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乾隆和纪晓岚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中国的历史上皇权的存在是不可以被亵渎的,更是不可以被挑战的,更别说当着皇帝的面骂皇帝了,这样做的人估计是活够了。但是在历史上就是有这样一个人,不仅骂了皇帝,而且皇帝听了还乐呵呵的。
说起来这个人我们大家都对他很是熟悉,在当今的电视剧中,纪晓岚这个角色可谓是家喻户晓,任凭是刚上学的小学生,还是八十岁的老奶奶都能说出来一点他的事来。《铁齿铜牙纪晓岚》这部电视剧就主要是描写纪晓岚这个人的,虽说有艺术的夸张成分,但是在现实中纪晓岚也确实是一个学识渊博且富有辩才,而且还不乏幽默机智、风趣诙谐。或许就是因为纪晓岚有这个本领,加之小心谨慎,他才能在皇帝身边巧妙周旋。
清朝的时候,乾隆皇帝想要彰显自己的十全武功,证明自己的贤德,就命纪晓岚主持编撰《四库全书》。正是因为这部书的重要性,所以乾隆对此极为重视,纪晓岚每编撰成一部分,乾隆皇帝都要亲自御览一番。
纪晓岚知道自己的能力,也知道这位皇帝的能力,但是为了让乾隆皇帝读起来方便,纪晓岚在每份上面都写了提要,好让乾隆看起来方便一点。乾隆对纪晓岚的这个做法很是欣赏,又让他撰写了简明目录。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每一部分乾隆都要来看看,这说明什么呢?
纪晓岚深知这位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一个虚荣心很强的人,因此聪明的纪晓岚每次在校订古籍的时候,常常有意的漏掉几处极易发现的地方,乾隆看到了就可以给予纠正。并且煞有介事地下一道圣旨,责备纪晓岚工作不努力,还劳皇帝亲自校正疏漏,以此来显示乾隆的博学远识,就是用这种方法来满足乾隆的虚荣心的。其实二人都是心照不宣而已。
可是纪昀有一次险些触犯这位虚荣心极强的乾隆皇帝。
这一年正是盛夏,天气格外的炎热,纪晓岚正带着人紧张的编撰《四库全书》,没料到乾隆突然来了。由于天气太热,纪晓岚此时衣不遮体,赤裸着上身干得正欢,一看皇帝来了,来不及穿上衣服,又怕得罪乾隆,就躲到了帷帐盖起来的桌子下面。这些都被乾隆正好瞧见,就想拿纪晓岚寻开心,故意坐在桌子旁边不走,让其他人按部就班地继续做事。
纪晓岚在桌子下面等了好久,见没有动静,就伸出头来小声的问道:“老头子走了吗?”此言一出,乾隆火冒三丈,大怒道:“纪晓岚你好大的胆,竟然敢骂朕,将朕称作老头子。”纪晓岚一听就知道要坏事,如果真的治一个“大不敬之罪”,小命就保不住了。当那句话说出口时,纪晓岚就知道坏事了,急忙想该怎么应对。突然灵机一动,纪晓岚不紧不慢的说:“臣子称皇上为万岁,岂不是老?皇上为万民之首,岂不是头?皇上乃真龙天子,岂不是子?老头子乃是称谓之缩略语也,祈祝皇上万寿无疆。”
几句话说得乾隆心花怒放,龙颜大悦,说:“亏你能言善辩,苏秦、张仪在世也不过如此,快快起身,朕今日赦你无罪。”纪晓岚算是逃过了一劫。
看到这里不得不对纪晓岚的才思敏捷佩服,虽然说这样的解释听上去有些让人不置可否,但是却能化险为夷,让人听起来很舒服,特别是一个虚荣心很强的人,乾隆肯定也知道“老头子”是什么意思,只是听了纪晓岚的回答,让这个意思变得更加的美好了,乾隆才乐呵呵地接受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有很多这种情况出现,但是我们要分得清楚哪些是真心的夸赞,哪些是虚伪的表扬,更要好好地了解并清楚地认识自己,不把虚荣心挂在嘴边,更不能挂在心上,因为虚荣心会让你一事无成,最终是穷困潦倒。
骂皇上只有御史言官才能做得,不是随随便便谁都能骂,都能找皇帝麻烦,这个御史言官制度就是朱元璋时候就已经设立的,在后世皇帝看来这就是祖制不得违背,而且御史言官的设立也可以起到监督皇帝的作用,皇帝要是行为有什么偏离明君的范畴了,他们就能纠正,毕竟谁知道自己后世的子孙各个贤明呢!而且在御史言官眼中,骂皇帝那是光尊耀祖的事情,是要被仕林当做榜样的;因此他们前仆后继的给皇帝上眼药,鸡蛋里都要挑骨头呢,而皇帝却拿他们没有办法,这就是制度;
明朝在中国历朝历代中是比较讲言论自由的封建王朝,言官身份较高,可以自由提出对国是的想法和意见,上至国家大事,下至后宫琐事,这些都可以放开说来,不要畏惧强权,也不要害怕得罪皇上,这就是当时的文官制度。敢于骂皇上,直接骂,毫不留情地骂,在中国历史上以明朝最为突出。
