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刘义隆和拓跋焘的南北之争!欢迎关注哦。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周瑜临死之前,曾连发三声”既生瑜,何生亮“的历史感叹。尽管这一感叹是由罗贯中先生虚构而来,但纵观中国历史,这样的悲叹又岂会少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以后的又一个大分裂、大动荡、大变革和大融合的时期。特别是持续了将近两百年的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时间之久、争斗之多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独特的一处。
而南北之争最为关键之役,便是南方刘宋政权和北方北魏政权所爆发的元嘉之战。元嘉之战,又称元嘉北伐,先后有三次具体战役,而结果都是以刘宋败、北魏胜而告终。元嘉之战的结果,基本奠定了之后北强南弱的军事格局。
而元嘉之战的双方最高指挥者,一位是南方刘宋政权的刘义隆(即宋文帝),一位则是北方北魏政权的拓跋焘(即北魏太武帝)。此二人,论文治武功,都足以称得上是南北朝时期极具雄才大略之君。
然而,宋文帝以倾国之力北伐北魏,北魏太武帝却屡屡克之,就正如《三国演义》之中周瑜争夺荆州而被孔明屡屡化解的场景类似。基于此,本人不得不感叹:既生宋文帝刘义隆,何生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宋文帝刘义隆,是宋武帝刘裕第三子,刘宋政权第三位皇帝,为君颇有治国理政之才。他在位三十年(自公元424年-公元453年),励精图治,前期开创了恢弘的“元嘉之治”,元嘉则是宋文帝的年号。“元嘉之治”期间的刘宋政权,政治、经济、文化均得到较大的发展,堪称是东晋南北朝国力最为强盛的历史时期。
而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则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之孙、北魏明元帝拓跋嗣之子,北魏王朝的第三位帝王。与宋文帝刘裕相似的是,北魏太武帝也同样是雄才大略,尽展文治武功之才。他在位三十年(自公元423年-公元452年),西征北讨,基本完成了北魏的统一北方之业。可以说,在北魏太武帝执政时期,北魏政权的国力达到了最顶峰。
故而,宋文帝的刘宋政权和北魏太武帝的北魏政权,在双方均处于国力上升期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爆发一场决定今后局势的关键之战。宋文帝一向有收复中原、一统河山的宏图大志,而北魏太武帝也有廓清宇内、统一中国的雄伟目标。
正是在双方均有消灭对手、一统中国的宏大背景之下,决定历史走势的元嘉之战最终爆发。元嘉七年(公元430年),第一次元嘉之役爆发,刘宋将领到彦之、檀道济惨败,故而此回合以宋文帝败于北魏太武帝而宣告结束。
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第二次元嘉之役再次爆发。此战,是三次元嘉之役中最为重要的一战,也是宋文帝惨败最为严重的一战。由于东路军王玄谟的骄傲轻敌,使得刘宋政权不仅没能收复河南失地,反而使北魏数十万骑兵扫荡了刘宋政权的江淮六州之地,甚至直逼刘宋政权的国都建康。经此一役,宋文帝苦心经营数十年的“元嘉之治”化为乌有,刘宋政权至此一蹶不振。
元嘉二十九年(公元452年),第三次元嘉之役爆发。此役,可以称得上是对第二次元嘉之役的补充,也可以说是宋文帝对第二次元嘉之役惨败而对北魏所进行的一场军事报复。然而,遗憾的是,此战之中,宋军依旧是伐而无功,最终草草了事。
由上观之,宋文帝刘义隆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三次交手,却未尝一胜。而如此情景,与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一事又是多么的相似。为此,本人不禁感慨:既生宋文帝刘义隆,何生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导语
?一斗米,尚可舂;一尺布,尚可缝;兄弟二人不相容。?
