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打仗为什么就费粮草了,难道说不打仗就不吃饭吗

众妙之门 2023-06-15 00:15:32

古代打仗为什么就费粮草了,难道说不打仗就不吃饭吗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打仗费粮草,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对于古代的将军们来说,领兵打仗,粮草永远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比如说,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正是因为曹操偷袭了袁绍的粮草,才能最终打赢了官渡之战。再比如,同样是三国时候,诸葛亮几次北伐,也同样曾经因为粮草而犯难。围绕着粮草,打出了一连串的经典战役。

但是,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个问题却似乎非常难以理解。

照理来说,吃饭这件事,是人生活的必须条件。不管打不打仗,士兵们都要吃饭。那为什么古代打仗的时候,粮草会成为这么大的问题呢?难道说,不打仗就能节省很多粮草吗?

1.古代军制问题

中国古代打仗,很多时候之所以会围绕着粮草产生大量的问题,归根到底,首先是一个军制的问题。

中国古代募集士兵,大致有两种形式:府兵制和募兵制。

这两种形式,在历朝历代可能叫法不同,但其核心是一致的。两者的根本性区别在于,士兵们到底要不要从事农业生产。

这两种军制,其实并无绝对意义上的优劣,要看当时的历史情况而论。比如说,三国时期的曹操,正是因为实行了屯田制,才能迅速强大起来。而屯田制本身,其实就是一种府兵制度。

战时,士兵们是军人;非战时,士兵们是农民,可以自给自足。

这种军制,看上去是非常有利的,可以为国家节省大量的开支。但问题是,这种军制在地盘较小的军阀混战时期,没有任何问题。可一旦是大一统王朝时期,地盘过大。一旦地方军队开始在边疆屯田,地方将领们手里有兵有粮有地盘。这个时候,中央政府往往就无法再辖制地方军队,然后就会形成割据和叛乱。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唐朝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正是因为边疆的军队,有了在当地屯田的权力,节度使的权力开始迅速膨胀,然后才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

所以,在古代大一统王朝的时候,绝大多数的王朝,宁愿消耗国力去远程运送粮草,也不愿意在边疆给予军队屯田的权力。或者说,就算在边疆种地,也不允许军队自己去种,而是要让当地的农民去种,然后分开管理。

如此一来,士兵们只能打仗,不能种地。不管是战时还是非战时,都只能吃干饭。这对于国家的负担,无疑是相当巨大的。

2.运输问题

如果说,军制是根本原因的话。那么运输问题,就是直接原因了。

说白了,古代的时候,国家想往前线运粮,实在是太难了。

古时候运输条件极其有限,所能用的力量,无非是人力和畜力。有的时候,或许还可以使用河运。但很多时候,如果战场附近没有河流,那就没法用河运了。

而如果使用人力和畜力的话,另外一个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了。

粮草的消耗问题。

要知道,人和牲畜往前线运粮,这个过程中,也是需要消耗粮草的。而且,消耗粮草的数量,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高的多。比如明朝的时候,从江浙一带往北方的宣府大同前线运粮,消耗比大概可以达到三比一。也就是说,路上消耗三份粮草,才能往前线运一份粮草!

可以想象,这种情况下,如果要供应十万大军的开销,那就至少在后方提供四倍以上的粮草才行!

而且,这还是明朝的时候。明代的生产力,比起汉唐时期,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如果是唐朝或者汉朝的话,那这个消耗比只会更高。

所以,如果军队不打仗的话,只在原地驻防。那消耗的,可能只是一份粮草。但如果一旦打仗,加上运输这份消耗的话,军队消耗的总粮草数量,就要翻上好几倍了。

3.粮仓是最大的软肋

当时,古时候的中央政府,也没有那么傻。不至于说非要等到开战之后,再往前线运送粮草。毕竟运粮这件事,平时也是可以做的。只要在前线多修几个粮仓,然后把粮草储存到粮仓里面,等到战时再开启,那问题不就全都解决了吗?

实际上,古代的很多时候,采用的正是这种办法。

但问题是,当这种办法开始实行以后,粮仓本身就成了问题的关键。

敌人会打粮仓的主意,自己人也会打粮仓的主意。

比如官渡一战当中,乌巢那个地方,就是袁绍的粮仓所在。当时按照袁绍的计划,其实是打算和曹操打消耗战的。毕竟袁绍实力更加雄厚,粮草也更加充足。就算是最简单的对耗,也能耗死曹操。

而当时乌巢存放的粮草,至少够袁绍军队半年的使用。但是,被曹操烧掉了乌巢粮仓之后,袁绍的军队就只能再支撑半个月。当时正是因为面对这种局面,袁绍才不得不改变计划,选择速战,结果一败涂地。

