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实事求是的寇准,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在北宋时期,辅佐过宋太宗和宋真宗两位皇帝的臣子,当属著名的政治家寇准了。两位皇帝对于寇准都是赞赏有加,委以重任,而他与宋太宗的关系则更加密切。寇准用他的忠心和耿直,赢得了两代帝王的赞许和认可,并在属于自己的政治舞台上,谱写了一曲光辉的篇章,为后人津津乐道。
寇准,字平仲,陕西人,从小就是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他思维敏捷,才气过人,十里八村远近闻名,是一个天才少年郎。寇准19岁进京,参加了当时全国统一的“高考”。由于他自身的才气,多年的博学,以及充分的准备工作,使他很快在众多的考生中崭露头角,并最终通过考试,考取了进士。
参加科举考试,意味着由此步入了仕途之路。
19岁考中进士,可以称得上是青年才俊了,寇准用自己的成绩,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但是,只是笔试通过,并没有让寇准一步进入仕途。原来,当时的皇帝宋太宗,对于公务员的录用有自己的一套流程,有别于其他皇帝,在以成绩选人才的方式中,宋太宗又增加了一个环节,那就是面试。
所有通过进士考试的考生,宋太宗都会一一召见,并聊上两句,以此,了解考生的情况。宋太宗之所以用这样的方式去选纳人才,也是有原因的:
一是为了防止考场上徇私舞弊,扰乱考试秩序;
二是亲自见一见考生,可以通过面试,来进一步了解每一个考生的实际情况,对自己日后用人甚有帮助;
此外,太宗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对于那些年龄较小的中榜者,会先让他们回家呆上几年,待年龄符合为官任用要求的时候,再重新参加考试。因为在宋太宗看来,少年中榜,虽聪明有余,但是,经验却不足,没有经过太多事情,缺乏历练,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很难担当重任。
而且,他更担心这样的少年官,如果,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会对其自身发展,以及当朝政府带来负面影响。
所以,对于那些年少中榜的“小考生”,宋太宗一般都是大加赞赏之后,让他们回家待命,待岁月、生活给他们一些洗礼之后,再重新参加考试。因此,当寇准考中之后,便有人告诉他宋太宗的这个习惯,并让他在回答年龄问题时,多报几岁,免得皇帝看他小,赶他回家。
在那个没有户口,没有身份证,年龄都靠自己说的时代,这个办法简直是无懈可击。为了留在官场之上,很多人都会这么做,与家族的荣耀和梦想相比,在皇上面前撒一个小小的、无伤大雅的谎话,算不得什么,主要也是无从考证。
但是,对于耿直的寇准而言,这样的做法是不屑的,他一口便拒绝了人家的建议,因为,他觉得自己是新考中的进士,万不能做欺君之事。然而,说了实话的寇准,并没有被“赶回家”,宋太宗给了他一个大理寺评事的职位,也就是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官职位。
由此,使得寇准从此进入到了宋朝司法系统,并参与各种案件的侦办和审理工作。由此可以看出,寇准是一个非常实在,耿直的人,而这样的性格也贯穿了他的一生。都说官场如战场,左右逢源的人或许更加吃得开,而寇准偏偏是一个如此耿直的性格,这注定为他的仕途之路树敌无数。
因为得罪了同僚,寇准不久就被下放到地方工作,先后做了巴东和成安的知县。但是,由于寇准在地方的工作出色表现,很快便又升职了,先是做了郓州市市长,后又当上了盐官,那可是一个肥得流油的差事。
之后,寇准又陆陆续续做了很多职位,然后,一步一步迈上了中央的政治舞台,成为了当朝机关的重要工作人员,开始辅佐圣上。
都说是金子总会发光,寇准的才华很快被宋太宗看到,因为,每次商讨国家大事的时候,寇准总是能一语中的,说到关键之处,这让宋太宗甚是喜欢。就这样,时间一点点过去,曾经那个年轻的读书郎,如今已经经历风雨,成为了朝廷的栋梁之才。
由于宋太宗的赏识,对寇准委以重用,将其纳入到了自己的智囊团,成为自己身边更为亲近的官员,并随时向宋太宗提出各种合理化建议和处理方案。身为皇帝的谋臣经常为皇帝提意见和建议,难免会与皇帝的想法相悖,出现不同意见。当这种情况出现时,一般的官员会选择以皇帝的意见为先,顺从圣意。
而寇准,一个耿直之人,一旦觉得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便会坚持己见,据理力争,绝不退让。就这样,寇准与皇帝时常发生争执。有一次,寇准和宋太宗又意见不合了,两个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让谁。后来,宋太宗终于“如梦方醒”,自己是皇帝,天下都是自己的,干嘛要听你寇准的?
