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卢杞,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看看。
可能有人认为是“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但其实还有一个人,他比李林甫还要阴险狡诈,甚至到了“百辟(百官的意思)疾之若仇,六军思食其肉”的地步,此人就是唐德宗时期的奸相卢杞!卢杞出身士族名门范阳卢氏,他的祖父卢怀慎在唐玄宗时担任过宰相,父亲卢弈在安史之乱中被杀。
历史往往耐人寻味,卢弈是唐朝的忠臣,可是他的儿子卢杞却成了大奸臣!卢杞出身名门,还是忠臣之后,所以他的仕途非常顺利,在地方上做过刺史。在朝廷中也担任过吏部郎中。建中二年,卢杞被调入朝廷,担任御史大夫,仅仅过了十天,唐德宗就任命他担任宰相。
卢杞成为唐朝的宰相后,就开始打击异己,陷害忠良,“贤者媢,能者忌,小忤己,不傅死地不止,将大树威,胁众市权为自固者”。卢杞的第一个目标是与他一起担任宰相的杨炎。杨炎是唐朝的理财能手,著名的“两税法”就是他倡导、推行的。没过半年的时间,杨炎就被卢杞排挤出朝廷,后来还被赐死。
杨炎被贬后,接替他担任宰相的是张镒。张镒为人耿直,而且很有才能,深得唐德宗的信任,这引起了卢杞的嫉妒。当时,朝廷撤掉了凤翔陇右节度使朱泚的职务,卢杞再度施展手段,将张镒排挤出朝廷,去担任凤翔陇右节度使。与此同时,卢杞还陷害朝中一大批忠良,最著名的就是颜真卿。
颜真卿与卢杞的父亲是至交,但卢杞却非常厌恶他。当时,李希烈发动叛乱,卢杞上书皇帝,“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卢杞这招明显是借刀杀人,最终颜真卿被李希烈所杀。当时满朝文武都怕卢杞,甚至连再造唐朝的功臣郭子仪也畏惧他。
郭子仪病重时,文武百官前来探视,卢杞也来了。当别人来看病时,“不屏姬侍”,当郭子仪得知卢杞前来时,他赶紧命姬侍退下。家人十分不解,郭子仪解释道:“彼外陋内险,左右见必笑,使后得权,吾族无类矣!”原来卢杞相貌丑陋,但非常敏感,如果姬妾看到后,必然会发笑,势必会激怒卢杞,引起家门的灾难。
后来朱泚借助泾原兵变发动叛乱,唐德宗逃出长安。唐将李怀光闻讯,率军前往关中勤王,途中他发出话来,说卢杞是奸臣,“吾见上,且请诛之”。卢杞非常恐惧,又向皇帝进谗言,不让李怀光觐见皇帝,还不断挑拨离间,最终激起另一场叛乱,原本勤王的李怀光也背叛唐朝。这次叛乱影响非常恶劣,甚至差点颠覆唐朝的统治。
卢杞只做了三年宰相,却激起了全天下人的反感,“杞作相三年,矫诬阴贼,排斥忠良,朋附者欬唾立至青云,睚眦者顾盼已挤沟”,“卢杞为政,极恣凶恶,三军将校,愿食其肉,百辟卿士,嫉之若仇。”到最后唐德宗为平息众怒,将卢杞贬出京城,不过得以善终。
一个人得到重用的原因很多。在一个昏君面前,巧言令色就可以成为封官进爵的资本,当然更多的时候还是要靠才能。但是虽然有很多成功的因素,情商是不可缺失。卢杞言语粗鄙,情商堪忧,不仅这样,他还无才无貌,却能得到重用。相信很多人都不解,但是他得到重用的原因就是他有一个显赫的家世,还有他小人的本性。
一、卢杞家世显赫,当上宰相卢杞是卢怀慎的孙子,卢怀慎是唐朝一个有名的清官,他对百姓很好,很受百姓的爱戴。卢杞在刚开始当人地方官的时候,也是廉政爱民,为百姓办实事,有一些减轻赋税徭役的措施。后来,因为家庭的原因,他终于当上宰相。卢杞在很多的典籍中,都记载了他的样貌之丑,包括苏洵对他的评价。如果说这是原因之一的话,那他还是有一点才能的。
