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王朗和华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华歆、王朗是三国历史上很有意思的人物。他们官都做的很大,但仔细想想,却没什么功劳。两人早年都是小霸王孙策的手下败将,华歆丢了豫章郡(投降),王朗丢了会稽郡(战败),所幸被曹操以朝廷的名义征召,回到许昌任职。
两人在曹魏发展的风生水起。华歆做到魏王国相国、曹魏的司徒、太尉,甚至连曹丕代汉的禅让仪式都是华歆主持的。王朗做到魏王国御史大夫、曹魏的司空、司徒。
他们在曹魏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功劳,和钟繇、贾诩、董昭完全不能比,为什么却官运亨通?
《三国演义》中,王朗被诸葛亮骂得气死
身份——愿意合作的前东汉高官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始终没有甩掉东汉朝廷这面旗帜,像王朗、华歆这样的东汉高官愿意和曹操合作,自然是曹操求之不得的。
华歆、王朗在接受曹操(朝廷)之前,已经是两千石的太守官职,这在曹魏阵营中并不多见。钟繇、荀攸加盟曹魏时,都不过是六百石的黄门侍郎;董昭加盟曹魏时的身份,也只是秩比二千石的骑都尉,比太守低一级。
比华歆、王朗职务更高的杨彪,曾任东汉的三公,却不愿意和曹魏合作,长期称病辞官。这种情况下,华歆、王朗对于曹魏就更重要了。
华歆主持了曹丕代汉的禅让仪式
寿命——活的够长,熬成元老
王朗在正史中,不是被诸葛亮气死的,而是在228年自然死亡。华歆更是直到232年才去世。曹魏第三位皇帝曹睿是226年登基,所以华歆、王朗都是服侍曹魏三代的老臣,资历足够当元老。
这时候,像郭嘉(207年)、荀攸(214年)、程昱(220年)、郗虑(220年)这样的曹魏主力文臣谋士,都已谢世。
当然,华歆、王朗的职务高,主要还是虚职。曹丕、曹睿时代,实权主要还是在曹真、曹休、司马懿、陈群这些人手上。
贾诩名声不佳,被任命为曹魏太尉,被孙权讪笑
形象——正面人物,品德高洁
当然,花瓶也不是随便选的,至少要形象正面、口碑好,符合曹魏“主流价值观”。
在正史中,华歆、王朗的品德都很高洁,和他们在《世说新语》(管宁割席)、《三国演义》中的形象大相径庭。
华歆素来清贫,有点赏赐就分给贫苦的亲戚朋友,“家无担石之储”(家里连一石粮食的储备都没有)。连曹丕都知道华歆日子过得紧,专门赏赐了御衣,并为华歆的家人做衣服。
王朗即使在被孙策击败、最困难(“朝不谋夕”)的时候,依然体恤亲朋故旧,把有限的东西分给大家,施行仁义。
三国时代任命朝廷重臣,还是很讲究官员品德和形象的。曹丕任命贾诩为太尉时,就受到了孙权的讪笑,因为贾诩有过鼓动西凉叛军攻陷长安的“不良记录”,还曾劝谏主公张绣投降曹操,自己却谋得高位。
总而言之,华歆、王朗算是东汉旧臣中的幸运儿,前朝今朝都混的相当不错,同时也没有落得太不堪的骂名。这两个“人精”的处事哲学,倒也值得后人仔细参悟。
1. 王朗与华歆文言文翻译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个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大意
华歆、王朗俱乘船逃难。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很为难。王朗说:“(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后来作乱的贼兵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华歆说:“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于是还像当初一样救助这个人。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人物
华歆,字:子鱼。生卒:157— 231(75岁)终属:魏朝 。三国魏平原高唐(今山东省禹城西南)人。
王朗,三国魏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人。
部分字词注释
歆辄难之:华歆当即对此事感到困难。辄:当即。
幸:幸而,恰巧。
尚:还。
可:肯,愿意。
贼:这里指作乱的人。
舍:扔掉,抛弃。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起先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因为考虑了这种情况。所以,。。的原因。
纳:接纳,接受。
托:请托,请求。
宁:难道。
邪:相当于“吗”,表示疑问。
拯:救助。
人物解析:
王朗表面上大方,实际上是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情况下送人情。一旦与自己的利益发生矛盾,他就露出了极端自私、背信弃义的真面孔。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华歆则一诺千金,不轻易承诺,一旦承诺就一定要遵守,而且他考虑而问题十分周到。我们应该向华歆学习,守信用、讲道义.不有失君子风度,有基于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像王朗那样的德行,是应该被人们所鄙弃的。
做人的道理
《乘船》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任,答应别人的请求就要负责到底,不能失信于人。
2. 《华歆王朗》文言文翻译题 难:认为……困难。意动。这里有“表示困难”的意思。
以:同“已”,已经。
王欲舍所携人:王朗想甩掉那个搭船人。
既以纳其自托,宁可怠相弃邪:既然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迫就抛弃他呢?
