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他是刘备人生中的贵人,同时也是刘备的第一位人生导师

众妙之门 2023-06-14 21:54:17

他是刘备人生中的贵人,同时也是刘备的第一位人生导师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刘备的贵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每个人在成功的路上都少不了会有贵人的相助,三国时期蜀汉的创建者刘备同样如此,从一个卖草鞋的落魄皇室后裔成长为一位开国皇帝,其成就不可谓不大。

那么他的贵人是谁呢?有人说是他的老师卢植,这个也对,但其实还有一人对其帮助也特别大,他就是刘元起。

刘元起在《三国演义》中就是个小角色,生卒年月不详,职业不详,充其量就是个市井小百姓,可他却有个特殊的身份,那就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是刘备的叔父。《三国志》记载他是刘备本家同学刘德然的父亲,所以我们可以确定他跟刘备是同宗宗族,血缘关系比较近,应该是在三服以内,而且还是邻居。

刘元起这个名字取的也很有寓意:元,本义是头,可以引申为开始;起,本义就是开始。刘元起虽说只是一介布衣百姓,但却是位很有远见的人,算是第一个发现刘备不同寻常的人,第一个对刘备进行长线投资的人,是刘备的第一位人生导师,在刘备的成长道路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元起,就是第一个,开始。

“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叔父刘元起奇其言,曰:“此儿非常人也!”因见玄德家贫,常资给之。

前面就说了,刘元起就一平头百姓,顶到天也无非就头顶个“汉室宗亲”的名头。可就是这样的一位市井之人,竟然能够因为小乡村中一位10岁以下的孩子一句话,就判定出此子非比寻常。而这句话,还是在跟其他小孩儿一起玩耍时无意中说出来的,纯属童言无忌。

除此之外,刘元起还因为这句天真无邪的话语,以及家贫时常接济刘备,以保证刘备最起码的生存条件,要知道当时的刘元起也只是一介布衣,家里也不富裕。

时间一长,刘元起的老婆就不高兴了,抱怨道:“我们也不是一家人,哪能总这样救济他。再者说了,刘备那孩子本来就不学好,总是跟着一些小流氓鬼混,救济他的那点钱都被他用来唱歌跳舞,玩马遛狗,买漂亮衣服或者出去喝花酒了。”

《三国志》载: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

刘元起却是不屑一顾,道:“你个头发长见识短的傻娘们,你懂啥,刘备这孩子可不是一般人,以后肯定是要飞黄腾达的,你就等着瞧吧。”

刘元起之所以这么做,那是因为从西汉起,门阀制度就逐渐盛行起来,门阀士族特别重视家族地位,对金钱反倒不那么看重。而他们涿县刘氏一脉曾经也是皇族,只不过经过了三百多年时间的洗刷之后,衰败成了平头百姓。可这并不能阻止每个刘氏后人心中的那个梦想,即有朝一日能够复兴家族,重现当年辉煌。所以说为此一旦看好某个人,便会资助其成长成材,目的就是盼望这个人能够带动整个家族的复兴。

刘元起,一个乡下汉,一个市井百姓竟能有如此远见,实属不一般。说他是刘备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或者叫伯乐,也是一点都不过分的。

真可谓是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不得不让人感慨东汉末年到处是人才啊。

诸葛亮终身以兴复汉室为己任,汉室值得兴复吗?

看三国的时候,大家能感受到诸葛亮的生活轨迹就是以复兴汉室为己任,对于诸葛亮来说这个事情值不值得?其实从历史人物评析的角度来说,并不是这个任务值不值得,而是诸葛亮选择了一个自己要过的人生状态,他选了那就值得。

以前看三顾茅庐觉得是刘备的,诚心诚意感动了诸葛亮,让他愿意放弃自己,淡泊宁静的生活去参与天下的纷争,等长大了自己明白了。换一个人去,不是刘备,别人去,只要给诸葛亮足够多的尊重,他同样会出山,那换一个阵营,他就不是复兴汉室为己任了,因为从诸葛亮本人的角度来说,他学了一辈子兵法谋略,他绝对是不甘心自己一辈子荒废在这荒山野岭之中的,他也想大展宏图,也想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所以他就必然要选一个阵营,就像一个人他开了一个游戏角色,他要选他到底要打哪些地图,走哪些句型,他才能最终打了个最后几遍,诸葛亮要实现人生抱负,不是非要复兴汉室,而是说他既然答应了刘备,那他就是这个阵营的,他就必须要做这样的事情,这就是他选择的任务,他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保护就必然得付出一些什么,所以他一生的经历都在试图去达到复兴汉室这个远大的目标,只不过没有实现。

对于诸葛亮来说没有什么值得不值得的问题,因为复修还是还是说选择另外一个地图,对他来说都没什么差别。你要说感情这个东西刚开始的时候,如果拒绝了刘备,那还有后面的感情吗?诸葛亮又不是什么,中山靖王之后他为什么非要服熊,还是只是因为他选择刘备,则其主,为君谋就绕不开这条路,即使刘备死了,仍然要为他儿子去做这些事情。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想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而刘备想统一天下,他们两个并不发生冲突。

刘备的一生轨迹是什么?他是如何开创蜀汉基业的?

