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医生常说宁医十男子,不医一妇人,这种说法到底是什么样的

以史为鉴 2023-06-14 21:41:07

古代医生常说宁医十男子,不医一妇人,这种说法到底是什么样的

对古代女性医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古时候医生常说:"宁医十男子,不医一妇人",有很深的涵义。这句话不仅是说男女在身体和空间上都有所隔离,我国古代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的社会背景,同时也在说古代女性由于生理因素,住宿条件阴暗,极易染病,加上遭受种种社会束缚,难以获得医疗救助,呈现出"红颜薄命"现象,所以才会出现"不医一妇人"的说法,医疗有限,水平也有限。

坐堂行医

一、古代女性的分娩生育医护

自古以来,中国的妇科医疗文化永远与女性的生育功能联系在一起。而在中国古代封建思想与性别隔离的社会环境下,女性的分娩生育其实是存在很大问题的。古代医学不发达,更没有今天的医院一说。绝大部分家庭的的产妇,分娩都是在自己家里进行。

女性的分娩与接生离不开稳婆、产婆与女性医疗从业者。李贞德、梁其姿主编的《妇女与社会》中论述了关于前近代中国的女性医疗从业者的产生与演变,主要包括"三姑六婆"的演变,女医角色的改变以及对女医的控制,以及她们出现的原因,所处的社会地位及世人对其形象的评价。

中国传统社会里的女性分娩与接生地点多在自己家中,一般都是在亲属、产婆及女医等有生产经验的妇人协助下完成。但由于女性医者的医术缺陷,以及女性医者数量之少,极大部分还是由一些有过生产经验的产婆来负责。中国古代的产婆早在周朝就已经出现,那时候就已经存在了专门帮助产妇分娩生育的人,后来我们在各种书籍以及影视资料上都可以找到,说明产婆这个角色对于古代女性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古代产妇分娩生育,一般都是在用稻草、麦秸等一类革秸做成的草垫子上进行,并且是坐在上面分娩。东汉许慎对《淮南子·本经》"刳谏者,剔孕妇"的注释中即言:"孕妇,妊身就草之妇也。"说明那时候,民间妇女生育就是坐在草上进行。采用坐姿,可以使产妇分娩顺利,接生婆可以着手接生。坐草上是代替布、纸等一类物质,因为古代的纸张,布等资源有限,只有大户人家才用得起,另外草垫子还可以防止羊水、污血等污染产房。

二、 古代女性的医疗困难

女性在生理上的特殊性,决定了女性存在经、带、胎、产四大问题。这些问题与自身的其他疾病结合,会把本来的疾病复杂化。而且古代医疗水平的不发达,对于女性医疗知识更是欠缺,导致古代女性的妇科病,不能根治,且容易反复。因此,女性的妇科病在古代是极为难治的一类疾病。

古代封建儒家文化下的女性以男性为轴心生活,从思想观念到具体实践,都处于依附地位。古代女性的地位是依靠丈夫和儿子的社会地位和价值来衡量,她们的家庭地位在大多数家庭都是极度不平等的。相夫教子,干农活,做家务,仿佛这些才是古代女性的价值所在。

所以当她们需要医疗时,实际上是得不到帮助的。一是由于不敢声张,二是因为女医缺乏,即使请了医生,也没有足够的医术知识,而且由于悬丝诊脉等这种要求极为严格的规定,让女性的医疗困难大大增加,造成"红颜薄命"的状况。

三、 造成古代女性医疗困状的原因

1、女性医者人员稀少

古代中国受儒家伦理的影响,强调男女有别、男女授受不亲的性别隔离制度,女患者的医疗遭受了特别大的障碍。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女性患病都是不请医生的,而且她们的分娩生育任务也主要是产婆、女巫医等来从事。而这类的"医婆",实际上是"不识文字,不辨方脉,不能名药物,不习于炮炼烹煮之用"的,她们并没有专门医疗的知识,她们凭借的,都是"经验"罢了。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因为封建礼教思想的限制与影响,男女有别,从事医疗这一领域的女性相较男性医者来说非常少。