这首歌谣原本讲述的是西汉时期汉文帝镇压淮南王刘长反叛这一历史事件,但是却非常不幸地成了自古以来帝王之家的诅咒,南朝刘宋皇帝刘义隆就是身中诅咒的帝王之一。
对于已经无法反抗的刘义康,他抱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心态,将其暗杀。
那么,元嘉二十七年之前,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刘义隆举起了屠刀呢?下面,让我们重回元嘉二十三年到元嘉二十六年(公元446年至公元449年),看一下刘宋王朝都经历了什么,以此探究刘义隆火速暗杀同胞的因素。
刘义隆晚年的徭役,使得经历元嘉之治的百姓在天灾和战乱之后又经历了痛苦
元嘉二十三年,汉州发生天灾,刘义隆为此下令将来自汉州的流民转移到沔次,并大赦天下。同年九月,除了安抚平民之外,刘义隆还通过一些教育上的举措安抚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刘义隆一边以皇帝之尊考察了五十九个学生的策试答问,又在十月份下诏朝廷选官标准要考察学生的策试答问,如果学生成功做了官,则国子监官员也将得到一些报酬。
然而,就在同一年,刘义隆突然在景阳山修建华林园,在乐游苑的北面修建玄武湖,引得朝廷徭役繁重,百姓顿生怨气。
元嘉二十四年,刘义隆为了减少百姓对朝廷的怨怼,开始大赦天下,他先是效仿其父亲刘裕,适当地对罪犯进行了减刑,减免了百姓的赋税,之后又给孤寡老人和患了不治之症的人每人五斛谷子,减免了建康和秣陵两县一年的一半田地租税。同年六月,京都闹瘟疫,刘义隆又命令巡省给百姓提供医药。
当时,刘宋民间的百姓利用比较重的古钱里的铜私私自铸造四铢钱的问题非常严重,于是江夏王刘义恭建议用古钱的定值制作大钱,用一个大钱当两个小钱。
何尚之认为要想改变这种风气,必须提高悬赏机制,提高检举效率。不过,当时刘义隆并没有采纳何尚之的意见,而是采纳了刘义恭的建议,推行了?大钱当两?之策。
元嘉二十五年,刘义隆命令各级机构的长官用自己多余的柴米接济穷人,第二年,刘义隆下诏减免丹徒上交的布和田租的一半。对参加登城三战的将领和阵亡将领亲属以及在战乱中变成老弱病残的百姓进行抚恤。之后,又招募各州的几千家流民到国家中未开发的地方生活,补偿田地房屋,减免赋税,并给予了被卷入卢循之乱中身亡的官员或者普通百姓的子孙以赏赐和救济。
不久,因为大钱当两之策造成物价虚高,贫富差距更大,所以刘义隆后来采纳了何尚之的意见,取消了大钱当两之策。
国内频繁发生的大小战役,使刘义隆不得不通过杀鸡儆猴的方式,威慑国内宗室出身的战将
元嘉二十三年到二十六年,在这三年中,刘宋接连爆发与北魏的小规模战役和平民发起的农民起义。比如,被申恬平复的北魏进攻兖、豫、青、冀四州的时间,还有在揭阳发生的赭贼攻打建安郡,焚烧城市和官府的事件。出现了这些事之后,元嘉二十五年,刘义隆开始在宣武场练兵,以弘扬国威。
元嘉末年,林邑王范阳迈虽然一直向刘宋王朝进贡,但是依然不停劫掠刘宋的百姓,进贡的东西也十分粗陋。刘义隆忍无可忍,派交州刺史檀和之征讨范阳迈。听说朝廷要征讨林邑,宗悫请命参军,自奋请从军,担任先锋,痛击毘沙达,并获得了战争的胜利。
同年,北魏皇帝拓跋焘命令永昌王拓跋仁和高凉王拓跋那,派兵在历城进攻冀州刺史申恬于历城,北魏的士兵在衮、青、冀三州大肆烧杀抢掠,引起了刘宋北部边境的震动。
刘义隆本来想立刻出兵,不过御史中丞何承天认为现在兵力粮草不足,还需要积累几年的后勤力量再说,刘义隆这才作罢。
当时,沔北的山蛮在雍州抢劫,建威将军沈庆之以及后军中兵参军柳元景、随郡太守宗悫等人,率领两万人征讨山蛮。一开始,山蛮才用在山上往下扔石头和射箭的方式对付刘宋的步兵,这让士兵们很是吃亏。沈庆之根据山蛮人遇到了饥荒,不能防守太久的现状,定下计谋,命士兵直击山蛮腹心,通过砍断植被的方式爬山,山蛮人果然被一举击溃。
