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侬智高是哪里人,他的墓在哪里,

话历史 2023-10-08 09:41:16

虽然我们在上学期间可能已经学过一些历史知识,但是历史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课本范围。历史中有无数精彩的故事,等待我们去挖掘和发现。今天,我为大家搜集了关于侬智高是哪里人?他的墓在哪里?的历史知识,赶快来看看吧。

侬智高是哪里人?他的墓在哪里?

侬智高并非越南人,而是安德州人

最近有关侬智高的身份问题引起了众多争议。不少人认为他是越南人,原因在于他曾在广源州任职,而广源州位于越南的广渊县。这样的逻辑看似合理,但却忽视了真实的历史事实。

侬智高的出生地并非广源州,而是北宋广西安德州。广西是中国的一部分,而非越南的领土。因此,从出生地来看,侬智高可以被视为中国人,而非越南人。

尽管侬智高在宋代时期任职于广源州,但广源州在那个时候同样是属于中国境内的。因此,广源州的所在地并不能作为判断侬智高国籍的依据。

关于侬智高的身份问题,史料资料也给出了明确的答案。然而,为了方便读者自行查询,本文不再一一列举。事实上,无论从出生地、任职地还是历史记录来看,侬智高都可以被认定为安德州人、广西人,而非越南人。

在历史研究中准确理解历史人物的身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侬智高这样的历史人物,我们应该更加客观地对待他的出生地和国籍。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仅凭表面现象就做出判断,而是应该通过深入研究史料来寻找真相。

所以不管怎么看,这个侬智高就是安德州人,广西人,并非越南人,更多的史料资料小编就不一一给大家带来了,大家自己查询下就知道了,还是非常明确的。

关于侬智高的墓具体在哪,目前并无定论,但是一些学者在靖西市渠洋镇古桥村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话说这里的农姓族人和黄姓族人,根据当地的传说资料可以推断出,这些人就是侬智高和其部下军师黄玮和副军师黄师宓的后代的后代,也间接证明了侬智高和其部下逃到靖西渠洋境内的说法,而且根据传说这个地方很有可能就是侬智高的皇陵和宝藏埋葬地。

本文涵盖了关于侬智高是哪里人?他的墓在哪里?的所有内容,希望能够为读者们提供有关该主题的全面了解。如果您对历史人物及历史相关知识感兴趣,我们强烈建议您关注我们的,我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包括历史事件、历史名人、历史文化等等。

日本汉化史稿的侬智高是民族英雄

侬智高一直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争议主要集中在,一、他是中国还是越南人?二、他起兵的性质和历史地位。黄老以丰富翔实的资料,充分证明侬智高所出生、居住、统治的广源州,在唐、宋时是中国邕管所属的羁縻州之一,依智高本人曾应过宋朝的科举考试。后来,交趾统治者入侵,杀其父,占其地,广源州才沦人交趾。他母子逃出,在傥犹州建立大历国,迁安德州改名南天国。二州都在今广西靖西县境内,因此,他是地道的中国人。他起兵的原因,是想借宋朝力量抵抗交趾的侵略,一再请求内附,一再遭到拒绝,不得已才以战求附,并无分裂中国夺取宋室江山之意。侬智高虽然失败了,但他的起兵却产生了良好的后果:一是迫使宋朝统治者考虑他生前的要求,接受了壮族人民内附,从而加强了广西的边防力量,遏止了交趾侵略者疯狂的进犯,没有酿成辽、西夏那样的大祸。二是加强了壮汉人民的融合和团结,促进了左、右江的开发,使壮族迅速从封建领主制跃人封建社会后期,终成为在祖国大家庭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经济文化发达的民族。因此,侬智高是民族英雄,推动历史前进的人物,所以要特别写他。这些论据,既有充分的史料根据,又符合客观事实,其正确性是无可怀疑的。

