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如果父亲和丈夫只能选一个怎么办,古人又是怎么选择的

以史为鉴 2023-06-14 18:41:48

古代如果父亲和丈夫只能选一个怎么办,古人又是怎么选择的

古代父亲跟丈夫选谁,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众所周知,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处于封建男权的统治阶段,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父系社会"统治时期。而也正是由于如此长时间的男权观念对于女性的压制,导致女性的社会地位愈加低下。而也就自然而然的演化出了女子在家从父,嫁夫从夫,夫死从子的社会观念。

而在这种社会形势下生长的女性,从小就被束之闺阁,不近世俗。而在她们的观念中,家庭也就是自己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东西。在未出嫁时,讨好自己的父亲,以期望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一个好的婚事。出嫁之后,便尽力讨好丈夫,维持家庭。而在古代,有一位女性面临丈夫与父亲的艰难抉择,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第一、此女乃是春秋时期郑国大臣祭仲之女雍姬。

祭仲,出生于郑武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44年),春秋时期郑国大臣。郑武公死后,庄公继位。而在郑庄公在位期间,祭仲担任卿大夫,极得庄公重视,成为其的左膀右臂,为其治理国家。而在庄公死后,祭仲更是先后扶持郑庄公的四个儿子登上国君之位。一度把持朝政,权势滔天。而其女也是富有才情,被称为才女。

而此时祭仲在郑国独揽大权,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但此时却出现了危机。原来,早在郑庄公未死之前,便看出自己的一个儿子子突颇有野心。而若自己死后,世子恐怕并非子突的对手,为保证国家继承的稳定,郑庄公便早早便将子突送去了旁边的宋国当质子。之后世子也顺利继位,成为郑绍公。

但出人意料的是,子突在宋国做质子的这段时间内,并未消磨自己的野心,反而因为对郑庄公的安排怀恨在心,更加有夺取王位的动力。而其在宋国期间,悄悄的与宋国国君进行交易,若宋国助其登上王位,他便给宋国三座城池作为谢礼。之后,也就有了公元前701年,子突顺利上位,成为郑厉公的事。而很快,他便将目标放在了祭仲身上。

第二、雍姬之夫想谋杀雍姬之父,雍姬知道后,便向自己的母亲寻求帮助。

原来,郑厉公在登上王位之后,因为祭仲的权力过大,便对其心有忌惮,欲除之而后快。而也同样因为祭仲的权势过大,郑厉公也不敢轻举妄动。因此,直至郑厉公四年,他才找准了机会。原来,他找的这个人,就是上文提到的祭仲之女雍姬的丈夫雍纠。

因为雍纠是赘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倒插门。其自己本身也没有多大的本事,在祭仲那里,又因为自己倒插门的身份,难免受到轻视,过得并不如意。而在郑厉公将雍纠找过来的时候,更是百般体贴,让雍纠感慨自己遇到了好人。而郑厉公也是提出了自己想杀祭仲的想法。而雍纠也是不满老丈人对自己的轻视和专断独裁的做法,二人很快便结为同盟。

而两人共同商议,一拍即合,决定过两天在郊外宴请祭仲,并在周围埋伏士兵,借机刺杀祭仲。而雍纠在知道自己倒插门的历史即将成为过去之后,也是十分激动。而回到家中,雍姬在看到丈夫如此激动时,便开口询问丈夫发生了何事。而雍纠或许是对于雍姬过于信任了,竟然将自己与郑厉公的计划和盘托出。而雍姬听了之后,大惊失色。丈夫居然想要自己父亲的命,自己又该如何是好呢?但很快,雍姬就有了自己的答案。

第三、雍姬之母的话语,帮助雍姬做出了选择,而其中的一句也逐渐演变为成语。

原来,雍姬在举棋不定之际,回到了娘家,探望双亲。在其与母亲独处时,问了母亲这个问题。而母亲则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意思就是丈夫虽死,但是还可以再找,但是父亲死了就没有了。这句话,也帮助雍姬做出了决定。

