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他是跟随了朱元璋二十三年的厨子,皇子都不能骂他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4 19:39:35

他是跟随了朱元璋二十三年的厨子,皇子都不能骂他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朱元璋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话说洪武十一年,“狼爹”朱元璋将自己成年的儿子们全部赶出紫禁城,封王赐地。让儿子们成为藩王,在京畿外围守护朱家的王朝。

朱元璋的三儿子朱棡封为晋王,在去太原封地途中,因厨子做的饭菜不合口味,拎着鞭子痛打了厨师。

十一年就藩太原,中道笞膳夫。

朱元璋听说之后连奏折都不批了,亲手书写了一封火急折子,指派皇宫中最好的八百里快马连夜送往太原教育儿子朱棡。

难道堂堂大明朝的皇子,手握重兵的藩王,还惹不起一个小小的厨子吗?

事实上,这个厨子的来历不简单,此人名叫徐兴祖,是朱元璋的贴身厨子,曾侍奉朱元璋长达23年,可谓是劳苦功高。当年朱元璋起义,徐兴祖便以厨子的身份跟随了朱元璋,徐兴祖为人低调话少,善于察言观色,了解朱元璋在各个时期对饮食的需求,身为一名厨子,却干出了将军的风采,总是能在朱元璋最需要的时候,送上最可口的食物。例如:清晨的粥、深夜的酒。

被徐兴祖服侍饮食,如果让朱元璋进行一句话点评的话,那一定是“你值得拥有!”徐兴祖多年的服侍也不是白费,换来的是朱元璋对他恩宠有加,从来没有和他发一次脾气,富贵自然也是享之不尽。

在战乱年间,朱元璋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这位厨子徐兴祖绝对也有一份功劳,让朱元璋几十年吃饱吃好,才能决胜千里。朱元璋对徐兴祖的感情自然也不一般。更为重要的是,这23年里,朱元璋对其十分尊重,从未受到挫折和侮辱。

《明史》也有过相关记载。

帝驰谕曰:“吾帅群英平祸乱,不为姑息。独膳夫徐兴祖,事吾二十三年未尝折辱。怨不在大,小子识之。”

其实这“事吾二十三年”问题不大,毕竟他徐兴祖再怎么资格老,那也仅仅是个厨子。问题的关键在于“未尝折辱”这四个字。他徐兴祖半辈子都没受过侮辱,连朱元璋这个皇帝也不曾欺负他。而你晋王朱棡仅仅是个藩王,却令其受23年未有之辱,就算是未曾伤及性命,但也足以使其怨恨。

而更为重要的是,徐兴祖他是一个厨子,再朱元璋的眼里厨子是惹不得的。朱元璋是个火暴脾气,经常对手下的大臣非打既骂,如果不是马皇后从中调和,不知多少大臣成了刀下冤鬼。但他对厨子却从来不动粗,这就是他的聪明之处,因为厨子是每天给他提供膳食,如果得罪了厨子,入口的东西里随便加点料,轻则上吐下泻,重则一命归西,因此马虎不得。

朱棡去太原就藩时,朱元璋送给他这份很实惠的礼物——自己的主厨徐兴祖。你可别小看这份礼物,徐兴祖是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的“开国厨子”,对朱元璋忠心耿耿。朱元璋有七个儿子,在王权争夺激烈的帝王家,有一个放心的厨子,等于上了一道保险。

同年,秦王朱樉也侮辱、鞭挞了厨子,朱元璋拍案大怒,亲自执笔拟旨赦免了厨子的罪过,并亲自写信告诫秦王朱樉。

他在给朱樉的信中曾如此说道:

膳,立命也,非操膳其事者不得其精。将操膳者视以寻常,是不可也。若频加棰楚,不测之祸,恐生于此,儿当谨记。

意思就是:

“人以食为首,民以食为天。天大地大,吃饭最大。佳肴美酒均出自掌食者之手,得罪了掌食者,就等于得罪了食物。倘若他在烹煮食物时,将头皮屑、鼻屎、老痰、泥垢加进食物中,你能知道吗?在你食物中下毒,你能知道吗?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傻子你要记住爹地的教诲啊!”

