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朱元璋当初如果酱蓝玉留下,朱允炆能不能打败朱棣

以史为鉴 2023-06-14 20:11:45

朱元璋当初如果酱蓝玉留下,朱允炆能不能打败朱棣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建文帝和朱棣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明太祖朱元璋把自己的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并且把自己的儿子们分封在全国各地为藩王,以拱卫大明朝廷。却不曾想他自认为固若金汤的大明王朝也会骨肉相残!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孙朱允炆即皇帝位,是为建文帝。面对手握重兵的叔叔们,建文帝朱允炆寝食难安,于是开始迫不及待的削藩。极其不当的削藩政策反而逼反了燕王朱棣,朱棣起兵靖难,经过四年的残酷内战,朱棣把侄子赶下了台,自己做了皇帝,年号永乐。

那么统领全国力量占据绝对优势的建文帝朱允炆为什么会兵败失国呢?燕王朱棣又为什么能够以局部对抗全局并最终笑到最后呢?

说到这里,朱棣的成功要感谢老爹朱元璋,朱允炆的失败同样跟皇祖朱元璋脱离不了关系。朱元璋为了消除骄兵悍将对大明帝国的威胁,在其统治时期通过各种手段不遗余力的屠戮开国功勋。

其中尤其以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影响最为深远。两大案先后持续十数年,数以万计的官员被牵扯其中并遭到清洗。大明开国功勋几乎被一网打尽,仅有汤和几位老臣得以幸免。被屠戮的功勋中就包括我们今天的主人公来--蓝玉。

历史上的蓝玉被朱元璋以极其残忍的方式处死了,蓝玉被处以剥皮衔草刑,也就是刽子手把蓝玉的整张人皮剥下来,然后在人皮中填充稻草。大将蓝玉之死既有他自身作死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还是朱元璋为了巩固大明王朝的统治。

蓝玉是太子朱标的太子妃的亲舅舅,本来朱元璋是想自己百年之后让蓝玉辅佐太子朱标的。但是在洪武二十六年,太子朱标不幸英年早逝,朱元璋再次为了巩固大明王朝的统治杀掉了蓝玉及其党羽。因为年轻的朱允炆没有像朱标那样有驾驭悍将蓝玉的能力。

相比于朱棣造反,朱元璋更相信蓝玉不会安分守己。可是历史却给朱元璋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在权力的诱惑面前,是不分亲疏远近的。

倘若朱元璋留下蓝玉辅佐建文帝,朱棣造反成功肯定是没戏了,他敢不敢起兵反抗朝廷都是一个未知数!

蓝玉是洪武后期难得的军事奇才,他曾经率领十五万明军横跨大漠在捕鱼儿海彻底消灭北元小朝廷。可以说蓝玉是继徐达和常遇春之后,大明王朝最杰出的统军将领,如此的军事才能是后来的燕王朱棣所不能比拟的。

朱棣之所以会成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中唯一一个造反成功的王爷,主要因为他老爹朱元璋把事情做的太绝了。洪武一朝的老将和老帅们相继凋零,朱棣成为了继蓝玉之后大明王朝最杰出的军事统帅,无人能与其匹敌。

朱元璋给建文帝留下的为数不多的老将都是像耿炳文这样善于防守的将领,这就必然给燕王朱棣在战场上创造了许多主动权。或者就是像李景隆这样缺乏军事经验的将领,简直就是给朱棣送人头的。

历史在某些时候只能是某一个或某几个人物的舞台。徐达和常遇春的时代结束了,蓝玉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时代。蓝玉的时代被朱元璋亲手终结,朱棣有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时代,并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难得的记录。

历史没有假设!历史上的朱元璋绝不可能把蓝玉留给建文帝,他更没想到的是在自己尸骨未寒之际自己的儿子就会起兵造了自己孙子的反,而且居然还成功了!不知在九泉之下的朱元璋会作何感想呢?