雍姬跑去找了自己的父亲,将丈夫与郑厉公的合谋告知父亲。而祭仲也是立刻做出了反应,杀了雍纠,以绝后患。而郑厉公听到这个消息时,只说了一句"谋及妇人,宜其死也。"便不了了之了。而雍姬与自己母亲的对话,也逐渐演变出了一个词语,那便是"人尽可夫"。而这个词语的本意,也是说血缘关系的重要性。但到了后来,却逐渐演变成指责女子水性杨花,私生活不检点的意思。

雍姬在父亲与丈夫的选择中,选择了父亲,也不知是对是错。但若在当时那个极重视宗法血缘的时代来看,雍姬的选择也并非毫无道理。

古代女子如果和丈夫一个姓,那么该如何称呼她

古代的女子,如果和丈夫一个姓,那当然还是称呼她的名字了,古代的女子也有很多,有自己的名字,例如李师师,梁红玉,如果在没有名字的情况下,它会随着丈夫叫某某事,就丈夫的姓和自己的姓,组合到一起叫某某事
氏,如果和丈夫一个姓,那直接就叫某氏,就可以了

人尽夫也 父一而也 胡可比也 某及夫人 宜其死也是什么意思?

“人尽夫也,父一而也,胡可比也,谋及夫人,宜其死也”的意思是“妇女和丈夫一样都是人,而父亲只有一个,怎么能相提并论呢?如此诡谋也涉及到妇人,应该处以死刑。”

【出处】

这句话的出处是《左传.桓公十五年》。

【原文节选】

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将享子于郊,吾惑之,以告。祭仲杀雍纠,尸诸周氏之汪。公载以出,曰:谋及妇人,宜其死也。 ?

【译文】

一人问其母:父亲和丈夫哪个更亲?母亲回答:人人都有丈夫,但只有一个父亲,怎么能比较呢?

之后,这个人告诉祭仲说:雍氏已经离开家并要在郊外祭祀,我不理解他们的意图,所以来告诉你。祭仲杀了雍纠,将他的尸体扔在周氏的汪沟里。公众宣称:“连妇女都涉及阴谋,就应该被处死。”

【赏析】

这句话来自《左传》中的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中,祭仲专杀了自己的妻子的情夫,被郑国的伯父发现后,伯父派儿子杀死了祭仲专。在这个故事的结尾,公开宣布祭仲专和他的妻子都应该被处死,因为他们都有罪。这句话是雍姬的母亲用来安慰雍姬的话,她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一个父亲,但可以有多个丈夫,雍姬可以再嫁,所以她不应该因为情夫而死。

【创作背景】

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那时候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男女之间的感情也是常有的事情,但是却不能被公开接受。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婚姻和家庭忠诚的价值观。故事中祭仲专杀死情夫被认为是为了维护婚姻和家庭的尊严,但是他杀人后又被杀,显示出当时社会对于个人行为的严厉惩罚。

【注释】

祭( ㄓㄞˋ zhài 债):古代宗庙中祭祀祖先的人;

雍(yōng):姓氏;

舍(shè)其室:离开家庭;

享(xiǎng)子于郊:祭祀后代祖先。

【生活启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家庭忠诚和婚姻道德一直是社会的价值观,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对于爱情和婚姻的态度也在逐渐变化。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对于爱情和婚姻的选择,同时也应该对于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不要伤害到其他人的感情和利益。

这句话也提醒我们,不要因为某些外在的因素而轻易忽略掉我们内心深处的重要关系。无论是家庭还是友情,它们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某些原因而产生纠纷或是分歧,但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地分析问题,并在不失去内心中最重要的东西的前提下,寻求解决方案。

俗语:“一家不容三姓人”,指哪三姓?古人的处世经验还适用吗?

有些人可能听过,农村流传着一句俗语:“一家不容三姓人”。对于这句话,有不少人都不知道,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

因为一个家庭里有三个姓氏,是很正常的,为什么老祖宗们却讲道,一家不能有三个氏姓的人呢?