三国时期,最大的黑马是刘备和他的蜀国。刘备虽然有着汉朝贵族的血统,但他实际上是一个草根出身。在那个年代,一个草根能建立一个国家,让自己成为国王,这是一个奇迹。刘备是怎么当上皇帝的?在《三国演义》中,蜀国的人物都很厉害,但刘备似乎是个累赘。事实上,这大大削弱了刘备的能力。事实上,蜀国的逐渐发展是有刘备撑腰的,刘备的最大才能就体现在蜀国身上。让我们来看看真正的刘备是什么样的人。

刘备,一个织布和卖鞋的人怎么能成为霸主呢?司马懿的四个字解释了这个谜团众所周知,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都不乏关于屌丝奋起反抗的励志故事。无论在和平的繁荣时期,还是在战争的时代,总会有各种各样的英雄,让我们不得不崇拜和敬佩。看来他们身上有某种潜力和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因为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曾经说过:“在古代要成为一件大事,不仅要有非凡的才能,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相信熟悉《三国演义》的朋友对刘备这个人物不会陌生,刘备可以说是整个《三国演义》的灵魂人物。

同时,刘备也是整个《三国演义》中人生经历最艰难、野心最大的人物。他不同于祖上第四代三公袁绍,也不如狡诈狡诈的曹操,更不如拥有父兄遗产的孙权。然而,刘备在经历了多次南北战争后,终于以自己的方式建立了蜀汉王朝。那么问题来了,在那个英雄辈出、豪门观念十分严肃的时代,一个织火柴、做鞋匠的刘备,是如何一步步爬到顶峰,最终成为霸主的呢?


这个困扰世人近千年的话题,司马懿用四个字已经解决了,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到。刘备的“宣德”字,属于河北涿州人。我们知道刘备一开始是没有权力的,他总是喜欢打着“孝靖帝的玄孙,中山靖王之后”的旗号向别人介绍自己。为什么刘备见到人总是不厌其烦地唠叨这句话?其实我们知道,在汉朝,一个人要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必须先学会做官。

三国演义简介是怎样的?

  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书简介】
  《三国演义》(英文名: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三国演义》全书出现以前,中国各类小说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几十个字。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中国小说如何由短篇发展至长篇,这点我们要注意。原来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事件纷繁,正是撰写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到辗转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很值得我们注意。这种源出众手的小说,后来还有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另一讲史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讲史文学的源流,这部巨著本身的文学价值,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讨论。
  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元代至治年间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
  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三国演义》带来我国历史小说创作的热潮,它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在我国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罗贯中
  (约1330—约1400)
  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作为与“倡优”、“妓艺”为伍的戏曲平话作家,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为他写经作传。惟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无名氏编著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上写:“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编辑本段]【故事梗概】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魏、蜀、吴三国相继倔起,成鼎足之势,演出了一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长剧。本书就是以此为历史背景演绎出的一部历史小说。
  汉末爆发黄巾起义,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割据一方、拥兵自重的豪强,他们彼此为了各自利益又重新混战。汉灵帝死后,少帝刘辨继位,外戚何进当权,宦官杀死何进。袁绍起兵诛杀宦官,又被董卓打败,董卓废刘辨而立献帝刘协。司徒王允巧施连环计,以貂蝉离间董卓、吕布父子,然后联合各路豪强,杀死董卓,而王允又被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所杀。随后,袁绍军与另外17镇诸侯割据混战,最后,形成了三股强大的势力:北方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歼灭袁绍、袁术等势力,统一了黄河流域,占据了中原地带;刘备最初转徙不定,直至他三顾茅庐。得诸葛亮出山辅佐,才制定了正确有效的战略方针,即以“帝室之胄”、 “光复汉室”为旗号,以“联吴抗曹”为基本方针。最后,经过“赤壁之战”,迫使曹操北还,得以占据益州与荆州部分。逐步发展壮大;江东孙氏自孙坚开始,就以江东六郡81郡为根据地站稳了脚跟,直至孙权,实力日益增强。
  此后,三国争战层层展开。先是孙权乘关羽和曹兵交战之际,派兵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死于孙权之手。不久,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汉自立,定国号“魏”。刘备亦继汉统,建立蜀汉。为报关羽被害之仇,刘备亲征江东,结果孤军深入,为陆逊所败,刘备病死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其后,孙权建立吴国。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少主刘禅,独撑危局。其间,诸葛亮坚持联吴抗曹的基本方略,七擒孟获之后,稳定了后方。又先后六出祁山伐魏,但均以失败告终,诸葛亮也积劳成疾,病死军中。他死后,姜维继其职,先后九伐中原,同样无功而返。后主刘禅昏职聩,朝政腐败,蜀汉国力日渐衰弱。
  (注:因空间有限,本人原创的《三国演义》故事梗概无法发表,留一个人博客地址希望能对需要的人们有所帮助,绝非有意作广告,望见谅。).cn/s/blog_5ac21b110100agbp.html
  [编辑本段]【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力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1.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2.它长于描述战争。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有的还表现得从容不迫,动中有静,有张有弛。3.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因此,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而严密。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4.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最大缺点,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这可能是受了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影响和历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像、夸张有时不合情理。鲁迅先生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批评是很中肯的。
  《三国演义》是古代历史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它广泛流传,魅力无穷,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都有着难以估量的深影响。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与《三国志》中的人物真实性格也是有很大差距的。现举几个人物说明。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
  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这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 鲁肃:如果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性格、形象虽被扭曲,但多少还有些根据的话,那么,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似之处。曹操大军南征荆州时,孙权部属都主降,唯独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共商战守大计。赤壁战后,他又力主扶刘抗曹。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赏。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331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