男医生给女子看病有很多不便,有些疾病女患者一般难以向男医生启齿,所以还得有女医生。对女医生则可以倾诉隐私。历史上的中国女医可谓廖若星辰,屈指可数。施永连在《我国古代女医趣谈》一文中介绍了我国古代历史上几位著名的女医者,有西汉时期的义妁、晋代"鲍仙姑"、明代谈允贤、宋代的张小娘子。她们有的出生在医学世家,有的经人传授医学,有的是从夫行医。可以看出,古代女性医者主要是受到家庭环境和偶然性因素的影响。

由于社会环境和性别的影响,大多数的女性学医只能选择接受家庭教育,有很少的机会通过从师或进学的方式学习医学知识。另外女性即使接受过医疗教育,具有专业知识的女医也无法做到和男医生一样随处应诊,其行医的医疗对象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只能将女性或儿童是她们的主要治疗对象。这样更加促使了古代女子学医人员的减少。

2、 对男医生的特殊规定

由于古代女性医者人员稀少,所以必要时刻,或者说大部分时候还是会请男医生来看病。但是男性就诊医生必须带着手套,而且女性患者也必须戴着面纱,或是隔着帘子只露手腕。她们会要求男性医生保持距离,必要时刻也只是简单的让医生看看而已。号脉的时候她们躺在闺房里,整个身体都在布的后面,只露出一只手来,而且手上也会搭一条纱布,禁止男医生肢体触碰。这就说明,古代男医生为女子看病,是有多么的困难。

由于对男性医生的诸多要求,使得古代男医生们在诊断时做出相应的调整手段。悬丝诊脉就是其中的一种的调整医术。所谓悬丝诊脉之法,又称引线诊脉。古代男女授受不亲,用这个方法,可以巧妙避开这些问题。他们把丝线的一头搭在女性患者的手腕上,另一头则由医生掌握,他们凭借着从悬丝传来的手感来感受脉象,实行间接把脉,诊断疾病。

悬丝诊脉

《西游记》六十八回《朱紫国唐僧论前世 孙行者施为三折肱》就有悬丝之法,紫金国王因相思成病,招募名医,孙悟空应聘出诊。这种方法虽然巧妙,但是对于男性医者的医术要求非常之高,一般医生很少具备如此高超的医术,所以女性患者的医治率又大大降低。

3、古代医疗的低水平与专业知识的缺乏

《红楼梦》第五十二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 勇晴雯病补雀金裘》中讲叙晴雯感染风寒,先后得到王太医等人诊断,但是结果很是失望,不仅仅下药药量不对,惹得晴雯痛骂"只会骗人的钱,一剂好药也不给人吃",最后又"着气",竟一病不起。贾府是国公府,看病请的医生肯定差不了。因此,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出,古代医疗不仅水平不发达,还时常会伴有误诊的现象。

我国古代研究医学很早,女性疾病已很早起步,但在古代封建社会的影响下,发展尚不成体系,医著很少,直到宋代才略有起色。

宋朝医学家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著作中总结归纳了妇女一生中不同时期的各类疾病,并博引南宋前四十多部医著中有关妇人之病症方药,列举三十余位医家于女科证治的验案,结合其家传秘方及多年临证经验,按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分门列病,按证楼析,先论后方,是我国古代一部影响较大、内容丰富的综合性妇女产科著作。

除此之外,也许还有关于女性疾病专业知识的记述,但数量还是少的,再加上封建礼教的思想禁锢,研究学习女性疾病专业知识的人就更少了,因而,古代女性疾病的知识研究发展也就十分缓慢。

4、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对待

《周礼》是对贵族行为方式的规范约束,并不具有贬低女性地位的意思,但是根据时代的演变,才导致了男女差距的形成。古代家庭成功的标志是男人"封妻荫子,光耀门楣",等到隋唐以后科举考取,大量寒门学子登堂入室,发达做官,改变命运。古代的家庭中,有男人做了大官,便会使整个家族兴盛,女子也会随之地位提升。

《红楼梦》里一个贾政做官,支撑起一个庞大的"贾府"就是典型案例。但是古代很少有听说女子做官,去光耀家族的,古代女子该做的无非就是相夫教子罢了。"三从四德"、"纳妾休妻"等等古代社会广为诟病的社会现实,使得古代女性只能"保守",从而导致了古代出现女性有病不敢说,看病不好意思说的情况。

