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诸葛亮不交军权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魏延自视甚高,但性格中有爱冒险的一面,实际上有时候就是容易有赌徒心理。
比如跟随诸葛亮北伐的时候,魏延多次提出,给他一万人的军队,走子午谷,直接奔袭长安,诸葛亮出祁山正面牵制,这样可以让魏军首尾难顾,可以一举攻占长安,占领关中地区。这也就是很多人所说的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且不说魏延这个计划没有考虑相关问题,实际上根本没有可操作性,成功的把握连三成都没有,几乎就是用一万人的军队去进行一次大赌博,最重要的是,魏延完全没用考虑到,这一万人如果进入关中地区,全军覆没,对蜀汉有多大的影响。
诸葛亮秉政之后的北伐,只能说是死马当成活马医。因为当时已经失去了荆州,蜀汉出兵北伐只有出汉中这一条路可走。而当时曹魏各方面的综合实力都远在蜀汉之上,蜀汉如果只是被动防御,就只能是坐等灭亡,和平竞赛完全没有机会赢曹魏。
所以,当时的形势对蜀汉非常不利,也就是诸葛亮说的,不北伐是死,北伐也是死,与其坐着等死,不如主动北伐,万一还有机会成功,就可以死里逃生,杀出一条生路。
这就是说,在大战略上,诸葛亮已经是在冒险了,属于比较激进的策略。而在战术上,诸葛亮始终比较谨慎,坚持全军为上,发现风险比较大,宁可放弃已经取得的战果,也要保证军队能够安全撤退,避免出现大规模的失败和伤亡。
原因很简单,曹魏地盘大、本钱多,不仅等得起,而且输得起,蜀汉地盘小、人口少,本钱也小,等不起,也输不起,所以只能以小博大,尽可能以最小的代价去博得最大的收获。但如果亏本的概率远高于成功,诸葛亮就会选择放弃。
因此,即便第一次北伐的时候,一开始战果很大,但是当街亭丢失,蜀汉军队有被魏军拦腰截断的风险的时候,诸葛亮立刻就下令全军后撤了,以避免更大的损失。这就是诸葛亮坚持要保住本钱,而不能孤注一掷,直接把蜀汉的生死存亡赌在一场战争的胜败上。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实际上就是一个搏命的计划,完全是拿这一万人去进行一次军事赌博,成功了功高盖世,输了就是这一万人全军覆没,片甲不回。这在战术上是非常激进的,而且并不是在配合总体战略,而是孤军深入的冒险行动。
这种打法让人想起谁呢?曹操。曹操北征乌丸的时候,为了避免打草惊蛇,让乌丸主力提前得到消息逃走,就率五千轻骑,离开主力,单独行动,长途奔袭。这其实就是非常冒险的行动,成功了还好说,孤军深入一旦陷入重围,谁也没办法保证曹操能安全返回。
但曹操就是有这种冒险精神,就是敢于在这个时候赌一把。但曹操之所以敢赌,是基于多方面原因的考虑的,成功的把握很大。因为乌丸是游牧部落联盟,这时候还没有完全统一,仍然比较松散,战斗力也不强,所以只要曹操以百战精锐突然出现在乌丸面前,就可以一举击溃乌丸,把乌丸打回到之前部落分散、不相统属的时候去。
魏延的情况就完全不是这样了。即便魏延能够率领这一万人突破曹魏军队的防御,直接进入关中地区,要直接进攻长安,也要考虑到长安是关中核心,即便只有很少的兵力,哪怕只有一两千人,也可以凭坚城据守,魏延也很难攻破。
更让诸葛亮感到难以放心的是,魏延有这种在关键时刻冒险的想法,做事不够持重,反过来也完全可以用在政治上,在关键时刻突然做一个冒险的决定,侥幸一逞,结果就很糟糕了。比如像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时那样,在完全没有把握和胜算的时候,突然冒险行动,却一举成功,控制了曹魏朝政。
再就是,魏延有如此之强的冒险精神,私心也是比较重的。比如他和杨仪长期不和,基本上就是为了个人私利,而不是在政治军事大方向上有什么分歧。而这种人在政治上的忠诚度往往不高。这就意味着,如果没有人能够控制得了,魏延就会成为蜀汉内不稳定的一个定时炸弹,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爆炸。
