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东汉末年分三国的原因有哪些只有这三点其余的都不重要!

以史为鉴 2023-06-14 23:41:01

东汉末年分三国的原因有哪些只有这三点其余的都不重要!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东汉末年分三国的原因有哪些?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纵观中国历史,三国时代可谓是一个颇具特殊的一个时代。之所以称其特殊,主要是中国历史要么是一统格局、要么是南北对峙,而像三国这种三足鼎立的态势,可谓是少之又少。

那么,东汉末年,究竟为何会形成天下三分的格局呢?原先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怎会只有曹操、刘备和孙坚之子孙权笑到了最后呢?这些问题,正是本文要重点探讨的内容: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董卓借机擅权,故而便爆发了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之事。至于这十八路诸侯,具体名单如下:

后将军南阳太守、冀州刺史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郡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广陵太守张超、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马腾、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长沙太守孙坚、渤海太守袁绍和骁骑校尉曹操。

正是这十八位诸侯,掀起了东汉末年各大势力逐鹿中原的序幕。而最终,曹操、刘备和孙权笑到了最后。曹操奠定了魏国的基业,刘备创立了蜀汉政权,孙权则建立了吴国。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从广义来看,三国纷乱的历史应起于公元190年的军阀混战,也就是上述所说的十八路诸侯伐董之役,止于公元280年的西晋灭吴。而从狭义上来看,三国鼎立的历史始于公元220年的曹丕称帝,止于公元263年的魏灭蜀。可以说,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间长达43年。

根据史料记载,加之个人分析,本人认为: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之所以能够形成,其本身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而最主要的因素,当属以下三点:

其一:三分人才均势的形成

曹操、刘备和孙权之所以能够三分天下,首要的原因就是在他们身边都汇聚了大量的人才,形成了人才的三分均衡之势。曹操文武兼备,刘备弘毅宽厚,孙权任人唯贤,都是善于驭人、用人的一代雄主。

汉末的军阀混战,使得当时的众多人才流落四方。而后,经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重大关键性的战役,人才又都出现了聚集,而主要方向便是曹操、刘备和孙权三方。各方主要人才如下:

曹操集团:文有荀彧、荀攸、郭嘉、程昱、贾诩等一流谋士,武有夏侯惇、张辽、张郃、徐晃、乐进等猛将。

刘备集团:文有诸葛亮、庞统、法正、董和、李严等人,武有关羽、张飞、魏延、马超、黄忠和赵云等将。

孙权集团:文有张昭、顾雍、步骘、诸葛瑾、鲁肃等人,武有周瑜、程普、吕蒙、陆逊、甘宁、凌统、朱然、黄盖等将。

由此可见,曹操、刘备和孙权三位雄主帐下都拥有着一批杰出的文武人才,客观上形成了均衡的人才态势。而这,便是魏蜀吴三国能够鼎立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二:三分地理均势的形成

所谓地理均势,是指割据集团利用地理条件抗衡对方的一种策略。在中国古达,占有险固地利形胜的一方在争雄角逐中明显地具有优势。

以中国整体的区域形胜来论,从南北方向来看,横贯东西的长江把中国地理分为南北两大区,南北对峙,南方政权总是依赖长江为天堑。从东西方向来看,以华山、秦岭为界,形成了西北、西南两个闭锁地区,中原一旦有事,经常成为割据之地。

以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地理因素来看,经过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三分的地理均势正式形成,具体表现为蜀汉有剑阁之险,吴国则有长江天堑。正因如此,曹魏屡次南征东吴而无果,蜀汉也凭借剑阁之险而多次成功抵御了魏国的进攻。

其三:三分政治均势的形成

三分政治均势的主要表现,便是孙刘联盟的建立和巩固。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孙刘联盟曾出现过破裂,但就整体来看,还是相当牢固的。

刘备和孙权结盟,本质上是一种抱团取暖之举。于各自战略而言,蜀吴结盟,虽攻取曹魏不足,但自保却是绰绰有余。而孙刘联盟得以实现最为重要的两个人物,并非是孙权和刘备,而是鲁肃和诸葛亮。

正是由于鲁肃和诸葛亮二人超凡的战略眼光和杰出的外交能力,才一手成功缔造了孙刘联盟。而从中,我们便可以发现:事实上,在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分天下的整个过程中,人谋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综上,正是由于三分人才均势、三分地理均势和三分政治均势的形成,才最终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分天下的政治局面。三国,因英雄而精彩,又因精彩而英雄!