赞同华歆。王朗表面上大方,实际上是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情况下送人情。一旦与自己的利益发生矛盾,他就露出了极端自私、背信弃义的真面孔。而华歆则一诺千金,不轻易承诺,一旦承诺就一定要遵守。我们应该向华歆学习,守信用、讲道义,像王朗那样的德行,是应该被人们所鄙弃的。
3. 《华歆王朗》的译文 最佳答案华歆和王朗一道乘船避难,有个逃难的人想跟他们的船,华歆推托不想让那人上船.王朗说:“好在我们的船还很空,捎上他也没什么不好”.后来贼兵追上来,王朗怕受连累,打算扔下捎带的这个人.华歆说:“本来我之所以担心,就是怕遇上这种情况.但现在既然带上他了,又怎么能在危急关头扔下他不管呢?”于是仍然把那人留在船上.世人都以这件事来评判华歆、王朗德行的高下.王朗乐于做好事,在不危及自身的情况下,能够与人方便时尽量与人方便;但是到了有风险的时候,他就只顾自身而不管别人了.而华歆不愿随随便便地帮助别人,他在助人之前,首先考虑的是可能招致的麻烦;但一旦助人,便会不辞危难担当到底.世人都认为两者的德行高下立判:华歆要比王朗更高尚、更值得钦佩,但我却建议大家多学学王朗.试想,如果我们在能够帮助别人时都不肯轻易助人,举手之劳也要瞻前顾后,那又如何谈得上不辞危难助人到底呢?若提倡大家都勉为其难去学华歆,有多少人可以做到那样的境界?其结果可能是大家都找到借口,见善小而不为,虑后患而袖手,什么好事都不去做了.不要求大家好事都做到仁至义尽,只求大家从简单的好事做起.做了总比没做好——这也是王朗的可贵之处.。
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小题1:A 小题2:(1)一起,一同。
(2)舍弃小题3:(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小题4:王朗在认为对自己无害时,能助人时则助人,一旦事情有变,危及自身利益时,只考虑自己;华歆处事谨慎,做事有始有终,信守承诺。当今社会,有些人将仁义道德挂在嘴边,但往往因受不了利益的诱惑,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而有些人,平日虽默默无闻,但能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这才是我们应该效仿与学习的对象。
(大意对即可)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
本题中考查的主要是一词多义。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幸尚宽,有何不可”时,要注意把“幸”(幸好,好在)、“尚”(尚且)、“何”(什么)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小题4:试题分析:这篇短文的大概意思是:华歆、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他们的船,华歆马上对这一要求表示为难。
王朗说:“好在船还宽,为什么不行呢?”后来强盗追来了,王朗就想甩掉那个搭船人。华歆说:“我当初犹豫,就是为的这一点呀。
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迫就抛弃他呢!”便仍旧带着并帮助他。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和王朗的优劣。
由此看来,王朗和华歆各有其缺点,又各有其优点。点评:做人物形象分析类题目时,要结合人物具体的言行来分析其精神品质。
平时在阅读文章时,要善于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例如文中的王朗,一开始就愿意伸手去帮助别人一把,可是在遇到危险的情况时,却只顾自己的个人安危和利益。
而华歆坚持帮人帮到底。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全文解释:华歆和王朗二人一同乘船避难,路上有一人像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不同意,但是王朗却说:“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遇到强盗,王朗这时想把那人丢下不管了。
华歆说:“我刚开始之所以不同意,真是因为考虑到了这一点,既然我们当初已经允许他上了我们的船,我们就不能把他抛下不管。”于是仍想当初那样关照这个人,而世人则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一、原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以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二、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否则还不如不答应别人。王朗救人看似是重情重义,可一遇到紧要关头,便想着弃之不顾;华歆当时没有答应并不是无情无义,而是考虑事情想得周全。
信守承诺是做人做事的基础,如果自己能力有限就谦虚一点,谨慎一点,少说大话。许诺别人的事就应该尽心尽力去做,一个只会说不会做的人怎么在社会上立足?
