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袁崇焕真实形象还原

人生百味 2023-10-01 09:38:44

虽然我们在上学期间可能已经学过一些历史知识,但是历史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课本范围。历史中有无数精彩的故事,等待我们去挖掘和发现。今天,我为大家搜集了关于袁崇焕真实形象还原的历史知识,赶快来看看吧。

袁崇焕真实形象还原

袁崇焕一个众说纷纭的人物,他的形象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无数争议和评价所遮蔽。有人将他看作是岳飞的接班人,有人认为他的死是应得的;有人视他为国家的依仗,有人责怪他对国家和民众造成了误导;有人把他视为英雄,有人认为他夸大其词。这些真真假假的评价让真实的袁崇焕变得无法被我们看到,我们只能通过历史的线索去寻找那个真实的袁崇焕。

我们可以看到袁崇焕性格豪爽。在其他官员都像躲避瘟疫一样逃离辽东的时候,袁崇焕毫不避讳自己的才能。更令人钦佩的是,袁督师主动前往辽东前线。这足以消除对袁崇焕忠诚的质疑,毕竟谁会闲着没事去投敌?作为一名文官,他赤胆忠心,夜行虎豹,穿越荆棘抵达前线。这不仅鼓舞了士气,让我们在今天阅读这些数字时能感受到他的勇气。毕竟,他的座右铭就是“将士乐为尽力”。

袁崇焕并非一位完美的人物,他也曾犯过错误。特别是在抗击倭寇的过程中,他的军事决策不够得力,这也让一些人认为他误导了国家和民众。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以结果论英雄的英勇行为轻率批评袁崇焕。在那个动荡的时期,他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和挑战,他的决策也许不尽如人意,但他始终怀着对国家和民众的忠诚心。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袁崇焕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人物,他的形象不应被简单地归为黑白。我们需要认识到历史并非单一的视角,而是由多个因素构成的复杂图景。只有通过细致的研究和了解,我们才能更接近真实的袁崇焕。无论他是岳飞的传人还是忠于国家的守护者,我们都应该尊重并审慎地评价他的贡献和行为。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中这个缤纷多彩的人物。

一介文官,赤胆忠心,夜行虎豹荆棘中抵达前线。不仅将士壮其胆,现在的我们只是读读这寥寥数字就能感受到他那慷慨胆气。无外乎‘将士乐为尽力’。

这就有点情商不够了,上司倚重你,你却连阳奉阴违都不愿意。你可以说他正直,也可以说他目中无人,或者是他只愿意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想想他督师蓟辽后,清军入侵,恩师孙承宗写信告诉他让他把清军挡在离京城远一点的地方,可他就是不听,非得凭坚城,用大炮,最后搞的民不聊生,官不聊生(京官的土地财产都京城之外清军劫掠同样令他们损失惨重)。最后不明不白的搞了个勾结敌寇的罪名。

看来私斩毛帅这事早有前科。这里我们也看到了袁崇焕跋扈的一面和容易头脑发热,做事不考虑后果。试想军中有军规,朝中有《大明律》。即使发现有不法事,不经过任何人就能立斩,专杀;那这军队是大明的军队还是你自己家的,如此行事置朝廷于何地?

应该说袁崇焕确实是少有的‘边才’。在极短的时间内就稳定了辽东局势,击退了努尔哈赤的进攻。正如后来抗战时期的平型关一样,这种成功的意义要远比消灭多少敌人大的多,因为他给了人们希望。

应该说袁崇焕对当时的形势看的很清楚,萨尔浒集兵十二万,王化贞集兵十六万,袁应泰集兵十三万,最后丧师失地关外只余袁崇焕在宁远坚守。他清醒的认识到要凭当时的卫所兵跟战力强盛的后金军交战是没有胜算的,只能凭借堡垒层层推进。(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

他死的一点也不冤,不经朝廷,擅杀大将已是死罪。更不用说崇祯将其下狱后,祖大寿领军哗变,皇帝、高官轮流劝说都不管用,见到狱中袁督师的一纸书信就哭着回去了。有此两点就注定了袁崇焕不得善终。(这都忍了,那这天下是姓朱还是姓袁?)

