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家上下5000年历史悠久,大部分人在上学时期只能在课本中获得有限的历史知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广阔无边的海洋,里面蕴含着无限的故事和奇闻异事。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噶尔丹叛乱原因揭秘的历史内容,来探索这个海洋中的一部分历史。
当时清朝已经统一了中原,拥有强大的实力和辽阔的疆土。然而,噶尔丹作为蒙古贵族,却不满足于自己的领土,他试图通过乌兰布通地区来进一步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并以此来对北京构成威胁。这种背离清朝统治的行为被清政府称为噶尔丹叛乱事件。
康熙皇帝作为清朝最具权威的统治者,对于噶尔丹的叛乱势必不能容忍。因此,清政府前后三次发动战争,全部由康熙亲自带领大军出征。首先进行了第一次战争,清军直接击败了噶尔丹,并给予他严厉的惩罚。第二次战争中,康熙再次亲自领兵,再次打败了噶尔丹,而且噶尔丹的妻子也在战争中不幸丧生。
通过这三次战争的进行,康熙明确向噶尔丹和其他叛乱者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清朝不容忍任何对其领土和统治的挑战。康熙的坚决态度和强大军力成功地平息了噶尔丹叛乱事件,维护了清朝的权威和统治。
然而正是康熙的强势和噶尔丹的叛乱,使得这次事件具有了特殊的意义。清朝通过这次战争巩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进一步加强了统治地位。康熙的领导和军事才能也得到了充分展示,使得他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而且这三次全都是康熙亲自领兵前往。第一次和第二次都是直接将噶尔丹重创,并且噶尔丹的妻子也在战争中死亡。
在第三次战争中,噶尔丹的很多将士都纷纷投降了,毕竟确实是已经敌众我寡,最后噶尔丹只剩下自己一个人,被逼到自杀了。
在本文中,我们已经详细阐述了有关噶尔丹叛乱原因揭秘的全部内容。如果你对历史相关事件充满了好奇心,并且想要深入了解更多内容,我们极力推荐你浏览我们的,我们会定期推出各种历史类文章,涵盖了不同领域。
康熙图片但是噶尔丹和康熙比起来却是完全不同了,作为一位部族的首领他并没有康熙那样的伟大,他们是对立的两个人,战争对于噶尔丹来说是扩张是掠夺,而对康熙来说则是恢复国家安稳,促进国家融合的事业
噶尔丹叛乱发生在蒙古地区,噶尔丹叛乱一般指三征噶尔丹,是指清朝康熙二十九年到康熙三十五年清军三次征伐漠西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历史事件。
三征噶尔丹是平定准噶尔噶尔丹的叛乱之战。是一次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正义战争。噶尔丹是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割据西北、统治蒙古诸部,在俄国政府的怂恿支持下,兴兵进攻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康熙三十五年,昭莫多之战,清军歼敌数千,击溃噶尔丹主力军队,噶尔丹兵败流窜,众叛亲离,绝望而死。
昭莫多战役中,为什么说噶尔丹输在了人心?