历史上,因为得罪厨子而发生的血案并不是没有。比如北齐时期,北齐皇帝高欢死后,长子高澄本该是有着继承皇位的希望,结果却被自己的厨子给杀掉了。

话说当时高澄正在和亲信在内堂密谋继位登基大事。其厨子兰京却不合时宜的跑进来送食物,高澄对着他就是一通责骂,并扬言要处死他。

结果兰京怀恨在心,先下手为强,拖着菜刀就将其给结果了。由此可见,朱元璋的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

事实上,除了厨子,剃头匠在朱元璋眼里同样是不能得罪的人。

因为剃头匠是唯一敢在皇帝面前动刀子的人,一把三寸的利刃在脖颈间、喉咙处上下飞舞,若是得罪了剃头匠,他趁你不备划开你的喉咙,一条小命就玩完了。

这其实表现出了朱元璋高明的处世智慧。有句话叫做“宁得罪君子,误得罪小人”,越平凡、越不起眼的人物往往越危险,朱元璋曾经当过乞丐、做过和尚,他自然对这个道理讳莫如深。

当然了,除了上面这个原因,朱元璋也有着想借机教育儿子的想法。朱元璋穷苦出身,识大体,知进退,情商颇高。而他的这些皇子们,有些人却生性娇纵,经常惹是生非,影响颇为恶劣。比如说晋王朱棡,《明史》记载朱棡长目美须,威风凛凛且有智谋,但是朱棡也有明显的缺陷,那就是性情骄纵,经常犯错。

“修目美髯,顾盼有威,多智数。然性骄。”

朱元璋借这个机会,好好的给儿子上一课,再合适不过。

血的教训警示,越靠近身边的人越危险。朱棡少不更事,耍惯了王爷脾气,觉得老子天下第一,但不知道生命是脆弱的,可能因为一个不经意的小事,就会引来杀身之祸。

朱元璋通过这次言传身教,朱棡改掉不少毛病,在回朝时,不但不抬高自己的身份,而且还主动降低,见到大臣非常有礼貌,得到朝中大臣尊重和太子朱标的厚爱。

“自是折节,待官属皆有礼,更以恭慎闻。······而晋、燕二王,尤被重寄。”——《明史》

可惜的是这小子短命,虽然没有死在厨子手里,但40岁就病死了。

刘基,徐达,沐英,到底谁是朱元璋最宠爱的大臣?

我觉得沐英才是朱元璋最宠爱的大臣,因为他是朱元璋的义子,他跟着朱元璋创业的死时候也是为朱元璋李下了汗马功劳,当然,明朝的国功臣有很多,但是这些人最后一般都没有好下场,不过沐英的下场非常不错,朱元璋后来屠杀功臣的时候没有杀这个人,并且还给了沐英很大的权利。

沐英和朱元璋的年龄差距很大,在沐英很小的时候朱元璋就收了沐英为义子,那个时候朱元璋已经有了一点势力了,所以沐英很小的时候就跟着他们南征北战,沐英可以说是在战争中长大的男人,也正是因为这样,沐英的能力非常强,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

朱元璋的确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帝王,但是他称帝以后就变得有一点残暴了,他开始屠杀之前跟他打天下的兄弟,因为他觉得这些人的存在都会对他的地位造成威胁,所以朱元璋就开始想方设法屠杀功臣,不管犯没犯错,只要让朱元璋觉得你有威胁,那么朱元璋就会想办法除掉你。

比如徐达,徐达是朱元璋的心腹,也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朱元璋最后能够称帝,徐达有着很大的功劳,并且朱元璋称帝以后徐达也并没有做出对不起朱元璋的事情,但是就会这样,最后徐达还是被朱元璋给弄死了。还有很多功臣都被朱元璋给处死了,比如刘伯温和李善长。

不过朱元璋对沐英却是非常仁慈,或许是因为沐英是朱元璋义子的缘故。后来朱元璋让沐英去攻打云南,最后沐英成功了。朱元璋就让沐英镇守云南,并且沐英死后,朱元璋就让沐英的儿子镇守云南。沐英的结局可比明朝其他开国功臣的结局好太多了,可见朱元璋还是非常喜爱沐英的。

朱桢是谁?他与朱元璋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朱桢是谁?他与朱元璋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洪武三十年(1397年),楚王朱桢带兵讨伐古州洞蛮,但却迟迟不进兵,还一直向父亲朱元璋索要兵马与粮饷。此前朱桢曾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大败洞蛮,斩首数万。为何此次朱桢故意消极平叛呢

一,出身显赫

濠州胡家有女守寡,太祖欲纳之,其母不从。后闻随军在淮安,不曾适人,太祖遣人以书达平章赵君用,请求之。君用以胡氏同其母送至,太祖纳之,立为胡妃。(国初事迹)