东汉末年分四国,为何罗贯中只写了三国?被忽略的是哪一国?

“(东汉时代)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在东汉时期,几次严冬,原本是晚春国都的洛阳,甚至发生了降霜和降雪,以至于许多穷苦人民都被冻死。

恶劣的天气所造成的天灾、瘟疫,以及愈演愈烈的土地兼并问题,不仅使得苦不堪言的劳动人民纷纷起义,同时也使得地方豪强势力迅速崛起。

“(州牧)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在对各地掌控能力越来越弱,而中央政府内部政治又十分黑暗,无力改变这一局面的情况下,东汉灵帝接受了刘焉的建议,在郡、县之间加入州一级,并下发一定的军政权给州牧,方便管理各地,平定各地乱况。

然而,随着权力的下发,拥有了实权的各地州牧开始名正言顺地壮大自身,成为地方割据势力。一片割据混乱局面当中,公孙度一路往上爬,在东北打出了一片天,最终成了差一点挤入三国并立中的一方割据势力。

“(公孙度)本辽东襄平人也。”辽东郡管辖范围包括现在的辽宁省、吉林省东南部,以及朝鲜的一部分。郡守治所所在的县为襄平,即现在的辽宁辽阳市。

公孙度原本是在那里生活,但后来因为父亲公孙延犯了事,所以不得不跟着公孙延一同逃到玄菟郡(现辽宁沈阳、抚顺、铁岭一带)。

因为当时公孙延是为了“逃避郡吏追捕”而逃离辽东郡的,所以如果不迅速在玄菟郡找到庇护势力,势必还会有危险。在关键时刻,公孙琙出现了。

公孙琙是玄菟郡太守,曾有个孩子名为公孙豹,喜爱非常。只可惜,公孙豹年仅18岁就不幸夭折。这个时候,和公孙豹长得十分像的公孙度出现在了公孙琙面前。

公孙度小时候小名就叫公孙豹,公孙琙看着公孙度,只觉得越看越喜欢,于是便收了公孙度为干儿子,悉心抚养。在公孙琙的保护下,公孙度不仅能够 健康 平安的长大,还能够读书识字,学习许多生存本领和专业知识。

公孙度没有辜负公孙琙的期望,在公孙琙重金聘请来的名师教导之下,公孙度的学识飞速增长。在公元169年,朝廷下诏书,让各地推举有道之士的时候,公孙度被举荐上去,成了尚书郎。幼年的颠簸经历,让公孙度较为擅长处理派系关系。

在当时“宦官和外戚”相互攻击的时候,公孙度不仅没有遭受波及,反而一路升官,到公元190年前的时候,公孙度已经升到了冀州刺史。然而升官还没多久,流言一起,公孙度便无奈被罢免了。

东南末年,各地起义暴乱比比皆是,各种各样的流言满天飞。曾经的冀州刺史王芬,原本治理能力很强,将冀州治理得井井有条,但在宦官的“要遭灾”谣言之后,居然真的相信,并且决定要参与到废帝一事当中,以至于最后阴谋败露不得不自杀身亡。

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人民对于平稳生活的追求,以及当时的混乱情况,都使得公孙度无法在流言四处纷飞的情况下安稳在位。

“(徐荣)荐(公孙)度为辽东太守。”董卓为了招兵买马,派中郎将徐荣去负责人才招募一事。徐荣来到玄菟郡之后,见到了自己昔日的同窗好友,公孙度。两人关系不错,聊了一段时间后,得知公孙度遭遇的徐荣立即表示愿意帮忙。