朱标不死朱棣会反叛吗?朱允炆为何打不过只有一地的朱棣

从朱元璋分封自己儿子们为藩王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明朝必定要经历一次类似西汉的?七国之乱?和西晋的?八王之乱?这样的诸侯叛乱,历来不管是哪位皇帝只要将自己的儿子和亲属封实权诸侯的(何谓?实权诸侯?,就是在自己封地上有军权和财政大权的,简单的说就是在自己的封地上有绝对的统治权的),那么历史告诉我们,总有一天这些实权诸侯是会造反的,人道言?最是无情帝王家?,毕竟皇帝的哪个宝座,只要是个人就想去做,那个九五之尊的位置可远比这些所谓的亲情的诱惑力要大的多。

所以可以这么说,历史上朱棣的叛乱绝对是历史的必然,朱允炆必然会削藩,而朱棣必然会反,只要这个皇帝想让自己的后代可以安安稳稳的在那个皇帝宝座坐着,削藩是必然的,毕竟哪个皇帝也不想自己的身边还有着一大堆掌握着强大武装的藩王们围绕着,这始终都是对自己的一个威胁。

但唯一让人遗憾的是,朱允炆的政治能力太低,虽然其素有贤仁之名,但毕竟只是一个从小被保护的不像样的皇长孙,他缺乏对朝堂的那些掌控能力,做事过于理想化,而太过于急进,对于削藩本该?温水煮青蛙?徐徐图之,但是朱允炆一出事即是狠招,如果你从开始到结尾都是狠的话,那倒也可以,但是朱允炆千不该万不该,明明就想夺下自家叔辈的权利,却还要顾及自家叔辈的死活,也许朱允炆并不知道,再这等大事上,如果不能一招致命,最后死的人可能就是自己,事实上也的确,最后自己的帝位被夺,那个自己想夺下权利的燕王朱棣登上那个宝座。


我想最开始朱元璋分封藩王的初衷肯定是为大明王朝好,毕竟那个时候立国不久,天下还未真正的安定下来,把自己的儿子们分封到各地肯定有利于大明王朝对于中原各地的统治,但是他却忘记了,权利会让人变得六亲不认,更何况是那个拥有整个天下的皇帝宝座呢?人一旦有实力,哪怕只是有一点的实力去争那个位置,他们都会铤而走险的去争,哪会管你做在这个位置的上是不是你的侄子呢?历来为了这个皇位,父杀子、子杀父的事情还少吗?他们连自己的儿子和父亲都敢杀,更何况只是一个侄子呢?


如果当初的朱元璋是真正的为自己的皇孙朱允炆着想,就应该自己动手削掉自己儿子们手中的权利,哪怕仅仅只是军权,可惜的是朱元璋毕竟还是一个父亲,他可以对外人狠,可以对为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狠,但唯独他对自己的儿子们狠不下来,我想他何尝不知道自己的这些孩子对朱允炆的皇位有着极大的威胁,从他临死之前不允许诸王离开封地进京奔丧就可以看出来,朱元璋早已明白这些孩子们的野心,可遗憾的是,朱元璋到底都没有忘记他是一个父亲,到底也没有忘记那些藩王是自己的孩子,只是他的这份父爱最终却害苦了自己的亲孙子。


至于朱标不死朱棣会反叛吗?这个答案是肯定的,朱标不死朱棣永远都不可能会反叛,以朱标当时的声望和对朝堂的掌控能力,即便朱标要削藩,也始终会比朱允炆要来的老辣,他不会像他的儿子那样的激进,他也肯定会像他的弟弟朱棣那样?温水煮青蛙?式的实现削藩政策,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最后成功了,从朱棣开始,明朝的藩王们就没有一个造反成功的,即使当朝的皇帝有多么的无能,那些藩王也翻不了任何的浪花,比如明武宗时期的宸濠之乱,仅仅只是持续四十三天就被当时的赣南巡抚王守仁平定。从朱棣削藩我们就可以看出,朱允炆的削藩不是不能成功,只要他不激进,那么削藩肯定就能成功,可惜的是朱允炆毕竟只是一个孩子,不像他的叔叔朱棣,是从战争年代过来的,对于那些尔虞我诈和阴谋诡计,朱允炆可比不过朱棣。


那么有人会问为什么朱允炆以全国之力,为何就独独干不过只有一地的朱棣呢?这其中有着很多的原因,朱允炆继位后所处的环境和汉景帝有点像,藩王势大又蠢蠢欲动,削藩无异于玩火,汉景帝好在有个周亚夫,还有满朝忠于他又能力出众的臣子,而且汉景帝的削藩是在经过了文帝朝二十多年的准备。朱允炆却是在威望不足,准备不充分的状况下,听凭两三个迂腐的旧东宫文臣去削藩,朝廷中经过朱元璋三十载对功臣的血洗,已经没有良将谋臣帮他卖命,所以他去打一直在北平厉兵秣马的燕王本来就是种错误。所以,朱允炆输给朱棣是必然的。如果他能循序渐进,坐稳那把龙椅再扫平诸藩,说不定还有一拚之力。