刘备在世时,是能够完全控制得了魏延的,但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秉政时,魏延就越来越桀骜难制了,诸葛亮控制起来已经感觉很困难,很棘手了。等到诸葛亮死后,没有人能够控制,魏延如果掌握军权,就会变成董卓那种人,以武力控制蜀汉政权。
诸葛亮死后,安排全军安全退回成都,先保证他死后不出线大的政治动荡,稳定形势,再考虑出兵北伐的问题。但魏延却公然表示反对说,诸葛亮死了,他还在,完全可以把诸葛亮的灵柩送回去,把军队留下,他继续北伐。
这说明什么?说明他等一这一天已经很久了,之前诸葛亮一直压制他,他是不甘心的,就在等待这一天到来。如果真的按照他所说的,就把蜀汉最精锐的北伐的军队完全交给他,那会是什么结果?恐怕谁也无法保证他能继续忠于蜀汉、忠于刘禅了。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恐怕就是先杀死杨仪和其他之前反对过他的人,完全把军队控制在他自己手里。
在这个意义上,诸葛亮临死前的安排一方面时预防魏延有什么其他动作,另一方面也是迫使魏延的野心在他羽翼未丰的时候就提前暴露出来,提前引爆,以减少对蜀汉政权内部的冲击和动荡。
没有了魏延,对蜀汉来说,确实是少了一员骁勇善战的大将,但蜀汉得到的则是更加稳定的政治局面,最起码不会出现董卓那种以武力架空朝廷的内部小军阀,也不会让蜀汉内部出现司马懿那种权臣,可以保证刘禅的皇权不受威胁。
题主的问题有错误,诸葛亮从来没想过要杀魏延。在《三国演义》里,因为诸葛亮说魏延脑后有反骨,所以担心自己死后魏延会叛变,因此密令马岱杀死了魏延。不过实际上在正史里诸葛亮并没有想杀魏延,反而在他活着的时候对魏延非常包容。
魏延是蜀汉后期的猛将,《三国志·魏延传》说他勇猛过人,因为深得诸葛亮的倚重。不过魏延的脾气不好,高傲自大,“性矜高”,和同僚相处很不愉快。特别是魏延和杨仪的关系很糟糕,甚至在讨论军务时两人都会争吵,魏延还曾经挡着诸葛亮的面拔出剑来,威胁要杀死杨仪。
应该说魏延的行为已经非常恶劣了,这种人在哪里都不会受欢迎,不过诸葛亮爱惜他的才能,因此格外宽容,并没有怪罪于他。不过明眼人都明白,诸葛亮一旦去世,按照魏延这个性格必然出事。孙权就曾经说过魏延在诸葛亮死后“必为祸乱”。
诸葛亮其实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在临死前不敢把军权交给魏延,不过他还是特意下令,如果魏延不肯撤军,就随他去。应该说诸葛亮对于魏延已经非常包容了。然而魏延不仅不肯撤军,甚至还想夺取军权,在失败以后还起兵攻打杨仪,结果兵败被杀。所以并非是诸葛亮一定要魏延死,而是魏延自己作死,最终身首异处。
另外按照魏延这个脾气,诸葛亮去世以后,如果魏延不死的话,蜀汉可能更乱。魏延脾气太大,和同僚们关系都不好,所有的人都躲着他,“当时皆避下之”。而在诸葛亮死后,他和杨仪互相告发对方作乱,刘禅问董允、蒋琬意见,两人都支持杨仪,可见魏延的人际关系有多糟糕。
这样的一个人显然不适合掌握兵权,所以即使在诸葛亮死后,魏延遵命撤军,因为此时无人能驾驭他,此后也极有可能被闲置起来。但是按照魏延的脾气,肯定会对此不服气,而他做事又是冲动型的,所以早晚会再闹出乱子来。
所以诸葛亮死后,魏延不仅不能给蜀汉带来帮助,反而会成为一个定时炸弹。如果魏延出事以后被直接杀死,那么对于蜀汉来说损失不会太大。但是万一魏延直接投敌,以他的地位对于蜀汉来说肯定会带来很恶劣的影响。所以对于蜀汉来说,诸葛亮去世以后,魏延也一起死是最好的结果。
在蜀汉,诸葛亮是后主刘禅的相父,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蜀国没有几个人不服诸葛亮。魏延如此表现,自然招致当朝文臣武将的不满,魏延的覆灭也就是早晚的事。当诸葛亮病死五丈原,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的仅剩魏延等寥寥几人,其中魏延功劳最大,魏延以为因此可以独揽大权,自然是好不欢喜。
