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三国志张羡人物解读

历史典故 2023-10-08 09:20:23

三国志张羡人物解读随着电视剧的热播,也逐渐引起了广大粉丝的关注,众所周知该剧一经播出,就以其精彩的剧情,精良的制作,精心的演绎,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拿下了收视第一的宝座,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好剧!

三国志张羡人物解读

张羡是东汉末年的人物,曾在刘表的麾下担任职务,并最终成为长沙的太守。他以得民心著称,但个性非常倔强,与刘表不和,然而他与当地人民相处融洽。公元200年,张羡在长沙郡及附近的三个郡反抗刘表,而这种反抗是被曹操游说的结果。然而,由于曹操自己要参与官渡之战,无法援助张羡。尽管张羡坚持了很长时间,但最终因病去世。随后,他的儿子接任长沙的守护,刘表仍无法攻下该地。这段历史确实十分有趣。

关于张羡的故事有很多版本。清代的张鼎仪认为张羡实际上就是张仲景。张鼎仪给出了一些证据,即古代人取名字时喜欢寓意深远。张仲景的“仲”字有“第二”的含义,而“景”则表示敬仰,与“羡”的意义相似。因此,有人认为张仲景就是张羡。然而,这个说法并不被所有人所接受。唯一有记载的历史书籍《名医录》出自唐代甘伯宗之手,该书只提到张仲景在长沙担任太守的事情。由于这是孤证,整件事情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无法成立。就时间上来看,这两个人的存在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张仲景是否就是张羡仍然是一个谜,可能无法得到确定的答案。

其实关于张羡的故事很多,清代的张鼎仪就表示张羡好像就是张仲景了,当时的张鼎仪也是给出了证据的,那就是古代人取名字喜欢有寓意的,张仲景中的“仲”字有第二的意思,“景”就是敬仰的意思,“景”的意思又和“羡”字的意思一样,所以说张仲景就是张羡,但是这个说法有的人信有的人却又不信的,张仲景在长沙做太守这件事情也是有历史依据的那就是出自于唐代甘伯宗所著《名医录》,但是只有这一本历史书籍记载,着叫孤证所以整件事情在孤证的情况下是不成立的,其实在时间上这件事情也是有一定的联系的,所以张仲景是不是张羡还真的是个谜了,是不是完全无法确定了。

在本文中,我们已经介绍了三国志张羡人物解读的相关内容。如果你想要钻研更多的历史相关内容,我们推荐你关注。在上面你可以找到详尽的历史知识和有趣的历史故事,让你更好地理解过去,开阔视野,以及深化你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三国志》汉末各州不知名的人物势力汇总


