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乾隆皇帝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根据历史记载,自从隋朝开科举制度以来,我国历史上总共出现超过了700多位状元郎,他们在考取功名时,也留下了许多逸闻趣事。既鼓励了后辈学子孜孜不倦求学之心,也丰富了民间街头巷尾老百姓们的谈资。下面观景就给大家分享一个关于乾隆皇帝和考生的故事。
乾隆皇帝是清朝皇帝中,最执迷于汉字文学的一个皇帝,他特别喜欢创作诗词,虽然没有得到大众的认可,但他流传下来的诗歌竟然高达4万多首,可见他是多么高产的一代“诗歌王子”。他到底有多高产,做一个对比你就清楚了。乾隆皇帝一个人的诗歌多快要赶上《全唐诗》里面的全部诗歌了,《全唐诗》里将近有48000首诗歌。
除了写诗以外,乾隆皇帝还有一个最大的爱好,那就是对对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对联。我们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乾隆皇帝经常会即兴与大臣们来两句。众所周知,对联可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主要讲究的是对仗和押韵。
“烟锁池塘柳”与乾隆皇帝和考生的故事
这一年乾隆皇帝还没有下过江南,很是想去江南走走逛逛,当时正值江南科考,于是他就以督察江南科考为由前往江南。说来也巧,当时的江南考场有两名旗鼓相当的才子,谁也不服谁,都想第一名会元是自己的。考官一个头两个大,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一时间想出去什么办法来定夺第一,考官突然想到皇上既然已经亲临考场为何不让皇上面试时再做定夺呢?
到了面试这一关,乾隆皇帝亲自把关,在前面他已经听取了督考官员的汇报,对这两个人才也有很看重。思来想去乾隆皇帝机灵一动,何不用对联来定会元呢?
于是乾隆就出了一上联:烟锁池塘柳。此上联一出,两位参加面试之人立刻就傻了,两人心想这不是乾隆皇帝故意刁难吗?因为这是一副绝对,乾隆皇帝用含有“火、金、水、土、木”偏旁的“烟锁池塘柳”作为上联,其一有自身卖弄之嫌,其二是想考考二人的反应能力。
第一位考生在乾隆出联后,马上对他一拜,说到:“太难、太难。对不出来!”
然后就选择了离开,而另一位考生则还在冥思苦想,后来始终是没能找出一个合适的下联。
最终的结局很意外,乾隆皇帝把放弃作对的考生招了回来,并钦点他为状元郎。因为用乾隆皇帝的话来说,他出这个上联出来,也没指望他们两个人能对出来。第一个人在明知道无法对出下联的情况下,没有继续浪费时间,而是果断放弃后转身离开。
乾隆皇帝因此非常欣赏他这种果断的态度,他既然知道了最终的结果,并没有一味强求,做到适当的放弃也是大多数人无法做到的。所以乾隆皇帝让人把他叫回来,破格钦点他为状元。
“烟锁池塘柳”出自哪里?
“烟锁池塘柳”这句诗词最早是出自于明末清初学者陈子升的《中洲草堂遗集》之中,是诗歌《柳波曲》中的句子。
“烟锁池塘柳,灯垂锦槛波。回波初试舞,折柳即闻歌。”
“烟锁池塘柳,烽销极塞鸿。东枝罢春水,南翼怨秋风。”
在后来,“烟锁池塘柳”有了不同版本的下联。观景认为对的最好的是下面这幅对联,上联:“烟锁池塘柳”,下联:“炮镇海城楼”。亲笔的读者们,你们认为“烟锁池塘柳”对得最好的下联是什么呢?
乾隆皇帝身上的故事一千零一夜也说不完,有很多故事确实是乾隆自己真有的,毕竟他是一位极度自恋的皇帝,一生喜欢写诗,喜欢在收集的字画上盖章,喜欢巡游,喜欢卖弄自己的博学等等,但也有很多关于乾隆的故事都只是传说,经不起推敲,多是后人强加给乾隆的,谁让乾隆皇帝自带光芒呢?