王朗表面上大方,实际上是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情况下送人情。一旦与自己的利益发生矛盾,他就露出了极端自私、背信弃义的真面孔。 扩展资料 华歆与王朗说明的道理
华歆与王朗是一对好朋友,两个人都很有学识,德行也受到大家的称赞,分不出谁好一些,谁差一点。
有一年,洪水泛滥,淹没了许多村庄和大片的良田,百姓叫苦连天。华歆和王朗的家乡也遭了灾,房子都被大水冲走了,盗贼也趁火打劫,四下作案,很不太平。无奈,华歆和王朗只得和别的几个邻居一起坐了船去逃难。
船上的人都到齐了,物品也装妥了,马上就要解缆离岸出发。这时候,远处忽然奔过来一个人,他背着包袱跑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这个人也顾不得擦汗,一边朝这边挥手一边扯开嗓子大叫道:“先别开船,等等我,等等我呀!”
这人好不容易跑到船跟前,上气不接下气地说:“船都被人叫完了,没有人肯收留我,我远远看到这边还有一条……船,就跑过来……求求你们……带上我……一起走吧……”
华歆听了,皱起眉头想了想,对这个人说:“对不起得很,我们的船也已经满了,你还是再去另想办法吧。”
王朗却很大方,责备华歆说:“华歆兄,你怎么这样小气,船上还很宽裕嘛,见死不救可不是君子所为,带上人家吧。”
华歆见王朗这样说,就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略微沉思片刻,答应了那人的请求。
华歆、王朗他们的船平安地走了没几天,就碰上了盗贼。盗贼们划船追过来,眼看越追越近了,船上的人们都惊慌不已,不知该怎么办好,拼命地催促船家快些、再快些。
王朗也害怕得不行,他找华歆商量说:“现在我们遇上盗贼,情况紧急,船上人多了没有办法跑得更快。不如我们叫后上船的那个人下去吧,也好减轻些船的`重量。”
华歆听了,严肃地回答道:“开始的时候,我考虑良久,犹豫再三,就是怕人多了行船不便,弄不好会误事,所以才拒绝人家。可是现在既然已经答应了人家,怎么能够又出尔反尔,因为情况紧急就把人家甩掉呢?”
王朗听了这番话,面红耳赤,羞愧得说不出话来。在华歆的坚持下,他们还是像当初一样,携带着那个后上船的人,始终没有抛弃他。而他们的船也终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摆脱了盗贼,安全地到达了目的地。
王朗表面上大方,实际上是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情况下送人情。一旦与自己的利益发生矛盾,他就露出了极端自私、背信弃义的真面孔。而华歆则一诺千金,不轻易承诺,一旦承诺就一定要遵守。我们应该向华歆学习,守信用、讲道义,像王朗那样的德行,是应该被人们所鄙弃的。
华歆与王朗评价
王朗一开始没有仔细考虑情况,满口答应,表面上大方,实际上是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情况下送人情。一旦与自己的利益发生矛盾,他就露出了自私、背信弃义的真面孔。
而华歆深谋远虑,宁愿一开始得罪别人,也不不轻易承诺。但是一旦许诺,就一诺千金,就算是冒着生命危险也一定要遵守。可见华歆品行远远高于王朗了。
作者:许云辉 (华歆) 东汉末年,三个志同道合的少年,为了拓展视野和扩大知名度,联合组成游学小队,从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出发,外出闯荡。这支小队很快声名鹊起,被时人赞美为「 ”一龙”。龙头,便是被曹丕尊称为「 ”一代之伟人”的华歆。 一、名闻遐迩 华歆的家乡高唐,是古代齐国的著名都市,风俗奢靡,崇尚虚荣,官吏们惟恐路人不认识自己,上下班时喜欢抛头露面或招摇过市,华歆被官府聘用后,却非常低调,尽量隐瞒公职人员身份。与好友谈论事情或议论别人时,他总是公正客观,从不诋毁伤害别人,在朋友圈中人气极高。 同事陶丘洪也很有才,但出于嫉妒心理,总宣称自己明智和见识远超华歆。正巧,冀州刺史王芬因为不满汉灵帝的残酷统治,「 ”与豪杰谋废灵帝”,派密使邀请华歆和陶丘洪到冀州商议大事。 陶丘洪满心欢喜准备上路,华歆不计前嫌阻止他:「 ”废立皇帝是天下大事,再圣明的臣子都会感到为难!