二、不顾国家利益,自私自利卢杞当上了宰相,对权力的欲望和追求简直就是丧心病狂。他全然不顾国家的利益,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他很会伪装,而且在前期树立的好人缘也全部丧失。几乎朝中所有人都深知他的恶行。在将军报告军情,他怕他们会升官,所以就说他们打扰唐德宗休息,被赶了出去,最终导致战争失败。还有一次,颜真卿感念卢杞父亲的功绩,卢杞很感动,然而过后就让李布希去害颜真卿。
卢杞的伪善让人十分痛恨,唐朝很多的大臣和优秀的人都被他坑害过。他全然不顾国家的安危,是小人中的极品。没有国家,就没有自己的小家,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家国情怀,像他这样得到重用的方式也会被唾弃。就像后来唐朝灭亡了,对于卢杞这样的奸臣,他也不会落得个好下场,只会遭人唾骂。
安史之乱给唐朝造成的负面影响太大了,以至于叛乱平定后,唐王朝再也不复之前的权威,藩镇割据弄得唐朝中央政府异常疲惫。藩镇的军阀权力太大,权力可以世袭,人事自己任免,唐政府只是名义上的领导,根本管不了。唐德宗即位后血气方刚,决心扭转这种现象,收回藩镇的权力。
这下有的藩镇不干了,平卢(治河北朝阳县)、天雄(治魏州,河北大名县)、成德(治恒州,河北正定县),统称河北三镇开始叛乱,唐德宗调动大军讨伐,本以为三个藩镇,调动足够的兵马,就可以镇压下去。谁料想不是这么简单的事,藩镇太多了,其他军阀一看朝廷要拿他们开刀,纷纷起兵造反。
军阀朱滔、田悦、王武俊、李纳、李希烈各自称王,最凶猛的当属李希烈,他派兵四出劫掠,先锋军已到达洛阳。唐德宗令左龙武大将军哥舒曜率万人征讨,反被李希烈围困在河南襄城,德宗再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带领五千泾原兵救援襄城。
783年十月,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带领泾原兵五千之众路过长安,这些士卒多是携带家属子弟而来,天气寒冷胃雨行军,路过长安,按照惯例皇帝回派人来慰问,并赏赐他们,以表达皇帝对将士的关怀之情。皇帝派王雄慰劳军队,泾原兵一看是粗菜淡饭,还没有任何赏赐,怒火就上来了,有人高声叫道:?我们脑袋拴在裤腰带上去打仗,不知什么时候就死了,还不让我们吃好,什么赏赐都没有,听说琼林、大盈两座仓库有大量金银财宝,我们何不一起去取来。于是这些士兵都被怂恿起来,披甲上马返回长安。
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当时还在宫中向皇帝辞行,得到消息后大惊,快马加鞭在长乐阪遇到了哗变的泾原兵,有人向他射箭,他躲过去冲入营中大喊:?你们真是糊涂了,我们东征救援襄城立了功,不愁没有荣华富贵,你们这样做还可以杀头灭族之罪啊!?
可这些士卒心里只想着要夺金银珠宝,哪个愿意听这些,簇拥姚令言一起奔向长安。长安城中的德宗也慌了,命使者地哗变士兵宣称:每人赏帛二匹。还没等话说完,就中箭而死。德宗再派使者宣旨慰抚,这时哗变士兵已经通化门外,刚出门宣慰又被杀死。德宗一看不拿出真金白银不行了,出金帛二十车犒劳哗变士兵。谁料,这下反而让哗变士兵证实他们的判断,琼林、大盈仓库的金银比这多了去了,他们现在根本看不上这点金帛了。德宗又让普王李谊和翰林学士姜公辅慰抚他们,哗变士兵已经冲至丹凤门外。
哗变士兵冲入城内,列阵准备攻击,成千上万的百姓起初只是好奇围观,后来看到真是要打仗了,吓得四散奔逃叫喊。哗变士兵也大喊:?你们不用害怕,我们不抢你们的财物?
德宗最后只能召集禁卫军救驾,居然没有一人前来,这场面别提多尴尬,大唐皇帝危难当头居然没有一个禁卫军保护。这又能怪谁呢,这都是德宗失察之过。早先司农卿段秀实对德宗说过,禁军素质不行,人数也少,突发危难无法依靠,德宗却当耳旁风,没有理会。那禁军素质不行怎么回事呢?
