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李渊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公元581年,隋朝灭陈,中原再次一统,隋朝也成为继秦朝和西晋之后第三个结束长期乱世的大一统王朝,顺便也继承了这两个王朝的共同属性——短命。
在第二任皇帝隋炀帝的“大业计划”下,隋朝连续上马超级工程,又接连进行大规模对外战争,导致海内虚耗、盗贼蜂起,活不下去的百姓纷纷揭竿而起,打得隋朝大厦将倾。
在这种情况下,隋炀帝仍然心系旅游,照常出巡,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他从东都洛阳出发,前往江都巡幸,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
大业十三年(617年),瓦岗军进围东都。同年,隋炀帝的表哥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再加上其他几股军阀势力,隋朝中央在北方反而居于劣势,见此情形,隋炀帝也无心返回北方,干脆就留在了江都。
李渊起兵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河东,此时河东还是归隋朝管的,当地官吏不敢怠慢,立刻派人去搜捕李渊寓居在河东的亲属,结果只抓到一个李智云。
李智云是刘渊第五子,时年14岁,跟大哥李建成一起寓居河东,李渊起兵之前,曾给李建成传消息,让他们赶紧开溜。李建成得到消息,一刻也不敢多待,扔下李智云自己跑了。
李智云被抓后,一路送往京师长安,此时长安由隋炀帝的孙子代王杨侑留守,左翊卫将军阴世师、京兆尹内史兼刑部尚书卫玄、京兆郡丞骨仪等人辅佐,因杨侑年幼(才12岁),主要事务还是这些辅佐的官员去办。
这些人能够被授予如此重任,说明隋炀帝对他们的忠诚度都是认可的,其中又以阴世师为代表,所以当押送李智云的囚车抵达长安时,阴世师果断下令处死了他,随后又派人挖了李渊祖坟。
渊之起兵也,留守官发其坟墓,毁其五庙。——《资治通鉴》
隋朝大势已去,李渊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杀到长安城下,他本来还想跟城内官员议和,和平占领长安。可阴世师做事这么彻底,那是一开始就没有和谈的打算,直接下令作好防御部署,死守长安城。
当然,城最后破了,李渊一朝得势,自然有仇报仇,把阴世师、骨仪等抵抗者的全家都抓了起来,只有卫玄最精,在李渊到达之前就以生病为由辞职回家了,没参与抵抗,也没受到清算。
虽然儿子被杀、祖坟被挖,但李渊的操作还是很符合那个时代的规矩的,没有开创什么扩大诛连的刑罚。经过“审判”后,阴、骨两家所有成年男性全部处死,女眷贬为奴隶,未成年男性免死,阴世师幼子阴弘智因年龄小而免于一死,骨仪则全族皆灭。
阴世师有一个女儿被李渊赐给了李世民,后来成为李世民的四妃之一,生有李世民第五子齐王李佑。贞观年间李佑造反失败,自己身死不说,母亲阴妃也从妃位降级为嫔。
李渊(566~635),盛唐创立者唐代第一任皇帝;李世民(599~649),李渊的第二个儿子,贞观之治的缔造者,唐代第二任皇帝。父子两人,却交织着许多的爱恨。也产生了许多的历史谜团。
由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弑兄杀帝,逼父退位,几乎将封建社会的最大罪(谋反、不孝等)犯了个遍,这些都是该诛九族的大罪。为了粉饰自己夺取地位的合法性,李世民刻意的篡改历史,贬低父兄,拔高自己,从而产生了许多的历史谜团。因此,需要澄清其中的若干事实。
太原起兵前的历史
李渊,爷爷李虎是西魏柱国大将军,死后追封唐国公,谥曰襄;父亲李昺袭封唐公,隋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卒,谥曰仁;值得一提的是他娶的妻子是独孤信的女儿,隋文帝杨坚的妻子独孤伽罗的妹妹,所以李渊是杨坚的姨父,他与隋炀帝杨广是表兄弟,年长杨广三岁,也算的上隋朝的国戚乐。