而寇准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对的,皇帝的做法行不通,所以,还是说个不停,这让太宗有点烦躁,竟拂袖走了。寇准一看,方案还没有讨论出来,皇帝竟然要走,那怎么能行?一个健步跑过去,拦住了太宗的去路,非要把这事说清楚不可。到最后,宋太宗也没说过他,只能同意了寇准的方案。
不过,寇准这么做,还没有被责罚,主要得益于宋太宗是一位明君,是一位有作为的好皇帝,所以,他乐于看到大臣们身上有这么一股子倔劲儿。因为,这证明这些大臣在思考,有主见,人云亦云的臣子,要来何用呢?
所以,宋太宗经常对人说,寇准是自己的一面明镜,犹如魏征,能够让自己自省,更能看清得失。991年,宋廷内爆发了严重的春旱。在中国古代的帝王之中,对于这种天灾都视为是一种上天的惩罚。年景不好,百姓收成受到影响,没有办法上缴公粮,交纳赋税。
而政府还要为安置灾民,发放粮草,提供巨额补贴,这对宋朝统治是不利的。面对这样棘手的问题,太宗召见各路大臣商议对策。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天灾,是“天数”,和宋太宗的统治没有关系。然而,当众人发言完毕之后,寇准开口了。
他先是引古通今,举例说明,然后,说出了自己对于此次春旱的理解,那就是当朝在处理案件中,存在冤情,春旱是天惩。这话一出,简直就是直指宋太宗的不是,摆明了说太宗弄出冤假错案。太宗一听,真是恼火极了。明明是一个自然灾害,干嘛扯到皇帝头上,还说朕让人蒙冤,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胆。
不过,宋太宗还是了解寇准的,虽然,当时听到这些话很生气,但是,回到后殿之后,宋太宗冷静的思考了一下。寇准不会胡乱发言,既然这么说,一定是有什么事情,自己不知道。于是,他又把寇准给叫了回来,问他是什么情况。
寇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一年之前,朝廷内处理了两个受贿的官员,分别是王淮和祖吉。虽说都是受贿,但是,处理的结果却截然不同。王淮收受的钱财数额巨大,但是,却只挨了一顿板子就了事了。并且,很快官复原职,继续工作了,而祖吉,拿钱不多,但是,却被处死了。
这种事,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王淮暗中动用了关系,保了自己的性命。而且,他的关系还挺硬,正是他的哥哥王沔,当朝的副宰相。正因为如此,王沔在处理自己弟弟的案件时,手下留了情。而祖吉,就没这么幸运了,没有靠山,最后丢了性命。
就这样,毫不知情的宋太宗被王沔给耍了。而寇准之前在朝堂之上,说的冤情,就是这件事情。为了让宋太宗能够给予一个公平的审判,寇准要求将王沔等涉案人员一并带到后殿,让宋太宗当面审问。最后,在太宗的质问之下,王沔只能道出实情。
这件事之后,宋太宗对于寇准的耿直,更加欣赏。毕竟,在朝堂之上,像寇这样敢说真话,敢说实话,还敢据理力争的人不多了,所以,宋太宗决定要对其加以重用,不能浪费人才。
就这样,寇准很快便被宋太宗一路提拔,先后做了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同知院事。后来,更是进了中央的核心组织,成为了参政议政的军事大臣,各种国事、军事,宋太宗都会咨询寇准的意见,并与其进行深入的讨论。
良将遇到明主,犹如千里马遇上伯乐,慧眼识珠的宋太宗,对于寇准的耿直和忠诚,采取的是包容和欣赏的态度,这使得其能够在广阔的政治舞台上如鱼得水,尽展才能。试想,如果,宋太宗讳疾忌医,厌恶忠言逆耳,想必寇准早就在某次争辩或是顶撞的时候,一命呜呼了,还谈何政治抱负?
由此可见,好的臣子,也要有好的君王任用才行,慧眼识英雄,说的就是这个。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379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