这还不是德宗的猪队友神策军使白志贞害得,白志贞是德宗的心腹,却奸邪无比。皇帝让他负责禁军的招募,白志贞把禁军东征战死的士兵人数名单隐瞒了下来不上报,而让长安那些富贵子弟冒名顶替吃禁军粮饷,白志贞得到不少好处。这些人在军籍上占有一个名额,人却不再军中,要么在外面游手好闲,要么在市场上做买卖。突然发生哗变这件事,能指望上这帮人才怪?
三十六计,逃吧!德宗于是和太子、后宫嫔妃、王爷公主门,从皇宫北门逃奔奉天,可是还是后宫诸王、公主还是有很多没有来得及逃走。一共出逃的还有近100名宦官,在路上遇到右龙武军使令狐建带来的400名士兵前来护驾。
泾原哗变士兵冲入皇宫,喊叫着发财的时候到了,蜂拥进入府库,搬运金帛,直到实在搬不动为止。看到哗变士兵抢劫国库金帛,一些胆大的市民也入宫盗宝,折腾了一整夜。还有一些人就在路上守株待兔,等里面的人出来抢他们的,搞得人心惶惶,很多居民被迫组织起来自卫,保护自己的财物。
德宗逃跑途中,姜公辅勒住他的马说:?朱泚是叛将朱滔的哥哥,现在城中不如将他杀掉,不然叛军如果推他出来做头领,就会成为大唐的祸患。德宗匆忙赶路,那还管得了那么多,只说来不及了,便继续奔逃。
姜公辅不幸一言命中,朱泚真的造反了。且说泾原节度使姚令言本想阻止兵变,可现在闹成这个局面,他是活罪难逃了,干脆也反了。他和哗变士兵在长安城中找到朱泚,迎接他入宫称帝。
朱泚起初还不敢称帝,自称太尉暂管禁军,京兆少尹源休出使回纥回来,自视功高未得到赏赐怨恨朝廷,就来拜见朱泚,劝其称帝。源休还劝说其他文武官员归附朱泚,张光晟、蒋镇、彭偃在当时都为时人所称颂的人也投降了朱泚,这下朱泚的底气足了,为表示决心,他还杀了留在长安的70多个名李姓皇子皇孙,自称大秦皇帝,率领叛军捉拿唐德宗李适。
公元784年正月初一,唐德宗大赦天下,将年号改为兴元,下罪己诏,陈述自己指挥治理不当,让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有功劳的将领因害怕而造反,对他们及其将士一律既往不咎,善待之。
唯独对朱泚杀害李家皇子皇孙,篡夺皇位,破坏先皇陵墓不能容忍。朱泚如能回心转意,效忠朝廷也免其罪行。对于护驾德宗来到奉天的各路将士赐给奉天定难功臣的称号,免除各项赋税。德宗的赦书得到百姓和将吏的拥护支持。叛将王武俊、田悦、李纳看到赦令后,称臣上表认罪。朱滔为王武俊打败,也入朝请罪,785年病死。
只有自视兵马强壮的李希烈不以为然,坚持称帝,国号称为大楚,改年号为武成。李希烈残暴不仁,众叛亲离。786年,属下大将陈仙奇指使医生陈山甫将他毒死,率军投降。
而占据长安的朱泚,果真亲率叛军来攻奉天(今陕西乾县),幸好有禁卫军将军浑瑊,率军打败叛军。他本是郭子仪手下大将,素有战功。此时神策军大将李晟和朔方节度使李怀光也率领大军出现在奉天外围,朱泚怕被里应外合围歼,率兵撤离长安奉天。
救驾有功的李怀光,想进城见皇帝,德宗却让他驻扎城外不跟他见面,这是由于李怀光在咸阳时奏本揭露奸相卢杞等人的罪状,卢杞报复李怀光挑唆唐德宗猜疑李怀光,李怀光怕落一个兔死狗烹的下场,于是养寇自重,暗中与朱泚勾结。
唐德宗命其与李晟攻下长安,他却总是找理由推诿,还放纵士兵在长安城外肆意抢劫,祸害百姓。当唐德宗得到消息,吐蕃可能出兵帮助朱泚,夺取大唐江山,要亲赴咸阳督战时,李怀光认为德宗要来对付他,夺他的兵权,决定反叛先下手为强。
李怀光约在奉天部将韩游瑰部队叛乱,韩游瑰向朝廷自首,禀报了李怀光的阴谋,唐德宗一看,奉天城不能呆了,匆忙逃奔梁州(今陕西汉中)。此后李怀光与朱泚合兵反抗朝廷,声势凶猛,天下震恐。
但朱泚对李怀光也很忌惮,要他称臣,李怀光遂与朱泚反目,率军开往河中。朱泚与李怀光分道扬镳给了唐军各个击破的机会。