在李渊七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他袭封唐国公的爵位。虽说幼年丧父,但在母亲的教导以及自己的努力下,李渊茁壮的成长着。581年,杨坚建立隋朝,李渊也于此年左右出仕,任正六品的千牛备身。开皇(581~600)、仁寿(601~604)年间,他历转谯、陇等州刺史。并靠精湛的射箭技术娶的周武帝的外甥女窦氏;生子李建成(590),女平阳昭公主,子李世民和李玄霸(599),子李元吉(601)。由于此时名臣勋将太多健在,李渊一直处于中层干部的行列。
《唐书》记曰窦氏闻隋高祖受禅,自投床下,曰:“恨我非男子,不能救舅家祸。”毅遽掩其口,曰:“毋妄言,赤吾族!”这段技术应该是后世史学家的编造。杨坚代周时,皇帝是昏庸的周宣帝,他刑政苛酷,群心崩骇。而杨坚当政则是大崇惠政,法令清简,躬履节俭,天下悦之。关陇士族对杨坚代周是举手赞成的,那里还会嫉恨呢?这段记述不过是为了溢美窦氏的机敏罢了。不过窦氏确实是位了不起的母亲。想想她生的四子一女,除李玄霸早夭外,其他的在历史上都是响当当的人物。而李渊其他的子女与窦氏子女相比,则逊色不少。看来窦氏的教育子女相当成功,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她的睿智。
到了隋炀帝上台,大业年间(605~617),情况开始改变。随着名臣勋将或物故,或罪杀,开始为李渊的升官铺平道路。虽说杨广对他颇有忌讳,但李渊善于掩饰,也消除了杨广的不少戒心,结果还是不断的升他的官职。先是岐州刺史、荥阳楼烦二郡太守,接着又召他为殿内少监(正四品)、卫尉少卿(正四品)。615年,拜官山西河东慰抚大使,期间灭农民军,败突厥。617年,任太原留守。
通过李渊在隋代的仕官可以看出,他还是相当有军事才能的,尤其娴熟于骑兵作战。即使与突厥相战,也是丝毫不逊色的。另外,从他与宇文士及的交往来看,早在隋炀帝第一次东征高丽时,他就开始谋划反隋的事业了。然而,他一直隐忍到大业十三年方才起事,其隐忍若此,而事机把握之准,可以表明他是一个多么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对时局的把握是多么的精准。
李世民生于598年12月,由于隋代有规定,官吏外任,只能带十六岁之下的子女,因此,李世民长期跟随李渊,不像四弟,由大哥李建成带着住在长安,这也造成了李世民与李建成的隔阂。史书记载这段时期,李世民的主要活动有两项。614年,从云定兴军;太原起兵前,结交各地豪杰。
第一件事,史书上记载云定兴采纳李世民的疑兵之计而逼退突厥大军。这段历史应该是后来史学家编造用以美化李世民的,想他十六岁从军,在军中有什么分量见到主帅而献策并被主帅所采纳呢?估计,他也就是参加了云定兴的勤王大军,获得了一次实战的机会,仅此而已。
第二件事,史书上说他结交豪杰是自己的主意。细细推敲,这也站不住脚。想他一个十八岁的少年,有什么资格让豪杰对之倾心呢?估计还是太原留守二公子的招牌起了作用。联想到长安的李建成也是四处结交豪杰,就可以知道,这一切都是出于李渊的授意。
总之,太原起兵前的李世民,更多的还是在父亲的庇佑与指导下进行活动。没有表现出自己的独特能力。
太原起兵
由于李世民篡改历史,在唐朝灭亡之后,五代与宋编纂的《新旧唐书》步调一致地将太原起兵的最大功臣封给了李世民。说李世民早有大志,结交各方英雄,甚至李渊的起兵也是受李世民的胁迫才不得不为的。历史的真相是什么呢?
幸好有温大雅所注的《大唐创业起居注》可以为我们提供别样的历史,本书主要记述李渊和百官的对话内容,时间从李渊起兵开始,一直到他登基,大概一年左右的时间,在这本小册子中,有很多描述和《新、旧唐书》矛盾,李渊和太子李建成的形象高大了许多。那么他的可信性如何呢?
