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人春节除了祈福还会辟邪,古人又是怎么辟邪的

众妙之门 2023-06-14 20:10:05

古人春节除了祈福还会辟邪,古人又是怎么辟邪的

还不知道:古代辟邪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辟邪,这种事情对于现代人来说, 已经是有些不可思议的了,在古代,因为我们的祖先们对于很多事情并没有办法依照科学的原理去解释,所以只能寄托于神灵鬼怪,时间一长,人们对于神灵的敬畏和信奉就根深蒂固了。而在春节期间,人们不仅仅是祈福,而且还会辟邪,那你知道古人又是怎么去辟邪的吗?

1.古人为什么辟邪

关于“过年”,很多人都知道,古代流传着一个传说,有一个名叫“年”的野兽,会在这一天跑出来祸害人,所以才会用鞭炮等等声音特别大的东西,去把年兽吓走,久而久之,就流传下了“过年”的说法,这也是过年期间人们都会用烟花爆竹来庆贺的原因。与此类似的,春节辟邪的原因,也是因为春节“不吉利”。

有说法认为,在古代,正月初一春节这一天并不是什么好日子,先秦时期的人们认为,这一天是一个不好的日子,在整个春天里面是最坏的一天,但是不管好与不好,这一天还是迟早都会来,那怎么办呢?就像赶走年兽一样,春节时期也会用一些办法去“驱除”这些不吉利,邪气,这就是春节辟邪的由来。

2.古人如何辟邪

那古人又是怎么辟邪的呢?我们知道,最开始是有“巫”的存在的,世界上很多文明古国都是如此,在古代也被称为“傩”,小到一个村子,大到一个国家,都有通过“傩舞”来驱邪避邪的行为。而一个习惯一旦流传下来,必定会被后人加入很多属于自己的元素,每个时期加一点,到了现在,傩舞就成为了一种民间的风俗活动,毕竟神鬼之说已经被淘汰了。

另外,有些地方也会通过贴年画或者剪纸来辟邪,比如贴上一张带有鸡的图案的年画,鸡在传统文化当中,不仅仅只有报时的作用,而且还能够辟邪,它清晨鸣叫的声音是可以辟邪的。在《西游记》当中也有所体现,昴日星官的原形就是一只鸡,但是他却能够制服蝎子精,这也说明,鸡在古代也是一种拥有辟邪作用的动物。

3.用什么可以辟邪

除了这些办法,还有很多用于辟邪的物品。这些很多人也知道,例如桃符、门神等。桃符就是在桃木上面画上神像,据传在度朔山有一个很大的桃树,而在桃树下面住着两个仙人,名为神荼和郁垒,他们的责任就是捉拿妖魔鬼怪。所以,人们也就通过自己的想象,把仙人的样子刻在桃木上,做成桃符,以此来进行辟邪。

而且最早期的门神,也就是神荼和郁垒两个人,人们把刻有他们的像的桃符挂在门上,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了画在纸上,而门神的主角也有了变化,现如今流传最广的门神,应该就是尉迟恭和秦叔宝二位了。但是不管是谁,他们都是民间认为可以保佑自己一家平平安安的神仙,图个吉利安稳。

春节的习俗都有哪些?

春节(Spring Festival),即中国农历新年(Chinese New Year),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又称“过年”“过大年”,是集除旧布新、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春节习俗是中国人在春节期间的习惯风俗,中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常见的中国传统春节习俗有:备年货、贴年红、祭灶、掸尘、挂年画、贴窗花、倒贴福字、年夜饭、拜年、放爆竹、穿新衣、吃饺子、守岁、舞龙、挂灯笼、拿压岁钱、吃汤团、开门炮、拜岁、观社火、踩高跷、闹花灯、舞狮等习俗。

我认为在春节的众多风俗传统中值得一提有6个,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春节习俗之一:贴年红

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户户“贴年红”(年红是春联、门神、年画、福字、横批、窗花等的统称,因这些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所以统称为“年红”)。贴年红是中华传统过年习俗,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增添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贴春联: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文学作品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贴春联也叫贴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

