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皇子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皇子总在深宫之中,对外界情况缺乏了解,这是一个普遍情况,我们能想到,古代的君主也看得到,长于深宫这句话本来就是鲁哀公对孔子说的。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荀子·哀公》
那鲁哀公有没有把儿子们派去带兵呢,没有。这固然是因为此时公室没有过多的军事力量可用,鲁哀公自己被三桓逼得逃亡,但哀公对儿子们掌握军事力量的威胁也是看得清楚的。
放到皇帝身上,理论上所有皇子都有继承皇位的可能,但法定的继承人是皇太子。一般情况下,皇帝都会比较早地选定太子,而不会拖到自己风烛残年、半截身子入土的时候。
为什么这样?
就是为了应付太子长于深宫的劣势,让太子有足够的时间接触到朝堂,熟悉一下政务,不然等到继位时两眼一抹黑什么都不懂,还怎么治国理政?
选太子的条件有很多,有血统、年龄(嫡长子)、皇帝的喜爱等等,唯独没有军事才干,如果有的话,隋朝第一位太子就是杨广而不是杨勇,唐朝第一位太子是李世民而不是李建成。
把皇子派出去带兵这事很多皇帝都干过,原因很简单,自家儿子肯定比外人来的放心,但他们不会根据皇子的军事能力来选拔太子,往往在外派皇子掌兵之前,太子的人选就定好了。
纵观历史,几乎没有皇帝会把太子派出去领兵作战。皇帝甚至宁愿自己御驾亲征,也不会派太子出征。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惯例就已经形成了,派太子出征反而被视为君主想搞死太子的举动,比如晋献公派太子申生出征,里克劝谏:“师在制命而已。禀命则不威,专命则不孝。故君之嗣适不可以帅师。”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可太子不同,父亲的命令无论听与不听,都有不利影响。另外战场不是过家家,是会死人的,一不小心主帅阵亡,太子就没了,国家储君呐!
皇帝也是人,忍心把儿子放到战场上去送死?所以作为储君的太子是万万不能上战场的,其他皇子上战场,那也是大军保护,不可能带小股人马去慢慢练级,一不小心号就练废了。
换而言之,即便皇子有本事,不仅没把号练废,反而不断加血升级,达到了熟悉军务、认清敌人、培养性格各种目的。可皇子立了战功,得赏吧?跟皇子四处打仗的部属,是亲信吧?皇子的能力放到朝臣眼中,是有为之君吧?
皇子的形象拔高了,相对应的太子的形象就矮了,于是有了晋王杨广,于是有了秦王李世民。
以李渊的三个儿子为例。李渊刚起兵的时候,还不是皇帝,正是打家底的时候,上阵父子兵嘛,三个儿子全都上了。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统左三统军等,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统右三统军等,李元吉为太原郡守,留镇晋阳。
到了李渊正式称帝,按军功选太子?不好意思,按嫡长子选,于是李建成升级为皇太子,打仗的事基本交给李世民。此后唐军节节胜利,固然让唐朝离统一越来越近,同时也给李世民创造了扩充实力的条件。
即便是在众皇子带兵过程中,鉴于各皇子能力水平的不同,有可能大家立一样的功、升一样的官吗?不可能的,总会有优秀的人走在前列。如果这个优秀的人只有一个且皇帝选他为继承人,自然皆大欢喜,可如果皇帝不想选他或者优秀的人有一堆,又该怎么解决?