比如多数家庭的人口,组成是这样的:

爷爷奶奶两个人是不同的姓氏,父亲随爷爷的姓,母亲又是不同的姓,算起来一个家庭当中,有3个不同姓氏的人在,是很正常的现象。

更不用说儿子将来结婚之后,他找的媳妇,又会是不同的姓氏,如此一样,一个常见的三代人农村家庭,他们会有5个左右不同的姓氏。

那么农村俗语所讲的,一家不能容不姓人,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给大家分析一下。


一家三姓人,可能所指的第一种情况 有人或许会讲道,家庭三个姓氏所指的意思,是婆媳关系,因为婆婆和媳妇之间的关系,在很久远前,就是一种很难处理的家庭矛盾。

这种说法是没有道理的,现实生活中,确实是存在一些家庭,他们婆媳关系不合的情况。 但不是所有家庭都是这样,婆媳关系好的家庭是占了大多数的。

更不用说在古代,那时所流传的三纲五常,女的要三从四德。

在以前封建时代时,媳妇的家庭地位都不会高,她们哪怕对婆婆有怨言,也不会影响到家庭的和睦。因为在那年代,长幼尊卑的情况下,家中婆婆的地位是会比媳妇要高多了,,哪怕婆婆不是一个明事理的人,媳妇也得逆来承受。

所以说俗语所讲的,一家不容三姓人,肯定不是指婆婆、媳妇正常家庭三个姓氏人的关系。

一家三姓人,可能所指的第二种情况 在农村家庭当中,也可能存在这么一种情况。

比如我有个堂兄,他是后爸的亲生儿子,而堂兄的弟弟,是后娘与前夫所生的儿子。他们家庭的人员就很复杂了,堂兄父亲是亲生的,母亲是后娘,堂弟母亲是亲生的,父亲却是后爹。

这种家庭人员的组成,就是人们常说的,后爹、后娘。

在农村有名老话,后娘难当,后爹也难做,这句话指的意思,后爹后娘都很难做。如果对儿女严厉一些,怕惹来别人的闲言碎语,你看那个后娘,对她的孩子那么严厉,是不是因为不是她亲生的?孩子听到这些话,也可能会产生想法,要是我亲娘,她肯定不会这样对我。

对孩子太好吧,有些孩子也会因性格上的原因,和后娘不会很亲近,甚至一些性格要强的孩子,一直都不肯叫自己的后爹(后娘)一声爸爸、妈妈。

像这种后爸后妈组成的家庭,是不是就是农村俗语所讲的,一家不容三姓人呢?我认为也不是。

那些后父母,不是亲生子女的家庭,在开始的时候,确实是会面临着困难。像是孩子和后娘不亲近,不认可这个不是自己亲生母亲的人。 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养育之恩,会大过于生育之恩。

比如前几年有部很火的电视剧《爷们儿》男主角的女儿她有两个后妈,虽然在年幼的时候,这个女儿对后妈有所误解,但她随着她年龄的增长,懂事之后,她对自己的两个后妈表达了感激之情。

前一个后妈教她说话、写字,后一个后妈陪伴她度过最美好的童年时光。这两个后妈,都没有因为不是自己的亲生子女,就对孩子冷淡,反而是把孩子当成自己亲生儿女一样对待。

虽然这是影视作品,不过在现实中也有很多相同的例子,后妈(后爸)组成的家庭,不代表着不和睦,人都是有感情的,爱也是可以感化一个人的,养育之恩更多时候,会大过于生育之恩。

因此,说一家不容三个姓氏的人,指的是后妈这类家庭,显然也是站不住脚的。

一家三姓人,可能所指的第三种情况 在封建时代,那时不像现在一样,是一夫一妻制,封建时代有一夫多妻制,这种家庭最容易出现矛盾了。

妻与妾会争风吃醋,不同母亲的孩子也会因争家产,手足相残。这种例子,越是当时的大户家庭,就越为明显,比如皇室的后宫争斗,皇位的继承问题,都是血淋淋的教训。

因此,我认为农村俗语所说的一家不容三姓人,应该指的是以前的一夫多妻制,这样的家庭很难和睦,在为了各自的利上,整个家庭会弄得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一家不容三姓人,在现今还适用吗 现在是一夫一妻制,有人可能觉得不适用了,我认为未必。因为如果在家庭当中,有一方背叛婚姻,导致两个人离婚,这也意味着家庭要重组。