784年,李晟、浑瑊、马燧联合发兵收复长安,朱泚向西逃跑到了泾州只剩100多个人,以为泾原节度使田希鉴会接纳他。毕竟田希鉴这个节度使还是他封的。当年泾原兵变的时候,田希鉴还是泾原节度使冯河清下一员牙将,他与朱泚勾结刺杀了冯河清。
此刻田希鉴看到入丧家之犬一般朱泚不让其进城,朱泚大骂田希鉴忘恩负义,随后继续西逃。姚令言欲投靠田希鉴,却被其捕杀。朱泚与剩下兵将宗族宾客,从泾州北奔驿马关,前往彭原。在彭原西城驻扎时,被从将梁庭芬、韩旻等杀死向朝廷邀功。
德宗又命马燧、浑瑊等大军讨伐李怀光,朔方军将领牛名俊杀死怀光,向朝廷投降。至此由泾原兵变引发的一系列叛乱,都被唐军荡平。
784年七月,唐德宗返回长安。中书令李晟认为应该清除泾原兵变的隐患,泾州靠近吐蕃,将士杀军帅,已成祸乱之源,应该彻底扑灭这股邪火,才能对抗吐蕃保边境平安。要求去泾州整顿军风。德宗采纳其建议,令李晟兼凤翔、陇右节度使及四镇、北庭、泾原行营副元帅,晋爵西平王。同时晋升田希鉴为卫尉卿,打消他的疑虑。
李晟到凤翔,将作乱将领王斌等10余人斩首立威,对泾州来参见的人说泾州兵少,不可克强敌为由,调部将彭令英驻防泾州,田希鉴没有异议。李晟利用宴会犒赏泾州将士的机会,缢杀田希鉴,杀反复作乱的多人斩杀,从此泾州将士对李晟服服帖帖,不敢再对朝廷有微词。
李晟是唐德宗时期最为优秀的军事将领,平定朱泚之乱,抵御吐蕃进犯,保卫西北边疆立下了赫赫战功。
公元793年八月,李晟去世,终年67岁,唐德宗痛哭流涕,宣布罢朝5日,亲往李府吊唁,追封李晟为太师,赠谥号忠武,并让人绘制了李晟画像,悬挂于凌烟阁,供人瞻仰。
仆固怀恩(?-765年)
安史之乱中,仆固怀恩家族中有四十六人为国殉难,可谓满门忠烈。平乱之后,仆固怀恩率朔方兵屯汾州。后因被宦官骆奉先陷害,举兵叛唐,不久病死,唐代宗仍为他感到可惜。
周智光(?-767年)
周智光(?-767年),籍贯不详,唐朝同华节度使,藩镇割据时代最早的军阀之一。
梁崇义(?-781年)
梁崇义,长安人。以升斗给役于市,有膂力,能卷金舒钩。后为羽林射生,从来瑱于襄阳。沉默寡言,众悦之,累迁为偏裨。瑱朝京师,分使诸将戍福昌、南阳。来瑱被诛,戍者皆溃归。
李忠臣(716-784年)
李忠臣(716年-784年),原名董秦,幽州蓟县人,唐朝中期藩镇、叛将。
乔琳(?-784年)
朱泚之乱时,乔琳随唐德宗出幸奉天,改任吏部尚书。兴元元年(784年),乔琳以老迈为由,与德宗分手,并削发为僧。但却被朱泚追回长安,授吏部尚书。朱泚败亡后,乔琳被处斩。欧阳修、宋祁著《新唐书》时,将其列入《叛臣传》。
李怀光(729-785年)
唐朝将领。渤海靺鞨人,本姓茹,其先徙幽州,以战功赐姓李氏。他少年从军,以军功累进都虞侯。德宗初,检校刑部尚书、为宁、庆等州节度使,转邠宁、朔方节度使。奉命抵御吐蕃,吐蕃自是不敢南侵。建中三年(782年),奉命讨魏博镇田悦。次年,泾原兵变,德宗逃奔奉天。朱泚攻奉天,他前往救援,击退朱泚,因功进副元帅、中书令。德宗因听信卢杞等人挑唆,不让他入朝,他乃联合朱泚反叛,迫使德宗逃往汉中。贞元元年(785年),兵败被杀。
陈少游(724-785年)
唐代官员。山东博平人。少游幼习《老子》、《庄子》、《列子》等书,为崇玄馆学生,聪敏善辩,被诸生推为都讲。入仕后,先为渝州南平令,后历节度判官、金部员外郎、晋州及郑州刺史等职。永泰二年,为陇右行军司马,拜检校左庶子,依前兼中丞。其年又拜宣州刺史、宣歙池都团练观察使。大历五年,改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东观察使。八年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观察使,累加检校礼部、兵部尚书。785年(唐贞元元年)病卒,年六十一,赠太尉,赙布帛,葬祭遵常仪。