那可真是幸福皇帝家,政变每一天了。
古代兵权大部分时候是这么回事:将领手里有半个兵符(有可能是别的信物),皇帝手里有半个,没有皇帝的这个兵符,将领要调动几十人的军队都不可以,(唐朝好像是不能超过30人)。。。但还有个问题,兵书上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很多叛乱的将领就是打着这个旗号反叛的,更多时候他们会骗底下人说皇帝被劫持了,需要打入京城解救皇帝,比如七王之乱。。。。。还有一点,小兵们整天都是跟将领同吃同住的,皇帝离他们太远,许多人考虑感情现实利益还是会跟着反叛的。
其实对比日本就知道了,日本的天皇从来没有被反叛过,底下人就算反叛也是反叛幕府(就是丞相),因为天皇有绝对的权威,并且赋予神性,中国虽然也说“君权神授”,但更多时候比较理性,所谓“皇帝轮流做”,所以小兵们也不会有太多顾忌
在中国历史上,身兼皇帝与名将者不在少数。然而,在当上皇帝后,还能亲临一线打仗的人就不算多了。有一些皇帝虽然有?御驾亲征?之名,其实除了添乱之外,并无多大作用。以下列举几个当了皇帝又在战场上有杰出表现的英雄人物:
第一,汉高祖刘邦
似乎有不少人看不起刘邦,把他当流氓看待。其实刘邦真的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皇帝,一般人当了皇帝后就是享受了,只有刘邦几乎是逢战必亲自指挥,非常了不起。
刘邦是公元前202年打败项羽后称帝,不久后,就发生臧荼叛乱,刘邦亲自领兵平定;同年,又有项羽故将利几造反,还是刘邦亲自出马,击破之。
公元前200年,匈奴冒顿单于入侵,韩王信投降。刘邦再度亲征,击破韩王信,在追击匈奴时,中其埋伏,在白登山被围七天七夜。
公元前199年,刘邦亲征韩王信残部。
公元前197年,陈豨叛反,刘邦亲自率兵征讨,并于次年击破叛军。
公元前196年,英布叛反。当时英布料定刘邦年迈无法亲征,然而出乎他的意料是,刘邦又亲自出马了,最后击破英布。
在刘邦当皇帝后,六次亲征,都是亲自指挥作战,这种精神,的确是皇帝中少有的。
第二,光武帝刘秀
论军事才能,刘秀尚在刘邦之上。在刘秀当皇帝前,指挥过无数的战役,其中包括历史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昆阳之战。
公元25年,刘秀称帝。他在称帝之后,仍亲自指挥了一系列战役。
公元26年,刘秀亲征,大破五校起义军,降其众五万余人。
公元27年,刘秀亲统六军,围歼赤眉军,赤眉军首领樊崇以下全部投降。同年,刘秀破邓奉于小长安,斩之。
公元29年,平狄将军庞萌反,刘秀亲征,破庞萌于桃城。同年,刘秀破董宪于昌虑。
公元32年,刘秀亲征隗嚣,军至高平第一城。
可以说,刘秀在当了皇帝后,打过的仗,不比刘邦少。这两位开国皇帝,都是好样的,身先士卒,怪不得大汉是最伟大的朝代。
第三,刘备(附曹丕、孙权)
除了西汉、东汉之外,自认为继承汉室衣钵的刘备,也刘邦、刘秀一样,在当上皇帝后,也仍然战斗在第一线。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
紧接着,刘备就大举发兵攻打吴国。但是比起刘邦与刘秀,刘备功力稍逊,在夷陵之战中,遭到陆逊的重创,不久后就病逝了。相比之下,他是比较倒霉,但是应该说,勇气还是值得点赞的。
在三国时代,除了刘备之外,曹丕有过三次亲征。但是曹丕与刘邦、刘秀、刘备不同,他的亲征基本上就是坐镇而已,他并没有多少军事才能,亲征技术含量不大。而刘邦、刘秀与刘备,都是亲自指挥作战的。另外一个技术含量低的皇帝是孙权,在他当皇帝后,曾于公元234年亲征魏国,也只是当当花瓶而已。
古代的封疆大吏如果掌握重兵的话,一般他的家人都会被君主留在自己的身边。这样等于说这些封疆大吏的家人就成为了君主的人质。一旦这些封疆大吏如果有造反的心思,将会使得自己的家人惨遭杀害。还有在古代如果领兵打仗的话,必须要有一个非常稳定的后勤保障,然而这种后勤保障往往只能是君主能够提供。所以如果一旦出现反叛的情况,将会使得自己的后勤无法得到保障。也就使自己最后一定会失败。