宋朝侬志高起义有关史事

距今九百五十多年前的北宋皇佑年间(1052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次惊天动地的事件——西南边疆的壮族首领侬智高为反抗宋廷的压迫,在广西毅然发动起义,并以雷霆万钧之势,不到一个月就攻陷邕州(今南宁),随即建立了大南国——古城南宁。
侬智高,世居广源州(今广西靖西,田东一带),其父为当地壮族首领,因不堪交趾国(今越南北部)的欺压、掠夺,又得不到对交趾一味迁就的宋廷的保护,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出兵反抗交趾,后被擒杀害。
侬智高成年后,继其父为广源首领,为摆脱为之深恶痛绝的交趾的控制,曾累次上书宋廷,并献上巨额的黄金和贡物,要求归附。(据《宋史·广源州蛮传》)但当时庸懦的赵祯统治集团,却因怕冒犯交趾,竟然拒绝了侬智高要求内属的真诚请示。因此,在多次请附未果、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侬智高发动了这次其迅猛程度与声势均为宋廷始料不及的大起义。

聚众举义
侬智高自小聪敏过人,他饱读诗书,成为广源州惟一中举的读书人。
侬智高得到了广东的进士黄师宓等人的鼎力相助,为这次举事作了充分的准备。他一方面探明了邕州军防的虚实,一面又麻痹对方,甚至故意示弱,诳语:“本洞饥,部族离散。”(《宋朝记实》)致使邕州知府陈珙信以为真,以为侬智高微弱,不是宋廷敌手,因而毫无戒备。
一日,侬智高暗中派人故意放火烧了自家的村寨,对众人说:“乡亲们!我们平生积聚的财产,现已被天火烧光了,无以为生,办法都想尽啦!只有一个出路:那就是聚集队伍,举行起义,去奋力打下邕州城,再进一步攻占广州,自己称王!”(见《宋史记事本末》)
侬智高的计策十分成功。在各族群众的拥护下,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年)农历(下同)四月初六,侬智高在安德州(今靖西境)组成了五千人的大军宣告起义。
义军浩浩荡荡,下德保,过田阳,沿右江东下,次日即抵达邕州管辖下的横山寨(一称横江寨,今田东县境),首战大捷——一举攻该寨,杀死了寨主张日新、邕州都巡检高士安及钦横州同巡检吴香,义军纪律严明,所到之处皆打开仓库,赈济饥民,甚得人心。

建“南天国”
时值初夏雨豪,江水上涨,战船倍速。侬智高率义军沿江而下,很快就抵达邕城西郊的心圩,与守候在那里的永宁郡(今南宁邕宁区)太守吴某父子三人所率之守军交战。起义军将宋军团团包围,使其水断粮绝,又得不到援兵,因此很快遭败绩,吴父子皆死战中。
起义军马不停蹄,乘胜进击邕州,知州陈珙万分惊慌,忙命令通判王乾佑、权都监李肃守大门,武官守朝天门,并急派司户参军孔旦飞报附近各州及下游沿江郡县,请求兵援。马平(今柳江县)的宋士尧首先开到,与侬军交锋,不敌,宋本人在马上被砍下头颅。
五月初一,张立的宾州(今宾阳县)援军到邕,陈珙大喜,在城上设宴犒军。可笑的是,酒未过三巡,在席上听到城破的消息,众皆大惊失色——知州陈珙、张立、乾佑及节度使推官陈辅尧当场束手就擒被杀,守军千多名亦同时被歼。
侬智高的起义军举事不到一个月,就攻取了岭南重镇邕州,迅捷地奠定了举义的基础,说明侬智高的起义符合了岭南边疆各族人民的要求,并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戴。
侬智高夺取邕州后,马上着手建立了“大南国”,他完全采用了中国官制,自己黄袍加身,称为“仁惠皇帝”、改年号为“启历”,封其母为皇太后,十四岁的长子为太子,黄师宓以下,皆称中国官名。他还下令打开监牢,大赦境囚。
侬智高心高气傲,他设想的所谓“大南国”的疆域不仅仅局限于广西。因此,在邕只停留了短短8天——五月初九,侬智高便高擎着“大南国”的大旗,以“仁惠皇帝”的架势,按既定方针进行东征与北伐了。