他想把辽东变成他的私人领地,想把关宁军变成袁家军。在这里只有对他的绝对服从,任何阻碍他的因素都会被他清除掉。在这里他只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只服从自己认为正确的命令。虽然这有他吸取熊廷弼,袁应泰教训的因素;虽然这就当时的形势来说比较有利于对抗后金,但这却造成了一种事实上的军阀化、藩镇化。这是当时的明中央朝廷和官员们所不能容忍的。(当为了复辽,崇祯就忍了,你可以说他政治幼稚也可以说他政治成熟)

先不去考虑他到底能不能完成五年复辽的鸿愿。有一点我们要清楚,那就是整个关宁军敬佩他,服从他。因为在他的感染下,关宁军也将忠义刻在自己的心里;在他的带领下,关宁军能看到希望,胜利的希望。七尺男儿,谁愿苟且偷生,谁愿在敌人的皮鞭下当牛做马?袁崇焕的作用就在于,他在整个关宁军才是一个整体,只有他才能将他们凝聚起来如臂指使。而这样的将领也是后来的明军面对清军所最为缺乏的。也就是说有他辽东问题不可能立即解决,但没他问题只能越来越糟。

写到这里我明白了,他所做的一切都能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平辽。为了这个目标他做事不计后果,不管以后朝廷如何对他,只管是对是错、有效与否。他胆大包天,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眼里不揉沙子,不是他的属下就是他的敌人。他不得善终虽是意外(被卷入党争),但却又是必然。

在本文中,我们已经详细阐述了有关袁崇焕真实形象还原的全部内容。如果你对历史相关事件充满了好奇心,并且想要深入了解更多内容,我们极力推荐你浏览我们的,我们会定期推出各种历史类文章,涵盖了不同领域。

时隔100多年,为何乾隆帝将袁崇焕美化了,还送上了神台?

乾隆帝将袁崇焕美化,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统治阶级的利益。袁崇焕作为前朝的旧臣本来是和清朝势不两立的,但是正是这样更加突出了乾隆这样的举措是为了突出袁崇焕身上的优点,就是一个字忠,乾隆也是在向自己的臣子释放信号,自己最看重的就是臣子的忠心,乾隆希望看到这些大臣们在此后忠心的表现,忠于大清王朝,更加忠于乾隆本人。



袁崇焕本来是一个文人,但是在国家大义面前毅然决然的选择投笔从戎,踏上了自己的军事道路。袁崇焕也是表现非常出色,做出了积极有效的防御阻挡了清朝进军的脚步,但是明朝自己内部却自乱阵脚,认为袁崇焕图谋不轨,让袁崇焕在军事上不能有主动权,最终还是让清军跨过了防线,但是他没有选择逃跑或者投降,而是选择了和自己的国家一起走向末路,面对君主的不信任还是忠于自己的国家。

袁崇焕的这种忠君爱国的思想正是乾隆需要的精神,当时的清朝经历过前几任的君主励精图治已经在这这片土地上站稳了脚跟,老百姓也是承认了清朝的统治地位,眼下最需要的就是防止国内有大的乱子,防止朝内和朝外有人联手图谋不轨,乾隆利用袁崇焕的行为给了臣子们一个很明确的信号,他们所有的行为都要符合忠君爱国的标准。

乾隆虽然也是一个明君圣主,但是在他这个时代已经为清朝的衰败埋下了伏笔,乾隆对待臣子过于宽厚,导致出现了一大批的贪官污吏,社会的奢靡之风也是不断高涨,在后乾隆时代社会已经乱成了一锅粥。

为什么清朝撰写的明史中,会高度评价袁崇焕?