像古代这些封疆大吏所在的地区,一般都是一些经济并不算多么发达的地区。所以根本不能够通过当地的经济来支撑军队的发展。有很多地区主要是因为地理位置非常的重要,所以君主才会在那个地方安排重兵。当然领兵的封疆大吏一般都是君主的亲信。所以君主一般会选择自己比较信得过,或者是有血缘关系的人来领兵。这样就不会使得军队发生叛乱的事情。
还有军队的后勤保障都必须由君主提供。因为像一些比较恶劣的地区根本不能够种植土地。所以这种地方只能够依靠后勤保障供给才能够生存下去。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就起兵造反的话,会使得自己后勤供应出现很大的问题。一旦陷入长期的消耗战,将会使得自己军队失去战斗力。因为如果没有强大的后勤保障,军心也就会因此涣散。
当然也有一些封疆大吏会造反,不过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封疆大吏的势力非常的大,甚至有能力推翻整个朝廷。所以这些封疆大吏才会造反。
元成宗帖木耳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孙子,是接的忽必烈的位子,为什么忽必烈直接传位给了孙子呢,下面我们来说一说。
忽必烈生前效仿汉人,早立太子以防皇位继承的原因引起朝堂的混乱。他立的太子是真金,可是真金是个短命鬼,早于忽必烈死去。真金留下了三个儿子,他们是甘麻喇,答刺麻八剌、铁木耳。忽必烈似乎对这三个“皇孙"都很喜欢,一时不能决定以谁来立为“皇太孙"。甘麻刺于至元二十七年受封为梁王,至元二十九年改封为晋王,率兵镇守北边,统领成吉思可汗的四大斡儿柔与"达选"的军、马、国土。答刺麻八刺先后一直被留在真金与忽必烈的身边,于至元二十八年受命出镇怀州(河南沁阳),不曾到达怀州就生了病,回京,在次年春天去世。铁木耳曾经随从忽必烈讨伐乃颜,其后留在辽东打乃颜的余党哈丹,又其后驻防在金山(阿尔泰山),防备海都。忽必烈在至元三十年六月接受玉昔帖木儿的建议,把当年赐给真金的一颗印,“皇太子宝”,派人送给铁木耳,用来作为“行军之印"的代替品。
在忽必烈去世时,论声望,论力量,甘麻刺均比铁木耳占优势。诸王诸驸马、文武大官,集合在上都举行忽里台大会;大会开了十ニ天,以甘麻刺的呼声为最高。甘麻刺是“嫡长孙”,
甘麻刺已经是王,而铁木耳不是。为什么铁木耳终于当选呢?《新元史》甘麻刺传,说甘麻刺自动让给铁木耳。《元史》玉昔帖木儿传,说甘麻刺之所以肯让,是因为玉昔帖木儿先劝甘麻刺:“畴昔储闱符玺,既有所归,王为宗盟之长,岂俟而不言?”于是甘麻刺才赶说,“皇帝践祚,愿北面事之。"然而,《元史》伯颜传,却把铁木耳之所以能够得位,全归于伯颜握剑立殿陛,陈祖宗宝训,宣扬顾命,述所以立成宗之意,辞色俱厉。诸王股栗,趋殿下,拜。”伯颜在当时是“知枢密院事”。玉昔帖木儿是御史大夫,主持和林的行枢密院。伯颜与平章政事不忽木,的确曾经于线必烈病危之时,在忽必烈的榻前。忽必烈有没有对他们“顾命”,难考。他们两人就扶立铁木耳这一件事
上,有了共同的决定,这是很可能的。值得注意的是:伯颜与不木两人不肯让右丞相完泽进去看忽必烈的病,又不肯让真金的妃于阔阔真和他们讨论大位的继承问题。是不是完泽与阔阔真均不赞成以铁木耳继位呢?然而,在铁木耳当了皇帝以后,完泽继续担任右丞相到大德七年七月,死在任上,不像是铁木耳对他存何芥蒂。
阔阔真呢,她是甘麻刺的母亲,也是铁木耳的母亲。她对两个亲生儿子,该不会存有太大的轩轾。(屠寄在《蒙兀儿史记》卷二十八里面说,阔阔真希望立铁木耳。)
总而言之,铁木耳之所以得位,主要是由于伯颜的拥戴。其次是由于不忽木与玉昔帖木儿的支持。
绝对是忽必烈把朱元璋给坑了,因为这两个人的情况太相似了。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后,本来也打算把皇位传给太子孛儿只斤真金,结果真金这哥们不给力,没熬到忽必烈去世,自己先走了。
为此忽必烈索性把皇位传给了真金的儿子孛儿只斤铁穆耳。可是忽必烈有10个儿子,结果剩下的9个儿子一个都没起来反对铁穆耳。
