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出身将门的宋太宗赵光义,他有多爱吹牛

以史为鉴 2023-06-14 21:18:41

出身将门的宋太宗赵光义,他有多爱吹牛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赵光义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他就是北宋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赵光义出身将门,父亲赵弘殷、哥哥赵匡胤都是后周禁军的高级将领,按理说他也应该会武艺,但其实不然。我们先来看看赵光义是怎么吹嘘自己武艺的。端拱元年(988年),赵光义册封自己的四个儿子为王。典礼结束后,赵光义对儿子们吹嘘道:

“朕周显德中,年十六,时江、淮未宾,从昭武皇帝南征,屯于扬、泰等州。朕少习弓马,屡与贼交锋,贼应弦而踣者甚众,太祖驻兵六合,闻其事,拊髀大喜。年十八,从周世宗、太祖,下瓦桥关、瀛、莫等州,亦在行阵。”

后周显德年间,16岁的赵光义就跟随父亲征讨南唐。在战场上,赵光义与敌人交锋,箭无虚发,敌人应弦而倒。当时赵匡胤驻军六合,听到这件事后非常高兴,拍着大腿叫好。到18岁那年,赵光义又跟随柴荣、赵匡胤北征契丹,也是立下战功的。按照赵光义的说法,自己绝对是个少年英雄。

但是这段记载根本就不可靠,可以肯定地说是赵光义自己虚构的!首先,时间不对。根据史料记载,赵光义出生于后晋天福四年(939年),而赵弘殷、赵匡胤征讨南唐的时间是后周显德三年(956年),这年赵光义18岁(虚岁,古人的年龄都是虚岁),而不是16岁。

另外,柴荣北征契丹的时间是后周显德六年(959年),那时候赵光义已经21岁了。其次,父亲“作证”。在征讨南唐期间,赵弘殷做了一件事,他搜集了不少书籍,班师回朝后,把这些书送给了赵光义,“归以遗太宗”。这件事也从侧面揭穿了赵光义的谎话。

最后还有一点,在后周期间,赵光义的官职很低,只是一个供奉官都知,还是靠着父亲的功劳得来的。我们再来看看赵光义在战场上的表现,赵光义即位后,只亲征过一次。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率军北征,想夺回燕云十六州,结果在高粱河之战中惨败。

惊慌之中的赵光义根本没有表现自己的超群箭法,他丢下自己的军队,落荒而逃,“凡行在服御宝器,尽为所夺,从人宫嫔皆陷没”。龙袍、玉玺不要了,妃嫔侍从也不要了。逃命过程中,赵光义的大腿还中了两箭,最后只能坐着驴车逃命。

由于古代医疗条件有限,加上宋太宗一直逃命,他的箭伤没有及时得到治疗,引发严重的后遗症。自此之后,每年赵光义的箭伤都会发作,十分痛苦。997年,这位自称“箭法超群”的皇帝,终因箭伤发作而死,“上股中两箭,岁岁必发,其弃天下竟以箭疮发云”。

宋太宗赵光义贪小便宜

宋太宗赵光义贪小便宜最终引发北宋百年边境战争?

宋太宗赵光义是一位有理想的皇帝,他在位期间不断对外用兵,想一统天下,恢复汉唐时期的版图。理想虽然美好,但现实十分残酷,宋太宗在收复燕云十六州时,遭到惨败,自己差点做了俘虏。就在宋太宗一筹莫展时,有人向他献出一块领土,宋太宗贪图小利,结果却吃了一个大亏。

事情发生在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即982年,宋太宗接到一份奏章,看后十分高兴,原来绥州刺史、西京作坊使李克文“表言(李)继捧不当承袭,请遣使与偕至夏州”。

原来自唐朝未年以来,西北地区一直被党项族控制,他们为唐朝作战,因此被赐姓李氏,历代承袭定难军节度使的职务,掌控西北。

980年,定难节度使李继筠病死,其弟李继捧承袭了职务,并且得到了北宋的承认。但是李继捧并不能服众,他的叔父们表示不满,甚至举兵反叛。李克文也想利用这个机会,排挤侄子,由自己取而代之,于是向北宋朝廷告状。赵光义得到这份奏报后非常高兴,立即下诏,“召继捧来京”。

一直以来,西北地区都是只向中原政权称臣纳贡而已,一旦入朝,意味着半独立的状态将会结束。

但是李继捧没有别的选择,只好前往开封。到开封后,李继捧被迫献出了银、绥、夏、宥等四州八县之地。就这样,北宋没有动用一兵一卒,宋太宗只是动用党项族内部矛盾,就夺取了西北四州之地。