许多人喜欢说,皇帝对袁崇焕不够信任。其实呢,皇帝的主要错误,就是对袁崇焕信任的过头了。

皇帝极度信任袁崇焕,本身就是一种官僚的行为。因为极度信任袁崇焕,实际上就是把帝国最棘手的边防问题,完全甩手交给别人了。

袁崇焕在御前会议上,向皇帝许诺五年平辽。但是袁崇焕自己也知道,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注]

[注]:少憩,给事中许誉卿叩以五年之略。崇焕言:“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誉卿曰:“上英明,安可漫对。异日按期责效,奈何?”崇焕怃然自失。

这本身就够惊人了。更惊人的事还在后面,袁崇焕成为传说中的袁督师后,很快就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那就是把宁锦地区的军费,缩减了120万两。[注]

[注]:在辽,与率教、大寿、可刚定兵制,渐及登莱、天津,及定东江兵制,合四镇兵十五万三千有奇,马八万一千有奇,岁费度支四百八十余万,减旧一百二十余万。帝嘉奖之。

对于袁崇焕的这个决定,皇帝和官僚都非常高兴,因为这就是给皇帝、官僚们减负啊。问题是,这不是自欺欺人吗?一年给你600万两白银,你不能做到的事,一年给你480万两白银,你就能做到?

魏忠贤虽然混蛋,但是平心而论,在所谓的宁锦大捷时,魏忠贤给袁崇焕一次性提供的军事资源,已达到了帝国的能力上限。后来的明帝国,无论谁执政,也无法做到这一点了。我这样说,并不是说魏忠贤能力超过所有的人,因为帝国的局势也是每况愈下。[注]

[注]:熹宗发布命令:从昌平调一万,以总兵李嘉训为将;从天津调五千,以副将钱中选为将;从保定调五千,以总兵王继为将。接着,又从宣府、大同两处各挑选五千兵马,随带军器火药,“星夜前赴山海,以听督臣调度”。同时,“自山西以至河南、山东及直隶地方,凡有兵马处所,俱要拣选,秣厉裹粮,整搠用备缓急”,随时听调《明熹宗实录》,卷79。。截止五月二十九日,各镇援辽官兵共三万余,已云集关门,战守皆备《明熹宗实录》,卷79。。总计以上关内外守军与援军,共达十五万以上,均为“精兵宿将”,而“关外精兵尽在前线”《明熹宗实录》,卷79。。(摘自孙文良、李治亭《明清战争史略》)

但是在这种背景下,袁崇焕也不敢率主力与满清出城作战,最后让满清大军横扫整个宁锦地区,只有宁远、锦州两座孤城没有沦陷。就凭袁崇焕这种表现,所谓的五年平辽,那不是扯淡吗?

只是这种事说起来那可复杂了。如果有人给皇帝这样一分析,肯定能让官僚集团用口水喷死。因为你少说一句话,大家都可以啥心也不用操,你多什么嘴呢?

如果袁崇焕也像熊廷弼一样,拿鸡毛当令箭,天天要求官僚集团,给他提供更多的后勤保障,官员们肯定也会告诉皇帝,袁崇焕的五年平辽,纯粹就是满嘴跑火车。

问题是,袁崇焕从来也没有这样做过。相反,袁崇焕还大言不惭的说,以前每年给我600万两白银的军费,实在太多了,以后每年给我480万两白银的军费,就可以了。

既然如此,在相关问题上,各部官员们自然都装聋作哑了。总而言之,你袁崇焕敢吹,就可着劲的去吹吧,虽然说吹牛不枪毙,但是你这样吹牛,我们只能祝你一路走好了。

从基本的历史事实去看,谁也会觉得,袁崇焕的五年平辽,只是一句大话。因为这就不是袁崇焕能力够不够的问题,而是一个腐烂的政府,它就无法支持这样大的战略目标。

但是袁崇焕在提拔自己亲信时,是这样对皇帝说的:我五平辽,就是靠这三个人的。如果到时无法平辽,不用你动手,我就动手杀了他们三个人,而且您也可以杀我。[注]

[注]:称三人之才,谓:“臣自期五年,专藉此三人,当与臣相终始。届期不效,臣手戮三人,而身归死于司败。”