朱元璋一看,自己跟忽必烈简直一个德行,都是晚年丧子,为啥忽必烈能传位给孙子,我老朱就不行呢?于是朱元璋果断传位给孙子,结果造成了靖难之役,他的四儿子把他孙子给灭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忽必烈剩下的9个儿子,没有跟铁穆耳争夺皇位呢?究竟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估计老朱对此也比较抓狂。
一、铁穆耳身边有强人伯颜助阵。 甭说叔叔们会夺铁穆耳的大位了,就连铁穆耳的兄弟们,其实也应该要跟铁穆耳争斗一番。毕竟大一统王朝兄弟争夺皇位的事情,再寻常不过了。
当时真金留下了3个儿子,分别是长子甘麻剌、次子答剌麻八剌、三子铁穆耳。从名字我们就能看得出,铁穆耳相对正常一点,但是他年纪最小。
真金去世以后,忽必烈本打算立真金的次子答剌麻八剌做皇太子,可惜这哥们也不给力,在1292年去世了。于是乎皇位继承权,便落在了长子甘麻剌和三子铁穆耳身上。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角度来看,甘麻剌绝对是占据优势的。可是最后为啥是铁穆耳上位呢?这就要谈一谈支持铁穆耳上位的伯颜了。
伯颜这个人很不简单,可以说忽必烈能够完成大一统,伯颜功不可没。
伯颜是忽必烈的左丞相,在忽必烈兵分三路南下攻宋的时候,伯颜负责统领中路大军。
在伯颜和阿术的领导下,蒙古大军相继攻占了湖北、安徽等地,甚至攻占了建康。因功被封为中书右丞相。
此后伯颜更是带领中路军攻占了南宋都城临安,俘虏了宋恭帝和谢太后,等于是灭亡了南宋。在伯颜的带领下,大军相继攻占宋朝37个府,128个州,700多个县,可见伯颜给忽必烈立下了多大的功劳。
盘子大了,叛乱自然也就多了起来。至元十四年,伯颜平定了宗王昔里吉叛乱,擒获北平王那木罕。在斡耳寒河大败叛军。
至元十八年,伯颜又跟着太子真金前往漠北抚军。至元二十四年,跟着忽必烈平定了王乃颜叛乱。至元二十九年,伯颜又招降了明理帖木儿,多次击败海都叛军。
立下如此多功劳的伯颜,在朝堂之上,可谓是说一不二的角色。即使后来遭人诬陷,闲居在大同,也完全不影响他在朝中的威慑力。
值得一提的是,伯颜和皇太子真金是有很多交集的,早在至元十年,伯颜便跟皇太子真金有了良好合作,不排除这个时候伯颜跟铁穆耳之间有了交情。
忽必烈去世见,将伯颜立为顾命大臣,让他辅佐皇孙铁穆耳。 当时铁穆耳可不在忽必烈身边,为此伯颜总领朝政长达3个月时间,直到铁穆耳回来继位。可见伯颜对铁穆耳是相当忠诚的。
伯颜有各种平定叛乱的经验,再加上忽必烈也没杀什么建国功臣。所以说就算忽必烈的那些儿子们叛乱,也不是伯颜的对手。他们自然不会自讨没趣,来争夺这个皇位。朱元璋但凡给孙子留下这么一个人物,也不至于会造成靖难之役的惨败了。
二、铁穆耳不仅没削藩,对叔叔们还都不错。 提这一点,倒不是说朱允炆削藩是错的,只不过朱允炆削藩更直接地导致了朱棣的叛乱。 其实朱允炆不削藩,等到藩王们做大做强了,朱棣这样的人早晚还是要叛乱的。但是时间跨度就拉长了。
铁穆耳跟朱允炆就完全不同了,他身边没有出这种主意的黄子澄,所以他也没有要削藩的意思。
铁穆耳不仅没有削藩,而且还多次赏赐过叔叔们,所以叔叔们对铁穆耳一点怨言都没有。咋整呢?侄子对自己这么好,你还有脸去造反吗?
与之相反的是,铁穆耳对朝臣们的约束就比较多了,比如说他惩治贪腐的决心比较大。相比较之下,各路王爷们的小日子过得不要太舒服。
别以为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王爷们就没有封地了,他们不仅有食邑,而且还有领兵权。财政上,也能够得到朝廷的支持,不仅有定期的岁赐,还有不定期的各种奖金,所以日子过得很滋润。
当然了,得到利益的同时,这帮王爷也受到了朝廷的各种监控。因此王爷们小日子过得好,完全没有必要跟朝廷来硬的。
总结:铁穆耳的叔叔们,没有太出色的。 朱元璋有26个儿子,其中朱棣是最为出色的一个。也正是因为这个朱棣,才导致了朱允炆丢了天下。
而忽必烈只有10个儿子,这里面可能就真金一个是比较出色的。而他还早逝了,所以剩下的9个儿子,其实没有类似朱棣这种出类拔萃的人才。
由此可见,忽必烈的几个儿子,其实不成气候。元朝也没有嫡长子继承这一说,所以当真金死了以后,但凡有儿子比较出息的话,忽必烈也不会选择孙子来继位了。
既然没有朱棣的才能和实力,又有伯颜这种强大的对手,铁穆耳对他们还真不错,你说他们为啥要以身犯险呢?
