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包拯是什么形象?包拯的为人是怎样的?
包拯在民间是一个廉洁公正的形象,给人留下了不附权贵,铁面无私,英明决断的印象,而这种印象的形成是因为老百姓对他的一种认可,始终都会敢于向老百姓申诉不平。
在历史中包拯的具体面貌还会拥有着详细的记载,但是根本就没有记载历史上面貌全黑的细节反倒是包拯是一个白面书生。额头部位也没有如同传说中的月牙,长相应该和正常人是一样的。
民间艺术所塑造的包拯形象和真实的面貌,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铁的颜色其实就是黑色的,希望通过这一种颜色来有效体现出铁面无私,用黑色显然是最合适的。在民间的戏曲中,白面一般是狡诈阴险的象征,基本上都是坏人,都是奸臣,因此在民间艺术的渲染下,包拯必然就会有着如同包黑子,包黑炭的外貌,这其实就是一个美好的象征。
在古代的历史上,包拯是一个鼎鼎有名的清官,被大家称之为包青天,老百姓为了纪念他还会专门的修建祠堂,表示对包青天的尊重。这些受尽委屈的老百姓希望自己同样能够遇到这样的清官,可以真正的为自己的冤屈平反,主要就是这些民间艺术形象就开始逐渐进行神话。
甚至把包拯形容为文曲星下凡,面部就如同是黑炭一般,而且额头上的月牙就能够有效的通阴,可以让包拯为阴间的这些冤魂去平冤昭雪,这其实就是一种神话的故事,根本就不是如此。
在历史上真的有保证,而且也是一个大清官,根本就不会畏惧外界的一切,是一个大家非常喜欢的人物,因此在大家的心目中对于包拯也会有着不一样的看法,希望抱着能够真正的为老百姓考虑一切。
转载声明:感谢您对不回头网的支持,读史使人明智,以史观今,让我们通过历史中一个个的典故故事去了解历史。喜欢的朋友欢迎转载包拯在民间是怎样的形象民间的包公形象是如何形成的
包拯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名臣、清官之一,而一提到他的形象,我们总会想到黑脸、额头月牙这两个明显的标记,然而不论史书还是考古发掘,均证明历史上的包拯乃是一个典型的?白面书生?。那么,包拯的形象,为何会发生如此剧烈的变化呢?
从清正廉洁到最终神化,宋朝到清朝包拯形象的变化
说到包拯外貌的变化,其实与宋朝至清朝时期,其文学形象的变化息息相关,由于社会背景的不断变化,包拯的这种形象变化体现出了相当大的时代特色,而随着这种不断的变化完善,使得包拯最终从一位清正廉洁的官员,开始逐步神化为了?包青天?。
1、宋朝:包拯形象的初步塑造。宋朝时期,朝廷在汲取了五代十国以来朝政混乱的教训后,北宋初期曾全面对官员吏治进行了整顿,赵匡胤、赵光义两代帝王均以?用重典以救时弊?为原则,推崇重刑治国的同时又对廉洁官员予以奖赏,这使得官场风气大为改观。再加上宋朝官员福利相对较高,因此官员们大多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进而在宋朝形成了一种清官文化,而这同样影响到了文学领域。包拯作为当时较为著名的清官,在这种背景下自然成为了反复歌颂的对象,然而不论是文人笔记还是文学作品,此时的包拯主要还是清正廉洁、公正贤明的官员形象,而这也成为了包拯在文学作品中最初的形象,如《合同文字记》中包拯调解财产纠纷,但在《三现身包龙图断冤》中却已经出现了包拯利用鬼魂破解冤情的情形。
2、元朝:包拯的形象逐渐脱离官员。元杂剧包公戏可谓极度兴盛,流传至今的仍然多达18种,其中有10种仍可见存本,而包公戏之所以能够获得不断发展和广泛传播绝非偶然。元朝攻灭南宋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入主中原后的元朝更是实行极为残暴的统治,例如典型的?四等人制?,这无疑加剧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普通百姓对于重修吏治、反抗强权有着迫切的需求,这自然极大的影响到了文学创作。例如《陈州粜米》中不畏强权处斩杨金吾,又让小古用?杀人不偿命?的紫金锤砸死刘德忠;又如《鲁斋郎》中包拯不惜用计骗过皇上,也要处斩权贵鲁斋郎。这一时期的包拯形象,显然已经脱离了普通官员,开始向着为民请命、反抗强权的代表转变了,甚至具备了一定的侠义之气。
3、明朝:包拯开始出现非凡的神力。明朝中期以后,朝廷对于文化领域的监管相对较为宽松,而对于具有宣传和普及法律的公案文学作品基本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再加上出版印刷业的空前繁荣,使得通俗文学获得了广泛发展,进而促使了公案小说的繁荣,而作为历代公案小说的大热门,以包拯为核心的公案小说自然也得以迅速繁荣,例如明朝万历年间的《龙图公案》便是一部集大成者,而小说的盛行同样又推动了戏曲等作品。而与此前包公形象不同的是,明朝的包拯已经开始具有了浓厚的理想主义和神话色彩,例如《龙图公案》第二回的《观音菩萨托梦》中,包拯便是通过观音托梦而找到了即将被饿死的丁日中,而在其他篇章中,则开始出现包公?日断阳,夜断阴?的描述,进而使得包公的开始具有了非凡的神力。
4、清朝:包拯的形象开始完善固化。历经数个朝代的转变,包拯的形象到清朝时期开始趋于完善和固化,这一时期关于包公断案的文学作品不仅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且思想艺术成就同样极高,《三侠五义》则可以说是其中的佼佼者。《三侠五义》不仅使包拯的形象在此前基础上更加趋于完善,而且由于书中故事对近代评书曲艺、武侠小说乃至文学艺术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得这种形象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普遍接受和普及,进而使得这种形象开始固化。