更主要的是,袁崇焕在杀毛文龙时,也是这样说的。谁阻碍我五年平辽,我就杀谁。当然了,如果我五年之后平不了辽,皇帝也可以杀我。[注]

[注]:乃顿首请旨曰:“臣今诛文龙以肃军。诸将中有若文龙者,悉诛。臣不能成功,皇上亦以诛文龙者诛臣。”遂取尚方剑斩之帐前。

如果看袁崇焕这种表现,谁也会觉得,袁崇焕对五年平辽,是充满信心的。因为这等于袁崇焕公然立下了生死状。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

既然大家都认为五年平辽,是不可能实现的;既然袁崇焕本人也承认,所谓的五年平辽,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那袁崇焕为什么会大言不惭地,开口闭口五年平辽,更敢扬言如果不能兑现诺言,他就一死以谢天下呢?

我想合理的解释应该是:袁崇焕当时就计划让关宁部队军阀化了。

关宁军队军阀化后,是什么样子?我们只要看看己巳之变时的历史,就可以知道了。

在己巳之变时,皇帝把袁崇焕拘捕了,结果呢?在满清大军包围帝国都城时,祖大寿就率军撤走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事呢?据说是因为袁崇焕在关宁军队的威信太高了,所以关宁军队看到皇帝敢抓袁崇焕,马上就率军撤走了。虽然当时敌人的军队,正包围着帝国都城。

其实呢?这种说法,纯属扯淡!

大家可以想象,在魏忠贤时代,如果魏忠贤要杀袁崇焕,关宁军队敢公然对魏忠贤,表示不满吗?肯定是不敢的。

问题是,皇帝被袁崇焕五年平辽的言论所迷惑,所以让他随便用人。在这种背景下,关宁军队内,没有一个人能制约袁崇焕了。而袁崇焕手下,也都成了袁崇焕的私人亲信了。[注]

[注]:大将四五人,事多掣肘。后定设二人,以梅镇宁远,大寿仍驻锦州。至是,梅将解任,崇焕请合宁、锦为一镇,大寿仍驻锦州,加中军副将何可刚都督佥事,代梅驻宁远,而移蓟镇率教于关门,关内外止设二大将。因极称三人之才,谓:“臣自期五年,专藉此三人,当与臣相终始。届期不效,臣手戮三人,而身归死于司败。”帝可之。

事情发展到了这一步,皇帝敢抓袁崇焕,袁崇焕的军队,自然马上就敢给皇帝脸色看。

其实,袁崇焕被皇帝活剐,主要的原因就在这里。其它的罪行,都不过是失职罢了。这些罪行,有个被杀头就可以顶住了。但是利用皇帝的信任,让军队军阀化,那就不是简单的失职,而是谋逆了。

当皇帝派人让袁崇焕给祖大寿写信,希望关宁军队有话好好说时,袁崇焕的命运就已注定了。

什么因为你在军队内的威信太高了,所以大家才会这样支持你。这纯粹就叫扯淡!

如果皇帝在关宁地区,设置几个权力地位,比你还高的军政长官,你在关宁地区,算个屁啊?

就是皇帝在关宁地区,设置几个权力地位,与你相若的军政长官,你在关宁地区,又算哪头蒜呢?

至于皇帝让你在家当老百姓,就更不用说了。

袁崇焕之所以在关宁地区,拥有那样高的威信,原因太简单了。

无非是因为皇帝,把能与袁崇焕分庭抗礼的军政长官,都调离了关宁地区。失去这种背景下,皇帝抓袁崇焕,就跟魏忠贤撤袁崇焕职一样,绝不会引起任何后果。

你说皇帝给你全权,你就能五年平辽。

结果呢?能不能平辽,谁也不知道,但是皇帝却发现,自己无法指挥这枝军队了。

只是这种罪行,是没有人敢说的。如果给袁崇焕定上这种罪名,祖大寿等人,在帝国都城被敌人包围之际,公然率军出走的行为,算什么呢?显然是死罪!这种行为,放在任何时候、任何社会也是死罪。因为你有天大的委屈、冤屈,在帝国都城被敌人包围之时,也不能擅自率军离开啊!