王芬性格疏忽且缺乏勇气,一时冲动想换皇帝,必定一事无成。你此去必然株连九族,千万别去!”陶丘洪听从劝阻,「 ”后芬果败,洪乃服。” (汉献帝) 此后,华歆因表现优异,被官府举孝廉,正式走上仕途。他在担任汉灵帝侍卫官期间,目睹汉灵帝和朝政的腐败,大失所望,以生病为由辞官。不久,他又被召回朝廷。董卓将汉献帝挟持到长安时,华歆机智地请求外任县长,再次称病离职,连夜和几个朋友逃离董卓的魔爪。 逃命途中,有个老人苦苦哀求加入他们的逃难队伍。华歆断然拒绝,在大家劝说下,勉强带上老人。半路上,老人不慎掉入深井,很难施救。情况紧急,大家都想放弃救援。华歆挺身而出:「 ”先前我不想接收他,就是怕连累他。现在既然已经带上他,抛弃他就太不仁义了!”老人被救出后,大家都称赞华歆是大仁大义之人,华歆也从此更加「 ”以高行显名。” 《世说新语》还记录了一个相似的故事: 华歆余王朗一起乘扁舟避难,船离岸前,有个人苦苦哀求搭乘。华歆有心救人,但考虑到载重量,担心遇到风浪扁舟倾覆,左右为难。王朗不满华歆的迟疑,认为小船还可搭人,于是此人拉上小船。小船因为超重而无法离岸,追兵却气势汹汹追到河边。 王朗见情势紧急,想将乘客推下水以减轻重量。 华歆阻止王朗:「 ”您刚才既然已经答应他上船,岂能在此生死关头抛弃他!”于是,众人一起努力,终于脱险。世人闻知,「 ”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王朗) 华歆逃到河南,劝说袁术出兵讨伐董卓未果后,继续东行到徐州,被汉献帝委任为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华歆考虑到战乱频仍,百姓生计艰难,于是简政放权,不烦扰百姓,治理得「 ”吏民感而爱之”,清官美名不胫而走。以至扬州刺史病逝后,扬州官民集体推举华歆继任扬州刺史,同时派代表团到豫章驻扎了几个月,强烈要求他赴任。 华歆婉言拒绝,费了好大劲才把代表团打发走。 这时,孙策在江东悄然崛起,占据扬州后,兵锋直指豫章。 华歆深知孙策用兵如神,为豫章百姓计,决定不做抵抗,整理衣冠欢迎孙策。 孙策进城后,与华歆促膝谈心,敬若神明,于是「 ”遂亲执子弟之礼,礼为上宾。”当时,孙权手下有不少为躲避战乱从中原逃到江南的贤士,听说华歆「 ”年德名望,远近所归”,都很不服气。见到孙策对他如此谦恭,才「 ”皆长叹息而心自服也。” 孙策主持召开大会时,都先恭敬地请华歆说话,其他人「 ”莫敢先发言”,等到华歆说完更衣离座后,才开始喧哗议论。华歆天生好酒量,喝完一公斤酒,依然神志清醒,言行得体,衣冠整齐,在江南有「 ”华独坐”的美誉。 (孙策) 二、归附曹魏 正在官渡与袁绍鏖战的曹操闻听华歆的美名,上表请求汉献帝征召华歆到许昌任职。 此时,孙策已死,孙权继位,舍不得放走华歆。华歆思虑再三,决定离开孙权到朝廷发展,于是巧妙说服孙权:「 ”您凭借遵奉皇上旨意,才能与曹公结下情谊。但是,这份情谊还不够稳固。如果您让我去朝廷为您效力,岂不是更好吗?您强留我,就是养个废物,还得罪朝廷和曹公,我替您觉得不值!”孙权觉得有理,答应放行。 华歆动身前,亲朋好友和同事一千多人前来送行,并送上「 ”数百金”的红包。华歆照单全收,暗中却在所有红包上记下主人。临别时,华歆把红包拿出来对大家说:「 ”感谢大家的馈赠!我这次孤身单车北上中原,本没有丝毫危险。但怀着暗藏璧玉,就有被暗杀的危险。恳请亲朋好友们帮我想个万全之策!” 大家理解他的意思,各自收回了红包「 ”而服其德。” 华歆仕途顺利,一路直升至副丞相高位。曹操建魏国后,华歆改任魏国副宰相。曹操去世后,曹丕继承王位,提拔他为宰相并封安乐乡侯。 曹丕代汉称帝时,华歆登坛主持受禅仪式,向曹丕献上皇帝玺绶,亲手终结了汉王朝的残生。 然而,素来「 ”性周密,举动谨慎”的华歆在主持受禅过程中,表情阴沉动作僵硬。曹丕很是不爽,于是在给高官封赏爵位时,故意遗漏华歆。后来,有人向曹丕解释:「 ”华歆绝不是对您有意见。他原是汉朝旧臣,您登上皇位,他心底与大家同样喜悦。只是他认为如果不加克制,像所有人那样得意忘形,会引起您的憎恶!”曹丕这才龙颜大喜,重新重用华歆。 (曹丕与汉献帝) 三、存身有道 华歆官高位显,所有赏赐加起来「 ”诸公莫及”。