在说乾隆的故事之前,先说一个赵匡胤时期的故事,科举制度自唐朝开始形成规制,并逐渐完善,成为普通人进入官场的一个最重要的通道,但是科举制度也是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步步完善的,在最初很多规章制度并不完善,比如宋初的一次科举考试,王嗣宗和陈识几乎是同时交的卷子,而且难得的是两人的才思差不多,这让赵匡胤犯了难,按照当时的规定,交卷越早、才思越好,排名越靠前,而王嗣宗和陈识几乎都是一样的,于是赵匡胤?命二人角力以争之?(《玉照新志》记载),结果王嗣宗在这次武斗中胜了,然后得了状元,这个文科状元是靠武斗得来的,也是很奇葩了。
这还是赵匡胤时候发生的事情,到了赵光义时期,科场上又发生了一件事,即十七岁举进士的钱易在崇政殿参加最后一轮考试的时候,?三篇,日未中而就。言者恶其轻俊,特罢之。?(《宋史》),写的太快了,所以考官们没有录取他。所以我们看,当时的很多科举制度还是不完善的,但到了明清时期尤其是清朝,科举制度已经是非常完善了,像宋初的这种奇葩事件基本不可能再发生了,但是在野史中,或者说在民间传说中,还有一件发生在乾隆时期的科场趣事,和赵匡胤时期的那件奇葩事极为相似。
很多人应该都知道,乾隆皇帝最经典的一个故事系列就是下江南,江南空气湿润多美女,景美人美自然心情就好很多,这一年,乾隆又到了江南,在江南举行了科举中的殿试。说来也巧,有两个考生考的差不多,乾隆实在不知道该让谁来做这个状元,于是,乾隆就拿出了那个著名的绝对,即?烟锁池塘柳?,这个是一个对联中的上联,但是一直没有与之匹配的下联,即便是乾隆这个酷爱卖弄学识、写了四万首诗的人也没有在这个对联上做文章。
乾隆就拿出来考这两个人,看看谁能对出下联,就在这是时候,奇怪的一幕就出现了,其中一位考生在刚听完乾隆出的上联后就摇摇头出去了,而另一位考生则冥思苦想了一会,也出去了。然后乾隆就笑了,钦点第一位出去的考生为状元,官员们不解为何会有这样的结论,乾隆就说了:?这可是千古绝对,第一位出去的考生一听就知道自己对不出来,说明他瞬间就明白了这句上联的精妙之处,而第二位考生则思考了一会才放弃,说明他细细品了才知道它的精妙之处,所以算起来,第一位考生学识更高。?
这个故事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既然?烟锁池塘柳?是一个千古绝对,应该会被文人们追捧,那么但凡是个文人学子,完全没有听说过是不太可能的,即便真的没有听说过,那么乾隆皇帝会不会弄这么一出来决定谁是状元呢?也是不可能的。
清朝时期的殿试是极为严格的,殿试前先复试,复试完了紧接着殿试,这都在紫禁城的保和殿举行,而进行的时候,皇帝是不会出现的。殿试的内容是策问,一般就是时政,考试时间是一天,考生答题的时候也是有严格规定的,用什么字体、文章的字数、格式等都有严格要求,交卷后试卷密封,八位读卷官分别阅卷,为之打分,分为五等,最后将这些打出来的等级汇总,选出十份成绩最好的卷子呈给皇帝,皇帝从中选出状元、榜眼和探花,然后将结果告知填榜官填榜。
最后,皇帝在太和殿举行传胪大典,当众宣布殿试的结果。这都是有严格流程的,不可能出现乾隆皇帝拿对联考考生决定殿试结果的情况。
再来说说这个千古绝对,?烟锁池塘柳?最初是出现在明朝陈子升所著《中洲草堂诗》中的,陈子升在其中写了四首诗,每首诗中都有这句,但是真正能配得上这句的没有,陈子升出生于1614年的万历时代,距乾隆不过百年的历史,在这百年中,确实没有出现任何一句能与这句相匹配,实际上能对出下联的不是没有,只是似乎都缺了点什么,要么格式不对,要么意境不够,总之就是有那么点不完美,以至于这个句子就成了一个绝对,无人能对出恰如其分的下联。乾隆皇帝能知道这个句子不足为奇,他对不出来也不足为奇,不过他将这个句子放在科场上考考生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
说起来,陈子升出生的时候已经是明朝晚期,他的哥哥陈子壮在历史是比较有名的,是和韩愈、张九龄、文天祥等齐名的?广东古八贤?之一,曾参与反清复明之战,最终兵败被锯死,异常惨烈。陈子升作为陈子壮的弟弟也参与了反清复明之战,战败后,陈子升带着母亲藏到了山中,不过其母在得知陈子壮的结局后上吊自杀,而陈子升在清朝时期不肯出仕,最终出家。
相传乾隆极爱对对子,平时没事就喜欢和大学生纪晓岚吟诗作对,聊以为趣,还流传下了许多关于对联的佳话。据说,有一次纪晓岚的老婆出了一个绝对:月照纱窗,格格孔明诸葛亮。满朝文武都没人能对出来。乾隆自己一个人琢磨了半天,也没有好的下联,为此发愁了许久。