至正二十四年三月初三日(1364年4月5日),朱桢出生于应天府,为吴王朱元璋与胡充妃之子。胡氏原本守寡在家,后来朱元璋两次求娶才把她纳为妾室。由此可见胡充妃貌美,很受朱元璋喜爱。

朱桢出生前夕正是朱元璋刚扫灭陈友谅残部,逐渐统一江南之时,所以朱元璋对这个儿子的出生是十分高兴,表示等他长大以后,要把刚夺取的楚地封给他。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分封诸子为王,皇六子朱桢于是受封楚王。

二,受封楚王

朱桢出身皇室,因此自幼便受到良好教育,为人勤奋好学,尤其喜欢《御注洪范》和《大宝箴》两篇文章,把它们当做自己的座右铭。这两篇文章都是劝诫君主如何治国理政的,由此可见朱桢很小的时候就有很强的自我约束能力,知道自己应当承担起一个藩王的重任。

朱元璋对皇子们的军事教育也十分重视,为了提升皇子们领兵作战的能力,好让他们以后可以独当一面,便让朱桢跟秦王朱樉、燕王朱棣、齐王朱榑等兄弟到老家凤阳练兵,接受军事历练。

洪武十二年(1379年),朱桢娶大都督府都督佥事王弼之女王氏为妻。成家而后立业,那朱桢前往藩地的日子也不远了。洪武十四年(1381年),17岁的朱桢已近成年,朱元璋便让他前往封地武昌府就藩。

三,平定洞蛮

思州诸洞蛮作乱,命信国公汤和为征虏将军,江夏侯周德兴为之副帅,师从楚王桢讨之。时蛮寇出没不常,闻王师至,辄窜匿山谷,退则复出剽掠。和等师抵其地,恐蛮人惊溃乃于诸洞分屯立栅,与蛮民杂耕,使不复疑。久之,以计擒其渠魁,馀党悉溃,师还,留兵镇之。(明实录·卷一七二)

洪武十八年(1385年),思州发生叛乱,朱元璋为了锻炼朱桢,便任命他为平叛主帅,还任命信国公汤和为征虏将军,江夏侯周德兴为征虏副将军,跟随他前往平叛。

汤和、周德兴都是跟随朱元璋身经百战的老将,朱桢身为皇子,自然没有二人那么多的军事经验,便虚心向他们请教破敌之策。汤和知道洞蛮熟悉地形,擅长打游击,便建议在各洞立下营寨,与洞蛮一起耕种,以减轻他们的戒心。

朱桢听了,便立即按汤和的计策行事。然后洞蛮就逐渐减轻了对明军的戒心,不再做防备。朱桢便趁机发动突袭,生擒洞蛮首领,击溃洞蛮余部,平定了此次叛乱。接着朱桢又带兵消灭了侵犯古州的洞蛮吴面儿,俘斩四万多人。

三十年,古州蛮叛,帝命桢帅师,湘王柏为副,往征。桢请饷三十万,又不亲莅军。帝诘责之,命城铜鼓卫而还。(明史·朱桢传)

洪武三十年(1397年),古州洞蛮反叛,朱元璋于是命朱桢与湘王朱柏带兵征讨。此前朱元璋为了铲除淮西勋贵而杀了朱柏岳父王弼,还因为一点小事杀死了胡充妃并不让朱桢为母收尸,所以朱桢对父亲朱元璋的残暴行为十分痛恨,便故意拖延进兵。

随后朱桢以光凭自己的王府护卫不足以平叛为由,请求调用朝廷的兵马增援自己。朱元璋听了很不高兴,认为朱桢有护卫不用,却要额外征用朝廷兵马,于是出言训斥,叫他迅速进兵平叛。事后朱元璋还是担心朱桢,便派遣了数万官军去协助朱桢平叛。

不久朱桢又以粮饷不足为由,要求朱元璋调拨粮食三十万石。朱元璋听了很生气,斥责朱桢领兵十万,花了三个月时间都消灭不了小小的洞蛮,勒令他在一个月内平定叛乱,否则就另派主帅接替他平叛。接着朱元璋就撤了朱桢与朱柏的职务,罚二人去修铜鼓卫。

四,晚年善终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图谋削藩。朱桢因为平时谨小慎微,善待百姓而没有什么劣迹,所以躲过了侄子朱允炆的猜忌和削藩而得以平安。建文四年(1402),燕王朱棣成功夺位,朱桢迅速对此表示支持,所以深受朱棣厚待,得以升任宗正。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桢病逝。

在历史上,刘伯温当过朱棣的大臣吗?在传说中他是怎样帮助朱棣的?