最关键一条,却是朱允炆本人的性格差距。朱允炆和父亲朱标比,好些地方很相同,比如对老师很敬重,对长辈很孝顺,对臣子很宽厚。都是大臣最盼望的仁君类型。但骨子里的东西就差远了,朱标外表仁慈,内心却坚定刚强,换成朱允炆,这条恰恰相反,内心总比外表还软。先天差距摆在这,后天教育又不给力。于是?仁明果决?四字要求,朱允炆最多也就第一条沾边,其他三条完全不靠边。等到继位称帝,对决朱棣,这能力的差距,便暴露无遗。不客气说,他输给朱棣,除了朱棣能耐强外,也实在因为他太弱。


这团队有多强大?就说留下的开国功臣,郭英和耿炳文,都是明朝开国战争中的大神级人物,一个能攻一个能守。水平比朱棣强不强不好说,但配上朝廷强大的军事资源,打起来只强不弱。徐达的儿子徐辉祖,同样是继承其父能耐的军事人才。文官里更有强人,卓敬就是眼光卓越的战略家,当初朱允炆要削藩,他提出不要硬削,可以用养老的名义,把朱棣从边境藩镇迁到内地,既不伤和气又解除他武装。朱允炆觉得太麻烦,果断表示不干。他不干,但朱棣干,后来朱棣造反成功,也要削藩,就照着卓敬的法子来,北部边境手握重兵的各路藩王,不动声色轻松全削平。


这么多的牛人,朱允炆不是不用,就是用不好。朱棣刚开始造反,朱允炆先派了耿炳文出战,刚把朱棣打的叫苦连天,朱允炆却嫌打的慢,果断换上传说中的名将李景隆,然后战局果断逆转,几十万人被朱棣十几万人打的稀里哗啦。最后朱棣兵临南京,也是这李景隆吃里扒外打开城门,提前把朱允炆出卖。而朱允炆身边最依赖的几位文臣,比如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出名的有学问却也出名的蠢,当初削藩的时候,这几位放着实力强大的朱棣不削,专挑没实力的乱削,既惹了众怒,还给了朱棣充足的战争准备时间。后来战争开打,更是败笔连连,齐泰身为国防部长,朱允炆问他战略规划,他回答说我们是天子之师堂堂正正,不用规划也能赢。黄子澄推荐了草包李景隆,本来还是相持的战局立刻大败涂地。这样几位只适合文化工作,军国大事眼高手低的角色,朱允炆却从头信任到尾。若不是三人最后壮烈殉难,真和朱棣派来潜伏的差不多。

可以说从朱元璋分封藩王起,从朱标死的那一刻起,从朱元璋决定让自己的那个乖宝宝皇长孙朱允炆登基起,从朱元璋临死都不愿意动自己的儿子那一刻起,明朝就注定要经历藩王之乱,朱棣等藩王就注定会有一个人坐上皇帝的那个宝座。


只能说这就是朱氏王朝的命运,朱家注定要经历一场骨肉相残,毕竟朱元璋既然准备要坐这个皇帝了,也自然就知道作为帝王家,朱家以后不会再有真正亲情,有的只是权利相争,有的只是骨肉相残,有的只是尔虞我诈,毕竟做了那个位置,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我想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最爱的那个儿子,最爱的那个孙子会家破人亡,他千方百计的想让自己的孙子能够坐稳那个江山,为此他杀了无数位功臣,杀了无数个无辜的人,可惜最终他的孙子竟然是被自己的儿子亲手拉下皇位的,为此他的孙子付出了生命,如果朱元璋泉下有知,是否会感到悲哀呢?这也许就是老天对朱元璋的惩罚,他杀了无数人,老天就让他最爱的孙子被自己所疼爱的孩子亲手逼死,而这样就是对朱元璋最狠的惩罚。

明朝大将蓝玉如果活着,朱棣敢造反吗?