荆州
收起荆州【荆州总结】交州【交州总结】益州【益州总结】扬州【扬州总结】雍凉【雍凉总结】河北中原
大家对《三国志》中很多经典的人物及势力都耳熟能详,但其实还有很多不知名的人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下面为大家带来《三国志》汉末各州不知名的人物势力汇总,帮大家好好补习补习历史,一起来看看吧。
本帖将补充各州郡的冷门势力及人物,尽可能地展现汉末崩溃--三国鼎立的变迁过程。资料多来源于网络及相关著作,意在整理史料、科普史实、为将来有意制作游戏mod者提供参考。内容中可能会有不合理的地方,恳请诸君指正.......
按地域来写,荆州、交州、益州、扬州、青徐、兖豫、雍凉、冀并幽。今天先从饱受诟病的地广人稀的南方诸州开始
荆州
荆州,184,黄巾之乱
黄巾张曼成占据南阳,荆州刺史徐_,治所在武陵汉寿,协同豫州的朱_、皇甫嵩围剿黄巾。
徐_势力:秦颉(南阳郡守、原江夏都尉,为赵慈所杀);赵慈(江夏兵卒,后叛乱);韩说(江夏郡守);郭永(南郡郡守,郭女王之父)【韩说、郭永确为灵帝后期郡守,但具体在任时间不详,是否与徐_同时存疑】
荆州,187,盗贼蜂起
王_就任荆州刺史,治所南郡江陵,与羊续攻击杀死秦颉的叛卒赵慈,与孙坚共讨长沙区星;区星叛乱后,周朝、观鹄等人在荆南各郡相应。
王_势力:羊续(南阳郡守,出自泰山羊氏);曹寅(武陵郡守);刘祥(江夏郡守,刘巴之父);熊尚(出自零陵熊氏,历任州郡属吏);张羡(南阳孝廉);韩纯(南郡郡守,韩暨之父)。【熊尚、张羡、韩纯的时间系推断脑补,是否与王_有交集存疑】
区星势力:周朝、苏马、郭石、观鹄。
其他灵帝后期荆州人物(约180--189):杨璇(零陵郡守);张则(桂阳郡守);周昕(桂阳郡守,出自会稽周氏,与孙坚任长沙郡守同时)
荆州,189--191,群雄讨董
【189】董卓入京,袁术出奔屯鲁阳;王_与江夏刘祥、武陵曹寅、长沙孙坚不睦,将讨董卓之时为孙坚所逼杀;孙坚过南阳,杀张咨。
【190】苏代继任长沙郡守;张虎、陈生二贼割据;张羡为零陵守,有政声;刘祥死于民乱。
【191】刘表单骑入宜城,蒯、蔡迎之,共谋设宴诛杀荆州宗贼,曹寅等郡守挂冠而去;孙坚讨董后,依附袁术,攻刘表,为黄祖所杀。
AD189
AD190
AD191
王_势力:张咨(南阳郡守);韩暨(南阳孝廉)【韩暨约为此时举孝廉】
刘祥势力:刘巴(刘祥子)
曹寅势力:无
江夏贼(一说襄阳):张虎、陈生
张羡势力:张怿(张羡子);熊尚、熊望季(零陵都梁长)【熊氏兄弟零陵人,历仕郡县,推断此时为张羡属下】
苏代势力:贝羽(华容长,与苏代共抗刘表)
其他灵献之际荆州郡守:李叔坚(桂阳郡守,曾为刺史从事);杜伯持(武陵郡守)【根据严耕望的《两汉太守刺史表》推断】
荆州,192--200,景升之野望
196年,刘表接纳张绣,张绣屯南阳宛城。
198年,长沙郡守张羡,在桓阶的游说下,举兵对抗刘表,荆南响应;张羡历任零陵、桂阳、长沙郡守,深得民心;刘表攻张羡连年不下,故无暇北上袭曹。
199年,张绣降曹操。
200年,张羡病死,刘表尽收荆南之地,刘备前来投奔。
张羡势力:张怿(张羡子);熊尚(桂阳曲红长)、熊望季(零陵都梁长);文春(长沙茶陵长)、杜晖(零陵重安相);桓阶、桓纂、桓彝(出自长沙临湘桓氏)【引自《汉绥民校尉熊君碑》】
荆州,207,荆南分治
刘表始终对荆南地区缺乏控制力,置署韩玄、金旋、刘度、赵范的时间不详,姑且猜测是在207年左右,刘表将亡之际。另外,有人认为张机(仲景)任长沙太守的时间,是张羡之后、韩玄之前(200--207)。
字标错了,不是“长沙”,是“赵范”

为什么张仲景基本上没有被三国时期的史书记载?