宋朝时安阳滑县向广西南宁一带的移民

?宋朝时安阳滑县向广西南宁一带的移民

?白马?考释与?白马县?寻根问祖

安阳师范学院 ?王迎喜

广西南宁市郊县上百万平话(广西的一种方言)人的族谱记载,他们的先祖是?山东白马县?人。自民国以来,这些平话人多次到山东省寻找?白马县?,都无果而终。上世纪九十年代,南宁市史志办为这些平话人到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寻根问祖,才知道这里才是应该寻找的地方。不久前,我作为安阳电视台《档案》栏目顾问,受该栏目之邀,参与制作了《溯源消失的?白马?》,并已在电视台播出。此后,安阳市政协也邀请我参加《广西?白马移民?与滑县渊源》的调研活动。为了更加清楚和准确地表述广西?白马移民?与安阳市滑县的渊源,我查阅了大量史料,写成了这篇文章。

一?白马?考释

?白马?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地名,商务印书馆民国版《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所记载的?白马?地名就有25处之多,其中滑县出现的?白马?地名共有4处,分别是:一、白马山,?在河南滑县东三十四里。《水经注》:距白马县故城五十里,疑即《开山图》之所谓白马山也?。二、白马水,地?在河南滑县北,即白马津?。三、白马津,地?在河南滑县北,旧为河水分流处,一曰白马水,今堙?。四、白马县,?春秋卫曹邑,秦置白马县,故城在今河南省滑县东二十里。后魏置兖州于滑台,白马亦随州徙治,即今滑县治,明废? 。 ⑴(商务印书馆民国版《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白马山,白马水,白马津和白马县在《滑县志》和民国《重修滑县志》中也有记载。它们是:一、白马山和白马水,民国《重修滑县志》记载的白马山和白马水在同一处,并引《山海经?北山经》说:?白马之山,其阳多石玉,其阴多铁多赤铜,白马之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滹沱?。又引《开山图》记载,?山下常有白马,群行山上,悲鸣则河决,驰走则山崩?。另又引《环宇记》记载:?白马山在滑县东北三十四里?。这里说白马水是白马山上的一条河流,从白马山北坡流下,即白马山与白马水在同一处地方,位于旧滑县城东北三十四里。⑵(民国《重修滑县志》卷二)二、白马津, ?秦朝有白马津,是以秦朝以前有白马水而得名?。 ?又有白马水,旧为河济分流处,一名白马济,一名白马津,在县西北十里,即大河津渡处也?。⑶(民国《重修滑县志》卷二)这里认为白马水、白马济、白马津为同一处地方,即黄河渡口处。可见这里记载的白马水与前述白马山上流下的白马水不是一回事。三、白马县, ?汉朝设东郡白马县,因秦朝的白马津得名?。白马县?在县(滑县)南二十里,春秋时本卫之漕邑?。⑷(民国《重修滑县志》卷二)秦、汉、晋均置白马县,北魏置兖州于滑台,白马县治也随之迁往滑台,原白马县故城荒废。隋、唐、宋、金、元均设白马县治于滑台,明朝省白马县,将其并入滑县,结束了白马县的历史。这里记载白马县在滑县城南二十里,与《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所说在?河南滑县东二十里?不同,一在?南?,一在?东?,是因其是在滑县城东南二十里之缘故,这与民国《重修滑县志》?今县(滑县)治东南有韦乡、韦城、韦津,即废白马县?⑸ (民国《重修滑县志》卷二)的记载相吻合。

除此之外,民国《重修滑县志》中记载的?白马?地名比《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还多两处,即是:一、白马城,在白马津东南,即北魏置兖州时随州而迁来的白马县城,并引《水经注》说,?城之名为白马,盖以刑白马而筑之,故谓之白马城?。⑹(民国《重修滑县志》卷二)二、白马坡,在滑县城?东北二十里?,?即(关羽)刺颜良、文丑处也?。⑺(民国《重修滑县志》卷二)为什么这里叫?白马坡?,未见到史籍记载,可能是这里离白马山较近,又地势呈倾斜状的缘故。