表面上看,宋太宗是占尽了便宜,但历史将证明,赵光义的行为明显是“贪小便宜吃大亏”为防止党项贵族东山再起,赵光义又“遣使护(李继捧)缌麻已上亲赴阙”。这激起了党项贵族强烈反对,李继捧的堂弟李继迁公然起兵反抗,与北宋王朝分庭抗礼。

自太平兴国八年开始,李继迁持续侵扰宋朝河西诸州,银、夏各地始终处于战乱当中。

虽然李继迁最初不断失利,但却力量逐渐壮大,并且得到了契丹人的支持。到985年,李继迁诱杀宋将曹光实,占据银州。

后来宋太宗实在难以支撑,于是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让李继捧回到西北,但没想到李继捧暗中与李继迁勾结,北宋在西北地区损兵折将,实在难以支撑。

到宋真宗即位后,他承认了李继迁割据西北的事实,而此时夏、银、绥、宥、静等五州已经全部落入李继迁的手中。宋太宗不仅没有占到丝毫便宜,反而损兵折将,丢掉了一些领土,还引发了北宋与党项(西夏)上百年的边境战争。

此后宋朝与西夏时战时和,到宋仁宗时还送出不少岁币。归根结底,这都是缘于宋太宗的失误,他贪图小利,想不费一兵一卒,就占据西北地区,反而吃了大亏,损兵折将、丧师失地、交出大量岁币。

历史上宋朝赵光义是个什么样的人?既然当上了皇帝?

赵光义是宋太祖的弟弟,宋朝的第二代皇帝!他治国还不错但是打仗跟他哥比起来就不是一个档次的了!从赵光义开始宋朝就几乎没有打过胜仗了!他的即位很可能是有问题的!史学家怀疑太祖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不是太宗赵光义!赵光义是一个明君,是一个好皇帝!为黎民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皇帝!是不是先下手为强这个不好说因为他的即位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太祖想传给他如果是这样那他就是名正言顺!如果是他耍阴谋那你说的对!是先下手为强

赵光义为什么能够当皇帝

一、原因:
1、据说赵光义以弟弟的身份继承兄长的帝位,是他母亲杜太后的意见。说是杜太后临终时,曾对赵匡胤说:“如果后周是一个年长的皇帝继位,你怎么可能有今天呢?你和光义都是我儿子,你将来把帝位传与他,国有长君,才是社稷之纲啊!”赵匡胤表示同意,于是叫宰相赵普当面写成誓词,封存于金匮里,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也就是赵光义“兄死弟及”的合法根据。

2、事先密谋的弑兄。理由:一是赵匡胤死时的“烛光斧影”。

按说宫廷礼仪,赵光义是不可以在宫里睡觉的,他却居然在宫里睡觉。太监、宫女不该离开皇帝,却居然都离开了。忙乱的人影、奇怪的斧声,以及赵匡胤“好做好做”的呼喊,一一都告诉人们,这是一场事先策划的血腥谋杀。

3、因为一个女人而杀兄。《烬余录》说,赵光义对赵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垂涎之久,趁赵匡胤病中昏睡不醒时半夜调戏花蕊夫人,惊醒了赵匡胤,并用玉斧砍他,但力不从心,砍了地。于是赵光义一不做二不休,杀了赵匡胤,逃回府中。

二、简介:
宋太宗赵光义(939年-997年),字廷宜,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

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驾崩后,赵光义登基为帝。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赵光义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997年),赵光义去世,庙号太宗,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葬永熙陵。

历史上的赵光义是个什么样的人

公元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其部下将领的拥立下,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了皇帝,开创了北宋王朝,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作为一代开国君主的宋太祖,在处理错综复杂的矛盾中,表现出了一个有作为的封建政治家顺应时代潮流的胆识,也显示了他实现统一,力扫五代弊政中所施展的正确策略的极大成功。公元976年,是赵匡胤建宋的第十七个年头,他年满五十岁,正当他施展才能,大有作为的时候,却突然溘然长逝,死因不明,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桩疑案。

关于宋太祖赵匡胤之死,及其之后与之密切相关的赵光义继位,宋人修史讳莫如深。野史笔记偶有记载,也是众说纷纭歧异,不是深饰很厚,就是蒙上天命论的神秘色彩。但人们大都认为这与其胞弟赵光义抢位夺权有关。