对于因出轨导致家庭破碎,肯定是不好的,特别是对孩子来说,造成一些伤害。

对孩子来说在有选择的情况下,谁都希望自己的原生家庭一直是美满、和睦的,而不是要去适应一个新的家庭成员加入。

结论: 虽然在农村有句老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但也不意味着老人言所讲的都是对的。很多时候,老人言要不要听,还是要根据现今时代的发展,而不是一味的墨守陈规。

农村俗语所讲的,一家不容三姓人,在以前指的是多妻制家庭不和睦,现今所指的是那些背叛家庭而导致离婚的行为。

在农村一些地方,流行“一家不容三姓人”的俗语。怎么理解呢?必须按照特定 历史 时期的 社会 结构,伦理,风俗,结合当时的农村文化现实去考量。那么当时农村有那些特点呢?主要有三点:一是父系 社会 为主,女姓处于从属地位。二是宗族势力强大,排他性突出。三是, 社会 生产力落后, 社会 财产以家庭所有为主导,代际继承分配。

“一家不容三姓”,三姓指得是单纯男性。是父子两代中出现异姓苐三人。为什么不包括女性呢?因为那时候,妇女嫁到夫家,就没有了自己的姓名,变成了某某氏。而且丈夫的姓氏在前面。成了生是夫家的人,死是夫家的鬼,所以这里指的不包括女性。那么男性呢?比如领养的孩子,再婚带来的孩子(继父),孩子随父姓,自然也是一家人。男到女家落户,那时候也必须随女方姓氏,否则家族不会承认。如果领养的孩子,再婚带来的孩子,到女家落户的男子不随主家姓氏。会让主家不容许,家族也会干涉,不让继承财产。

现在,这些落后的古老风俗早已不适应 社会 。

一家不容三姓人

一般家庭只有两姓,就是父姓和母姓。但有个别家庭就多姓成员组成,分别是父姓母姓,娶的儿媳妇姓。

要是儿媳妇不生育,领养他人子女又多了一个隐姓。

有家庭父母两姓,独女招女婿又生独女还招女婿。

一家不容三姓就不知那三姓不能共同相处。

俗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来自民间,是老百姓生活经验的总结,具有口语化接地气的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比如“一家不容三姓人”便是如此。

这句话从字面意思理解,说的是 3个不同姓氏的人生活在一个家庭里,就可能战火不断 。那么,这句话中的 “三姓”具体指的是哪“三姓”?为啥“三姓”就不能在同一屋檐下和平共处呢?古人的处世经验有用吗? 请看浅阳的理解!


生活中,大多数家庭的人员构成是丈夫、妻子,和孩子,孩子不管随父姓还是随母姓,家里也就两个姓。

如果一个家庭中出现了“三姓”,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

1、再婚家庭:就是丈夫、妻子、和前夫的孩子组成的家庭 。在这样的家庭里,原本是最亲的三个人,因各自拥有不同的姓,便在对待父母、房子、自己的子女等问题上藏着一些私心,这样因各自的私心起争执的话,很容易造成夫妻关系的分裂,日子无疾而终。

2、原生家庭:就是儿子、婆婆、媳妇共同生活的家庭 。老话说的好“一山不容二虎”,如果家里同时出现了两只母“老虎”,还不得有矛盾啊?民间有个经典提问最能说明这种关系的水火不容,“我跟你妈同时掉到水里,你会救谁?”可见,这种家庭关系暗流涌动,如果儿子双商不高,不会巧妙化解,那么鸡毛蒜皮的小事就能闹的天翻地覆。


讲个身边真实发生的故事。我有个同学离婚后带着儿子,有了一段新感情。男朋友对她很好,就是不待见她儿子。

这个男人不但经常找理由怂恿我同学体罚孩子,在金钱上,他对孩子也非常吝啬,不愿意有任何的付出。虽然目前两人的感情还不错,但我同学却非常纠结,因为以对方眼下的态度来看,她怕未来儿子生活的会不开心。

事实上,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能说明,这个男人就是邪恶之人,他的种种行为,也是有因可解。