综上所述,可知古代的白马县城,最少应有两处,一处在北魏之前滑县城的东南二十里,一处即是后来的兖州州治和滑县县治所在地。这两处均在今滑县境内。北魏之前的白马城得名,与白马山、白马水和白马津的得名有关;而北魏到明朝的白马县城得名与郦道元《水经注》中所记的筑城时杀白马祭祀有关。

滑县境内白马山、白马水、白马津、白马县的得名互有先后和因果关系。白马县得名于白马津, ?汉朝设东郡白马县,因秦朝的白马津而得名?。而白马津得名是源于白马山和白马水, ?秦朝有白马津,是以秦朝以前有白马山而得名?。⑻(民国《重修滑县志》卷二舆地)

以北魏以后的白马城或滑州城为座标,其东南二十里为北魏之前秦、汉、晋朝时的白马城,即老白马县城,即《滑县志》所载?白马县在县(滑县)南二十里,春秋时本卫漕邑?,其西北十里就是位于黄河流经处的白马津。《水经注》记载,?白马津,在县西北十里,即大河津渡处也?。其东北三十四里有白马山,即《环宇记》所载?白马山在滑县东北三十四里?。其东北二十里为白马坡,即《水经注》所载,滑州城?东北二十里为白马坡。坡,即(关羽)刺颜良、文丑处也?。⑼(民国《重修滑县志》卷二舆地)

历史上白马县城与黄河所处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但无论如何变化,白马县城都在今滑县境内。白马县城?或在河东,或在河南,或在河北,盖随津渡为转移。历代黄河迁徒靡常,津渡口岸亦随时各异,故舆地谈白马者,方向、里数亦各不同。而究之白马古迹,要在今(民国时期)滑县境内,确无疑义?。⑽(民国《重修滑县志》卷二舆地)因黄河在滑县境内,经常泛滥改道,才形成了白马县城与黄河相对位置的不确定性。

从相关史籍可以看到,白马县从秦朝即已设置,直到明朝才并入滑县,其所辖行政区域一直在今滑县境内,在历史上存在了一千五百多年。

二、白马是军事要地和防汛要地

白马津作为古代黄河的重要渡口,是古代南北交通的必经之地,故又是战争频繁之地,历代都是驻军的要地。

从秦朝开始,白马津就是黄河上的第一险关要地,在军事上的地位十分重要。?自秦以降,白马之险甲于天下。楚汉之胜负由此而分,袁曹之成败由此而决。? ⑾(民国《重修滑县志》卷二)《方舆纪要》记载: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10年)七月,陈涉遣武臣、张耳、陈余帅兵三千人,从白马渡河下河北诸郡。?汉高祖?五年(前204年),使卢绾、刘贾将卒二万人,骑数百,渡白马津?。⑿《(汉书?高祖本纪》)汉高祖刘邦的部队还与秦军在白马津一带大战。楚汉战争时,刘邦还派部队从白马津渡过黄河,断绝项羽的粮道。 ?建安五年(200年),袁绍遣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操北救延,使关公刺良,解白马之围?。⒀(汉书?关羽传》)其中所指?白马?位于滑县县治之北的白马坡。这里有颜良冢古迹及关帝庙。曹操从邺城率军南征也要经过白马津。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就曾多次跟随曹操出征。他亲眼观看了部队出征时在白马津一带的壮观场面,写下了著名的《从军诗》,其中有诗句:?朝发邺都桥,暮济白马津,逍遥河堤上,左右望我军。连舫逾万艘,带甲千万人。?形象地描写了曹操大军路过白马津一带时的强大阵容。唐朝诗人李白北游路过白马津,有感而作《白马津》,其中有?将军发白马,旌节渡黄河?的诗句。从东晋到南北朝,为了争夺白马津要地,战争不断。刘渊派部将石勒攻占白马城后,坑杀了白马城男女三千多人。直到金朝黄河河道南移后,白马才失去了其在军事上的重要性。