但华歆深谙存身之道,他一方面「 ”淡于财欲”,始终过着「 ”素清贫”的日子,「 ”终不殖产业”;一方面仗义疏财,扶危济困,把口粮和赏赐都赈济了亲朋故旧,家中没有足够的储粮。 朝廷经常把罚没为奴的青年女子赏赐给朝臣,朝臣们都心安理得享用,唯独华歆让她们恢复自由去嫁人。 曹丕叹息不已,特意号召朝臣们向他学习:「 ”华老是国家难得的宝贵财富,现在朝臣们都享受美味珍馐,唯独他粗茶淡饭而且毫不计较。”曹丕把自己的衣服赏赐给华歆,还给华歆一家人专门做衣服。 朝廷鉴于乱世中人才匮乏现状,打算举孝廉时废除儒家经典考试程序,只以道德高低为评判人才的标准。华歆坚决反对:「 ”天下动乱,儒家经典本就遭到毁坏导致衰败,朝廷更应该扶持它以发扬正道。如果举孝廉废除经学考试,恐怕经学从此废弃了!所以经学考试应该保留,破格征召和提拔优秀人才也要抓紧。” 曹丕充分肯定华歆的意见,采取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招揽了大批人才。 (华歆) 四、忠仁相济 魏明帝即位后,委任华歆为兵部尚书。 华歆深谙高处不胜寒之道,屡屡上表称病不上班,乞求皇上改任他人。 魏明帝派特使送去诏书回答华歆:「 ”我刚继承皇位,日理万机,正需要你们这些老臣辅佐。您却屡次以生病为由推辞任命,拒绝参加宴会。您这是想表明洁身自好、打算以死殉节吗?您应该克服病痛参加朝会,好歹给我个面子!您如果再不来赴会,我就带文武百官站在凳子边恭候,直到您现身!” 同时给特使下了死命令:「 ”你必须想方设法说服华老答应出任兵部尚书,才能回来复命!” 华歆听出了魏明帝谦和中潜藏的杀气,只得违心答应就职,并每次按时参加朝廷宴会。 公元230年,魏明帝派大军征伐蜀汉,华歆不顾年迈体衰,果断上书劝阻。他认为,「 ”夫兵不得已而用之”,征发兵役,必定损害农桑业;劳师远征,难以克敌制胜;保障不力,士气必然低落。因此「 ”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只要皇上「 ”先留心于治道”,把中原地区建设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的王道乐土,蜀国和吴国百姓必定感怀德政,拉家带口前来投奔魏国。华歆以「 ”修文德,止征伐”的治国理念成功说服了魏明帝,使这场战争消弭于无形。 华歆品德高尚,「 ”渊清玉洁,有礼有法。” 但是,《世说新语》记录他的两则故事,则从另一面证明他有「 ”贪荣慕利之心”: 华歆年轻时,曾与好友管宁在菜园劳作、忽然「 ”见地有片金”。管宁视之如瓦石,继续挥锄挖地。华歆却一把抓起,好一阵才恋恋不舍丢弃; 还有一次,华歆和管宁同席读书时,忽然听见门外鼓乐喧天,原来是有高官路过。管宁充耳不闻,一心读书。华歆却心痒难禁,丢下书本跑到门外看热闹。管宁鄙视他爱慕名利之心,断然与他绝交:「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由于《世说新语》是小说而非史书,所以故事是否真实无法断定。即便是真,也只能证明华歆有入仕报国之心,而非单纯爱慕名利。 75岁时,华歆去世。 他一生风平浪静且步步走高的秘诀,在于他坚守「 ”事上以忠,济下以仁”的为人底线!而「 ”事上以忠,济下以仁”,正是任何时代任何人都应该恪守的行事为人的准则。 (华歆) 【作者简介】许云辉,男,1984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云南省保山一中教育集团高级讲师。曾出版专著两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文章五十余万字。 我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推荐: 靺鞨人在东北建立渤海国,历二百余年,后来去哪里了? 历史上强悍的军队:曹丕继位后,曹操麾下的虎豹骑怎么不见了? 曹操真的是汉贼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34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刘邦当上皇帝之后,为何要杀恩人赏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