超、雷铜、吴兰等人攻打下辩,曹操立刻派曹家军前去抵挡。
这时,蜀军突然兵分两路,张飞和马超迂回到固山,打算切断曹军的归路(陈仓道),再与吴兰前后夹击,包了曹家军的饺子。
然而,计划没有变化快,本来同意支持刘备的阴平氐王,等到马超走后,立刻临阵倒戈,支持曹军。
同时,曹休识破张飞之计,曹家军趁着张飞分兵之际,联合阴平氐王猛攻另一路蜀军,首领吴兰被杀。蜀军计划失败,张飞与马超只能被迫从固山撤退。
二、马鸣阁之战
下辨之战失败后,阴平氐王已经彻底归附曹操,汉中的曹军也可从那里获得粮草供给。为了切断阴平到汉中的供给线,刘备派陈式攻占此供给线的唯一通道——马鸣阁栈道。
不料,此计被徐晃识破,将陈式打败。曹操闻讯大喜,立马授予徐晃指挥军队的符节。
三、汉中之战
曹洪占领下辨,也就是占据了祁山道和陈仓道,而阴平的马鸣阁道又被徐晃占领。刘备本来志在切断汉中外援,在蜀军接连受挫之下,亲自率军直扑汉中要塞——阳平关。夏侯渊和张郃严阵以待,曹操问讯,立刻亲自率领大军从洛阳赶往长安。
阳平关是汉中关隘,易守难攻。刘备与夏侯渊对峙许久,未能攻破。刘备便南渡沔水,来到定军山安营扎寨。夏侯渊见状,赶紧与张郃分兵两路,分别在走马谷和广石构建鹿角。
刘备采纳法正的建议,对张郃实行车轮战,张郃招架不住,求助于夏侯渊。等到夏侯渊分兵前去支援张郃时,刘备即刻下令火烧夏侯渊的鹿角。就在夏侯渊出营修补工事时,黄忠从天而降,一刀砍死了夏侯渊。曹军四处逃窜,张郃收拾残兵,被迫退守汉水之北。
公元219年3月,曹操大军经褒斜道来到汉中,驻扎在阳平关。刘备据山坚壁不战,与曹操夹汉水对峙。后来赵云和黄忠偷袭曹军存放在北山的粮草,并在汉水处痛击追兵,令曹军元气大伤。
汉水之战后,蜀军士气大振,刘备从战略防御改为主动出击。刘封常到阳平关挑衅曹操,曹操气得破口大骂:“大耳贼,你给我等着,我让彰儿来收拾你们!”
两军对峙,此刻拼的就是粮草供给,曹操方不久便感受到了蜀道运粮之艰难,而蜀军后方有诸葛亮亲自安排,粮草可从剑阁和巴西郡两路直达汉中,因此就当时情形而言,蜀军更有优势。
公元219年5月,曹操不想再做困兽之斗,于是要求张郃退守陈仓,自己班师回洛阳。
此一战历时两年之久,双方耗费国力巨大,但对蜀汉而言,战略意义重大,占领汉中不但巩固了益州的北大门防线,更有望蚕食关中。那么,对曹魏来说,以后想要再攻取益州,犹如登蜀道,难如上青天。
回首20年前,煮酒论英雄时的战战兢兢,刘备终于开怀笑了:“曹阿瞒,你说得没错,我就是那个能与你一较高低的英雄!”