由于白马津的地理位置特殊,在军事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历代都在这里驻有重兵。?至和元年,诏陈、许、郑、滑、曹州各屯禁兵三千?。⒁(《宋史》卷一九六兵志)滑州之所以作为屯驻禁军的要地,与滑州所辖白马县和白马津不无关系。 ?滑州近在河北(黄河以北),自古以为重镇。白马望县,土广而民众,亲隶于州。⒂(民国《重修滑县志》卷八)

自周定王五年(前602年)黄河在宿胥口决口到金朝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河道南移,在这1796年中,黄河在白马一带曾多次泛滥成灾。从春秋到民国,滑县水灾有200多次,而黄河决口就有66年共77次之多。⒃(1997年版《滑县志》)可见古代黄河在白马一带决口造成的灾害极为频繁。这种灾害以五代和宋朝尤为严重,据《宋史》和《滑县志》记载,北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年),黄河在滑县房村决口,朝廷派大将田重进领兵五万筑黄河堤,堵塞决口。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黄河又在滑县(天台山旁)决口,决口宽七百步。泛滥之水向东流入山东梁山泊境内,造成巨大灾害。宋朝廷派兵九万才堵塞了决口。

由于古代白马津在南北交通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历代都注重白马津渡口的防守,因此这里经常驻有重兵。也由于古代黄河经常在白马一带决口泛滥,为了防治黄河决口,历代在这里聚集大量兵员和民工成为一种常态。

三、关于?白马?寻根问祖

广西南宁市郊县一带平话人到?山东白马县?寻根问祖,与宋朝对西南用兵有重要关系。

北宋仁宗时,广西邕州(今广西南宁一带)的侬智高反叛,规模宏大。北宋仁宗皇祐年间,侬智高在广源州作乱。广源州是邕州所属的羁縻州。皇祐二年(1050年)侬智高招兵买马,?与广州进士黄玮、黄师宓及其党侬建侯、侬志忠等日夜谋入寇。?有一天夜晚,侬智高令部属故意将其所居之地放火烧毁,却号令其众说:?平生积聚,今为天火焚,无以为生,计穷矣。当拔邕州,居广州以自王,否则必死。?在他的煽动下,反叛规模迅速扩大。侬智高率众五千东下攻破邕州,活捉邕州知州陈珙。然后?僭号仁惠皇帝,改年启历。?接着侬智高?相继破横、贯、龚、浔、藤、梧、封、康、端九州??杀官吏甚众,所过焚府库,进围广州?。⒄(《宋史》卷四九五?广源州?)

宋朝廷多次派兵平叛,均无明显效果 ?皇祐中,广源州蛮侬智高反,陷邕州,又破沿江九州,围广州,岭外骚动。杨畋等安抚经制蛮事,师久无功?。⒅(《宋史》卷二九0)这时著名将领狄青自请率兵出征:?臣起行伍,非战伐无以报国?。 ?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人,善骑射??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青为人慎密寡言,其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与士同饥寒劳苦,虽敌猝犯之,无一士敢后先首者,故其常出有功?。韩琦、范仲淹认为狄青是?良将材?,?二人一见奇之,待遇甚厚,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⒆(《宋史?狄青传》)

狄青出征,军纪严明,先?戒诸将毋妄与贼斗,听吾所为。?到前线后,对随意出征而失败的三十人,?驱出军门斩之?。从此严肃了军纪,狄青与侬智高作战,侬智高叛军驻守险关昆仑关。狄青先?令军中休十日?。侬智高以为狄青不会马上发兵打仗。谁知?青明日乃整军骑,一昼夜绝昆仑关??贼既失险,悉出逆战??青执白旗麾骑兵,纵左右翼,出贼不意,大败之,追奔五十里,斩首数千级,其党黄师宓、浓建中、智中及伪官属死者五十七人,生擒贼五百余人。智高夜纵火烧城遁去?。⒇(《宋史?狄青传》)狄青率兵进入邕州城,缴获甚多,并释放被侬智高胁迫到城中的百姓近万人。

侬智高反叛被平定后,狄青受到朝廷嘉奖,官至枢密使。狄青死后,?帝发哀,赠中书令,谥武襄?(21)。(《宋史?狄青传》)