因为在生活中, 几乎没有哪个男人会愿意养别人家的孩子。当然这不是善不善良,爱不爱对方的问题,这是一个触及灵魂深处的问题。

在男人的潜意识里,他会认为这个孩子不是自己亲生的,自己是在替别人养儿子。在这种思想主导下,他就会替自己老了以后担忧。

他怕自己付出了物质,倾注了感情,一旦婚姻亮起了红灯,女方要是拍拍屁股走人,自己辛苦养大的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再不认自己,那他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毕竟这样的事例,媒体上时有报道。

所以, “一家不容三姓人”,再婚家庭中的“三姓”,难以愉快和睦的相处,是有一定的道理!


再说原生家庭中的“三姓”,常言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而婆媳关系恰恰就是这些经里最难念的一部。 比如电视剧《婆婆来了》、《麻辣婆媳》等,从这些名字就可以看出,人们对婆婆有多么忌惮。

记得我没生孩子前,很多时候也很难理解那些当婆婆的,在自己有了孩子后,作为一个准婆婆,便有了换位思考,也就大概能了解婆媳不能和平共处的原因。

从生物角度来看,婆婆和媳妇同为女人,这就注定她们会有很多性格上的共同点,比如敏感、挑剔、计较…等等,这些特点就容易让两个女人发生争执,但很少看见公公和儿媳发生争吵。

举个例子,我侄女小时候一直由我妈照看,她就经常对我哥家的事儿评头论足,话题的中心基本都是围绕“你嫂子不会带孩子”“你嫂子不会照顾人”等,但她从不会说我哥这些话。

有一年春节,全家人都感冒了,我侄女也发烧好几天。人家都高高兴兴地过年,哥嫂却要每天带孩子去挂吊瓶,可想而知,她的心情该有多糟糕了!

那些天,嫂子或许因为心里着急,对我妈的态度就有些生硬。

我妈因为孩子病了,原本既心疼又自责,认为自己没把孩子照顾好,此时嫂子的态度却让她很生气,觉得自己在媳妇家做免费保姆,到头来媳妇不但不领情反而给自己冷言冷语。很多年过去了,我妈始终不能释怀,时不时地拿这件事说我嫂子给她气受,没让她过好年。

凭心而论,我嫂子性格随和,人也本分。我妈呢,对别人都很好,唯独对我嫂子有些小心眼。 在我妈的观念里,嫂子做得好,那是她应该做的;自己的付出,嫂子应该时刻记在心里


我妈的这种心态在很多母亲身上都有,毕竟儿子是每个当妈的心头肉,自己也一直都是儿子心目中最重要的“女人” 。突然有一天,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女人跑来分走了儿子对自己的爱,甚至于儿子的天平都向她倾斜,此时当妈的内心肯定就五味杂陈,看见媳妇就各种不舒服。

这种心里失衡就容易引发“权力争夺”,这可能也是造成很多原生家庭婆媳关系不睦的原因。

此时,夹在两个女人之间的儿子就很为难,如果自己处理不当,就会激化矛盾,导致家庭战火再次升级。所以, 原生家庭里的三姓人,说白了就是儿子、母亲、和老婆这三个姓氏的较量,也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人们常说“小文章大道理”,“一家不容三姓人”便是如此,古人用浅显直白的语言,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一是珍惜婚姻。 《战国策》里说:

婚姻也是一样, 如果自己是奔着“一辈子”的想法过日子, 即便开始不合拍,只要两个人的心在一起,那么 遇到问题,自己就会积极想办法,而不是处处想退路。

特别是再婚家庭,更需要将对方的孩子视如己出,这样才能从内心深处真正地接纳对方和对方的孩子,只有这样婚姻才能走得长久。


二是婆媳相处之道 。老话说的好“家和万事兴”,想要万事兴旺,背后就需要一个和睦的家庭做支撑。

儿子虽然是自己生的,但媳妇毕竟来自于另一个家庭,有自己的饮食习惯和生活观念,或许最初婆媳两人还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但时间一长,难免会产生各种小摩擦。

当有了孩子后,又因为教育观念的不一致,便会成为矛盾的触发点。作为儿子,一边是亲妈,一边是老婆,他夹在中间左右为难,说谁都不是。那么,这种日子还怎么过啊! 与其家里鸡犬不宁,还不如分家,毕竟距离产生美,这种美感便会融洽彼此间的关系,让家庭关系更加和谐。


“一家不容三姓人”,这句俗语时至今日依然流传,在看似简单的话语之中,是对人性的诠释,和对事物的洞悉,不论时代如何变化都依然适用,当我们细细品读之后,对于婚姻会有更深的感悟!