问题是,关宁军队已让袁崇焕折腾的军阀化了,所以皇帝现在已管不了祖大寿等人了。总而言之,祖大寿就这么干了,你皇帝不服,来管一下祖大寿?皇帝显然不敢不服。因为皇帝敢不服,更没有好果子吃。

在这种背景下,袁崇焕最重要的罪行,就没有人敢提了。因为一提袁崇焕这种罪行,就等于把矛头,指向了整个关宁军队。什么关宁军队军阀化了,什么关宁军队皇帝管不了,这种话谁敢乱说?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皇帝把袁崇焕放出去,让袁崇焕回到关宁。那皇帝再管袁崇焕,肯定也管不了了。一切就如,皇帝最后无法管祖大寿一样。

皇帝对于祖大寿公然叛乱的行为,为什么不给予惩罚呢?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皇帝真敢用武力,迫使关宁军队屈服(先冻结他的饷银,在它陷入经济危机后,再用武力),关宁军队随时可能倒向满清的。如果是这样,明帝国的损失就更大了。

关宁军队最后的结果就是,它拥有十多万大军,一年向政府要数百万两白银的军费,却只负责山海关的安全。对于政府的命令,他想执行就执行,不想执行,就不执行,皇帝对此也没有任何办法。

看到这里,我们大约可以知道,袁崇焕为什么敢大言不惭五年平辽了吧。因为他用这种大话,向皇帝骗去了各种权力,而在此基础上,把关宁部队军阀化了。

到时,不要说五年之后了,就是三年之后,皇帝感觉自己受骗了,也无可奈何了。

但是很不幸,袁崇焕的工作,刚刚开始进行,满清大军就兵临北京城下了。更主要的是,皇帝直接就把他抓起来了。在这种背景下,袁崇焕的努力,只是替祖大寿做了嫁衣裳。

事实上,在明末清初的历史书中,袁崇焕的形象和一个人非常相像,那个人的名字叫秦桧!

后金阴通款崇焕,求杀毛文龙,而崇焕中其计不觉也。《国榷》建州曰:果尔,其以文头来,崇焕信之。《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女真许之,乃曰:无以为信,其函毛文龙首来。《石匮书后集》满清兵入中国,恐文龙截后,通书崇焕,使杀毛文龙,佯许还辽。此次袁崇焕一上任,思杀毛文龙,则辽可得。《明季北略》

这几本书说的意思非常简单,袁崇焕想和满清议和,满清就告诉袁崇焕,你真心想议和,就把毛文龙杀了,而袁崇焕就把毛文龙杀了。对此,我们看到袁崇焕时,会想到谁?肯定是会想到秦桧!

相关内容,显然无法得到满清方面的史料支持。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据《宋史》说,秦桧杀岳飞,是他一心想与金国议和的结果。问题是,从《金史》中,显然也找不到任何支持这种说法的史料。

而杀了毛文龙之后呢?文龙既死,甫逾三月,我大清兵数十万分道入龙井关、大安口。

袁崇焕为什么忽然从秦桧的形象,突然变成了岳飞的形象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乾隆皇帝,研究历史时,突然发现,袁崇焕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

对此,我们看一下阎崇年的《明亡清兴六十年》。

尴尬的平反,敌朝昭雪。大家知道,岳飞死后,事过20年,由宋高宗的儿子孝宗为其平反;于谦死了8年之后,由明英宗的儿子宪宗为其平反。他们都在当朝平反。袁崇焕呢?是他死152年以后,由清朝乾隆皇帝正式公开给予平反。这件事情《清高宗实录》第1170卷,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初四日记载:昨披阅《明史》,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昏政暗,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袁崇焕系广东东莞人,现在有无子孙?曾否出仕?著传谕尚安,详悉查明,遇便覆奏。.......从此,袁崇焕蒙冤的真相才正式大白于天下。过了一个时期之后,人们才敢于公开纪念和祭奠袁崇焕。