这是我在网上看到的一些言论,我也特地去查了下后汉书和三国志,最重要的两本书,确实只字不提。 两种可能:并没有此人(其实可能性并不大) :有此人,但是并没有很牛逼,后辈吹出来而已(可能性大)。《伤寒杂病论》这本书完成没多久就失传了,只留下了后人收集整理出来的《伤寒论》,于是关于张仲景的一切信息没有任何有效可靠的史书证明,仅有一些不怎么靠谱的记载,兴许张确实写了些东西,但是并没有很厉害后人陆续加上去,最后汇总归到张的头上。 与张仲景有关的文献疑窦 按照我国「 ”后朝修前朝的历史”的修史习惯,南朝范晔先生费时13年,考订众家之说,著成《后汉书》一部,为后汉史研究保存了一份难得的史料。这部最权威的后汉史著作,共计收录了六位名医(郭玉、程高、华佗、徐登、赵炳、费长房),其中没有张机或张仲景的名字。晋代陈寿撰写的《三国志》也不给张仲景面子,居然也是只字不提张仲景。两本史书,同时不载号称为「 ”医圣”的张仲景。 范晔祖籍南阳郡顺阳县,曾在荆州做过四年秘书丞。当时的荆州下辖七郡,其中就有南阳郡。这就是说,范晔不仅是传说中的张仲景的老乡,而且做过南阳百姓的父母官。老乡当中出了个「 ”医圣”,范晔居然不知道,天底下古往今来哪有这样的怪事? 首次为张仲景做传的文献是一个传说文献。这个文献见于宋代林亿的《伤寒论序》。其中引述唐代甘伯宗写的《名医传》说:「 ”张仲景,名机,南阳人,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 这里所谓「 ”甘伯宗写的《名医传》”,早已失传。相传,甘伯宗在《名医传》当中记载了从三皇五帝到唐代的名医120名。既然这本书记载了唐代的名医,甘伯宗至少是唐朝人,当属不争。问题是,甘伯宗离开张仲景少说也有460年,这位甘先生凭借什么史料为460年前的张仲景做传? 离传说中的张仲景最近的史料,可见于晋代葛洪写的《抱朴子·至理篇》。其中说道:「 ”越人救虢太子于既殒,胡医活绝气之苏武,淳于能解颅以理脑,元化能刳腹以澣胃,文挚愆期以瘳危困,仲景穿胸以纳赤饼,此医家之薄技,犹能若是,岂况神仙之道,何所不为?” 很显然,葛洪这里提到的几个医学人物及其事迹,都是假设,不能当真。实际上葛洪自己也没有当真。如果张仲景真像传说的那样能够「 ”穿胸以纳赤饼”,则这个张仲景大约也可以「 ”穿胸以取红心”。葛洪去张仲景,只相差80年左右。葛洪是江苏人,传说中的张仲景是南阳人。张仲景如果是真人,葛洪是完全可以把张仲景当真人记录下来的。可是,在这个文献中,葛洪却对张仲景的神迹事件坚持了怀疑态度。 还有一个史料也是离传说中的张仲景比较近的,那就是晋代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当中记载的张仲景与王宣仲的一次会见。依据皇甫谧的记载,张仲景会见王宣仲以后,断言王宣仲四十岁的时候会脱眉毛,然后死去。 1935年,洪贯之先生曾经分析了这一则史料。他将既见过曹操又见过张仲景的何颙做了一个时间上的推理,最后得出结论说,如果张仲景真见过王宣仲,当时的张仲景还不曾进入医道。一个未曾进入医道的人何以能够判断一个20岁的人会在40岁的时候脱眉毛,然后死去?此外,《太平御览》(722)引述《何颙别传》,关于张仲景会见王宣仲的记载,与皇甫谧的记载相差甚远。于是,张仲景是不是真的会见过王宣仲,后世读者早已莫衷一是。 三、长沙太守名单中没有张仲景 《名医传》说,张仲景曾经「 ”官至长沙太守”。这个说法不知依据什么? 据《三国志》记载,东汉末年第一任长沙太守是孙坚。由于孙坚镇压湖南境内的黄巾军、平定零陵、桂阳农民起义有功,公元187年被任命为长沙太守。孙坚担任长沙太守直至192年。192年,孙坚推荐吴人苏代继任长沙太守。刘表攻下长沙后,刘表任命张羡为长沙太守。张羡担任长沙太守不久即与刘表不和,终至张羡叛表。尔后,刘表组织对张羡的围攻。数年不下。张羡最后病死长沙。临死前,张羡任命自己的儿子张怿继承长沙太守。刘表趁机再次攻长沙。张怿败。长沙陷于刘表。汉建安13年,刘表病死。刘表的儿子归顺了曹操。曹操任命韩玄担任长沙太守。七年后,曹操再任命廖立接任。廖立担任这个职务六年以后,长沙被吴人攻破。从那以后,长沙不再受汉室控制,也不再有汉室臣民担任长沙太守。这样一来,东汉至魏蜀吴三足鼎立,唯一可能的张姓长沙太守,只有张羡和张怿。于是,有人便做出假定,张羡即是张仲景。 