由于白马一带是驻军要地和防汛要地,宋仁宗多次对西南用兵,从白马一带调动兵员前往邕州前线是非常自然的,而战乱平定后这些将士又留下来戍守。为何要长期戍守?其主要原因是邕州一带时有战乱。一、狄青平叛后,侬智高生死不明,因此须防其重新作乱, ?或传智高死??既而复奏智高未死。然智高卒不出,其存亡莫可知也?。(22)(《宋史》卷四九五?广源州?)二、侬智高母亲也在作乱。侬智高母亲叫阿侬,她?有计谋,智高攻陷城邑,多用其策,僭号皇太后? 。这个女人还像野兽一样吃人肉,?嗜小儿肉,每食必杀小儿。?在侬智高逃走后,阿侬?依其夫侬夏卿,收残众得三千余人,习骑战,复欲入寇?。一直到至和(1054年??1055年)年间,宋军才俘?获阿侬及智高弟智光,子继宗,继封槛至京师?。(23)(《宋史》卷四九五?广源州?)三、侬氏家族一直有反叛之间心。侬宗旦于嘉祐二年(1057年)又反叛,一直到嘉祐七年(1062年)这场叛乱才结束。四、邕州一带还有其他反叛,?有甲峒蛮者??间出寇邕州。景祐三年(1036年),尝掠思陵州凭祥峒生口,杀登龙镇将而去。? (24)(《宋史》仁宗本纪?)嘉祐五年(1060年),又有?蛮千余人复为寇,为官兵拒战,斩首数百??至和、嘉祐中,皆尝扰边?。 至和二年(1055年)正月?邕州言苏茂州蛮内寇?。嘉祐四年(1059年)二月?广南言交阯寇钦州?。嘉祐五年(1060年)七月?邕州言交阯与甲峒蛮合兵寇边?。同年十二月?苏茂州蛮寇邕州?。(25)(《宋史》仁宗本纪)

邕州一带边疆不宁,宋朝廷需要长期在这里驻军。按照北宋朝廷的诏令,驻军要轮换戍守。广西的驻军一直到皇祐四年还在这样进行,如皇祐四年(1052年)朝廷下诏:?戍兵岁满,有司按籍,远者前二月,近者前一月遣代,戍还本管听休。?但到皇祐五年(1053年)情况发生了变化,这年朝廷又下诏:?广西戍兵及二年而未得代者罢归,钤辖司以土兵岁一代之。? (26)(《宋史》仁宗本纪?)这些?罢归?的?戍兵?被当地的?土兵?所取代,而?戍兵?中就可能有许多来自滑州的白马县。自此以后,他们长期居住在当地,结婚成家,经过历代繁衍,他们的后人就成了现在的平话人。而这些平话人也就记住了他们的先祖源于?山东白马县?。

中国古代所谓?山东?与现在作为行政区域的?山东省?的概念不同。战国时?山东?指秦国以东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因其在崤山以东而得名。?山东?的另一说法是太行山以东的广大区域,司马迁《史记》与其它古籍所记?山东?均是这个意思,如 ?晋兵先下山东(太行山以东)?。(27)(《史记?晋世家》)金朝时改京东为?山东?,始有?山东?之名。元朝开始才有所谓的?行省?,即现在所说的?省?,就是中央之下所设最大的?行政区域?,但元朝还没有设?山东行省?。明朝设?山东布政使司?,清朝正式设?山东省?,民国时沿用,直至现在。

由此可知,北宋仁宗对西南用兵时,当时并没有?山东省?,所谓?山东?实际指太行山以东的广大区域。据商务印书馆民国版《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记载,中国历史上的?白马县?共有三处,一在今安阳市滑县境内,一在今安徽境内,一在今四川境内。这三处地方只有位于今安阳市滑县境内的白马县是在太行山以东,即所谓?山东?一带,可知?山东白马县?在今安阳市滑县境内当确定无疑。

?

作者简介:王迎喜,安阳师范学院教授,《安阳通史》作者。本文已公开发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368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