明帝国灭亡多年以后,反清复明的口号始终存在。对此,满清宣传部门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必须得让人们相信,在明帝国的万恶统治下,人民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在满清的统治下,人民终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当然了,在这种背景下,许多人看明清历史,难免有一个印象,那就是明朝皇帝不是残暴变态的没有人性,就是昏庸低能的如同脑子进了水;而清清的皇帝个顶个的英明神武,至少能达到普通人的智商。

就我理解,满清的相关宣传,以袁崇焕之死最为成功。因为整个过程中,满清并没有露骨的丑化明帝国,相反还是把明帝国的一个将领,吹捧到了近于神的境界。但是无论谁看过袁崇焕的故事,都会觉得,明帝国实在太黑暗了。总而言之,一个帝国黑暗到了这种境地,他还不灭亡,那实在没有天理了。

其实,袁崇焕之死,和反间计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如果袁崇焕能把皇太极,堵在长城以北,不敢越过长城,皇太极还怎么用反间计呢?

如果袁崇焕能把皇太极,堵在蓟州一线,绝不让皇太极接近帝国都城,皇太极还怎么用反间计呢?

如果袁崇焕能很快把皇太极,打得逃离北京城下,皇太极的反间计还怎么用呢?

问题是,皇太极打到了北京城下,袁崇焕又一筹莫展,有没有反间计,袁崇焕又拿什么,向皇帝交待呢?

更主要的是,这一次满清深入长城,明帝国拘捕兵部尚书王洽(死于狱中)[注]蓟辽总理刘策[注]至工部尚书张凤翔[注]部尚书乔允升[注]便儿抓进了监狱。

[注]:十月,我大清兵由大安口入,都城戒严。……帝颔之,遂下洽狱,以左侍郎申用懋代。明年四月,洽竟瘐死。寻论罪,复坐大辟。[注]:是鉴于城外战火激烈,使城防工事的敷衍潦草显现出来,于是他亲自下令,把有责任的工部尚书张凤翔逮捕入狱……。(摘自樊树志《崇祯传》)[注]:冬,我大清兵薄都城,狱囚刘仲金等百七十人破械出,欲逾城,被获。帝震怒,下允升及左侍郎胡世赏、提牢主事敖继荣狱,欲置之死。[注]:春正月甲申,大清兵克永平,副使郑国昌、知府张凤奇等死之。丙戌,瘗城外战士骸。戊子,大清兵克滦州。逮总督蓟辽都御史刘策下狱,论死。

满清第三次入长城之后,梁廷栋(当时宣大总督)、张凤翼(当时兵部尚书)连活命的幻想都不敢报了,干脆都自杀了。[注]

[注]:明年七月,我大清兵由间道逾天寿山,克昌平,逼京师。山后地,乃廷栋所辖也,命戴罪入援。兵部尚书张凤翼惧罪,自请督师。两人匡怯不敢战,近畿地多残破,言官交章论劾。两人益惧,度解严后必罹重谴,日服大黄药求死。八月十九日,大清兵出塞。至九月朔,凤翼卒。逾旬日,廷栋亦卒。已,法司定罪,廷栋坐大辟,以既死不究云。

既然如此,蓟辽督师袁崇焕被抓、被杀,有什么好奇怪的?

许多人在为袁崇焕辩解时总是说,在满清突破蓟门防线前三个月,袁崇焕就上书说,蓟门一线存在危险。换而言之,满清从蓟门一线杀入长城,与袁崇焕无关。简单的去看,应该是如此的。

问题是,皇帝给袁崇焕十五万军队、八万匹战马、一年四百八十万两白银,显然不是为了让他保证山海关安全的。因为,为了保证山海关的安全,就需要这样庞大的军事资源,那几千里的长城防线,有一百万军队,一年五千万两白银的军费,也不够用啊!