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乾隆也想了一个自认为无人能对的对联,想展示给大家看,无奈一直没有机会。后来有一次科举考试,到了殿试这一关时,有两个考生特别出色,面对考题均对答如流,一时难分伯仲。乾隆难得遇到此好机会,就把自己想的对联作为题目报了出来,上联是:
烟锁池塘柳
这五个字乍看之下没什么,但仔细一看,每个字的偏旁分别包含了金木水火土五行,要对一个意境相同,且同样包含五行元素的下联谈何容易。其中一个考生见了,自认对不出,转身就走。而另一个考试看了后也沉思良久,最后也无奈自认无法对出下联。
大家看前面那位考生走了,剩下这个必是状元无疑了。没想到乾隆却选了走了那个考生为状元。他说:“我这是千古绝对,此人见了一眼就走,必定是一位高才。”因此最后是离开的那名考生当了状元。
当然,这个故事还是虚构的成分居多。且不论这句上联到底是出自何处,如果有考生敢在皇帝面前扭头就走,也是欺君大罪,不处以极刑就算不错了,更别说能当状元。不过故事中乾隆借给考生出对联的机会来拐着弯夸奖自己,倒是非常符合乾隆自恋的性格。
要说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事世界其他国家没有的,我相信科举制绝对是其中一个。从隋朝开始一直到1905年废除。科举制一共延续了1300年,在这期间无数寒门子弟依靠科举制,鲤鱼跃龙门,麻雀变凤凰。?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就是科举最真实的写照。
要说凭硬实力考上状元那是数不胜数,可是在清朝乾隆年间有位考生十分个性,本以为无缘状元最后因一举动成为了乾隆钦点的状元。众所周知,乾隆除了游山玩水还喜欢写诗,据说乾隆一生写过一万多首诗,可惜啊,小编我是一首没听过。别说乾隆虽然是写的不咋样,但是对对联确实一绝,有次乾隆就出了个对联难倒了?大清第一才子?纪晓岚,这次又凭借着自己的对联选出了状元。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在乾隆年间,有一次科举考试考到了最后,考官发现有两个人实在难分伯仲,考官实在不知道选谁好于是就把这个难题丢给了乾隆皇帝,殿试结束后乾隆也有点犯难,正在乾隆思考为难时,乾隆的得力大臣和珅这时给乾隆出了个主意说?皇上,咱们可以出对联考他们?。一语惊醒梦中人啊!乾隆说就这么办,谁对上了就选谁当状元,于是想了一会就出了?烟锁池塘柳?这个上联。两位考生听了之后,其中一位直接放弃答题请求离开,而另一个苦思冥想半天也没想出满意的答案。
本以为乾隆会选这个还在坚持的考生做状元,可谁成想,那个放弃答题的考生被乾隆钦点为了状元,另一个就成了榜眼了。众人就感到不解了,这是为什么?"烟锁池塘柳"可认为是历史上的绝对,因其结构上五个字使用五行作为偏旁;意境上描绘了一个幽静的池塘、绿柳环绕、烟雾笼罩,因此欲对出合乎五行并且意境相符的诗句实属不易。所以那个放弃的考生是有自知之明的,说明他是可塑之才,选为状元也无可非议。
乾隆皇帝颇具才华,一生写了很多诗词歌赋,是中国历史上写诗流传至今最多的人,因为自己的爱好写诗,所以对这方面非常重视,那选择朝廷人才的时候亦是如此。
在一次科举考试的殿试,能进去殿试的人能力也是足够优秀了,考了好几轮两名考生不分上下,虽然可以都做朝廷命管,但是状元还是要从中选出来的。乾隆帝就很犹豫,思考了一会,出了一道上联,谁可以对上,谁就是今年的状元。
他出了个上联:“烟锁池塘柳”,要求考生对出下联。看似很平常的五个字,其实是个死对,每个字的偏旁分别是金木水火土,每个字的意境是相同的,而且要包含五行,这样的下联是很难的。有一位考生听完题目后,知道自己对不上,就失落的走了。
这时候,大臣们都以为状元非留下的这个人莫属了,乾隆却大笑了起来,将要离开的那位考生为状元。大臣们都很疑惑,以为皇帝在开玩笑,接着,乾隆皇帝说到:“我这是千古绝对,此人见了一眼就走,必定是一位高才。
而另一位要看了这么久才知道这是绝对,才华想来也是平庸。”听完乾隆的话后,大臣们纷纷哭笑不得,心里为两位考生暗暗地捏了一把汗。乾隆帝是用逆向思维来考验两位考生,离开的那位考生也是一脸茫然,真的不敢想自己没做出来可以成为状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27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