可是令魏延预料不到的是,诸葛亮死了也不放过魏延,蜀军的兵权交到与魏延素来不和的杨仪手上。此时魏延忍无可忍,只能起兵造反,意图夺取兵权。最终功败垂成,被曾经一同出生入死的兄弟马岱斩杀。
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最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据《三国志·魏廷传》的记载,临终前,诸葛亮召开了一个机密的榻前会议,参与会议的有杨仪、姜维、费祎等人,诸葛亮遗命.他死之后,不要继续北伐了,全部撤回蜀国,撤离的时分,让魏廷断后,姜维次之。并且说:“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意即假如魏延不服从命令,你们不要管他,军队本人开拔。做了这个布置后,诸葛亮就病故了。费祎向魏延传达了丞相的命令,果真魏延一听就跳起来:“让我断后?不对吧。丞相逝世了,可我魏廷还活着,还能够率领部队继续北伐,为什么由于一个人死了就把天下的大事都耽搁了?再说,我魏廷凭什么要给杨仪断后?”坚持要跟费祎继续部署北伐,费祎借口要去劝说杨仪,跳上马,掉头就跑。
魏延才知不该放走费祎,赶快派探子去刺探,探子报杨仪准备依照诸葛亮的部署,先带着部队撤回成都。魏延怒火万丈:你撤我也撤!于是魏延抢在杨仪的前面往南撤,而且还走一路烧一路,把桥、路都给毁了,不断撤到了南谷口。杨仪带着部队往回撤的途中,发现路桥都被破坏了,两个人的积怨更深,于是都上书朝廷告对方谋反。
一日之中,羽檄交至,两封告状信前后送到了刘禅的御前。刘禅看不明白,就把董允、蒋琬找来磋商:到底谁反了?董允和蒋琬说:“陛下,臣等敢担保,杨仪是不会谋反的,而魏廷谋不谋反,不好说。”于是,刘禅命令蒋琬带宿卫营北上拦截魏廷,杨仪也带着部队南下,去追击魏廷,两路军队把魏延堵在南谷口。魏廷带着几个心腹逃到汉中,被马岱所杀。马岱杀了魏延以后,把魏廷的首级送到杨仪的面前,杨仪把魏廷的脑袋扔到地上,用脚踩,然后诛杀魏延三族。
魏延谋反一案到底是怎样回事,我们还得把视野再次回到诸葛亮的遗命上,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下达一个让魏延断后的遗命呢?有人又提出说是由于诸葛亮与魏延在军事道路上有分歧。
魏延曾经向诸葛亮倡议过子午谷奇谋,这个子午谷奇谋是一项极具应战性的北伐战略,跟当年韩信的暗渡陈仓没有区别,全都风险万分,但是打仗贵在出奇,出奇才干制胜。但是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诸葛亮最终却没有采用。 北伐,是刘备死后诸葛亮最重要的事业。但是他的北伐却是“积年无成”。
诸葛亮的北伐其实是不可能胜利的。缘由有三个:曹魏非速亡之国,益州非进取之地,诸葛非将略之才。关于这三个缘由诸葛亮心知肚明,他坚持北伐是想把蜀国内部的矛盾转移到战争上,然后靠北伐来振奋蜀国的士气,更重要的是诸葛亮不断对他的政管理想耿耿于怀,不肯罢休。而作为蜀国后期独一的猛将魏廷,很可能就是他死后的北伐继承人。
魏延是个坚持不懈的抗曹分子,诸葛亮料定他不会放弃北伐,他一定还要坚持打下去。而且诸葛亮很理解魏廷,他自高自大,自视很高,诸葛亮在世的时分,他总觉得不得志,但是碍于诸葛亮的声威。他也不敢胆大妄为,如今诸葛亮病故,杨仪等人哪里还镇得住魏延?没有方法,只能随他去了。由于此时最重要的事情是赶快把大军撤回成都,捍卫蜀汉政权。只要保住了蜀汉,未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才有希望。这就是诸葛亮的一片良苦用心。他临终时想到的就是保住蜀汉,但是,诸葛亮逝世30年后,蜀汉还是亡了。
魏延在诸葛亮死后不会谋反。但是,他肯定会因为心中的不满而作乱。这一点,不但诸葛亮心里清楚,连远在千里之外的孙权都看出来了。
当年,孙权在大醉之后问蜀汉的使者费祎,说杨仪和魏延都是有点才能的小人。虽然任用他们对现在蜀汉有一定的好处,可是一旦任用了他们,肯定会让他们掌握重权。如果将来诸葛亮不在世了,他们肯定会带来祸乱。不知道你们也没有考虑?