温大雅,字彦弘,唐初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出生士族子弟,与弟弟温大有(贞观前期重臣温彦博)和温大临并称“三温”。李渊太原起兵时,引大雅为大将军府记室参军,专门掌管义军的文书起草等机要工作,为期一年多。《创业起居注》就创作于此时。武德后期,温大雅追随和支持李世民。世民亦视大雅为心腹,让他出镇战略要地洛阳以为外援。“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临帝位,大雅回朝擢升礼部尚书,受爵黎国公。于629年病逝。这一时期李世民估计还没有时间考虑如何做伪史的问题。加之,温大雅与李世民友善,也不存在在《创业起居注》中贬低李世民功劳的动作。因此,太原起兵的史实估计还是他较为可信。
通过《创业起居注》,我们可以了解到,李渊才是太原起兵的主要谋划者。而李世民不过是在父亲的授意下进行反隋大业的棋子罢了。
这段时期,李世民在太原笼络了他的部分文臣武将,文有:刘文静,温大雅、温大有,唐俭;武有长孙顺德,刘弘基、段志玄,侯君集。
进军长安
从617年七月壬子到十月十一日,短短七十八天,就由太原出发西进攻入关中,攻克隋朝首都长安。
对于这段历史,新旧唐书记载重大而又关键的战役都是由李世民的果敢而成就的,如道阻宋老生,李渊欲回兵太原和激将法战胜宋老生,都是由于李世民一人的努力而成就的。而创业起居注则记载李渊早在与宋老生遭遇前就预料到宋老生和屈突通必被打败,这样的必胜之局,李渊会退兵吗?而战胜宋老生的激将之法,也是李渊策划的。至于道阻屈突,西渡黄河,也是李渊的策略。
诚然,创业起居注有溢美李渊的地方;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如前所叙,创业起居注创作的时期,是温彦博投奔李世民的时期,它的创作必定没有抹杀李世民在进军长安过程中的功劳。
在进军长安过程中,还发生了“李密傲慢盟书示李渊,李渊卑辞诓李密”的事件。李密听说李渊起兵反隋,写盟书给李渊,要与他结盟。言辞十分傲慢,以盟主自居。而李渊呢?他顺着李密傲慢的口气,卑辞接纳李密,以使其不向关中进发,而与洛阳王世充作战,牵制王世充的兵力。结果,李密收到盟书后,得意忘形,一心与王世充作战,结果使李渊轻松进入关中这个天时地利人和皆好的宝地。通过这个事件,我们可以看到李渊是一个多么老谋深算的政治家,他具有多么远大的战略观与对时局的精准把握。与之相比,李密简直就是一个小丑。
李世民在这一段过程中的表现只是中规中矩,毕竟,他是在父亲的统帅下进行的战斗,没有单独的行动。也看不出他的军事才能。值得一提的是这段时期的任人。房玄龄就是在这段时期内投奔到他的麾下的。为什么房玄龄投奔李世民而非李渊,还是挺耐人寻味的。考虑到后来归附到他麾下的济济人才,与投奔李建成、李元吉的人才数量,李世民的用人可以说是很厉害的,虽说与李渊没有什么可比性,毕竟不是一个年龄层次的人,对人才的看法不同。但至少是比李建成和李元吉高明几筹的。
这段时期李世民笼络的文臣有:房玄龄(他是李世民的最大收获,通过他,李世民又获得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杜如晦;武将有屈突通,丘行恭、殷开山。
统一战争
这个过程,是李世民开始独立行动,并最终成长为一个军事家与政治家的过程。由于离开李渊单独作战,新旧唐书对这段时期的李渊贬低减少,弱化了他对统一战争的大局把握;只是部分溢美了李世民的军事才能,讳败绩而扬功名。
先说李渊:这段时期,工作的重心是翦灭各路势力。李渊的做法很老到。首先,消灭处于威胁关中平原的势力,陇西薛举与李轨,河东刘武周。其次,战略分为两个方向:向东与向西向南。东向,由李世民负责,负责扫平淮北的势力,王世充与窦建德;向西向南,由李孝恭、李靖负责,负责扫平淮南的势力,主要是萧铣、杜伏威辅公跖还有岭南地方势力。
通过上面的策略可以看到,李渊对战局的总体把握是相当的有条不紊的。由于所得良人,面对强悍而又众多的各地势力,仅仅四年时间就一举荡平,可见李渊策略的正确得法。
下面研究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的作为,贯穿这个时间段,李世民的角色唐北方战线的主帅。这半是由李世民的身份决定,半是由李世民的能力所决定。纵观统一战争中的南北统帅,南李孝恭,北李世民,都是李唐宗室子弟,反映了李渊用人的宗旨,非皇族不用。另外的一半,则是由李世民自己争取的。建唐初期,李建成立为太子,常驻京城;李元吉为太原道行军元帅,镇守龙兴之地-太原;此时唯一的人选只能是李世民。后来,刘武周进寇太原,李元吉吓破苦胆,弃城逃跑,李世民也还是成为了唯一的人选。因此,贯彻始终,李世民一直是北方的统帅。唯一例外是武德五年,以李建成为统帅讨伐刘黑闼。这只不过是太子集团与秦王府集团争夺嫡子的军事行为罢了。已经无碍统一大局了。