窗花与“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春节习俗之二:包饺子

大年三十包饺子,是中国北方广大地区民间过年最重要的习俗之一。年三十的饺子,由于是节日的重要内容,所以,还规定了许多规矩和约定俗成的习俗内容。这些习俗都是为了配合过年的气氛需要。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关于这个习俗,民间传说中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很久以前,在一个贫困的山村,有一户人家很穷,常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到了年三十这一天,家里没有白面,也没有菜,听着四邻的剁菜声,心急如焚。无奈,只好向亲友借来米面。和好面后,又胡乱弄了点杂菜凑合成馅,就包起了饺子。因为面是借来的,所以包的饺子就格外珍贵,摆放时,就一圈一圈由里到外,非常整齐,也很美观。刚刚从天庭回来的灶王爷看了很高兴。同村有个财主,家有万贯家产,平日山珍海味的吃惯了,根本不把饺子放在眼里。大年三十这天用肉、蛋等料调馅,包成了饺子,乱放在盖帘上。小料饺子下锅煮熟后,一吃味道全变了样。猪肉馅变成了萝卜菜。而那户穷人的饺子却变成了肉蛋馅的。原来,是灶王爷对财主家包饺子的'态度很不满意,为了惩罚他,就把两家的饺子给暗中调了包。第二天,这事便在村里传扬开来。从此,人们再忙,年三十的饺子也要摆放得整整齐齐,以讨个"圈福"的口彩。

春节习俗之三:拜大年

拜大年是中国民间的最古老的传统习俗,在春节时期亲戚之间交流感情的活动,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拜大年是大年初一走亲访友,相互拜年的意思。拜年习俗由来: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新衣,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之间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到宋代,亲朋好友之间会相互送帖致贺,这就是早期的贺年片。到了明代,贺年片设计更加完美、精致,帖上不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还写上了“新年快乐”,祝福语。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短信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春节习俗之四:开门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说起鞭炮的起源,不得不提到名为“山臊”的动物。人们在深山老林里露宿野外的时候,就要燃起篝火,人们为了预防山臊的侵袭,于是在篝火中点燃竹子,用竹子的爆裂声吓走山臊。后来火药的出现,让人们开始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来燃烧,于是“爆仗”就产生了。宋代开始,人们就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来代替竹筒,成为了“鞭炮”。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习俗之五:舞龙

舞龙,又名「耍龙灯」、「龙灯舞」,是汉民族春节习俗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每逢喜庆节日,各地都有舞龙的风俗。? 舞龙起源于汉代,经历代而不衰。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文娱活动。到了唐宋时代,舞龙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表现形式。

关于舞龙的来历,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天,龙王腰痛难忍,龙宫中的所有药物都吃了,仍不见效。只好变成老头来到人间求医。大夫摸脉后甚觉奇异,问道:「你不是人吧!」龙王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于是大夫让他变回原形,从腰间的鳞甲中捉出一条蜈蚣。经过拨毒、敷药,龙王完全康复了。为了答谢治疗之恩,龙王向大夫说:「只要照我的样子扎龙舞耍,就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件事传出后,人们便以为龙能兴云布雨,每逢乾旱便舞龙祈雨,并有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规矩。

舞龙源自古人对龙的崇拜,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会舞龙,从春节开始舞龙,然后二月“龙抬头”、端午节时也舞龙。舞龙时,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作,穿插,不断地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汉族的一种春节风俗传统文化。

春节习俗之六:迎财神

迎财神,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春节习俗。因为中国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了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迎财神”的习俗在中国各地有许多不同之处,有些地方是正月初一接财神,有些地方则正月初四、初五接。

自古至今,中国老百姓信仰的财神有很多,这其中有“武财神”、“文财神”还有“五路财神”、“准财神”和“偏财神”。 正月初四(也有正月初五说法)接财神的出处,五显财神或五路财神:传说有兄弟五人封号首字皆为“显”,故称“五显财神”。生前劫富济贫,死后仍惩恶扬善,保佑穷苦百姓。北京安定门外有五显财神庙。

“接财神”的风俗在中国各地有许多不同之处,有些地方是正月初一接财神,有些地方则正月初四、初五接。在清代的苏州、上海等地,初五一大早,人们就敲锣打鼓燃放爆竹,摆牺牲供品准备迎接财神,民间认为谁先接到财神,谁就会得到更多的好处,于是迎神者都争先恐后,唯恐接得晚了,惹财神不高兴,由此又衍生出“抢路头”的习俗。

春节习俗和活动南北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全家团圆、走亲访友、看望长辈等,愿我们能将这些饱含浓浓亲情和美好心愿的习俗牢记心中,代代相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29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