刘备经过20年时间的奋斗,终于在汉中一雪前耻。
我之前就说过《三国演义》会刻意贬低一些人,也会刻意抬高一些人。魏延应该是最被贬低的人之一。魏延应该算是后刘备时代,蜀汉最有能力、最能独当一面的将领。但是在《三国演义》中,魏延却被描写成一个脑后有反骨的反面人物。而且随着《三国演义》的传播,人们似乎已经认定魏延是一个头后有反骨的叛徒,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魏延成了“叛徒”的代名词。
根据《三国演义》描述,魏延第一次出场还算比较正面,魏延为了刘备和文聘开战,失败以后投靠韩玄。关羽征讨长沙的时候,魏延杀掉韩玄投靠刘备。但是诸葛亮发现魏延脑后有反骨,且魏延诛杀旧主,判断魏延是一个不忠之人,当即决定杀掉了魏延。一方面刘备帮助魏延求情,另一方面诸葛亮也爱惜魏延的才华,所以就坡下驴,敲打魏延一番之后放了魏延一命。诸葛亮告诫魏延说:“吾今饶汝性命。汝可尽忠报主,勿生异心,若生异心,我好歹取汝首级。”此后魏延一直跟随刘备东征西讨成为刘备手下的一员虎将,为蜀汉建立历下赫赫战功。诸葛亮掌权以后,魏延跟随诸葛亮北伐,并且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之策。此计被诸葛亮拒绝之后,魏延大为不满,多次有意无意表达对诸葛亮不用此计的不满。后来诸葛亮准备用七星灯续命的时候,魏延入帐不小心扑灭了主灯,导致诸葛亮续命失败。诸葛亮临终之前料定自己死后魏延必反,所以他给了手下一个锦囊妙计,由马岱除掉了魏延。
《三国演义》对于魏延的描写七分真三分假,七分真的没有让后人记住魏延,三分假的却将魏延定在了耻辱柱上。虽然不断有历史学者从不同角度为魏延翻案,但还是改变不了魏延在大家心中的形象。当大家看到魏延被马岱一刀结果的时候,许多人可能会拍手称赞,感叹魏延这个叛徒终于被杀。
如果仅从《三国演义》分析的话,诸葛亮杀魏延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以除后患。魏延在诸葛亮手底下工作了十几年,诸葛亮太了解魏延的为人。诸葛亮知道只有刘备和自己能镇住魏延。如果五虎上将都在的话,魏延也不敢造次。可是诸葛亮去世之时,跟随刘备打天下的文臣武将所剩不多,更没有人能超过魏延的资格和功劳。诸葛亮心仪的接班人姜维,未必能治住魏延,魏延也一定不会甘心在姜维手下做事。届时蜀汉政权内部没有人能镇住魏延,也没有人能胜过魏延。这时候脑后有反骨的魏延一旦叛乱,将会给蜀汉带来严重的灾难。轻则极大消耗蜀汉的国力,重则有可能颠覆蜀汉政权。所以诸葛亮在临时之前才会设计杀害魏延。
三国正史中,魏延确实死于马岱之手,不过却不是诸葛亮设计杀害。诸葛亮在临死之前也确实提到了魏延,不过不是杀魏延。史书记载: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史书说的非常明显,只是命令魏延断后,并没有诛杀魏延的意思。而且还说明,如果魏延不愿意断后就不用管魏延,随便他去做什么。魏延和诸葛亮一样都深受刘备厚恩,都是刘备的忠实追随者,也都是坚定的北伐者。在魏延看来北伐是国家大事,史料记载:“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从魏延的话可以看出,其实魏延并没有反叛的意思,魏延反而希望继续北伐。魏延还表达了对杨仪的不满,不愿意为杨仪断后。
诸葛亮死后,杨仪和魏延之间的矛盾全面爆发,魏延先行南下烧毁了栈道,魏延和杨仪都向成都奏报对方谋反。结果蒋琬等人支持杨仪,认定魏延谋反。最终魏延的士兵也觉得魏延理亏,纷纷离开魏延,魏延带着几个人逃走,被马岱所杀。魏延被杀没多久,就有人为魏延翻案,认为魏延并非谋反。一年以后,杨仪的好日子也到了头。我们再来探讨一下为什么魏延会背上一个谋反的罪名被杀害呢?
魏延天生是一个军人,一个直爽的军人。正是由于魏延的直爽和能力,所以才受到刘备的重视,刘备才会屡次提拔他。但是魏延也是一个单纯的军人,他凭着自己的军功和能力而无视其他人。陈寿评价魏延说:“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魏延以勇略任,并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当时只有一个人不服魏延,心里不服,脸上也不服,这个人就是杨仪。杨仪和魏延的矛盾在诸葛亮活着时候就已经爆发,诸葛亮虽然从中调和,但是却无法化解。魏延被杀的最主要原因是魏延在和杨仪的博弈中败下阵来。如果当时败的人是杨仪,杨仪的下场也会和魏延一样。杨仪能够顺利斩杀魏延也和魏延平时的性格有关系。魏延自恃功高,不把任何人看在眼里,也因此得罪了很多人。这些人表面上对魏延恭恭敬敬,内心却恨通了魏延。所以他们才会断定魏延谋反是真的,站在了杨仪一边。
魏延是个直爽的军人,才没有那么多政治手段。魏杨矛盾爆发以后,魏延的反应和做法发生了错误。魏延可以不帮助杨仪断后,但是他不该先带着军队赶回蜀汉,更不该在赶回蜀汉的时候烧毁栈道。魏延此举彻底让他在舆论失了先机。魏延的这种做法很容易就会让人联想到他是回成都逼宫。所以当何平痛斥魏延的时候,魏延的士兵都觉得魏延理亏,才会纷纷逃离魏延。失去士兵的魏延,也没有想过投靠曹魏,而是向南逃亡,之后才被马岱追杀。正是由于魏延往南逃,所以后来许多人才会认为魏延并无谋反之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39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