建粮仓,就意味着给自己增添了一个天大的软肋。一旦打起仗来,不但要去想着进攻敌人,还要想着分出一部分兵力,来守住自己的软肋。

除了敌人之外,粮仓这东西,还很容易被自己人盯上。

贪污。

要知道,在中国古代的军队当中,最大的两个贪污点,一个是吃空饷,另一个就是粮草军械。

这个问题,在历朝历代当中,都一直存在着。

中央政府花大力气去在前线建粮仓,然后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往前线运粮。但到了最后,除了便宜那些贪污的将领外,根本无法从实际上解决问题。

既然无法解决问题,而且又凭空增加一项软肋,古代的朝廷政府,在修粮仓这件事上面,自然也就只能慎重考虑了。

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古时候一旦开始打仗,尤其是大一统的时代,国家进行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对于粮草的消耗,往往是一个天文数字了。

为什么说古代打仗耗费粮草,难道不打仗就不吃饭吗?

在很多历史剧和历史典籍中,我们总能看到这样一句话:“打仗,打的是钱粮”。当然,这句话其实本身也并没有什么错,因为本身战争打的就是消耗。

比如在《雍正王朝》中,雍正帝派遣年羹尧去平定西北叛乱的时候,所消耗之兵马钱粮,数额巨大。当时年羹尧三番五次向朝廷催要钱粮,身为总理王大臣的廉亲王甚至还向雍正提出辞职,理由便是难以在短时间内满足西北前方的钱粮需求。所以由此可见,战争消耗的钱粮之巨。


这里的“钱粮”,其实就是“军饷”和“粮草”的统称。在古代,年轻男子当兵打仗的目的非常简单,那就是赚钱养家,“当兵”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只是一份职业而已。因而想要稳住这些人,就必须要按时按量发放工资,也就是军饷,否则很可能就会引发兵变。

至于“粮草”,则是士兵和战马日常所需的食物,当然,这主要指的还是粮食。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想要让士兵们有力气打仗,就必须要吃饱饭,这是最基本的常识。可问题是,都说古代打仗耗费粮草,那难道不打仗就不吃饭了吗?为何一到打仗,粮食就不够用了呢?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先来看看古代王朝的兵役制度了。

我们就拿明朝来举例子,明王朝时期所实行的兵役制度为“卫所制度”,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这其实跟唐朝时期的“府兵制”基本上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名称不同而已。

所谓“卫所”,实际上就是大小兵区的统称,大兵区叫“卫”,小兵区叫“所”。据记载,大约5600人为一卫,1128人为一所,112人为百户所,外统于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在太平时期,卫所里的士兵便在朝廷给的田地里耕种,自给自足,国家也不需要他们缴税。

等到有战事的时候,朝廷便派遣一个将军,叫做“总兵官”带着卫所军队奔赴前线。等到战事结束之后,便回来交出兵权,军队则回归到卫所中继续耕种。


无论是明朝,还是唐朝,他们的兵役制度基本上都是一样的,都属于典型的“兵农合一”,寓农于兵之策略。用钱穆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明朝的兵役制度,是将武装集团寄托于生产集团,而不是将生产集团寄托于武装集团”。这跟汉代的“全民皆兵”政策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而这种制度,在历史上的影响很大,很多王朝都用到了此方法,也就是在无战事的时候,士兵就是农民,可以耕种自给自足,不用朝廷供养。等到战时的时候,又可灵活做出调整。

可问题是,在古代战争中为何会如此消耗粮草呢?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在遇到战争时,士兵们奔赴前线打仗,自然就不能耕种,也就必须要由朝廷提供粮草补给不可。而在运送战争补给的时候,又会出现很多的问题。首先最典型的便是“运输消耗问题”。

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运输辎重只能靠马车,遇到崎岖的山路,只能是靠人扛马驮,很费时间。而在运输的过程中,人和马也要吃掉一部分,等到他们回来的时候,也必须要给他们一部分。所以运送十分粮草,军营实际上得到的也不过只有十分之三四而已,其余的基本就在运送途中被消耗干净了。

当然了,如果运送补给线比较短的话,运送到的前线的也要稍微多一些,但无论如何都不太可能全部如数运到,更别说粮食还得从全国各地征调!

除此之外,在战争中还会受到敌人的损毁,军官的贪污等等。所以,这样一整套的组合拳打下来,粮草自然不够用。


所以综上,我们不难发现,在太平时期,帝国基本上不用花费太多的军费,士兵们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但是到了战事,士兵们停止了生产,朝廷就必须要征调粮草运送至前线,而在运送途中,又会发生巨大的损耗。

加上战争中敌人的破坏和军官的贪污等因素,粮草的消耗自然就大了!所以说古代打仗消耗粮草,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38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