受到了这一鼓舞之后,原本已经压制统一中原的梦想的刘义隆又动起了小心思,再加王玄谟,袁淑等人的洗脑,刘义隆又开始筹备北伐拓跋焘,将兵力和财力集中在襄阳。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刘义康被卷入了谋反事件,胡籓的儿子胡诞世杀害了豫章太守桓隆之,打着拥立刘义康的旗号造反,被檀和之打败,但是这次事件之后,刘义康就面临了杀身之祸。
元嘉末年,刘义隆开始增加诸子的力量,削弱兄弟们的权势,刘义康作为曾经地位最高的宗室,成为了朝廷重点打击的对象。
元嘉二十三年到二十六年,考虑到自己身体开始不好的刘义隆,在这几年中,开始增强诸皇子的实力,并不孝顺的太子刘劭和始兴王刘浚,被卷入乱伦绯闻的刘骏,已经被出嗣的刘绍和后来的猪王刘彧都被纷纷提拔,开始掌握一定的兵权。
例如,一向与太子交往,与海盐公主私通的刘浚硬是坐上了南徐兖二州刺史和征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等职位。
此时,正值刘义康被贬,除了刘义宣被加封为司空之外,其它的宗室都受到了打压。衡阳王刘义季因为担心自己也被贬,经常喝酒,即使刘义隆劝阻也没有用,最终像当年的信陵君一样酗酒而死。
不久之后,被接连卷入各种谋反案的刘义康被一贬再贬,其中,决定刘义康的生死存亡的事件就是刘宋历史上著名的范晔案。
范晔这个人一开始和刘义康的关系并不好,刘义康祭奠他妈妈的时候,范晔竟然一边喝酒一边听哀乐取乐,于是范晔被刘义康给各种打压,最高官职只能做到宣城太守。
后来,范晔结识了孔熙先,这位孔熙先的父亲因为曾经贪污被收押廷尉府,幸好刘义康保释,才能够出狱
。后来,刘义康因为主相之争失败,被贬黜,孔熙先这时候想起来报恩了,打算偷偷联络朝廷官员拥立刘义康。他看到范晔一直郁郁不得志,就开始向刘义康引荐范晔。
正赶上,这时候沈演之取代了范晔成为了刘义隆的宠臣,范晔对刘义隆心怀不满,萧综向范晔转达了刘义康想要结交大臣的心意,于是范晔就和刘义康和好了。
之后,范晔假意诬陷刘义康,实际上却向刘义隆探访了许多机密。
得到机密之后,孔熙先开始假借天象,说刘义康才是真命天子。
而萧综因为弟弟是刘义康的女婿,也开始和孔熙先一起计划拥立刘义康。仲承祖因为一开始就是刘义康的心腹,也加入了这个队伍,他不光加入,还偷偷联络徐湛之,萧思话和范晔。
光有文官还不够,孔熙先又开始琢磨武将人选,他将刘义康一直供养的道士法略弄出了道观,改名孙景玄,让他担任宁远参军。不久之后,事情就败露了,刘义康给了孔熙先铜匕、铜镊、袍段、棋奁等物品,孔熙先知道后毒杀了婢女采藻,又听从了徐湛之的意见继续谋反。
平时和他们关系不好以及不依附刘义康的都被他们登记造册,统计到应该处死的人之中。
公元445年,因为参与了谢综等人拥立刘义康的事件中,范晔被徐湛之举发,事情败露,于当年年底死于非命,和他一起被杀的还有参与《后汉书》编写的谢俨。
在这件事之后,刘义隆废掉了刘义康的官爵,将刘义康以及他的儿女们流放到了安成郡,自此被软禁,终日受沈邵看守,不得自由。在他看到淮南王刘长的故事之后,连连哀叹,早在西汉就有这样的事情,那我受处罚都是应该的。
两年后,因为胡诞世案的牵连,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刘义恭建议刘义隆将刘义康流放到广州去,当时的广州还是经济不发达,环境不好的地方。将刘义康流放到那里,可以既保全刘义康性命,又避免有人再借刘义康为由来造反。
然而,由于北魏大军进犯瓜步,当时镇守刘义康故地的刘骏多次上书刘义隆杀掉刘义康,刘劭和何尚之也认为应该这样。
于是,在元嘉二十八年正月,刘义康派中书舍人严龙前去赐死刘义康,刘义康拒绝自尽,被严龙等人用被子捂死,他的儿子中除了刘昭和刘方早亡之外,其它的都被刘劭杀死。