我感觉该造反还是得造反。
首先朱允炆登基后,就开始削蕃了,一开始是小大小闹,后来盯上了自己的叔叔朱棣。朱棣又怎么会轻易被削藩,让出自己的权力,所以不管当时在兵力、资源都很差的情况下,朱棣都会造反,所以不管蓝玉是死是活,朱棣也都得造反。
再者,如果蓝玉在世,也已经是一个小老头了,不管他年轻的时候是多么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总有一天会“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而且朱棣也并不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他也是久经沙场,10岁就被封王,驻守北京,抗击元军,前半生很长时间都生活在马背上。
在大明政权没建立的时候,大家都是过命的兄弟,一旦有了权力,建立了国家,大家就要保持君臣关系。朱元璋会为了国家的发展,削弱重臣手里的权力。权力都握在朱家人手里,即使蓝玉没有被杀,他手里的权力也没多少,你说他能拿什么和一个藩王对抗。
蓝玉本身功高震主,在朱元璋在位时期就不把他放在眼里,虽然蓝玉在朱元璋在位时期没有想过造反,但是说不好等到朱元璋死后,蓝玉就自谋出路,另立门户了。 所以不存在蓝玉在世,朱棣就不会造反的逻辑关系。
我感觉该造反还是得造反。
首先朱允炆登基后,就开始削蕃了,一开始是小大小闹,后来盯上了自己的叔叔朱棣。朱棣又怎么会轻易被削藩,让出自己的权力,所以不管当时在兵力、资源都很差的情况下,朱棣都会造反,所以不管蓝玉是死是活,朱棣也都得造反。
再者,如果蓝玉在世,也已经是一个小老头了,不管他年轻的时候是多么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总有一天会“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而且朱棣也并不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他也是久经沙场,10岁就被封王,驻守北京,抗击元军,前半生很长时间都生活在马背上。
在大明政权没建立的时候,大家都是过命的兄弟,一旦有了权力,建立了国家,大家就要保持君臣关系。朱元璋会为了国家的发展,削弱重臣手里的权力。权力都握在朱家人手里,即使蓝玉没有被杀,他手里的权力也没多少,你说他能拿什么和一个藩王对抗。
蓝玉本身功高震主,在朱元璋在位时期就不把他放在眼里,虽然蓝玉在朱元璋在位时期没有想过造反,但是说不好等到朱元璋死后,蓝玉就自谋出路,另立门户了。 所以不存在蓝玉在世,朱棣就不会造反的逻辑关系。

假如朱元璋没有对元勋宿将进行残杀,建文帝能否击败朱棣保住政权呢?

耿炳文的父亲名为耿君用,很早之前就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在和张士诚的战中,耿君用战死,耿炳文接替了父亲的军队,继续战斗。

在朱元璋的统一战争中,耿炳文发挥了重要作用,只是由于徐达、常遇春的主角光环太过耀眼,才显得耿炳文有些暗淡。事实上,朱元璋排定功臣名单之时,耿炳文和徐达是同样的等级。洪武三年,耿炳文被封为长兴侯,食禄一千五百石。

朱元璋残杀功臣众所周知,大部分功臣宿将都被朱元璋所杀,或者已经去世,但唯独留下了耿炳文和郭英。之所以耿炳文能留存下来,一方面由于他是忠烈之后,另一方面,由于耿炳文十分厚道,不该干的事绝对不干,他深知兔死狗烹的道理,尽量远离权力场,如此这般算是躲过了一劫。

朱元璋在死前无法确定朱棣是否会造反,所以也谈不上是给建文帝特意留下的。建文帝即位之时,开国名将基本上都不在了,耿炳文便受到了重用,他是仅存的几个开国元勋,且经验丰富。

即便耿炳文不是朱元璋特意立下的,其的实力也不容小觑,那么为何建文帝也没有用好耿炳文?

耿炳文善于防守

至正十七年,耿炳文奉命进攻长兴,他击败了张士诚的部队,缴获三百艘战船,攻克长兴。从此耿炳文就驻守长兴,长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张士诚多次进攻,但全部无功而返。

史料记载“长兴为士诚必争地,炳文拒守凡十年,以寡御众,大小数十战,战无不胜,士诚迄不得逞。


十年间,耿炳文为了守卫此城,跟张士诚打了几十场战役,长兴城岿然不动,可见耿炳文守城的功夫十分了得。或许进攻和防守也跟将领的性格有关,善于进攻的将军性格洒脱,而善于防守的将领大多谨慎和保守。