昭莫多之战是发生于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康熙率领清军在昭莫多以伏击大败卫拉特蒙古准噶尔军噶尔丹的关键一战。此役之后,噶尔丹的精锐部队全部丧失殆尽,以后再也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了,历时近10年的叛乱终于得以平定,喀尔喀地区重新统一于清朝。
在交战之中,噶尔丹在漠北以逸待劳,形势原为有利;清军劳师远袭,形势原本不利。噶尔丹占据了天时和地利,但是丢掉了“人和”,所以交战结果是清军大获全胜。
纵观昭莫多之战康熙全胜,而噶尔丹全失败,主要原因有军力的差距——康熙有强大的军队,国力做后盾,在军事行动中占得先机并一直掌握主动权;相形之下,噶尔丹薄弱的军力和经济在清军面前处于弱势,所以噶尔丹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也有经济的差距——清朝地域庞大、经济发达,而噶尔丹则偏安一隅,经济只依靠游牧民族单一生产经济;更主要的是有人心的得失——噶尔丹“失道者寡助”,康熙“得道者多助”。
1、军队数量比较
清军分为三路大军,东路军由将军萨布素率领关东的骁勇之师,共计一万人左右;西路军由抚远大将军费扬古统率两万四千人左右;中路军则是由康熙皇帝直接率领,总共有三万多人。三路大军合计共约七万人左右。反观噶尔丹,则兵力不足万人人。
如史书《清实录·圣祖实录》记载:“闻噶尔丹部落,不过五六千人。”。清大将军费扬古在上奏给康熙的奏折中提到:“噶尔丹率贼万许人。”考虑到费扬古应该有夸大的成分以邀战功,所以噶尔丹的军队应该不过万。
清军将领那时已经配备了望远镜,而清军的武器除了传统的冷兵器戟、刀、枪、剑外,还有相当规模的热兵器——大炮,据统计有100多门大炮在昭莫多战役中大发神威。但是噶尔丹的武器还是停留在成吉思汗时代的弓箭和草原佩刀,这火力对比,高下立判。
清朝是一个地域庞大、经济发达的中央集权封建大国,且康熙年间经济达到了清朝的顶峰,所以康熙是以雄厚的国力作为后盾打昭莫多战役的。而噶尔丹则是偏安一隅的地方割据政权,还停留在比较落后的游牧民族单一生产经济阶段。
从零星的不同时期的噶尔丹史料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来噶尔丹部的贫穷:“稍有驼马,绝无牛羊。”,“骆驼牛马千余计,敝坏,绝无羊群。”,“不得已,掘土中所产物以食。”
2、组织和后援方面比较
康熙是动员全国力量来打这一战役。康熙大帝不但御驾亲征,还调动了八旗的所有精锐,外加内蒙古、喀尔喀蒙古部队中的骁勇善战之师。
为了鼓舞士兵士气,解决其后顾之忧,康熙颁布诏书:“凡从征阵亡士兵,除照常给身价外,护军则赐一子为七品官食俸禄;骁骑则赐一子为八品官食俸禄,如无子,则照本身钱粮,给其遗孀妻终老。 所借公库官银,另外宽恤。”
这样清军在大战时,便可破釜沉舟,拼死一战。康熙帝还在各省招募战马,“愿急公捐马驼者,皆定例拟议。罪人内有愿急公者,亦准其捐马驼赎罪。”这样一来,战马充盈,可以随时补充战时损耗。
3、得人心者得天下——康熙“得道者多助”,噶尔丹“失道者寡助”
噶尔丹部落没有稳定的后方补给,所以就“打到哪,抢到哪”,噶尔丹行军至喀尔喀纳木札尔陀音时,纵兵抢劫,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当地牧民苦不堪言,所以噶尔丹后来的阴谋“阴遣使诱内蒙各部叛归已”就胎死腹中。
除了对其它部落残忍,噶尔丹对自己部落的人也是相当残忍,为了加快行军速度,噶尔丹残忍地杀害了自己族人的妻女,小孩子和有残疾的人,这样他自己的士兵都对他都有怨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于是噶尔丹就成了孤家寡人了。
而反观康熙帝,对敌后方的“宣传工作”还挺到位,他给噶尔丹的侄子策旺阿拉布坦的诏书中说,本次战役只针对噶尔丹一人,你们诸地的牧民们可以照常放牧,不必惊慌,这样就水到渠成地瓦解了噶尔丹部落的后方军心。
昭莫多之战的前身是乌兰布通战役,在那一役中,康熙的清军彻底打垮了噶尔丹部队的人心,士兵普遍心灰意冷,士气衰竭、沮丧。
有史书记载,噶尔丹降臣说道:“我等会于乌兰布通时,即以畏慑。今来此克鲁伦、土喇,我厄鲁特倾国之人皆豫知灭亡,惟噶尔丹一人以为不然,犹妄言有成。”在昭莫多战役失败后,噶尔丹仓皇逃命,连他手下的士兵都讥笑他“你也有今天。”
昭莫多之战再次阐释了孟子的千古名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昭莫多之战对清朝意义重大,康熙不仅打垮了噶尔丹精锐,还让历时近10年的噶尔丹叛乱终于得以平定,喀尔喀地区重新统一于清朝。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366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李时珍的医术水平揭秘
下一篇: 秦良玉是什么民族的,秦良玉真实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