如上所述,历经宋、元、明、清四代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包拯的形象已经从原本清正廉洁的官员形象,完全转变为了不畏强权、为民伸冤,且聪慧无比、具有神力的非凡形象。
黑脸、月牙的外貌特征,与其形象的转变密不可分
关于包拯的形象,史料中不仅没有提及黑脸、额头月牙这两大显著特点,反而出现了?面目清秀,白脸长须?这等与民间传说大相径庭的形象,合肥包公祠内的包拯形象同样是皮肤白净,威风凛凛,下垂大耳,满面和善。
而包拯的外貌之所以会变成黑脸,额头出现月牙印记,更多源于文学创作的需要,与包拯的形象转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于黑脸,目前较为普遍的说法是与戏剧脸谱有关,脸谱中的黑色脸既表现了性格严肃、不苟言笑,又一定程度代表了刚猛智慧,这点与包拯长期作为断案主角,公正执法、不畏权贵的形象显然不谋而合。虽然历史上的包拯担任开封府尹的时间前后不过一年半,即从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至嘉佑三年(1058年)六月,奈何这种形象却广受百姓所爱戴和接受。
相较于白面书生,黑脸无疑更加容易凸显出人物的刚猛和坚毅,这代表了广大百姓对于清官的一种无限憧憬和期盼,因此这种形象迅速获得了民间的广泛接受,而这种普世价值自然又影响到了小说、话本等其他艺术创作,并最终成为包拯的一个典型特征。
至于包公额头的?月牙?,说法则比较多,例如掉进井里磕的,又如神仙转世的标志,再如被马蹄踩的等等,不过无论是由于什么原因形成,这个月牙标志毫无疑问都成为了包拯?神化?后的产物,其具有从阳间到阴间通行证的作用,从而使得包拯可以?日断阳,夜断阴?。
综上所述,包拯的民间相貌与历史相貌可谓大相径庭,而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源于包拯形象的不断变化和最终固化,虽然这种相貌偏离了其本身,但却因代表了广大百姓的殷切期望和良好憧憬而被广泛接受,进而得以固化、普及。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为北宋名臣,历史上有名的清官,生于公元999年,去世于公元1062年,享年63岁。
公元1027年,包拯进士及第,随后为了孝顺父母,没有入仕当官,直到父母去世之后,才进入官场,累迁监察御史,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改知谏院,后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去世之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
包拯在民间中的形象,历来都是一个黑面形象,额头中间顶着一个月牙印记,”日断阳,夜断阴“。历史上包拯真的是一个黑脸吗?就如影视剧中表现的那样?
当然不是,历史上的包拯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黑,实际上还是虽然算不上白,却也仅仅只是微黑罢了,五官端正,眉目清明。通过许多绘有包公人物形象的古画可以知道,真正的包公形象乃一白脸,且身高不过一米六左右。那么为什么民间流传的包公的人物形象,都是一脸黑面呢?
这还要从我国古代戏剧所起。中国古代的戏剧,对于人物形象性格的处理,往往都偏向于脸谱化,比如说白脸是小人。就如《说唱脸谱》中写的那样,”蓝脸的多尔敦 盗御马;红脸的关公 战长沙;黄脸的典韦 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 叫喳喳……“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在开封府工作期间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敢于碰硬,贵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听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儿童妇孺们都知道包拯之名,亲切称呼他为”包特制“。
用黑面阎罗来表现包拯的贴面无私和处事公正,将他与白脸的小人形象区分开来,于是有了黑脸的这样一个艺术形象。
在民间赫赫有名的包拯,实际上还是名门之后,他为楚国忠臣申包胥第三十五代孙。申包胥,春秋时期楚国大夫。据说当初吴国派军攻打楚国,带兵的是申包胥的好友伍子胥。攻入楚国都城郢都之后,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申包胥得知此事后,派人责备了伍子胥,为了复国他前往秦国请求秦朝出兵帮忙。秦国开始不答应,申包胥便在秦城墙外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进,终于感动了秦国君臣,史称”哭秦庭“。后吴国在秦楚联军下撤退,楚昭王得以复国。楚昭王原本是想封赏申包胥,但是申包胥拒绝了,并且带着一家老小隐居山林,此后申包胥便成了中国的忠贤典范。包拯为官的所作所为,不负自己祖先的名声。
高祖
包业,不仕。
曾祖
包袭,不仕,后赠太子少保。
祖父母
祖父:包士通,后因包拯显贵赠太子少傅。
祖母:宣氏,追封冯翊郡太夫人。
父母
包令仪,官至虞部员外郎,后因包拯显贵赠太保。
张氏,追封(阙)阳郡太夫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2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光绪帝为什么叫慈禧太后“亲爸爸”
下一篇: 古时候结婚新娘为什么要蒙盖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