李錡(740-807年)
李錡,唐朝叛臣,出生于740年,他和儿子李师回被唐宪宗腰斩,终年六十七岁。历史上一大奸臣,有妾杜秋娘。
朱玫(?-886年)
885年,宦官田令孜挟唐僖宗返回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与他及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节度使李昌符联合进攻盘踞河中(今山西省永济县)的王重荣,大败而归,致田令孜挟僖宗再度逃走。玫改附李克用,后又入长安,拥襄王李煴为帝,他则专断朝政,又派王行瑜追击僖宗,因王倒戈而被杀死。
高骈(821-887年)
高骈出生于禁军世家,历右神策军都虞候、秦州刺史、安南都护等。咸通六年(865年),高骈率军破峰州蛮。次年,进兵收复交趾,出任首任静海军节度使。后历任天平、西川、荆南、镇海、淮南等五镇节度使,期间多次重创黄巢起义军,并被唐僖宗任命为诸道行营兵马都统,封渤海郡王。因大将张璘阵亡不敢出战,严备自保,致使黄巢顺利渡江、两京失守。后兵权被削。
陈敬瑄(?-893年)
陈敬瑄(?-893年4月26日),唐朝将领,因是唐僖宗一朝当权宦官田令孜之兄而得以控制西川。唐僖宗之弟继位为唐昭宗后召他,他起兵抗命。最后被王建败杀,王建吞并了他的领地后建立五代十国之一的前蜀。
王行瑜(?-895年)
最早是邠宁节度使朱玫的部将,提为列校。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朱玫立李煴为帝,改元建贞,令他带兵五万追击外逃凤翔(治今陕西风县东北)的唐僖宗。同年十二月,王行瑜倒戈杀朱玫、李符,又纵兵大掠,时值寒冬,冻死的百姓横尸蔽地。僖宗命行瑜为邠宁节度使。
李巨川(?-901年)
李巨川[唐](公元?年至901年)字下己,河中王重荣辟为书记。重荣讨黄巢,书檄奏请,皆出巨川手。重荣死,复为节度使杨守亮记室。守亮为韩建所擒,巨川械以从,题木叶遗建祈哀。建释缚置幕府。光化初,朱全忠陷河中,将攻潼关,建遣巨川诣军纳款。因言当世利害,为全忠属官敬翔所忌,说全忠杀之。
接上期《「 ”黄粱一梦”的主人公为什么必须姓卢》或标题为《「 ”黄粱一梦”成语故事中的主人公为什么必须姓卢?》 杨炎之死其实是和他陷害刘晏之死有这直接的关系的。正是因为他害死了刘晏,导致唐德宗调卢杞为相来分割杨炎的相权,而后逐步将杨炎贬到崖州刺死。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也是一个基本的前提。没有这个机会,卢杞是难以从基层坐火箭到中央的。 所以,我们简单要分析下,杨炎为什么要害死刘晏。 从直接原因看,是杨炎要为刘晏报仇。这点当然是非常有力的动机。其次呢,二人在代宗朝就开始争权了。可以说,杨炎想让刘晏死,并不奇怪。问题是杨炎为什么和刘晏不是一路人?二人为什么会发生矛盾? 其实,二人都是在元载手中被提拔的。足见元载其人气魄和胸怀之大,确实是宰相之才。 元载提拔刘晏的记载是: 载以度支转运使职务繁碎,负荷且重,虑伤名,阻大位,素与刘晏相友善,乃悉以钱谷之务委之,荐晏自代,载自加营田使。 元载和杨炎的关系是: 载亲重炎,无与为比。 (上面两条引文见《旧唐书卷一百一十八 列传第六十八元载(王昂 李少良 郇谟附) 王缙 杨炎 黎干(刘忠翼附) 庾准》) 应该说,唐代政治到了代宗时期,基本政风为之一变。