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人养老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在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有很多的老人天天遛个弯、下个棋,带带孙子每个月领着退休金过着惬意的生活,但是在古代古人没有退休金,你知道古代人是怎么养老的么?下面我来给大家说一说。
在古代,百善孝为先,儿子养老是我们的传统也是政府所倡导的,这也是古代养老的主要途径之一,那么如果是孤苦无依的老人怎么办呢?其实各朝各代都有着一套完整的养老福利体质,主要有物质奖励,免除杂役等等,并且越到后期这些制度就越完善。
最早的官办养老院是在南北朝时期,当时的南朝梁武帝萧衍创立了首个救济赡养机构“孤独园”,主要是收养孤儿及无人赡养的老人,并且还为老人料理后事,到了唐朝则是悲田院,救济无人赡养的老人,宋代的养老机构是福田院,这是沿用唐朝寺院创立的慈善组织福田院,之后设立居养院,专门收养孤寡老人,并且把收养年龄降低到五十岁以上,明朝的养济院有着收养孤儿,养老并且负责丧葬的的机构,清朝则沿用了明朝的机构。
在物质救助和免除徭役方面,各朝各代都大同小异,宋朝时对80岁以上的老人给予优待,有这些老人的家庭可以减免差役或身丁钱的优待。
在元朝,朝廷对鳏寡孤独废疾不能自存之人进行救助,主要包括衣食用住、医疗、丧葬等。并且向一定年龄的老人赏赐帛布,元朝先后设立济众院和养济院用来救助失去生存能力的老人,这些老人每月可以领取一定数量的粮食、柴薪、衣物等基本生活用品,享受官方医疗,官方负责丧葬。元代的官吏凡因老疾退职,叫做“致仕”,致仕官员能够享受到的养老政策包括加官进秩、食俸禄和荫叙子孙。
在明朝时期,朝廷会在物质方面给予一定的保障,洪武十九年(1386)六月,“诏有司存问高年。贫民年八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九十以上,岁加帛一匹,絮一斤;有田产者罢给米。”老年人可以免除徭役,洪武元年(1368)八月,明太祖诏“民年七十以上者许令一子侍养,免其差役。”明代致仕官员免除杂役,按不同品级和年龄,给一定量大米。
在清代,则是免除老人及其家庭成员差役负担,为了能让百姓更好的照顾老人,清政府诏 “军民70以上者,许一丁侍养,免其杂派差役”。并且还有物质奖励, 顺治元年规定,军民80以上者,政府赏给绢一匹,棉花十斤,米一石,肉十斤,90以上, 加倍给予。
当然古代人的寿命比较短,古代天灾人祸等因素及科技医疗水平的不发达,古人活过六十岁的普遍很少,在古代高寿是吉祥的象征,如果有人的寿命到达了八九十岁以上,当地官府还会上报中央,而皇帝则会奖励当地官员,所以在古代高寿的老人不仅有当地政府养。国家养就连地方乡绅地主都会乐意出钱养的。
退休制度,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最初,一般称之为“致仕”、“致事”、“致政”,也有的称呼是“告老还乡”或者“乞骸骨”。没错儿,最初的退休制度本身就是官吏的一种特殊待遇。像是农民、工匠,基本上都是活到老干到老。
最早的退休制度,应当是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比如说大家熟知的“卧薪尝胆”故事中,辅助越王打败吴国的范蠡。如果历史不好,可能知道这个,就是那个把西施送给了吴王夫差的范蠡。
古代的退休制度还是以个人申请为主,等到唐宋元朝代,基本上是到70岁致仕,不过当时人均预期寿命短,活到70岁也不容易了。到了明清时代,则是“文武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可以说,我们的退休年龄的规定也是遵循旧例。
最初的退休是没有退休金制度的,完全是个人自愿的原则。等到了汉代,2000石以上的官员在致仕以后,可以领取原先俸禄的1/3。2000石的官吏基本上是相当于我们地市级的领导了。
唐代五品以上的官员,致仕后可以领取一半的俸禄。房玄龄经皇帝特批,保留了全部俸禄。六品以下的官员赐给一定的养老田。
等到了明朝变化相当大。最初是可以拿全部俸禄的,后来全部不发了。家庭困难的官员可以申请救助:“有司月给米二石,修(终)其身”。清朝的有关退休规定是源自明朝,没有多少变化。
等到了民国,出台了专门的公务员法律法规。根据工龄领取退休前工资待遇的一定比例。这实际上跟我们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退休制度是一脉相承的。
不过在1951年,我国开创性地为工人建立了退休制度。通过《劳动保险条例》的实施,工人也可以享受养老待遇了。《劳动保险条例》的实施范围仅限于100人以上的企业和行业企业。有关退休待遇跟基本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待遇还是有所不同。直到1957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完全统一了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退休待遇,大家的退休待遇计算方式使用同样的计算方式,在当时国家的工资待遇标准也是使用一套工作表用了30年的时间。