976年十月二十日夜晚,大雪纷飞。赵匡胤召晋王赵光义入寝宫,商议军国大事。兄弟屏退寝宫侍女,俩人斟酒对欢,边喝边谈论,内侍们退出寝宫门,立在外面。从殿外有人看见屋内烛影下,赵光义不时离席,好象是在躲避什么,继而又听到似有斧头戳地之声,接着太祖大声对赵光义说:“干得好!干得好!”声音激动而凄惨。稍后,赵匡胤突然死去。

这时候,赵光义走出屋外,传呼宦官与侍女们:“你们快去请皇后皇子来!”不大工夫,皇后皇子陆续赶到,这时,宋太祖已经死了,大家放声恸哭。此时,宋太祖赵匡胤年仅五十岁。

宋太祖到底是怎样死的?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桩疑案。有的说法,说赵光义谋害太祖,这是通过文莹《湘山野录》散布开来。据说,太祖曾经问卜于一个“忽隐忽现”的混沌道士说:“还有几多寿?”道士算了算命后说:“只要今年十月二十日夜晴,则可延长寿命十二年,如果不是,应赶快措办后事”。宋太祖心中记着的这个日子到来了,晚上,宋太祖来到太清阁观看天象,起初,星光灿烂,天空晴朗,太祖心中很高兴,可是没过多久,又见阴云四起,雪雹骤降。太祖见势不妙,赶忙退回寝宫,召晋王赵光义入寝殿。光义入殿后,太祖屏退宦官、侍女,兄弟两人斟酒对饮。从殿外远远望去,只见烛影摇红,灯影下光义不时离席,似有不可受的情状。饮毕,三更鼓敲过,地上积雪已数寸厚。太祖步出寝阁,用柱斧戳入雪地之中,“嚓嚓”声清晰可闻,并听得凄厉的喊叫:“好做!好做!”说罢,太祖解衣带就寝,鼾声如雷。当晚,光义没有出宫,夜宿禁中。至五更鼓过,太祖猝死。赵光义受禅继位,史称宋太宗。

显然,所谓“混沌道士”的预言,纯属掩人耳目的胡说八道。按着这种说法,宋太祖之死,归于“天命”。文莹,是一个草野僧人,他敢于把宋国史末敢写入的“烛影斧声”一事载入笔记,已具有正直史家的胆量。但是在当时情况下,也无法毫无顾忌地抖底直书,否则,连这则笔记也许看不到了。不过,就这条真真假假的传闻本身来看,还露出一件不祥之物—斧头,兄弟对饮中出现斧头这样的凶器,难道是宋太祖用父头胁逼赵光义继位不成?如果不是,反过来会不会是赵光义为了篡夺皇位,经历过一场搏斗

还有的说,太祖背上生疽,痛苦得不得了,光义进屋探视,突见一女鬼用手为他捶背,他便拿着柱斧,向鬼砍去,女鬼闪避,那斧反落在太祖上,疽破肉裂,太祖痛死过去。?

司马光的《涑水纪闻》,则干脆讳言太祖死因。而关于皇位继承问题,却又自持一见。他说,太祖驾崩的那天夜里,皇后守在身边。太祖一死,皇后宋氏急忙派太祖生前得宠宦官王继恩传呼太祖四子德芳。王继恩阳奉阴违,径自驰入开封府传召晋王光义。赵光义随王继恩步入宫内,宋皇后听到脚步声,忙问:“德芳来了吗”?王继恩答到:“晋王到了”。皇后一见晋王,先是一愣,接着惊呼:“我们母子之命,全托官家保护了!”晋王哭泣着说:“共保富贵,不要担忧。”按着历史学家司马光的记载,宋太祖临死并没有所谓传位光义的遗诏。光义继位,纯粹出于皇室内部争夺皇位的阴谋和斗争。

此外还有“金匮之盟”的说法,说是宋太祖即位后的第二年,皇太后杜氏鉴于后周亡于幼儿的教训,遣嘱太祖:“汝(你)百岁后,当传位光义,光义传光美,光美传德昭(赵匡胤长子早死,此为次子)。夫四海之广,能立长君(年纪达到成人以上的皇帝)社会稷之福也。”太祖哭着答应:“敢不如教!”赵普在场记下太后遗嘱,藏于金匮。

以上传闻种种,都道出宋太祖之死,在历史上确有记载,但都不过是“烛影斧声千古之谜”。王禹偁《建隆遗事》写道:“太祖将晏崩,方召赵普于寝阁,及赵普欲立太祖之子……其后太宗闻之,故与普有隙。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31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