这就是在门阀士族和下层寒族之外的二者的中和派开始走上历史舞台。之前在肃宗朝,由于要镇压安史之乱,下层寒族正是用命效力之际,所以,以郭子仪为代表的下层寒族出身的人必然在政治上受到重用。这点其实是以房绾罢相为标志的。其次的标志就是宦官开始掌握实权。特别是军权。这点在传统的李唐是没有的。这说明,通过正常的或者传统的手段调和已经不足以保证皇权的统一和至尊地位了。而到了代宗朝,随着安史之乱大体平定,政局缓和,门阀士族的势力通过改头换面或者是洗心拆旧,再度回归政坛。元载为相,和太原王氏的王缙结盟就是一个最强有力的证明。元载本人呈现为一种中和性的特点。他一方面提拔刘晏担任经济方面的主官,一方面也提拔杨炎这样的文学能臣。两个方向的后起之秀,元载都是包含的。所以说代宗朝,唐朝的政治风气是一种综合的特征。 而且这后起之秀,也都和各自背后的士族大族有各种微妙的联系。 比如刘晏,在代宗要将元载和王缙一起处死的时候,就将王缙救下了。而王缙,是元载的政治盟友。 初,晏等承旨,缙亦处极法,晏谓涵曰:"重刑再覆,国之常典,况诛大臣,岂得不覆奏!又法有首从,二人同刑,亦宜重取进止。"涵等咸听命。及晏等覆奏,上乃减缙罪从轻。(引文同上) 而从王缙的地位看,王缙是士族门阀掌管军权的代表: 王缙,字夏卿,河中人也。少好学,与兄维早以文翰著名。缙连应草泽及文辞清丽举,累授侍御史、武部员外。禄山之乱,选为太原少尹,与李光弼同守太原,功效谋略,众所推先,加宪部侍郎,兼本官。时兄维陷贼,受伪署,贼平,维付吏议,缙请以己官赎维之罪,特为减等。 缙寻入拜国子祭酒,改凤翔尹、秦陇州防御使,历工部侍郎、左散骑常侍。撰《玄宗哀册文》,时称为工。改兵部侍郎。属平殄史朝义,河朔未安,诏缙以本官河北宣慰,奉使称旨。广德二年,拜黄门侍郎、同平章事、太微宫使、弘文崇贤馆大学士。其年,河南副元帅李光弼薨于徐州,以缙为侍中、持节都统河南、淮西、山南东道诸节度行营事。缙恳让侍中,从之,加上柱国,兼东都留守。岁余,迁河南副元帅,请减军资钱四十万贯修东都殿宇。大历三年,幽州节度使李怀仙死,以缙领幽州、卢龙节度。缙赴镇而还,委政于燕将朱希彩。又属河东节度辛云京卒,遂兼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营田观察等使。缙又让河南副元帅、东都留守,从之。太原旧将王无纵、张奉璋等恃功,且以缙儒者易之,每事多违约束。缙一朝悉召斩之,将校股栗。(引文同上) 我们看王缙的官衔都是军队职务,而且是高级的将领职务,关键是确实参与过战事。 这就说明太原王氏此时也已经发生变化了,开始向寒族靠拢了。这点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这样的势力,足以让不同方面的势力拉拢,其实这正是王缙不死的原因,如果代宗真要让王缙死,他怎么能不死呢?说明王缙和元载有不同的地方。代宗杀王缙也不过是吓唬吓唬而已。 杨炎这边并不甘于寂寞。 德宗即位,议用宰相,崔祐甫荐炎有文学器用,上亦自闻其名,拜银青光禄大夫、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引文同上) 崔祐甫,字贻孙。祖晊,怀州长史。父沔,黄门侍郎,谥曰孝公。家以清俭礼法,为士流之则。(《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九 列传第六十九杨绾 崔祐甫(子植 植再从兄俊) 常衮》) 崔祐甫是士族的人,能推荐杨炎为相,说明,杨炎是士族相位的人选。 杨炎,字公南,凤翔人。父播,登进士第,隐居不仕,玄宗征为谏议大夫,弃官就养,亦以孝行祯祥,表其门闾。肃宗就加散骑常侍,赐号玄靖先生,名在《逸人传》。