武德元年七月,薛举进寇泾州,李世民为统帅率八总管迎敌,这是李世民第一次脱离父亲的领导,单独行动,结果是不利而旋(《新唐书》记载),不过是隐讳说法罢了,就是大败。其他史书记载是李世民制定了正确的战略,由于患病,将指挥权交给了长史刘文静,司马殷开山。结果这两个人违背了李世民的战略,擅自出兵,以至大败。这段历史,网上同仁早已考究多时,这不过是为李世民隐恶的做法罢了。想李世民作为统帅,而刘文静、殷开山又是他的亲信,何来擅自出兵的原因。不过是他们两个人为李世民战败背黑锅罢了。
毕竟是第一次单独行动,我们也不能要求过高,毕竟他也是自学成才的军事家,不是像李靖那样,未成将军之前已经有了很多的军事学习与人生体悟。年轻气盛,受不了气,贸然出击,致有此败,也是人之常情。但难能可贵的是,李世民吸收了这次的教训,在随后的战斗中,沉的住气,忍的下心,终于取得了节节胜利。
一连串的胜利记录摆在面前:武德元年十一月乙酉,败薛仁杲执之;武德三年四月壬戌,败刘武周,逐之之突厥;武德五年五月壬戌,败窦建德,擒之;五月戊辰,围逼王世充投降。至此,北方的大的势力基本扫平。这些胜利成就了李世民的赫赫武功,使他赢得了天策上将这样的超品官衔,也助长了他夺嫡的勃勃野心。
在这段时期,他还笼络了一大批文臣武将,文臣有:杜如晦,戴胄,薛收,褚亮等,凑成了十八学士(分别是:王府属杜如晦、记室房玄龄、虞世南、文学褚亮、姚思廉、主簿李玄道、参军蔡允恭、薛元敬、颜相时、咨议典签苏勖、天策府从事中郎于志宇、军咨祭酒苏世长、记室薛收、仓曹李守素、国子助教陆德明、孔颖达、信都盖文达、宋州总管府户曹许敬宗)。武将有:屈突通、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张公谨、张亮、刘师立等。强大的秦王府集团形成。
而李建成在干什么?顶着太子的头衔,占据着京城这个“八方豪杰会长安”的福地,硬是没有拉来几个文臣武将,只有寥寥几个,文臣王珪,正人君子一个,不会像杜如晦那样的阴谋;韦挺,李建成的发小;欧阳询,只是一个书法家,没什么智慧;武将中有薛万均,薛万彻两兄弟,蛮夫而已,同于秦、程、尉迟之徒,而勇力不若。其他的都是李渊指派给他的,对他也不是死心塌地。可见李建成的用人法则就是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在政治斗争这个卑劣的游戏中,正人君子是吃不开的,所以,他注定是一个失败者。
夺嫡之争
从武德六年六月平王世充凯旋回京城到九年六月初四“玄武门之变”,短短三年时间。是手足相残的夺嫡血腥过程。这段历程中,李渊、李建成、李世民父子兄弟间有什么故事呢?
李渊:这段时期天下趋于统一,虽然不时有反叛、变乱发生,但基本无伤大局了。所以,这段时期重要的还是恢复天下。虽然史书上对李渊此时的政治、经济恢复措施不加记载。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别的典籍中略窥一二。
军事方面:调集精锐部队北方、西方驻防,防御突厥、吐谷浑。具体安排是:李神通、刘弘基于幽州防御突厥;贞观八年,李靖、张公谨统江淮兵至代州抵御突厥;贞观八年,徐世勣为并州都督防御突厥;柴绍、马三宝于西部防御吐谷浑、党项。然而,陕北一线却没有得力之人防御,终于武酿成了德九年八月的“渭水之盟”。观李渊之军事用人,多采纳不参与李建成与李世民夺嫡之争的武将。想来,如果秦王府一班良将为朝廷所用,而不为李世民政治野心陪绑,又怎么会有渭水之盟呢?究此,李世民之罪大矣!!!
法律方面:武德七年四月颁布了《武德令》,规定了举凡服饰、官职、刑法等方面。他的指导思想是“务在宽简,取便于时”。所谓“宽”,是宽大,所谓“简”是简约。宽大主要是指立法内容的基本点是轻刑,尽可能使人不致陷于犯罪,或犯罪后得到较轻处理。反对严刑峻法,草菅人命,轻罪重刑,或者动辄得罪,以致人们无所适从。简约主要是指立法形式简明,尽可能使百姓了解法律的内容,也使司法官便于掌握,反对法条烦琐、杂乱、前后重叠、彼此矛盾。他对隋炀帝的酷刑严法进行了拨乱反正。后来形成的《贞观律》,不过是在此基础上的完善与修正罢了!