当然了,如果袁崇焕的过错,只有这些,估计也就是被砍头。问题是,他的错误,显然比这大多了。所以皇帝把他凌迟处死了,而老百姓也恨得真想生吃他的肉。

在帝国都城被敌人包围之际,祖大寿竟然率领关宁军队撤走了。

本来呢,大家都觉得袁督师像汉奸,祖大寿就应该率领关宁军队,给袁督师争一口气。总而言之,用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袁督师的军队,是真正忠君爱国的军队。但是敌军正在北京城下肆意劫掠时,祖大寿直接就率军走了。[注]

[注]:月辛亥朔,再召袁崇焕于平台,下锦衣卫狱。甲寅,总兵官祖大寿兵溃,东出关。乙卯,孙承宗移驻山海关。庚申,谕廷臣进马。丁卯,遣中官趋满桂出战,桂及前总兵官孙祖寿俱战殁。

我们只要看一下这个简单的事实,就知道,处于皇帝、京城百姓的角度,谁也想生吃袁崇焕的肉。

为了对付辽东边患,老百姓被辽饷折腾苦了。最后,被辽饷养活的关宁军队,在敌人肆意祸害老百姓的时候,竟然不管不顾的走的。你是当时、当地的老百姓,会怎么看袁督师呢?

袁崇焕最初的计划,大约就是维持现状。换而言之,把满清束缚在辽东。只要能保持这种现状,而且又能把关宁部队军阀化了,那他能不能五年平辽,皇帝也不能把他怎么样了。

从结果去看,袁崇焕显然是有些乐观了。因为袁崇焕复出一年后,皇太极就率军,打到了北京城下。这种结果,显然是袁崇焕始料不及的。

因为袁崇焕最主要的罪行,是让关宁部队军阀化了。但是相关罪行,是不能说的,因为给袁崇焕定这种罪。该如何处理祖大寿呢?所以,只能给袁崇焕定其它罪名了。

明帝国处死袁崇焕的罪名中,有一条是:“及后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

也许有人会很奇怪,携喇嘛入城,怎么也成了死罪之一?

问题是,我们必须得知道一件事,袁崇焕率军救援北京城,带着喇嘛干什么呢?如果你处于袁崇焕的位置,在救援北京城时,你会带几个喇嘛吗?估计不会,因为没有任何资料证明,这几个喇嘛是武林高手。

答案显然是,袁崇焕在率军救援京城时,就计划用城下之盟的方式,解决这起军事危机。因为,喇嘛通常是各方都可以接受的人物,他们可以充当各方谈判的中间人。

如果我们明白这层意思,自然就会明白,携带喇嘛入城,为什么也会成为死罪之一。

袁崇焕夸口五年平辽,却是逮着机会,就想与满清议和,甚至在满清军队突破长城防线时,都不忘这种念头,这叫什么事?

事实上,正是因为这种原因,当时才会有许多人都认为,袁崇焕杀毛文龙,就是为了与满清议和。对此,明末清初的书中,大都是言词确切的这样记录着。

从清方的资料去看,袁崇焕显然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杀的毛文龙。所以袁崇焕杀毛文龙,更符合情理的推想,应该是袁崇焕想把关宁防御圈内,有资格与自己相提并论的军政长官,都一一除掉。

在体制内的军政长官,袁崇焕可以凭借皇帝的信任,合理合法的去除掉;在体制之外的军政长官,就只能自己冒险去除了。

袁崇焕击杀毛文龙,绝对是一件耸人听闻的事。虽然牵强的去说,袁崇焕有这种权力。问题是,翻开大明帝国近三百年的历史,这是绝无先例的事。

没有请示皇帝,就击杀毛文龙这种高级的将领,这本身就和造反差不多。这绝不是一个,皇帝给了你尚方宝剑,就可以解释的。因为在袁崇焕之前、之后,拥有过尚方宝剑的人,多的去了。但是绝没有一个人敢干类似的事。

因为小皇帝当时把政治当童话看,关键是,事情已发生了,而且自己答应过给袁崇焕全权,所以就事后追认了这件事的合法性。[注]