明亡于万历皇帝的说法由来已久,这种观点缘于万历皇帝30年怠政,表现有所谓的六不做,就是“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万历执政前10年,是明朝一个辉煌的瞬间,文治武功都十分出色,万历为何突然要“六不做”呢?也是被言官骂成这样子的。
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上《酒色财气四箴疏》,几乎就是对万历皇帝指着鼻子破口大骂,把万历皇帝描绘成一个好色、贪婪、残暴、昏庸、无能、懒惰总而言之五毒俱全的、一无是处的皇帝。这根本不是进谏,简直就是人身攻击、诽谤侵犯名誉。但万历皇帝最后给他的处分不过是革职为民。这以后,给万历皇帝上书进行无端谩骂的官员更是络绎不绝,对这种群狼式的围攻、暴风雨式的谩骂,皇帝没了脾气,只能装聋子不理睬。雒于仁还有一个革职的处分,后来者,则干脆什么处分都没有。万历皇帝选择了沉默,选择了躲避,选择了“六不做”,任由他们去骂吧。
万里皇帝不但30年不上朝,而且一生也很少出紫禁城。九岁登基,御宇四十八年,万历皇帝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但是,他同时创造了另一项记录,自1588年至驾崩的1620年,三十二年间,他没有踏出过紫禁城一步。谁能想象,作为皇帝竟然穷其半生禁足于一个地方,即使紫禁城再富丽再奢华,个中滋味光是让人想象都会泛出浓重的苦涩。这可不是人民心中所认可的皇帝。本该器宇轩昂,英明伟岸的君王,怎可荒废朝纲,无心政务?本该体察民情,决断天下的帝王,怎可屈身宫闱,碌碌无为?或许这就是当人被加冕了神性的名号后,矛盾而无助的最终自救。从年少时的无条件服从,到了中年时无力回天的苦闷,万历皇帝演绎了一个活人是如何被打造成僵死的权力机制。事实上,万历皇帝在当世的意义仅仅是帝国最高统治的象征,他身后的文官集团,以强势的联合力牢牢掌控着实权,皇帝的作为在此时看来已经无关紧要。只要他仍健在,就算毫无成就都不影响这个朝代继续在各方平衡中缓慢前进。
其实万历皇帝一生之中只有离开过紫禁城四次而已,其中三次都是视察自己的定陵,而从1588年最后一次视察定陵之后,三十多年来,万历再也没有踏出紫禁城一步,创造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吉尼斯记录。
封建王朝时代最高的是皇帝,其次便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明朝建立之初延续的便是元朝的中书省宰相制度,自古皇权跟相权之间就不对等。农民出身的强势皇帝更不允许任何人想要挑战皇帝权位,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任宰相就是胡惟庸。他仗着朱元璋的宠幸便开始胡作非为,嚣张跋扈。以霸道著称,最终在洪武十三年以谋反罪被处死,历时一千多年的中书省制度便寿终正寝。
第一:洪武皇帝设立四辅官,殿阁大学士,永乐大帝时期建立内阁1:六部直接归皇帝掌控,朱元璋因国务繁忙,相继成立四辅官,殿阁大学士
朱元璋我们都知道是一个农民出身的皇帝,所制定的许多政策带有农民草根的性质。甚至许多治国的理念核心一点就是以民为本,洪武十三年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胡惟庸案。老朱顺带把一千多年的中书省宰相制度给废除,六部直接归皇帝掌控。我们都知道皇帝国务繁忙,每天要处理几百奏折。刚开始的时候老朱设立春夏秋冬四辅官,让一些年老的官员担任,这样对朝中构不成威胁。一尝试结果很不理想,后面又设立殿阁大学士,在翰林里挑选一些人才辅佐皇帝成就大事,这就是内阁的前身。
2:老朱洪武年间执政辛苦,建文上位宠幸齐泰,黄子澄,这二人相当于宰相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自从废除宰相制度后,他每日的工作量急速增加。终洪武一朝,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他的孙子朱允炆登基称帝,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建文帝。刚继位的时候也就20出头,一点政治经验都没有。身边围绕着两大臣子,一个是兵部尚书齐泰,另外一个是太常寺少卿黄子澄。这两个人充当皇帝身边的智囊,不但没有压制住燕王,反而让问题愈发严重复杂。历时四年建文帝的皇位最终被亲叔叔给推翻。