思想文化方面:确立了儒道法三教并行的宗旨,大力弘扬儒学。并于武德七年亲自驾临国子学,作出了弘扬儒学的姿态。
政治方面,确立了尚书、中书与门下三省并重的施政方针,明确了各种品秩的官职制度。汉代的政治制度在他的手上基本雏形。李世民的做法不过是继承与完善罢了。
至于立嫡方面,他则是一直坚持李建成为嫡。不过由于前期对李世民的纵容,养成了强大的秦王府集团,造成了尾大不掉之事,最终酿成了秦王府集团狗急跳墙,悍然发动了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的“玄武门之变”,逼宫换嫡。目睹二子十孙被杀,李渊心灰意冷,终于于此后不久的九月退位。
纵观此段时期李渊的种种措施,可见李渊确实是一位不凡的君主。他一改隋炀帝时期的种种暴政,拨乱反正,建立了符合大唐政权的系列政策。虽然,他在立嫡问题上存在优柔寡断的缺点,但这正反映了他是一位热爱子女的性情父亲。我们对他又怎么可以求全责备呢?李世民在这点上犯的错误不也一样吗?
李建成这段时期的主要作为就是率兵讨伐刘黑闼,由于刘黑闼曾败于李世民之手,加之勾结匈奴,丧失民心,故而被其轻松击败。这段征战史不过是李建成受李世民军功的威胁下的一个作为,想借此来增长自己的军功,平衡与李世民的差距。并由此来拉拢秦王府的猛将。可惜,他的手段没有李世民高明,一个也没有拉来。剩下的日子里,就是他与秦王府集团的互相算计了,终于,他还是不敌李世民的手段,在实力占优的情况下身死后诛。
李世民呢?在合法夺嫡失败的情况下,孤注一掷,悍然发动了兵力并不占优的玄武门之变。在收买了太子府的几个重要人物之后,他竟然一举成功,夺得皇太子之位,并最终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正是由于李建成与李世民的内耗,搞得朝堂之内乌烟瘴气。结果,外部防务的空虚导致了突厥的入侵。这可以说是他们两人造成的恶果。
纵观太原起兵到李世民等基的十年时间中,我们一一分析,可以看到:李渊作为一个开国君主,他的作为并非后世史书般不堪,虽然无法比得上刘邦白手起家,但至少可以媲美于刘秀。李世民也确实如后世史学家研究的那般,虽然在“贞观之治”中有着治世的美名,但怎么也抹杀不了杀兄逼父的恶行。虽然达到了外王的境界,却是无法达到内圣的美誉了。
诛杀九族是指犯罪者这一族,还有嫁出去的姑母和她生的孩子、姐姐妹妹生的孩子还有她们的孙子,还有母亲那一边的祖父祖母的家人及其孩子,妻子的父亲的直系亲属和母亲一家的直系亲属。只要是有一点血缘关系的,全都跑不掉,统统会被处决,所以古时候诛九族也只是极少数才会判的,毕竟涉及的人实在是太广,对于一些犯了谋反等大罪的确实要斩草除根才行,不小心放过的那一个,那真的是血海深仇,日后绝对是很危险的存在。方孝孺出生于1357年,他从小就是别人家孩子的存在,热爱学习,勤奋刻苦,最重要的是天生聪慧,长大后便被宋濂收为徒弟,后又被人推荐给朱元璋,朱元璋见到他后,觉得此人很可靠印象十分好,便想要把方孝孺留在太子身边,辅佐太子可以辅佐到老,方孝孺被人陷害,朱元璋也没有定他的罪,还是选择相信并且把他放了出去。太子因病去世,朱元璋遭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但好在还有朱允炆太子的血脉,所以朱元璋把对太子的期望全都放在了朱允炆的身上,还让朱允炆当上太子,但这惹得朱元璋的其他儿子们,十分不满心中愤恨。如果朱标还活着那他必然是皇上,其他的弟弟们理应为他镇守山河,但哥哥去世了,侄子反而坐到了他们脑袋上,就算无法接受,也只能忍着。等到朱元璋逝世后,方孝孺也成为了朱允炆的心腹大员,听从这些心腹的办法,对叔叔们展开了一系列的镇压,这使得燕王朱棣被夹在中间很是为难,最终选择了起兵谋反。朱棣成功坐上皇位,想要拉拢方孝孺,朱元璋确实没看错,此人宁死不屈,在大殿上直指燕王篡位,来路不正。朱棣大怒,直接下令诛杀方孝孺十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35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