贾政

四、总结

"宁医十男子,不医一妇人",古代女性医疗水平是相当低的。普通的生病当然是很好治愈,国家政府也会有相应政策,但是涉及到女性专门疾病的医疗,政府就没有保障了。在古代,医疗技术不发达,女医也相对较少。古代女性接受文化教育机会少,对于专业女性医疗知识更是少之又少。其次是受社会伦理影响,当时的女子"足不出户",社会上"男尊女卑""男女授受不亲"等原因,使得女性患者有病不敢说,看病不好意思说,因而才有了"红颜薄命"这一说法。

医生在古代有多种叫法,这些称呼是不是按官职来叫的?

医生在古代是有多种叫法的,但是这些称呼并非只是按官职来叫的。这其中有对医学的专业性,服务对象的身份地位等等来区别对待,并给与相对应的称谓。比如不被世人看重走街串巷的铃医和为官府看病服务的郎中。这两者服务对象不一样,自然称呼也不同,也代表了地位不同。

我记得有一部电视剧叫“老中医”,这里面就有一个铃医的角色,拉着他娘走街串巷卖药看病,但是被人们视为最低等的医者,他曾经去一个坐诊医生那里想要拜师,但是那个老者就说:“你只是一个铃医,还想拜我为师,你这不是侮辱我吗?我家世代为医祖上有规矩,不能收铃医为徒,你走开,别脏了我的门店”。由此可见铃医地位之低,这并非是按官职来称呼的。

还有一种称谓是坐堂医生,这种也并非是按照官职来称呼的,这是在中药店中为患者诊脉看病的中医大夫,坐堂医生源于汉代,在电视剧中也能看到很多药店被称为某某堂,比如新白娘子传奇里面的保安堂,据说是为了纪念张仲景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而被这样称呼的,并把坐在诊所里面看病的医师称为坐堂医。这是因为开设店铺治病称为大夫,也就是坐堂医生,把在小街小巷里面摇铃看病的称为铃医,老百姓们之后也习惯称呼为郎中。

当然那些在皇宫里面为皇上和后宫娘娘们看病的称为御医,这些是因为官职而给与的称呼。像古代的郎中或者大夫,这是平民的叫法。

医生能给别人治病却不能给自己治,古语是怎么说的

医生能给别人治病,但不能医治自己的病。也有作“医不自治”、“卢医不自治”。

一般认为,医不自医是由于医者对疾病、医理、药理都比较明白,给人医病时能根据病情客观进行辨证论治,处方用药以病而立,多无顾忌,所以常常显效。而给自己或者家人医病时,往往联想较多、顾虑较多,担心某药热、某药寒、某药有害、某药有毒,如此掂量来掂量去,下不了决心。开起药方来,小心翼翼地把药味换了又换,把药调了又调。最后形成的处方,其药味与君臣佐使配伍法则有违,战斗力锐减;其药量与寒热温凉四性不符,目的性不明确,造成既扶正不力,又驱邪无果的结局,疗效自然差一些,大都以为“医不自医”是这种“惜己”的人性和“忧患”的心态决定的,其实,这也未必是唯一的原因。中医诊视疾病要四诊合参,而这一原则是医者针对患者实施的,假若用于自身,无论望色、闻味、切脉都大为不便,虽有镜鉴可以借助,但终难得准确的信息;痛苦之中,判断力和理智程度也相对降低,对诊疗思路会造成直接影响,恐怕这也是原因之一。

古人有医者三戒:医不自治、医不叩门、医不戏病,其中“医不叩门”指的是什么?