“一家不容三姓人”,不客气

地说,这是一句狗屁话!

他的奶奶,他的妈妈,他的

媳妇(妻子)都可以是不同姓

氏的人。

请问:他这混账东西是容不

下奶奶,还是容不下自已的

妈妈或容不下自已的妻子?!

如果他妈性欧杨,她一人就

拥有了两个姓氏,他能把她

怎么样?!

所谓“一家不容三姓”纯属封建 社会 糟粕,与现代文明水火不相溶,应该彻底抛弃才是。

封建 社会 ,说到底就是一个男权 社会 ;这里男权 社会 的体现标志就是“姓”,也就是“户主”“家族”“祠堂”——房产证上的所有人!

这种现象不仅仅只有中国才有,西方进入资本主义 社会 以后依然存在——西方人的“姓”同样也是“家族”的姓,即family name——女人出嫁必须随夫姓!

中国封建 社会 也是如此;女人出嫁以后,自己的娘家姓可以保留,但是,自己的“娘家姓”必须退居第二位——娘家姓李,婆家姓王,那么这女子就成了“王李氏”;

“一家不容三姓”王、李,这是两个姓?那么,第三个姓是谁?儿媳妇?如果是一个儿媳妇还好办,不过,媳妇一多,。就不止“三姓”,甚至还有四姓,五姓!

因此看来,一家不容三姓的说法不过是一个借口而已——儿子不得娶媳妇;丧偶以后不得重新组织家庭!

当然,如果碰上了杠精,他也许会认为“三姓”之人指的是“小妾”(侧室、偏房)或者“后妈”,;然而,如果这位小老婆刚好就是“正室”的亲妹妹呢?这不就是两个姓吗?

血统的纯正涉及到财产的继承——强调“一家不容三姓”就是在维护这种封建 社会 残存的糟粕而不是“处世”的经验——

修改以后的《婚姻法》《继承法》都在保护那些“三姓人”,即再婚再嫁以及“非婚生”子女的合法权益——无论你姓什么?“三姓”或者“四姓”!

父亲娶了带两个孩子的继母,最终两个孩子被S害,一个孩子被判无期徒刑,这个故事算是对“一家不容三姓人”最好的解释,何况故事中一家五口四个姓。

邱群厚的妻子因病早亡,他常年在外跑车,为了照顾儿子小邱,也为了让自己的家有个家样,邱群厚选择了再婚, 15岁的小邱并不反对父亲的这个决定。

董燕平是个苦命的女人,第一任丈夫因病去世,留下女儿唐冰雪。第二任丈夫db,不务正业,不得已离了婚,儿子刘傲瑜跟着她。

机缘巧合下,董燕平认识了邱群厚,两个人互生情愫 ,邱群厚愿意帮 董燕平抚养 她的一儿一女,董燕平愿意照顾邱群厚和 儿子小邱的 饮食起居 ,就这样一家五口四姓的家庭组成了

邱群厚与董燕平结合之前,小邱是赞成的,可是当董燕平娘仨住进他们家,发生的一切与小邱预想的不太一样。

董燕平进门第一件事就是要把小邱母亲的遗像摘下来,小邱非常反对, 董燕平就私自摘了下来,小邱要执意挂上,最终这对继母与继子的博弈以继母的胜出结束,小邱母亲的遗像被收了起来。