[注]:闻,意殊骇,念既死,且方倚崇焕,乃优旨褒答。俄传谕暴文龙罪,以安崇焕心,其爪牙伏京师者,令所司捕。

当小皇帝看到,敌军打到北京城下,袁崇焕竟然试图通过城下之盟的方式,让敌人撤军时,自然被彻底激怒了。因为这意味着,袁崇焕一直就在忽悠他。

就凭你这种表现,也有可能五年平辽?不是我好傻好天真,哪会让你欺骗到现在?事到如今,你还跟我说,相信你没错的!你是不是真觉得,我就是一个白痴。

在这种背景下,皇帝自然动了杀机。

当然了,袁崇焕之死,比这还复杂。因为袁崇焕想拉东林大佬钱龙锡垫背,直接把自己弄进了党争里。

好汉做事好汉当,袁崇焕在杀毛文龙后,实在没有必要拉别人垫背。但袁崇焕却非要拉钱龙锡一把,于是他在给皇帝的奏章上说,我这样做前,曾向钱龙锡请示过,钱龙锡也同意过我。

袁崇焕说这种话,实在没有任何意义,因为钱龙锡也没有杀毛文龙的权力,说钱龙锡同意他这样干,只是把钱龙锡拉下水罢了,并不能证明他这样做合法。

袁崇焕杀毛文龙从律法上讲,根本就是捅了大娄子。袁崇焕自己也承认“臣诛毛文龙之间与当时情事如此,但文龙大帅,非臣所得擅诛。……谨据实奏闻,席藁待诛,惟皇上斧钺之,天下是非之,臣临奏不胜战惧惶悚之至。”

袁崇焕杀毛文龙后,结果也非常糟糕。[注]

[注]:虽诛文龙,虑其部下为变,增饷银至十八万。然岛弁失主帅,心渐携,益不可用,其后致有叛去者。崇焕言:“东江一镇,牵制所必资。今定两协,马军十营,步军五,岁饷银四十二万,米十三万六千。”帝颇以兵减饷增为疑,以崇焕故,特如其请。

袁崇焕杀毛文龙后,本来完全可以不提钱龙锡这三个字。但他却是提了,更是白纸黑字写了下来,让世人皆知。[注]

[注]:臣昨年过都下时,九卿诸臣无不以此(毛文龙不法)为虑。臣谓:“徐图之。”辅臣钱龙锡为此一事低回,过臣寓私商。臣曰:入其军,斩其帅,如古人作手,臣饶为也。

袁崇焕真和钱龙锡是朋友吗?如果说朋友就是用来出卖的,那袁崇焕与钱龙锡的确是朋友。一个人做了一件自己都认为是死罪的事,一个人把一件事做得一塌糊涂,却说这是某人支持自己的,这是什么心态?

无论袁崇焕当时出于什么动机,这样做显然把自己拖入了党争的旋涡中。但这对袁崇焕而言,也许是一种幸运,因为这样一来,许多人非要说袁崇焕是东林党人,就比较容易了。

许多人对袁崇焕并没有恶意,也没有往死搞袁崇焕的意思。但是为了打击钱龙锡,许多人就从袁崇焕入手了。[注]

[注]:袁崇焕入朝,尝与钱龙锡语边事。龙锡,东林党魁也,永光等谋因崇焕兴大狱,可尽倾东林。倡言大清兵之入,由崇焕杀毛文龙所致。捷遂首攻龙锡,逐之。

以钱龙锡为代表的东林党,受到政敌的仇视。而袁崇焕在奏章上,又白纸黑字地写着,他杀毛文龙,是钱龙锡支持的,这是一件什么性质的事?

政府高级文职官员,背着最高元首,与高级将领谋杀独镇一方的统帅,这拿到哪里去(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无论中国还是外国),也是骇人听闻的大罪。更何况这种行为,最后对帝国边防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就更是骇人听闻的大罪了!

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十六日,崇祯在平台召对群臣,宣布处死袁崇焕,同时谴责钱龙锡私结边臣,蒙隐不举,令廷臣议罪。(摘自阎崇年《明亡清兴六十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367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