? ? 当然,求医者非常恭敬地求医,上门与否则是次要。这不是摆架子,事实上,古代名医常常‘来往病者之家,虽祁苦寒大暑,未尝少惮,如遇清贫者,时常施与周济’,心有悲天悯人之高尚情怀。‘神医’是百姓对这些大医的称谓,这背后,有对人格、精诚医术、品格的赞许。医不叩门,是一句俗语,说的是医生不能主动去叩开患者的家门,即医生不要去主动送医上门。

? ?有人理解为即使医生发现或知道别人有了病,只要人家不请你诊治,自己不要主动上门去毛遂自荐。朋友或邻居也是一样,有时候也包括对自己的至亲。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要求医不叩门呢?如果自己有好的技术,为什么不能主动去帮助别人呢?很多人对此表示不解。事实上从古到今,一般情况下,医者是不能送医上门的。这有责任方面问题;也有医者与患者的心理意识方面问题,一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 ?医不叩门,有请才行。古时中医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坐堂行医,一种是走方郎中,也叫做“游方”。坐堂行医的传统观念,认为医生就该坐在诊堂中等待患者上门,或者等待别人的延请,也保证有充裕的时间来为病人服务。如果情况反过来别人会误认为这家里出了什么事情。外出行医的“游方”也有行为规矩,如民间过年时医药行业忌讳出诊,怕“触霉头”,除非给双份诊费破灾才行。平时出诊,也忌讳敲患者的门,故俗有“医不叩门,有请才行”的说法。为了保守职业技能的秘密,民间又有医生郎中“施药不施方”的说法。医药行旧时敬华佗、孙思邈等为祖师爷,不敢稍有不恭,如今这些习俗仍可以见到的。

?“医不叩门”即不能强拉病人,如果是为了某种利益,而去强拉病人就更不对了。“医不叩门”,换现在的话说就是:不要太主动了,您自个儿跑到患者那里,冲患者说,我来给你治治吧,患者会觉得你特不靠谱,而且颇为反感,他绝对会拒绝你,甚至是迁怒于你,然后凌晨跑到大医院去排大队挂号去,看看你说的是虚是实。这是患者通常有的一个心理,一来是患者忌讳,二来患者未必认为自己有病,三者患者未必领情。另外,患者自有自己的选择,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缘分,急也无用,甚至让患者觉得送医上门者另有所图。还有现在保健养生市场,鱼龙混杂,令人心有余悸。从广大人民的心理来讲,一般如果不是自己主动求医问药,是很难接受医生的治疗的。特别是现在医患关系不太协调,会引起诸多误会。

? ? ?中医治病有其自身的特点,病人对医生的信任至关重要。《素问·五脏别论》曰:“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有些病,病人不理解中医的基本原理,对气血阴阳毫无认识,不信任中医的诊断和辨证,这种情况下是难以取得治疗效果的。或者说是做无用功。皇甫谧所著《甲乙经》序:汉有华佗,张仲景,华佗奇方异治,施世者多,亦不能尽记其本末。若知直祭酒刘季琰病发於畏恶,治之而瘥。云:“后九年季琰病应发,发当有感,仍本於畏恶,病动必死。”终如其言。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含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日,仲景见仲宣谓曰:“服汤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信。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此二事虽扁鹊,仓公无以加也。华佗性恶矜技,终以戮死。当年的王仲宣年轻气盛,二十多岁就做了侍中大夫,所以,根本就没把张医圣的话入在心中,给他开的五石汤也没有服用。十多年过去了,到了四十岁的时候果然双眉脱落,这个时候才想起张仲景的话,但已悔之晚矣。世人多如此!

?

? 如果叩门治病,即使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病人的期望值可能更高,心情更加急迫,反而影响治疗计划。如果效果不好,病人反生怨气,于病人和医生都极为不利。另外,治疗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种主客观因素在变化,病情也在变化,治疗方案也需要随之调整。绝大多数医生都不是神医,奢求药到病除是不现实的。如果病人对医生没有起码的信任与尊重,就不可能很好地配合,甚至中途放弃治疗。当然医生也有责任每次将诊断结果和基本病理给病人讲解清楚,达成良好的医患沟通,如果医生自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取得患者的信任,也是难免的。好像医生很清高,不为任何人所驱使,是自欺欺人。这种理解是比较片面的,是为了满足当时的政治需要。医者父母心,从医是一门高尚的职业,难于屈尊。医不叩门,道不轻传。为了达成良好的医患沟通,取得良好的诊疗效果,遵守“医不叩门”的古训还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32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