3:永乐大帝建立内阁,永乐,洪熙,宣德三朝不断得到强化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城。次年改年号为永乐,这就是历史上的永乐大帝。他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一生做过许多大事。比如为人熟知的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等事迹。他十几岁封藩燕王,因此有相当的北征情节。再加上元朝灭亡后残余势力逃往北漠,不断南下对中原构成巨大威胁。为了及时处理北边的事情,无暇顾及朝中大事。这种情况下,一种机构应运而生。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文渊阁,俗称“内阁。”
文渊阁大学士的入选之人全部都是出自翰林院,没有在各地为官的经验。所以很难出现汉,唐,宋那样专权跋扈的宰相,再加上朱棣重用宦官建立东厂,双方互相制约,即使到了明朝中后期也没有出现随意废立皇帝的事情。永乐中期之后内阁权利不断加重,兼管六部,成为皇帝身边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洪熙时期,这些大学士往往兼任数职;明宣宗朱瞻基统治时期,逐渐提升为“三杨辅政。”全国大大小小的奏折,乃至老百姓提出的建议由通政司汇总,司礼监呈交给皇帝,再交到内阁处理意见。
第二:历代内阁制度的不断完善,晚明时期出现社会转型,官员骂皇帝1:慢慢内阁开始主导朝政,出现了君与臣共治的局面
内阁经过历代统治者的不断变化,到了中后期权利已经跟宰相没有什么分别。明代宗朱祁钰的景泰年间,王文以左都御史身份进入内阁后。从此中书舍人,六部都是按照内阁首辅的想法来办事。明英宗朱祁镇后来皇位复辟后,这种现象依然没有得到改变。成化,弘治时期内阁逐渐形成可以和皇帝抗衡的文官代表势力。大大小小的宰相比较有名,比如说我们熟知的杨廷和,严嵩,张居正都来自明朝中后期。越是到后期,内阁首辅的权利越大,基本等同于宰相。但又不会危及皇权,接近现代化。
2:官员敢于骂皇帝,前有嘉靖皇帝被海瑞痛骂,后有其孙被骂得心病
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就是嘉靖皇帝跟其孙万历皇帝,他们在历史上的评价褒贬不一。这两个时代一度出现官员骂皇帝的事情,嘉靖时期有一个大清官叫海瑞。此人刚正不阿颇有当年包拯之风,嘉靖后期不上朝,海瑞因此上疏奏骂皇帝。说他比商纣王还要昏庸,残暴。嘉靖皇帝气不到一出来,很想杀了他,最后还是把他给放了;最让人搞笑无语的就是万历皇帝,后期长达几十年不上朝。不断有官员给他上奏疏,有一个官员写的恰到好处。
他说陛下之所以如此萎靡不振,那是因为得了一个心病。总结起来就是“酒,色,财,气。”喜欢喝酒,女人,钱财,自己又小家子气。这要是换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不用多说一个字“杀”。万历皇帝并没有那么去做,而是把几个内阁主要的心腹叫来道委屈。他们只好安慰他说:“陛下您作为皇帝,何必要为这一份奏疏而生气、”
3:晚明时期出现社会转型,内阁不能形成统一的意见,诸多原因导致明朝覆灭
晚明时代大部分认为是从万历元年开始算起,如此一算也有六七十年时间。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明末资本主义萌芽的诞生,也有人认为这是社会转型。根据史料记载,当时江南的一个中农叫谈晓。当时许多邻居的田地荒芜,他花大价钱独自承包下来。请了很多人给他打工,上面做猪棚养猪,下面做一亩池塘,专门来养鱼。好家伙循环利用,史书记载他就是靠这个发了大财。
结束语:时也命也,晚明社会转型最后失败,总结起来原因有很多。比如说对陕北地区赋税的频繁加重,崇祯时代明主要跟清朝,农民起义军作战。战争并没有蔓延到江南地区,这些老地主情愿当守财奴,也不愿意拿着金钱支援自己国家。说明明朝政府早已腐败透顶,不得人心。崇祯年间的频繁闹灾荒,瘟疫,据说一直持续到顺治年间,奇怪的是那时候瘟疫消失的无影无踪。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31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