结语
自古以来,卷入冤案的诸侯王不计其数,刘义康虽然立下过大功,但是其交往的多是损友,他的损友们结交的也都是心怀鬼胎的损友,因为他担任过摄政,因此多次被意图谋反的人当作造反的旗子,被想要上位的人当作垫脚石,最终死于非命。
人物生平
公元410年(隆安六年),刘裕命刘粹辅佐年仅四岁的刘义隆镇守京口,防御卢循之乱。
公元415年(义熙十一年),刘义隆受封为彭城县公。刘裕北伐,令刘义隆为冠军将军留守,东晋朝廷加封其为监徐兖青冀四州诸军事、徐州刺史。刘裕收复关中、还军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后,又加封刘义隆为监司州豫州之淮西兖州之陈留诸军事、前将军、司州刺史,并命其镇守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还未到任,又改封为都督荆益宁雍梁秦六州豫州之河南广平扬州之义成松滋四郡诸军事、西中郎将、荆州刺史。
公元420年(元熙二年,永初元年),刘义隆受封为宜都王,食邑三千户,加号镇西将军。
刘义隆在其统治期间,采取抑制豪强的政策,努力推行繁荣经济政策,重视农业生产,并使赋役均摊,元嘉十七年、二十一年两次下令免除农民的“诸逋债”,有元嘉之治之称。
刘义隆深沉有谋略,但体弱多病,好猜忌。他不能容忍大臣擅行废立,公元426年(元嘉三年)杀徐羡之、傅亮、谢晦,从此政由己出。
公元429年(元嘉六年),因病由其弟彭城王刘义康执政。刘义康任司徒、录尚书事,后又加领扬州刺史,进位大将军,专总朝权,势倾天下,曾擅杀名将檀道济。
公元431年(元嘉八年),刘宋反攻滑台(今河南滑县)受挫。
公元440年(元嘉十七年),刘义隆收杀拥戴刘义康的领军将军刘湛等人,罢斥刘义康,改授为江州刺史,出镇豫章(今江西南昌)。
公元445年(元嘉二十二年),将刘义康废为庶人。
公元450年(元嘉二十七年),因北魏入侵,刘义隆从王玄谟之议再次北伐,魏世祖拓跋焘调动六十万大军迎战,亲率大军克悬瓠(今河南汝南)、项城(今河南沈丘),渡过淮河直趋瓜步(今江苏六合东南),翌年在宋朝军民抵抗下撤退。江北遭魏军杀掠殆尽,宋朝国力削弱。北魏兵临长江期间,刘义隆怕刘义康在后方趁机作乱,遂下令将其诛杀。南朝皇室的自相残杀由此始。
同年3月16日深夜,刘劭与萧斌趁夜起兵叛变,率领东宫卫队假称受诏入卫皇宫,骗使门卫放行。当时刘义隆正秉烛与尚书仆射徐湛之讨论废太子之事,刘劭部将张超之闯入合殿,刘义隆本能反应举凳子自卫,五指都被砍下,最终被张超之弑杀,享年四十七岁。徐湛之亦死于叛军之手。4月14日,葬刘义隆于长宁陵。同月,为刘义隆上庙号“中宗”、谥号“景皇帝”。武陵王江州刺史刘骏随即起兵讨伐刘劭,并于5月20日即皇帝位,6月16日攻下京城,诛杀刘劭及刘F;刘骏即位后改刘义隆庙号“太祖”、谥号“文皇帝”。
为政举措
陈寿死后百余年,三国史料大量出现。《三国志》内容精洁,三书很少重复,然宋文帝认太过简略,故诏令裴松之作注。裴松之收集各家史料,“绘事以众色成文,蜜蜂以兼采为味”,弥补《三国志》记载之不足,文帝惊叹为“不朽”之业。
范晔的史书巨作、“前四史”之一的《后汉书》亦是元嘉年间完成。
刘义隆北伐,其志只在收复河南,但河南四战之地,即令能攻之,未必能守之。宋军攻占河南后,沿千里黄河列戍置守,兵力薄弱;黄河虽险,却并非不可渡涉,尤其是寒冬,河冰坚合,可以无船而渡。而且,早在元嘉七年,北魏就已将赫连夏逐出关中,这样,北魏以山西为根本,左拥河北,右据关中,虎视中原。故刘义隆所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应该是如何遏止北魏咄咄逼人的南进势头,而不是河南的攻守。所以刘义隆北伐,每次都只图河南,实非长远之计。