建文元年,朱棣在北平起兵,以靖难的名义发动战争,建文帝任耿炳文为大将军、李坚、宁忠为副将,率军十三万挥师北伐。理论上讲,当时明军的战力应该不弱,但耿炳文总体来说还是擅长守城,进攻是他的弱项。

史料记载“炳文军不得成列,败入城。争门,门塞,蹈藉死者不可数计。”

除此之外,耿炳文出兵太过谨慎,这可能也是他被朝廷诟病的原因,在朱棣的锋芒下,耿炳文所率的南军初战失利,被朱棣斩杀数万人。耿炳文被逼无奈,退守真定。

南军十三万人,战败之后,在真定城内还有十万人,也就说南军的实力尚在。而且耿炳文退守真定城后,朱棣就毫无办法了,只能撤军。

虽说耿炳文不能百分百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但如果让继续统兵,那么会比李景隆要强上很多倍,最起码耿炳文会将靖难战争的时间拖得很长,如此这般,朱棣成功的几率就会降到零。

朱棣身为亲王,他深知造反失败的后果,不仅身败名裂,甚至是性命不保,所以朱棣必须用最短的时间赢得胜利。全天下仍是朱允炆的,而作为一个反叛者,如果时间拖得太长,对其非常不利。

耿炳文恰巧是个善于守城的将领,假如其采用蚕食的办法推进,以守代攻,南军很可能会取得最后胜利。但善于守城的耿炳文没有被朝廷看中,朱允炆犯下一个大错误。

朱棣水平太高

耿炳文随朱元璋南征北战之时,朱棣还小,而随着时间流逝,朱棣在战火中快速成长,跟着名将的脚步,朱棣也逐步成为当时最优秀的军事指挥官。

洪武二十三年,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奉命北伐漠北,付友德为征虏前将军,赵庸、曹兴为左右副将军,皆受朱棣节制。胆小的朱棡刚一出兵退了回来,朱棣指挥得当,击溃乃儿不花所部人马,收降数万人,缴获牛羊十万头,大胜而归。

当时的朱棣已经不可小觑,要经验有经验,要威望有威望,且还是以亲王身份出征,地位尊贵,等到靖难战争之时,朱棣已经成长为明帝国最强将领,没有之一。

耿炳文遭遇失败也是不可避免,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决定战争成败的主要因素就是将领的指挥水平,对于朱棣这种将领,耿炳文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以守代攻。

黄子澄从中作梗

削藩的建议是黄子澄提的,放走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也是黄子澄建议的,得知耿炳文战败,推荐李景隆的人还是黄子澄。如果要不是黄子澄最后被朱棣处死,他的那些无厘头做法,真的很像一个卧底间谍。

史料记载“而帝骤闻炳文败,忧甚。太常卿黄子澄遂荐李景隆为大将军,乘传代炳文。

黄子澄可以说帮了朱棣大忙,李景隆是什么货色估计大多数人都清楚,但唯独黄子澄和朱允炆不清楚。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不是绝对的,但将其套在黄子澄身上,却是名副其实。

耿炳文兵败或许是其能力问题,但李景隆根本就不会统兵,我们用数字做比喻,朱棣的战力好比是10,那么耿炳文可能是5,那么李景隆就是0。糊涂的黄子澄这么将李景隆推上了战场,真可谓上坟烧报纸,黄子澄是在糊弄鬼啊!

建文帝毫无建树

建文帝朱允炆本就不适合做皇帝,如果不是朱标去世太早,朱元璋和朱标的感情太深,皇位根本就没朱允炆的份。

自即位以来,朱允炆基本上都没有亲自做过什么决定,全部是听齐泰、黄子澄的,黄子澄让他削藩,他马上就下令,黄子澄让他改立李景隆为主帅,他马上通过。

领导之所以是领导,那是因为领导比他人的能力强,朱元璋在统一战争途中,经常是少数派,但往往他的决策才是正确的,可见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对军事一窍不通的朱允炆,将所有事都托付给了黄子澄,当然了这其中也有朱元璋的责任,如果朱元璋能少杀几个人,留几个能臣辅佐朱允炆,或许靖难之战也不会败得这么狼狈。

假如朱允炆能重用耿炳文,分配好手中的将领和资源,朱棣获胜的几率是很低的,奈何命运的天平偏向了朱棣,而朱允炆一而再再而三地犯下低级错误,正所谓“人不自助,天难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29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