1978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后,国有企业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随着民营、外资企业的兴起,这些主体也没有退休制度规范,而且限制了人才的流动。
1991年我国全面推动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最初养老待遇计算办法并没有变化,直到1992~1997年建立了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2005年制定了现在的养老保险计算办法。
2014年10月开始,国家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采取的养老保险制度,实际上跟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完全一致,缴费产生的养老待遇计算公式也完全一样。这样又一次实现了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养老模式的并轨。
不过机关事业单位仍然处于过渡期,而且建立了职业年金补充养老保险机制。虽然企业有企业年金机制,但是大多数企业还是没有建立的。
下一步,国家将逐渐引导更多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而且国家还将建立个人账户养老金制度,进一步扩大我们养老收入的来源。未来的养老保险制度还是会越来越完善的。
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孝经》,在开篇第一章就借孔子的话说出了全书主旨"夫孝,德之本也。"说"孝"是德行的根本,一切的教化都源自于此。在后文中,孔子又对"孝"进行了具体的解释,说孝道的基本就起于奉养双亲。
在孝道文化的影响下,上至天子,下至平民老百姓,统统都对养老看得极为重要。在各项制度相对健全的现代,有在五险一金中专门留出一项"养老金"作为保障,那在没有五险一金的古代,人们是不是就没有办法保障自己的晚年生活了呢?
事实上,养老这件事,早在400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早至殷商时期,"老"就作为"孝"代名词出现在各类文字当中,在经过各朝各代的变化过后,"孝"不仅成功从"老"中脱胎而出,甚至还独自发展成一门专门的孝道。对于从古至今一直推崇孝道的人们来说,养老一直都是人们生活中的重中之重。
一:孝道萌芽发展阶段的养老方式
1.先社会后家庭的"尊老"从农业发展而来的"尊老"。
在手工业、农业等各行各业都不发达的殷商时代,人们大多只能依靠手中的几亩田地生存。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能种田,能种好田的人就是大家争相崇敬的人。在没有建立完善的数据分析模型的古代,人们种田最主要依靠的就是经验。
而经验是最和年龄息息相关的东西。毕竟,只有种的种类越多,种的时间越长,才越有可能知道最正确最有效的种田方式。当年龄和生存根本种田,结合到一起后,尊老就成了必然的社会风俗。
《中华尊老文化探究》中说:"尊老风尚的产生,是先社会而后家族。"因此,在中央集权没有得到高度集中,在各项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的殷商时期,养老更多的体现在百姓们因为心中的尊崇而自发的侍奉与赡养上。
2.通过儒家文化而成功得到初步确立的"孝道"。
《礼记?祭义》中有记载,说不论是主要尊重有德行之人的虞舜时期,主要尊重有爵位之人的夏朝,主要尊重富庶人士的殷代还是主要尊重亲属血缘关系的周朝,他们都不会忘记"尚齿"。
《中华尊老文化探究》中有说到,"尚"就是崇尚,"齿"就是年龄,所以,《礼记》中这句话的主要意思就是不管在哪个年代,不管当时的社会风气如何,"尊老"始终都是社会上永久不变的主题。当这一恒久主题遇到认真推崇儒道文化的孔子,作为将养老写成文化典籍的《孝经》正式出现,孝道一词也成功发扬光大。
在这一时期,养老不再仅仅是百姓们因为生产农作而产生的自发行为,同时也变成了在道德约束下的隐形必须行为。在民间,儒家文化通过文字书籍和历史典故来巩固养老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而统治者则通过用"孝道"选拔人才的方式督促人们养老。
二:孝道文化巅峰时期的养老方式
1.被统治者推崇后逐渐走向巅峰的孝道。