后副元帅李光弼奏为判官,不应,征拜起居舍人,辞禄就养岐下。(上面两条引文见《旧唐书卷一百一十八 列传第六十八元载(王昂 李少良 郇谟附) 王缙 杨炎 黎干(刘忠翼附) 庾准》) 我们看,能够辞禄,说明家里是有些财产的。而且自他老爹那辈子就开始隐居了。估计家里不是一般有钱。特别是他居然不和李光弼合作,而王缙这样的人都给李光弼当扶手,从对李光弼态度不同看,杨炎和刘晏是有区别的。这是寒族和士族是否合作的基本分野。二人代表了元载之后的两个方向。 用人之别 这点在代宗去世而德宗登基的时候就出现了清晰的新形势:士族势力再次开始压倒寒族势力。一方面,代宗朝的常衮和刘晏悲贬出京,一方面以崔祐甫为代表的士族大肆提拔私人。而杨炎为相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台的。 及祐甫代衮,荐延推举,无复疑滞,日除十数人,作相未逾年,凡除吏几八百员,多称允当。上尝谓曰:"有人谤卿所除拟官,多涉亲故,何也?"祐甫奏曰:"臣频奉圣旨,令臣进拟庶官,进拟必须谙其才行。臣若与其相识,方可粗谙,若素不知闻,何由知其言行?获谤之由,实在于此。"上以为然。(《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九 列传第六十九杨绾 崔祐甫(子植 植再从兄俊) 常衮》) 可见,崔祐甫所选的人都是自己的熟人,当然就是士族圈子里的人。如此情况下,皇权旁落是必然的,帝王之平衡术已经开始失衡了。 但是刘晏选人则是不同的路线: 其所领要务,必一时之选,故晏没后二十余年,韩洄、元琇、裴腆、包佶、卢征、李衡继掌财赋,皆晏故吏。其部吏居数千里之外,奉教令如在目前,虽寝兴宴语,而无欺绐,四方动静,莫不先知,事有可贺者,必先上章奏。江淮茶、橘,晏与本道观察使各岁贡之,皆欲其先至。有土之官,或封山断道,禁前发者,晏厚以财力致之,常先他司,由是甚不为藩镇所便。(《旧唐书卷一百二十三 列传第七十三刘晏 第五琦 班宏 王绍 李巽》) 这就说明「 ”一时之选”是刘晏的选人标准,这就是看能力用人,而不是看是否熟悉用人标准。特别是「 ”其部吏居数千里之外,奉教令如在目前”这句话几乎是与崔祐甫的用人政策完全相反,此处的引申义是说刘晏能够在千里之外的下属干部都可以掌控得如在眼前,那么如果想从千里之外寻找人才也不在话下,而根本不必是自己所谓熟悉的人。在熟悉的人中选人,说明你 的用人能力有问题,要么就是自己要结党营私了。从刘晏死后二十多年看,唐朝的财政干部的中坚力量还是刘晏的人说明,刘晏用的人是可以经得住历史考验的。要知道,那会可是一直都在和藩镇割据作斗争,其实就是一直处在作战状态下。 这最终就是对经济领导权的争夺,对于杨炎和刘晏来说。德宗一登基,就有人忽悠要取消转运使,即「 ”度支盐铁转运租庸使”。而转运使正是刘晏亲自兼任的职务,是其重要工作内容。另外,我们要注意前面关于刘晏的材料就是刘晏因为很能用人,可以掌握千里之外的情况这就对地方藩镇大为不利。可以说刘晏的工作其实是朝廷打击藩镇割据的经济方面的一个有力工具。如果取消转运使,那么真正获利的就是地方藩镇。反过来不就是对藩镇暗通款曲嘛?那么地方 藩镇在背后会支持谁其实一目了然。 杨炎和崔祐甫派上台后马上采取收买拉拢的办法寻找地方藩镇的支持: 时李正己畏惧德宗威德,乃表献钱三十万贯。上欲纳其奏,虑正己未可诚信,以计逗留止之,未有其辞,延问宰相。祐甫对曰:"正己奸诈,诚如圣虑。臣请因使往淄青,便令宣尉将士,因正己所献钱锡赍诸军人,且使深荷圣德,又令外藩知朝廷不重财货。"上悦,从之,正己大惭,而心畏服焉。