公元452年(元嘉二十九年),刘义隆趁北魏太武帝之死再谋北伐,刘兴祖上表言:“愚谓宜长驱中山(今定州),据其关要。冀州以北,民入尚丰,兼麦已向熟;因资为易;向义之徒,必应向赴。若中州震动,黄河以南自当消溃。臣请发青冀七千兵,遣将领之,直入其心腹。若前驱克胜,张永及河南众军宜一时渡河,使声实兼举,并建司牧,抚柔初附。西拒太行,北塞军都(今居庸关),因事指挥,随宜加授,畏威欣宠,人百其怀。若能成功,清壹可待。若不克捷,不为大伤。”刘兴祖吸取了前两次争河南而无功的教训,建议自山东进兵河北,堵塞太行山诸隘口,将北魏遏制在山西以内。若河北底定,则河南自然落入宋军之手。宋军若在抵达黄河之后,进攻河北,北魏形势就很危险,太武帝须亲自率军抗击,刻不容缓。不过,此策非雄才大略之主不能行之,刘义隆志望、见识均不及此,故未采纳。此次北伐规模不大,也是无功而返。
刘宋的北伐均以失败告终,还招致北魏的大举反击,尤其是公元450年(元嘉二十七年)的那次北伐,北魏反攻河南之后,大举南进,兵临瓜步,饮马长江。刘宋国力大损。
但是刘义隆对外的军事活动并非毫无亮点,主要表现为制止了林邑国(占婆)对中国的侵略。林邑国在东晋时多次侵扰中国南疆交州地区,尤以永和和义熙年间为最。刘义隆在位时,林邑对中国采取一面朝贡一面寇边的策略。林邑王范阳迈野心膨胀,更是于433年(元嘉十年),要求刘宋将交州交给自己管理,刘义隆予以拒绝。此后林邑不仅骚扰不止,贡品也很微薄,刘义隆再也无法容忍林邑的放肆,决定展开对林邑国的惩罚行动。他派龙骧将军交州刺史檀和之、振武将军宗悫讨伐林邑,范阳迈佯装恐惧,上表愿归还所掠夺日南郡民户,实则缓兵之计。于是宋军继续进发,于446年(元嘉二十三年)一举攻克林邑北部重镇区栗(今越南广治西北),斩区栗王范扶龙,将城中15岁以上的人全部活埋,筑成京观。其后宗悫等乘胜追击范阳迈,攻克林邑都城典冲(即占婆补罗,今越南茶荞),范阳迈逃走,宋军满载战利品撤回。刘义隆教训林邑大获全胜,“此役中国国威远播”,林邑虽很快复国,但此后恭顺朝贡,三百多年没有侵略中国的记录。
其次,和北方的大夏国、芮芮国(柔然)、北凉国、黄龙国(北燕)以及朝鲜半岛上的百济、高句丽进行交聘。西北的吐谷浑在阿豺时就来朝贡刘宋,刘义隆即位后,封其君主慕Y为陇西公,加授征西将军、沙州刺史,后又封其君主慕利延为都督西秦、河、沙三州诸军事,兼任征西大将军,西秦、河二州刺史,封陇西王。刘义隆和这些国家联络,主要是为了共同牵制北魏。
最后,是刘义隆和北魏的交聘。元嘉时期,北魏已日益强大,与刘宋发生过几次较大规模的战争,但因双方势均力敌,结果只能是长期处于对峙状态。但对峙并没阻止双方的外交接触。北魏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每逢有征伐,常先遣人使宋,避免受夹击;刘宋亦借机加强内部统治秩序的建立,发展生产,扩充武备,伺机北伐,收复失地。据《资治通鉴》记载,魏太武帝向刘宋遣使13次,宋文帝向北魏遣使6次。451年(元嘉二十八年)刘义隆颁布的一道恤赐诏书中曾言:“故绥远将军、晋寿太守郭启玄往衔命虏庭,秉意不屈。”由诏书可知,郭启玄曾但任过刘宋大使出遣北魏,而且在北魏是“秉意不屈”,颇有亮节。
人物评价
李延寿:“文帝幼年特秀,自禀君德。及正位南面,历年长久,纲维备举,条禁明密,罚有恒科,爵无滥品。故能内清外晏,四海谧如。而授将遣师,事乖分阃。才谢光武,而遥制兵略,至于攻战日时,咸听成旨,虽覆师丧旅,将非韩、白,而延寇蹙境,抑此之由。及至言泄衾衽,难结凶竖,虽祸生非虑,盖亦有以而然。夫尽人命以自养,盖惟桀、纣之行;观夫大明之世,其将尽人命乎。虽周公之才之美,亦当终之以乱,由此言之,得殁亦为幸矣。至如废帝之事,行着于篇,假以中才之君,有一于此,足以致B,况乎兼斯众恶,不亡其可得乎!”