在徐荣的举荐下,公孙度“被任命为辽东太守”。辽东郡,正是当年公孙度的父亲犯了事,以至于不得不带着家人逃离的地方。时隔多年,公孙度衣锦还乡,但过去结下的梁子,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直接消失。

“空降”的辽东太守公孙度,并没有得到当地权贵势力的尊重。深谙权力斗争的公孙度,立即决定先下手为强。

在公孙度上任之前,辽东襄平县的县令公孙昭曾把公孙度的孩子,公孙康召去当伍长。伍长是古代军队当中,“最低层的军官”,公孙昭这么做,其中的意思很明显。

因此,公孙度一上任,就决定拿公孙昭先开刀。公孙度先是命人将公孙昭抓起来,接着又在襄平市上,直接把公孙昭活活鞭打至死。在这之后,公孙度以雷霆之势,接连找理由,迅速将当地的几大顽固权贵势力一一去除。

当时,被公孙度“诛灭的豪族有一百多家”。见识到公孙度的雷厉风行后,郡上各阶层惊恐万分,再不敢阻挠其行事。镇服辽东郡后,公孙度便迅速开始严刑峻法,使得当地在很快的时间便令行政通,成为了东汉末年乱世之中的一片安稳之地。

将辽东治理得井井有条之后,公孙度趁着各地的军阀都在忙着互相攻讦,无暇顾及自己的时候,自封为辽东侯、平州牧,且追封自己的父亲公孙延为建义侯。

除此之外,当时高句丽时常去到边境挑衅,为辽东边境地区的人民造成了困扰,公孙度稳定辽东郡后,便立即“东伐高句丽”,打得高句丽自此听从调遣。

“东征高句丽,西征乌丸。”公孙度的军队在外部征伐中的表现非常出色,几次征伐之后,公孙度的名声威震海外。

当时中原乱战,人民流离失所朝不保夕,而公孙度所治理的辽东就成了许多人民的向往之地。公孙度对这些避难而来的人十分欢迎,因此,除了很多流民前来投奔,还有许多有识之士前去追从。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著名的隐士管宁,去到了辽东,并在当地讲解诗书礼仪,教化当地人民,为稳定民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后来魏文帝黄初四年,管宁归乡后,曹魏几代帝王数次征召管宁从政,管宁“都没有应命。”

除了管宁之外,年轻时和管宁齐名的邴原也去到了辽东。在邴原的影响之下,只一年之内,就有几百家人前往辽东归附居住。当时,在公孙度治理之下的辽东,“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商贾之人市不二价”,是乱世之中,十分难得的一片太平之地。

公孙度虽然没有公然称王,但在辽东出行礼仪都严格按照皇帝的规格。会设坛祭祀天地,会坐着皇帝才能坐的銮驾出行,帽子上垂的玉串也为九条。

然而,在后来曹操征召公孙度做武威将军,当永宁乡候的时候,公孙度虽然表示,自己在辽东称王,又要一个永宁干什么,但还是将印绶放入了武器库里,没有直接忤逆。

公孙度死后,孩子公孙康继位,辽东在公孙康的治理之下,占领区域进一步扩大,而后公孙康去世,弟弟公孙恭继位,沿用公孙康的与曹操交好策略,但公孙康的孩子公孙渊看不明形势,在强行禁锢了公孙恭后,开始“不断挑衅魏朝底线”,以至于最后辽东政权被司马懿政权所灭。

“中原人士多避难于辽东。”能在乱世中生辟出一片天地,将其治理得井井有条,还能审时度势,不强行乱起战事,但在关键时刻,又能雷厉风行,平定边境战事,公孙度的治理能力,可见一斑。

虽然东汉末年时期,公孙度治理之下的辽东也存在,但因为公孙度并没有公然称王,所以最终罗贯中只写了三国,并没有将公孙度治下的辽东写成一个单独的国家。

东汉末年分哪三国?

  三国:魏国,蜀国,吴国。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37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