据宋代裴松之引《英雄记》所做的注解,张羡是南阳人,曾经在零陵、桂阳担任过要职,深得湘间民心。但因张羡性格倔犟,官场上多有得罪。这也成为张羡叛表的主要原因。不过,无论《后汉书》、《三国志》还是《英雄记》,都没有关于张羡、张怿父子曾经学医、行医、断人生死的任何记载。他们错综复杂的政治经历,似乎也容不得他们在与刘表的冲突中逍遥于岐黄之术。《伤寒卒病论序》曰:「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相传这是张仲景写的。如果确实,那张羡就更加不可能是张仲景了。因为汉建安10年,张羡已死。一个死者,是完全不可能「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去写作《伤寒论》的。 四、《伤寒论》所表达的思想没有前提 把张仲景奉为医圣,源自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序》:「 ”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皇甫谧早年读书不用功,既没有学医的经历,也没有行医的经历,23岁时病了一场以后,陡然顿悟,秃笔生花写出了一部《针灸甲乙经》。依据皇甫谧的这个说法,伊尹依据《神农本草经》创始了汤液治病。事实上,在伊尹那个时候,还没有《神农本草经》这本书。不仅有关《神农本草经》的书目文献不支持皇甫谧的说法,《神农本草经》的行文风格也与先秦文献极不协调。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证据可以支持夏商之交的伊尹写过《伊尹汤论》。从篇幅上即可断言,《汉书·艺文志》记载的《汤液经论》四十卷,不可能是伊尹所作。此外,相传为张仲景所作的《伤寒论》只有十来卷。《汉书·艺文志》记载的《汤液经论》有四十卷。可知,《伤寒论》并不如皇甫谧所言,是《汤液经论》的推广。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伤寒论》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在东汉以前完全没有前提。虽然《伤寒卒病论序》的作者声称张仲景「 ”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但这个说法与东汉真实状况不合。在这个列举中,《素问》、《九卷》、《阴阳大论》大概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黄帝内经》的某些部分。《黄帝内经》在西汉的时候确有此书,只是没有现在这样的篇幅。据司马迁暗示,西汉版《黄帝内经》十八卷当为淳于意所作;《八十一难经》当为扁鹊所制。至于《胎胪药录》,除《伤寒卒病论序》记载之外,史书上没有任何别的记载。更加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书在东汉建安年间没有真正地流行过。范晔撰《后汉书》记载了六个著名医学人物,没有一个人物条目下记载了其中任何一本书。《三国志·华佗传》也不曾提及这些著作,甚至连其中的基本思想也不见一丝一毫。 东汉没有流行这些著作,却又出现在《伤寒卒病论序》中,这个答案应该在王叔和的著作中去寻找。细心阅读《叔和脉经》的读者不难发现,它与《伤寒论》在思想脉络上如出一辙。清代中医文献学家徐大椿认为,没有王叔和,就没有《伤寒论》。这是可信的。另有学者考订《伤寒卒病论序》之后认为,这个序言至少有一半是王叔和写的。《宋史·艺文志》记载《金匮要略方》三卷和《金匮玉函》八卷,皆称为王叔和集。据此载,宋人已经发现了王叔和伪托张仲景之名所做的捏造。 每天为您提供各种教育健康类资讯,您的鼓励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动力,各大平台内容同步,不要迷路哦~微信公众号(华佗扁鹊学堂)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367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