(《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九 列传第六十九杨绾 崔祐甫(子植 植再从兄俊) 常衮》) 这是山东地区的一个军阀,害怕德宗废掉,就表示想花钱买个太平,结果这钱还让人家崔祐甫老先生冠冕堂皇地给送了回去。其实朝廷正缺钱! 我们看杨炎本人和藩镇势力的关系也是非常的微妙。 杨炎由于对元载感恩戴德,总想有所报答。建中二年(781年)二月,他先奏请实施元载生前提出的在原州修筑城堡的规划。德宗就派遣中使询问泾原节度使段秀实此举的利弊。段秀实是一个正直不阿的人,就直言不讳地指出:「 ”凡安边却敌之长策,宜缓以计图之,无宜草草兴功也。又春事方作,请待农隙而缉其事。”杨炎听说后大怒,认为段秀实是在遏制自己。于是解除了段秀实节度使的职务,征召为司农卿。任命邠宁节度使李怀光兼为四镇、北庭行营、泾原节度使。 李怀光(729~785年),本姓茹,渤海国人,靺鞨族。唐朝将领,朔方将军李嘉庆(茹常)之子。 少年加入朔方军,武艺壮勇,颇有军功,累迁御史大夫、军都虞候、邠宁节度使。唐德宗即位,检校刑部尚书、为邠、泾、庆三州都将,转朔方节度使。奉命抵御吐蕃,使其不敢入侵,拜同平章事。建中三年(782年),奉命讨伐魏博节度使田悦。泾原兵变后,唐德宗逃奔奉天,为贼将朱泚所围。李怀光起兵救援,击退朱泚,拜副元帅、中书令,拜太尉,封连城郡王。由于李怀光要入朝见唐德宗,唐德宗听从卢杞建议没有让李怀光近京见驾,遂联合朱泚反叛,迫使唐德宗逃往汉中。 可见,杨炎这个人才是真正的勾结外臣的典型例子。关键是杨炎和叛军有关系,这就很值得思考了。而李怀光在进京勤王的时候一直就说卢杞是奸臣,要杀掉。最后为杨炎报仇 其实是这个李怀光,唐德宗在他的压力下将卢杞罢相的。 综合来看,杨炎和刘晏的区别在政治派别上是代表士族和寒族的两大派,虽然此时二者都不是那么纯了。各自仍然带有一定的中和性,可是基本的路线之争是露出来了。唐朝的中和协调的时代过去了。此外,与二人的政治立场直接相关的是对藩镇割据的态度也是完全不同。 寒族和士族的斗争,在朝廷内体现为人事权和经济领导权之争,对外体现为对藩镇的态度的软硬和打击与否。大思路二者是既然不同的。在这个情况下,当士族再次在德宗登基的新老政权交接的时候迅速崛起后,原先在代宗朝还能凑合和衷共济的两派终于撕破脸皮不能再在一条船上走下去了,那么你死我活的斗争就在所难免了。杨炎此时要刘晏的性命的理由,岂不是再充分不过了嘛? 崔祐甫去世,杨炎大权独揽,且杀刘晏,可是很快报应就来了。起因还是那个山东军阀李正己。 李正己上表请杀晏之罪,指斥朝廷。炎惧,乃遣腹心分往诸道:裴冀,东都、河阳、魏博;孙成,泽潞、磁邢、幽州;卢东美,河南、淄青;李舟,山南、湖南;王定,淮西。声言宣慰,而意实说谤。且言"晏之得罪,以昔年附会奸邪,谋立独孤妃为皇后,上自恶之,非他过也。"或有密奏"炎遣五使往诸镇者,恐天下以杀刘晏之罪归己,推过于上耳。"乃使中人复炎辞于正己,还报信然。自此德宗有意诛炎矣,待事而发。乃擢用卢杞为门下侍郎、平章事,炎转中书侍郎,仍平章事。(上面两条引文见《旧唐书卷一百一十八 列传第六十八元载(王昂 李少良 郇谟附) 王缙 杨炎 黎干(刘忠翼附) 庾准》) 我觉得将罪过推到皇帝身上,固然可恶,可是这背后杨炎与各地藩镇势力的勾结我想才是唐德宗对杨炎终下杀手的原因。卢杞在代宗朝并不突出,一般的官吏而已。他突然进入宰府,纯然是德宗要打击杨炎掌控全局的需要。是德宗的一个棍子。 待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300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