费祎当时不知道怎么作答,幸亏副使董恢提醒他,对孙权作答说,杨仪和魏延之间的矛盾是出于私愤,他们并不是那种心怀反叛的人。现在用他们是时势使然,没有必要为了将来就现在废了他们。诸葛亮听说后,认为董恢说的对,并且提拔任用了他。
我们从这一段历史记载就能够看出来,魏延和杨仪都是诸葛亮的左右手,他们为诸葛亮的北伐尽心尽力,诸葛亮时刻都离不开他们。但是,两个人的性格品行都有问题。杨仪是公认的小人,而魏延也不比杨仪的风评高多少。
史书记载魏延其人,?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虽然并没有象孙权那样直接说魏延是个?小人?,可是从这句?当时皆避下之?就可以想象到魏延平日里飞扬跋扈的样子。因此,孙权才会说,如果诸葛亮不在,这两人如何处置的问题。如果处置不当,两人必生祸乱。
蜀汉中人和诸葛亮也都清楚的看到了这一点。于是诸葛亮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就已经做好了安排。他让蒋琬留在刘禅身边,并且密表让蒋琬作为自己的接班人,这样就牢牢的把朝廷控制在手中。
而军队之中,他任用姜维、王平、马岱、吴懿一批将领,不知不觉中就把魏延给孤立了。他又把费祎定为蒋琬的接班人,这样就使得费祎绝对忠实于自己,会绝对执行自己的计划。费祎穿梭于杨仪和魏延之间,用好言好语骗取了两个人的信任,中取事。
如果说诸葛亮有心同时除掉魏延和杨仪,这有点过分了。但是,诸葛亮最关心的是蜀汉的江山,还有蜀军平安的撤回蜀汉。如果不采取一定的策略,蜀军是不可能顺利撤回的。
诸葛亮一死,按照资历、能力、职位来说,应该由魏延接任诸葛亮的职务。如果魏延接任的话,是肯定不会撤回的。他一定会继续领兵北伐。可是,诸葛亮一死,军心士气肯定会受到影响。再加上魏延的军事指挥风格让诸葛亮担心。再加上魏延与杨仪的矛盾,军中文武不和。这样,面对司马懿这样狡猾的对手,蜀军很可能会遭到惨败。
所以说,诸葛亮不可能将军权交给魏延。于是,诸葛亮下令,魏延断后,而在魏延前面撤退,实际上的断后的是姜维。如果魏延不听从指挥,大军就直接撤走,不管魏延。这样一来,魏延不会反叛,他孤军难持,只能撤回。
诸葛亮的策略是,如果杨仪和魏延听命,就留下他们,在蒋琬的指挥下工作。如果不听命,那就只有除掉他们。这是杨仪和魏延咎由自取,没有人会同情他们。
果然,没有政治头脑的魏延开始了倒行逆施。他先中了费祎的计谋,把自己的本意和准备调换将领的打算一股脑告诉了费祎。没有想到费祎回到大营就把魏延给卖了。那些要被魏延调换的将领当然更坚定了听从诸葛亮遗嘱的决心。
然后魏延又办了蠢事。他烧绝栈道,阻击回归的蜀军。试想一下,带着诸葛亮的棺椁,打着正义的大旗的蜀军主力,怎么可能被魏延挡住?连魏延手下都觉得他做得不对。这样,毫无悬念的,魏延被除掉了。当然,杨仪也没有得到什么好下场。在蒋琬的政府里,没有他的位置。随后他就被费祎出卖给杀掉了。
因此,诸葛亮死后,魏延肯定不会谋反。一个是他没有谋反的心,这一点连陈寿都在《三国志》里谈到了,说魏延?不便背叛?。另一个原因,是诸葛亮已经在死前,将身后的事情做好了安排,让魏延根本就没有机会谋反。
当时,魏延阻击杨仪的时候,早就被诸葛亮安排在刘禅身边的蒋琬等人就异口同声的指斥魏延反叛。刘禅接受了大家的意见后,蒋琬亲自率领成都的御林军前去夹击魏延。只是因为魏延的死讯传来,已经出发几十里的蒋琬才转回成都。
我们可以想一下,即便是魏延把杨仪挡在汉中。蒋琬率领军队到来,传达刘禅的指示,魏延依然要被扣上背叛的帽子除掉。因此,在魏延不听从诸葛亮的命令,乖乖的为大军断后的时候,他背叛的罪名就已经坐实了。
这个结局也是诸葛亮事先就预料到的。魏延的性格?矜高?,他不可能屈居人下。他在诸葛亮死后肯定会要求掌握军权。他不会在蒋琬、费祎这些人手下做事。所以说,几件事加在一起,在诸葛亮的策略里,魏延也就只有死路一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27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