虞世南:“夫立人之道,曰仁曰义,仁有爱育之功,义有断割之用,宽猛相济,然後为善。文帝沈吟於废立之际,沦溺於嬖宠之间,当断不断,自贻其祸。孽由自作,岂命也哉。”
王锴:“文帝博涉经史,尢善隶书。每诫诸子,率以廉俭。”
司马光:“文帝勤于为治,子惠庶民,足为承平之良主;而不量其力,横挑强胡,使师徒歼于河南,戎马饮于江津。及其末路,狐疑不决,卒成子祸,岂非文有余而武不足耶?”
辛弃疾:“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吕祖谦:“宋文帝以河南之地为宋武帝旧物,故竭国家之力、扫国中之兵而取之,卒无尺寸之功。史称文帝之败,坐以中旨指授方略,而江南、白下,轻进易退。以愚言论之,文帝不用老将旧人,而多用少年新进,便专任属,犹恐不免于败,况从中以制之乎?锋镝交于原野,而决机于九重之中,机会于斯,而定计于千里之外,使到彦之辈御精兵,亦不能成功,况江南、白下乎?然江南之兵亦非弱也,武帝破燕、破秦、破魏,则皆南兵也。何武帝用之而强,文帝用之而弱也?南兵不可专用,岂无北方之人可号召而用之乎?盖武帝失之于前,而文帝失之于后也。 ”“文帝修政事,为宋朝之贤主,而措置之谬如此,可不戒哉! ”
王应麟:“宋文帝、魏太武,佳兵者也,皆不克令终,不祥好还之戒昭昭矣。”
郝经:“文帝以元嘉之盛,欲恢复河南,两为大举,到彦之败还,而王玄谟退走,遂使代马饮江,建康震骇,两淮郡县,赤地无馀,春燕来归,巢于林木。”
王夫之:“元嘉之北伐也,文帝诛权奸,修内治,息民六年而用之,不可谓无其具;拓拔氏伐赫连,伐蠕蠕,击高车,兵疲于西北,备弛于东南,不可谓无其时;然而得地不守,瓦解o缩,兵歼甲弃,并淮右之地而失之,何也?将非其人也。到彦之、萧思话大溃于青、徐,邵弘渊、李显忠大溃于符离,一也,皆将非其人,以卒与敌者也。文帝、孝宗皆图治之英君,大有为于天下者,其命将也,非信左右佞幸之推引,如燕之任骑劫、赵之任赵葱也;所任之将,亦当时人望所归,小试有效,非若曹之任公孙、蜀汉之任陈祗也;意者当代有将才而莫之能用邪?然自是以后,未见有人焉,愈于彦之、思话而当时不用者,将天之吝于生材乎?非也。天生之,人主必有以鼓舞而培养之,当世之士,以人主之意指为趋,而文帝、孝宗之所信任推崇以风示天下者,皆拘葸异谨之人,谓可信以无疑,而不知其适以召败也。道不足以消逆叛之萌,智不足以驭枭雄之士,于是乎摧抑英尤而登进柔;则天下相戒以果敢机谋,而生人之气为之坐痿;故举世无可用之才,以保国而不足,况欲与猾虏争生死于中原乎?”
个人作品 《元嘉七年以滑台战守弥时遂至陷没乃作诗》
《北伐诗》
《登景阳楼诗》
家族成员
母亲:胡道安,文章太后
刘义真,庐陵孝献王
刘义康,庶人
刘义恭,江夏文献王
刘义宣,南郡王
刘义季,衡阳文王
路惠男,孝武帝母,尊为皇太后,谥曰昭
沈容姬,明帝母,追封为明宣皇太后
海盐公主,母蒋美人,下嫁赵倩,与兄刘F私通
长城公主,下嫁谢纬(谢述之子)
临川长公主,名刘英媛,下嫁王藻
淮阳长公主,下嫁江凭
新蔡公主,名刘英媚,下嫁何迈,被其侄刘子业纳为贵嫔,伪称谢氏
南阳公主,下嫁徐恒之
东阳献公主,名刘英娥,母袁齐妫,下嫁王僧绰(王昙首之子)
琅邪贞长公主,下嫁褚授
南郡献公主,下嫁褚渊
寻阳公主,下嫁郗烨,生女郗徽为梁武帝皇后
庐江公主,下嫁褚澄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37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