参考资料:《元史》
蒙古人立储制度一直是不完善的。这导致元朝的历任皇帝继位都颇费周折, 元成宗铁穆耳 也不例外 。
孛儿只斤·铁穆耳(1265-1307),他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嫡次孙。要知道,蒙古人并没有立嫡以长的传统,更别说一个嫡次孙了。每位皇帝去世后,即使真有遗旨,也不完全以之为凭,还往往要经过“忽里勒台”这种奴隶制“民主”过程才能生效。所以说铁穆耳能继承皇位,那也是经历不少风雨的。
我们就来看看,忽必烈去世时,他的那些儿孙们在干啥。
1、忽必烈的儿子们
大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正月,元世祖忽必烈病逝。忽必烈在史书上上记载的有十个儿子,但是元朝 历史 是在太少。
长子,孛儿只斤·朵儿只。史书上说他是木华黎六世孙,脱脱之子。也就是说朵儿只是过继的,他没有继位的资格;
二子,孛儿只斤·真金。他是忽必烈的嫡长子,忽必烈是有一定汉化的皇帝,对于嫡长子是很重视的,真金30岁是被封为皇太子,理论上是合法的继承人,可惜老爹太能活了,真金在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就去世了;
三子,孛儿只斤·忙哥剌,死于至元十七年(1280年),比真金还早;
四子,孛儿只斤·那木罕,真金同母弟,真金死后,他就是嫡长子了,但这人不太争气,他拥兵北去与北边诸宗王打仗时,被手下人给出卖了。在蒙古,不能打仗的怎能继承皇位?
五子,孛儿只斤·忽哥赤,封云南王,至元八年(1271年)去世;
六子,孛儿只斤·爱牙赤,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去世;
七子,孛儿只斤·奥都赤,封西平王,这位皇子倒是颇有实力,不过他的生平似乎一直在外征战,远离政治中心。元贞二年(1296年) 去世。
八子,孛儿只斤·阔阔出,封宁王,自己实力不强,所以他是铁穆耳的支持者;
九子,孛儿只斤·脱欢,封镇南王,他在南征的时候,损兵折将,忽必烈认为其丧师辱国,命他终身不许入觐,脱欢早就丧失了继位可能,大德五年(1301年)去世;
十子,孛儿只斤·忽都鲁帖木儿, 历史 记载太少了,鉴于他在皇庆元年(1312年)才有自己的食邑,推测忽必烈去世时,年纪太小,基本可以忽略。
综上所述,忽必烈的儿子们多数都死在他前面,活着的基本也没啥实力。
2、嫡孙之间的竞争
真金有三子,分别是甘麻剌、答剌麻八剌以及铁穆耳。其中答剌麻八剌在至元二十九年去世。那么,在忽必烈去世后,只有甘麻剌和铁穆耳是嫡孙,而且甘麻剌还是嫡长孙。竞争就在两人之间展开。
孛儿只斤·甘麻剌(1263-1302),自小由忽必烈皇后察必抚养长大,封晋王,长期在漠北任方面主帅。忽必烈专门为甘麻剌专立设置“内史府”,似乎是倾向把这位孙子当接班人来培养。
但甘麻剌的母亲、真金太子妃伯蓝也怯赤(又名阔阔真)可不这么认为,她更喜欢幼子铁穆耳。铁穆耳文才武略都不错,曾统军平灭北部诸王乞丹的叛乱。
1293年,既至元三十年,也就是忽必烈去世的前一年, 忽必烈正式册封孙子铁穆耳为 皇太子,授与他 “皇太子宝玺”,并派宠臣玉昔帖木儿辅佐铁穆耳,坐镇北境,以防甘麻剌叛乱。
铁穆耳就这样成为新皇帝了吗?