到了西汉时期,秦朝灭亡时的悲惨景象还深深印在统治者的脑海里,这个时候,统治者最需要的就是稳定民心。儒道作为极重视等级关系、尊卑关系的一门礼法,得到了统治者的极大推崇,而儒道中的孝道则更是为统治者用以稳定民心,发展民生。
孝道的根本就是养老,而养老作为一种从社会走向家庭的思想观念,对于维护家庭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饱受战乱摧残的西汉时期,大力推崇孝道显然是统治者维稳的最好手段。
实际上,推崇孝道在一定程度上也就代表了养老标准的提高。当时,西汉统治者在地方县设置三老,他们不仅不用负担徭役,甚至还能得到国家的上次,而他们唯一的任务就是在地方上用自己的经验来执掌教化。
出了用作养老表率而设立的"三老"之外,因为律法体系的逐渐完善,国家专门在律法中用明文列出了包括老人种田免租、买酒免税、侮辱老人严加惩处在内的各种规定。
有了统治者的大力推崇,养老不再只是民间的自发行为,道德的隐形约束,它直接成为了国家选拔官员的标准,并且成为用律法来强制约束的必需行为。
2.融入生活方方面面后的孝道《二十四孝》。
当西汉统治者利用孝道稳定民心的手段产生了良好后果后,后续的统治者们开始纷纷效仿。比如东汉统治者在县三老之外设置郡三老,又比如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所设立的,类似于现在养老院的"孤独园"。
盛极必衰,当养老已经成为统治者用来巩固国家统治的惯用手段后,养老一事逐渐走向极端,当传统的孝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后,为了更加固化人们心中的尊卑思想,"愚孝"开始出现。
《二十四孝》一类的故事开始大量流传,"卧冰求鲤"等用牺牲自己来成全所谓孝道的故事被广为推崇,在孝道走向极端的同时,养老制度逐渐走向完善。唐朝时期,不仅《孝经》变成了官员考试的必考科目,国家还专门设立了用于给老人配备侍从的"给侍制度"。
三:为何养老这件事从400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
1.由人类文明的自然发展所形成的养老文化伴随种植业的发展而发展。
人类的文明都是伴随着河流而生,人类最开始赖以生存的食物就是最基本的农作物。在没有高科技帮助,没有科学有效的统计方法的古代,用年龄来积累经验的种植老人们就是一本本活的种植指南。
在年龄和经验挂钩的同时,尊老意识应运而生,而在尊老意识的带领下,养老文化逐渐出现雏形。古人会自发感谢给万物带来生机的春天,会自发感谢农业之神后稷,自然也就会自发因为感恩而赡养那些给他们带来无数宝贵种植经验的老人们。
因此,养老一事从4000年前就开始是人类文明自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农业作为国家重中之重的所导致的自然行为。
2.深受统治者青睐的养老文化必然会贯穿整个人类历史。
一个国家是建立在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家庭身上的,只有大多数的家庭都处于稳定状态,国家才能稳定,而养老文化,作为一项能够极大帮助家庭维持稳定的文化理念,理所应当的得到各大统治者的推崇。
萌芽时期通过道德约束和民间自发所形成的养老文化,在统治者的推崇下逐渐发展成为由律法强制执行的必须行为。《唐律疏议》中有明文写到子辈不得伤害父辈,不得在父母丧气不哀悼,不得出现有违丧制的行为,如果一旦出现,轻则流放,重则绞杀。
可以说,在古代,养老是一件从上到下,从法律到道德,无论从哪个方面都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
对于这样一件被全国人民放在心头的事情,道德用各种各样的民俗故事和舆论压力让人们自发养老,法律则用一项项严苛的刑法规定人们必须养老,除此之外,统治者还针对实时变化不停增加新的养老措施用以完善当前的养老制度。
可以说,在古代,虽然古人们没有现在这么直接的养老金,但当时的老人们不仅可以拥有安身立命的田地,可以住进国家为他们开辟的"孤独园",可以享受国家给他们派发的仆役,还可以因为法律规定理所应当的享用由子女所缴纳的银钱和侍奉。
宋朝政府有明文规定,对于家中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国家会直接免除其子孙的赋役,使其不用去服兵役,专心待在家侍奉老人。在财力、人力的双重保障下,没有五险一金的古人的养老生活照样过得有声有色。
3.活跃在各大文字记载和故事当中的养老文化。
可以说,养老文化是真正的不分高低贵贱的文化,上至经典书籍,下至民俗小说,养老文化无不贯穿其中。
无论是儒教经典中的《孝经》,还是民间志怪故事《聊斋志异》,总之,基本上只要是与文字有关,养老文化总能以它独特的方式出现其中。这个不仅仅是因为统治者的大力推崇,同时也是因为数千年来以农业为本的生活传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28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