刘伯温没有当过朱棣的大臣。1375年5月16日,64岁的刘伯温就去世了,当时15岁的朱棣还是燕王。

1311年7月1日刘基出生在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字伯温,他也叫刘青田。他博通经史,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掐会算,当时人们把他比作诸葛亮。他曾在元朝为官不得志,归隐山林。


后半生一直辅佐朱元璋

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听闻刘基的大名,带着礼品多次请他出山。1360年他跟随朱元璋来到南京,当了朱元璋的谋士。在朱元璋平定天下时,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朱元璋的宠信。他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有定军策之功。

1368年朱元璋坐上了大明开国皇帝的宝座,刘伯温奏请朱元璋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授刘基为弘文馆学士。11月,朱元璋大封功臣,封刘基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1371年,赐刘基回了老家。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不久死去。

刘伯温在辅佐朱元璋打天下以及治国方面都充当了大智囊的角色,功不可没。在民间传说中,刘伯温的形象是一位神人、先知先觉者、料事如神的预言家,有“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之说。

关于刘伯温辅佐朱棣有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刘伯温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乱,战火绵延不绝,天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玉帝令刘伯温转世辅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苍生,并赐他一把“斩仙剑”,号令四海龙王,因为龙王太老了,又非常繁忙。因此他就派出了自己的九个儿子跟随刘伯温。他的这九个儿子分别是

1、长子囚牛,喜音乐,蹲立于琴头

2、睚眦(yá zì)古代史书记载其嗜杀喜斗,刻镂 于刀环、剑柄吞口。性格刚烈、好勇擅斗。请看图:


3.嘲风,形似兽

4、蒲牢 ? ,平生好音好吼,洪钟上的龙形兽钮是它的遗像。

5、狻猊(Suān ní),形似狮子

6、赑屃(bì xì长得像乌龟)也叫“霸下”

7、狴犴(bì àn)古代在牢狱的大门上画着狴犴的头形,后用作监狱的代称

8、八子负屃(fùxì),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

9、九子螭吻(chī wěn),又名鸱尾或鸱(chī)吻,口润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两端的吞脊兽,取其灭火消灾

龙王的这九个儿子都很勇猛,法力无边,神通广大。

刘伯温和九子完美合作,果然不负玉帝的期望。他们帮朱元璋平定了战乱,一统大明江山。完成这些之后,刘伯温和九子又辅佐朱棣登上了皇位。所有的任务都完成了,他们准备返回天庭复命时,野心极大的明成祖朱棣竟然动了歪歪心思。他已经探明了刘伯温和九子的身份,他心里认为如果把刘伯温这位天神和九子神兽能永远留在大明,那就必定能保大明江山流传万世,然后还能进行进一步的打算,战胜全球各个国家,当世界的君王。可是他们都是玉皇大帝的“天神”,神通广大,法力无边。一个小小的凡人如何才能将他们留在人间呢?朱棣犯了难。

于是他便借修筑紫禁城为名,偷了刘伯温的斩仙剑号令九子。天仙剑是刘伯温的专有法器,一个小小的凡人岂能使用得了?更何况九子是神兽,他们顿时吞云吐雾、呼风唤雨,大发雷霆。

朱棣见“斩仙剑”震不住九子,便决定使用计谋,他对九子老大赑屃说:

“你力大无穷,能驮万斤之物,如果你能驮走这块先祖的神功圣德碑,我就放你们走。”赑屃一看原来是一块小小的石碑,这有何难?他呵呵一笑,轻而易举地就驮在了身上,但是无论他怎样使用法力,都寸步难行。

原来,神功圣德碑乃记载“真龙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无量的),又有两代帝王的玉玺印章,能镇四方神鬼。

另外的八个龙子看到大哥被压在碑下,不忍离去,便决定一起留在人间,但他们发誓永不现真身。朱棣虽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却仅仅是九个塑像般的神兽。

刘伯温得知此事后,认为朱棣不守信用,歪点子太多,他一气脱离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后悔莫及,为了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为了表示自己深深的忏悔,便让九子各司一职,流传千古。

现在,在民间的许多建筑中就用了九子的雕塑形象以取祥瑞之兆,象征着威严,还象征着消灾灭祸,逢凶化吉,剪除邪恶、主持公道的寓意。将它们置于屋脊之上,以希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28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