3、尔虞我诈的斗争
大元皇帝必须由参加忽勒台的诸王、贵戚的推选才能正式继位。关于忽必烈生前给与铁穆耳的名分确定,其实 历史 上也有怀疑,当时的忽必烈其实身体已经不佳,不能署理国政了,当时有不忽木、伯颜与月鲁那颜三位大臣一直在忽必烈身边,真正能够左右皇帝继位的,这三个人首当其冲。
那么为何选择铁穆耳呢?因为其母阔阔真支持啊。在蒙古,女人的地位是很高的,整个蒙古帝国史上就有好几位主政的女性,而甘麻剌和铁穆耳是同母的,所以阔阔真的意见就非常重要,毕竟谁愿意得罪这个未来的皇太后呢。汉人传统是立长,但蒙古人更喜欢幼子守业。
当时甘麻剌也准备来争夺皇位,但诸位大臣,尤其是自己的母亲都支持弟弟,他也不好说什么了,甘麻剌此后一直镇守漠北,不回大都。
有趣的是,风水轮流转。公元1323年,元英宗在南坡之变中被刺杀,甘麻剌的儿子也孙铁木儿登基称帝,是为元泰定帝。第二年,泰定帝追尊其父亲甘麻剌为皇帝,为甘麻剌上庙号显宗,甘麻剌在去世十多年后也成了皇帝。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之孙,名字全称孛儿只斤忽必烈,成吉思汗儿子拖雷正妻唆鲁禾帖尼的第二子,蒙古政权元朝的创始皇帝,他也是第五代的蒙古大汗。1251年7月1日,忽必烈长兄蒙哥登基成为大蒙古国皇帝即蒙古帝国大汗,是为元宪宗,因为忽必烈在蒙哥的同母弟中“最长且贤”,蒙哥即位后不久即任命忽必烈负责总领漠南汉地事务。
忽必烈在这段时间内任用了大批汉族幕僚和儒士,如刘秉忠、许衡、姚枢、郝经、张文谦、窦默、赵璧等等,并提出了“行汉法”的主张。儒士元好问和张德辉还请求忽必烈接受“儒教大宗师”的称号,忽必烈悦而受之。忽必烈尊崇儒学,“圣度优宏,开白炳烺,好儒术,喜衣冠,崇礼让。
那么真金太子为什么没有继位呢?是因为他死了,他并不是死于他人之手,而是在被忽必烈怒斥过后,忧郁成疾,病逝而死,死的时候只有43岁。事情起因是因为忽必烈年事已高,而真金太子当时有很多的拥护者,几位汉族官僚想直接逼忽必烈退位。
于是给了他一封奏报,让他把位置传给太子,而真金太子在得知这件事情之后,急忙让汉族官员把奏报藏起来,不要让忽必烈看到,忽必烈自然是没有发现的,不过却被另外一个派系的人给知道了,于是就告诉了忽必烈这件事情。
忽必烈在得知这件事情之后,可以说是龙颜大怒,于是对着官员和真金太子就怒骂说,你们难道没罪吗?当时的汉族官员接着就认罪了。而后来忽必烈接着又对他们说,如果要杀,我也要先把你们这群腐儒给杀掉。真金太子就因为忽必烈这句话,最后郁郁而死。就这样忽必烈的子孙都想获得机会,于是乎忽必烈的皇次孙孛儿只斤·答剌麻八剌,在无意中获得了先机。
孛儿只斤·答剌麻八剌由于父亲在世时,时常跟在他身边,于是乎渐渐的,得到了忽必烈的宠爱。并且,在他十四五岁的时候,赐给了他一位侍女。随后又娶了济宁忠武王的曾孙女。在皇太子死后,忽必烈很伤心,并没有提出立皇太子和皇太孙的话。
元成宗铁穆耳元朝第二位皇帝,忽必烈的孙子,皇太子真金的第三子,母弘吉剌氏伯蓝也怯赤,又名阔阔真。至元二年(1265)生,十年,忽必烈立真金为皇太子,二十二年真金死后,忽必烈一直未确定继承人。至元末,铁穆耳受命平乃颜余党合丹。
三十年,统军镇守漠北,受皇太子宝。三十一年正月,忽必烈去世,并未有关于传位记载。四月,蒙古诸王贵族召开选举皇帝的忽里台于上都。会上,铁穆耳与长兄晋王甘麻剌为继承皇位竞争激烈。由于其母阔阔真可敦与权臣伯颜、玉昔帖木儿等的支持,铁穆耳继帝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36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