这件事就像一根刺插在小邱的心中,而且越来越深。

董燕平的两个孩子都在上学,邱群厚负责他们的日常花销。

小邱有一次过生日带了两个朋友回家吃饭,被继母董燕平撞见,把锅给他们端走了,冰箱的菜也都拿走了,小邱对继母又添新的怨恨。

继母董燕平对亲生儿女和对小邱相差太大了,小邱在自己亲生父母建的房子里已经待不住了,他选择了辍学离家,出门打工。

继母董燕平忙着照顾自己的一双儿女,父亲邱群厚忙着跑车赚钱,忙着为继母娘仨赚取生活费, 对小邱的辍学也选择了默许与放任。

辍学的小邱离家后,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像弃儿一样,只能自求多福,长此以往,小邱心中仇恨的种子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

舅舅得知小邱离家后 ,决定让他到自己店里帮忙,小邱总算有了个落脚之地。

白天在舅舅店里干活,晚上在店里打地铺,忙起来总会忘记一些烦恼。

天冷了,小邱决定回家拿一些厚衣服,顺便见见父亲,也正是这次回家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

小邱回到家,唐冰雪正在屋内看电视,他问:“ 我爸在家吗?”

“不认识。” 唐冰雪答

滚出去,这不是你的家。” 唐冰雪挑衅地说道。

小邱继续说 :“可不可以好好讲话。”

接着,唐冰雪用遥控器向小邱砸去,小邱用手挡了一下,但这也彻底激怒了小邱。

他摸过随身携带的d,向唐冰雪刺去,唐冰雪的尸检报告显示:身上被刺伤二十几处。

唐冰雪没有了气息,小邱有些害怕,准备销毁作案现场。

而这个时候,刘傲瑜放学回来了,他看到倒在地上的姐姐,开始辱骂小邱。小邱怕事情暴露,他把刘傲瑜拖进房间,用刀将刘傲瑜也刺S。

看到倒在地上的姐弟,小邱知道自己犯下了大错,肯定活不了了,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自己母亲建的房子既然自己住不了,那别人也不要住,小邱决定放火把房子烧掉。

干完这一切,他跑到了母亲坟前,向母亲说着自己的罪行,向母亲告别。

小邱的身上为什么会有刀?

他说自己在舅舅店里上班防身用的。

小邱杀害唐冰雪和刘傲瑜,他的解释是被唐冰雪激怒,心中的怨气被激发,但小邱到底是蓄谋已久还是一时起意,我们不得而知。

小邱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舅舅,舅舅劝他自首,小邱被看守所羁押。

在法庭上,董燕平愤怒地向小邱喊道:“ 一切是我做的,我该S,我罪大恶极。你会得到报应的,你不得好死。”

小邱的爷爷向法官提交了一份村民请求从轻处理的请愿书,但小邱杀害唐冰雪姐弟二人手段极其残忍,虽然小邱不满18岁,法官最终决定不从轻,小邱被判无期徒刑。

整个庭审过程中,让人失望的人莫过于邱群厚, 作为父亲他没有为小邱辩论一句,每一次发言都在向法官证明 董燕平没有虐待小邱。

对于小邱犯下的大错,他没有一丝的自责,反而希望置小邱于死地。

邱群厚根本没有意识到父亲的失职,父爱的缺失,也是小邱走上这条不归路的重要原因。

邱群厚、小邱、董燕平、唐冰雪、刘傲瑜,这个重组家庭,一家五口人四个姓。

小邱一开始是愿意容下董燕平娘仨的,可是董燕平娘仨却容不下他。

董燕平来之前,小邱虽然无人照顾,至少可以在属于自己的家生活。

董燕平来之后,小邱不仅没有人照顾,连本属于自己的家都被霸占。

他的仇恨越积越深,无人为他排解,最终酿成惨案。

究其原因,是父亲邱群厚的懦弱和不负责任,是继母董燕平的自私和恶毒。

如果没有做好接纳对方子女的准备,如果自己的子女无法融入新的家庭,如果不能把爱注入新的家庭,就不要选择再婚。

单亲家庭带着孩子,条件虽苦但心里不一定苦;大部分重组家庭则会有无尽的生活琐事,鸡毛蒜皮,很难有人能在重组家庭中遇见幸福。

所以@麦子成长记认为“一家不容三姓人”对于重组家庭不仅现在适用,将来依然适用。

您觉得造成这场悲剧谁之过?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27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