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明朝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东汉初年规定:凡官吏俸禄,钱币与实物各半。至南朝梁时,官吏级别实行九品制,俸禄亦依此而推。北齐官吏级别亦行九品制,但是,俸禄不以粟计,而以帛计。隋朝俸禄又以粟计,一年分春、秋两次发给官吏,级别也更正规。唐继隋制,但也有不同,京外官吏俸禄比京官次等;于主要俸禄之外 ,据官吏品级给予俸食,用于雇佣警卫及庶仆人员,即:统称之“俸料钱”。
之后的中国官员,其俸禄基本延续了唐朝制度。到了明朝时期,朱元璋因为是穷苦出身,将官员的工资定的非常低,所以,即使是一个三品大员,还是会穷得响叮当,赚得的钱养根本不起家里人。明朝官员也经常会像我们现代人一样“哭穷”,说自己的俸禄如何如何底,都支撑不了家庭的正常开销了等等。
其实,这也是一个真实的情况,甚至,连《明史》的编写者,他们都要站出来为明朝的官员说话,说:“从古到今没有哪个朝代的官员,工资会如此之低。”但是,这些跟大家印象中的古代官员的形象却有些不相符。大家记忆中的古代官员,应该是锦衣玉食、穿金戴银的,怎么可能会穷得响叮当响。
那么,这些明朝官员的俸禄到底是多少?
洪武年间,明太祖规定了官员们的工资标准:
正一品每个月发俸米八十七石,从一品每个月发俸米七十四石,正二品每个月发俸米六十一石,从二品每个月发俸米四十八石,正三品每个月发俸米三十五石,从三品每个月发俸米二十六石……除了发放粮食外,还会按照级别发放对应数量的纸币,但是,需要补充的是,粮食才是他们的主要俸禄。
并且,这个规定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都没有变过。如果,按照朱元璋制定的这个工资标准,其实,明朝的俸禄并没有比前朝低。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县官,每个月都能领到七石粮食,这足够一家的生活开销了。但是,这种情况并没有维持多久,到了永乐年间,朝廷就开始发不起粮食了。
虽然,纸面上的粮食没有变化,但是,官员实际拿到手的俸米却没有那么多,剩余的全部被换算成了纸币发放。此外,官员还要拿些纸币去市场上换粮食,有时候还不一定能换得到。因为,这时候的纸币是没有价值的,所以,只有粮食最可靠,因为,它可以解决温饱。
那么,国家为什么会断粮呢?
这主要都是迁都所致。明朝的首都原来在南京,旁边是鱼米之乡的江南,那里粮食充足,自然有足够的粮食去发放俸禄。但是,都城变成北京之后就不一样了,北方并不怎么生产粮食,只能通过大运河往那边运。粮食经过长途运输,损耗很大,再加上,京城的人员众多,这么点粮食,只能勉强维持京城人的口粮,所以,根本就没有多余的粮食发放到官员手里。
就这样,从明成祖开始,明朝的皇帝为了弥补俸米的亏欠,他们只能想别的办法。并且,在这一方面,明朝皇帝都走得是不寻常之路。永乐年间,朝廷用苏木、胡椒等香料作为官员的工资,发放到他们手里,以弥补俸米的亏欠。苏木和胡椒都是西域进贡的物资,郑和下西洋时带回来很多,但是,这些东西对当时的中原人来说,却没有什么用处。
香料不能吃,且不知道怎么用,官员们拿在手里只能干瞪眼,不知道怎么处理。
朝廷也是荒唐,竟然把大家都不用的香料作为工资给发了。后来,大家都反对郑和下西洋,可能也是因为他们害怕郑和又带回一堆没用的东西吧。
除了用香料代替俸米发放外,朝廷还使用纸币代替俸米发放,这种方式更加害人。明朝的这种纸币贬值非常厉害,弘治年间,一千纸币只能换取三厘的银子。到了万历年间,数十万纸币也抵不上十文钱。这一时期,如果,你拿着这些纸币去商店买东西一定会被轰出来,因为,老百姓根本不认可这种纸币。
官员们名义上的工资并不少,但实际拿到手的,可以花出去的,却是越来越少。到了天顺年间,朝廷的首辅就吐槽这个工资,说:“自己当月领到的工资,只能维持自己家十日的开销。”这可是一位朝廷一品大员的情况。在这里,可能大家的体会还不够深,接下来我们拿出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一下官员的清苦。
我们先拿正德年间的内阁首辅李东阳为例:
李东阳是内阁首辅、太子太师,茶陵诗派代表人物、入内阁十八年,可以说已经尊贵到了极点。此外,最重要的是,他的三个儿子都早年夭折,家里人丁很少,应该说养家的负担很轻才对。而且,李东阳并不贪财,只靠工资过日子,他的生活应该也不会很艰难。
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李东阳完全没有积蓄,要想过日子,还得通过变卖自己的书画。等到他过世的时候,完全没钱去支撑葬礼的花销,只能通过自己的老同事和门生凑钱来解决。而这,就是朝廷的一品大员,全靠自己的死工资过生活的结果。
纸币大量贬值,官员的实际收入只能算俸米和银两。俸米非常紧缺,银两也很少,所以,官员的俸禄很低。如果单靠死工资,肯定活不下去,还好官员们有大量的灰色收入,且他们这种收入的渠道还不少。比如:他们可以不用参加徭役,自己的土地不用缴税等。
官员们有了不用缴税的优待,他们可以通过手里的权力兼并老百姓手里的土地,然后,再成为一个不用缴税的大地主。有了土地,再把那些农民雇过来帮他们种地,完全可以“坐享其成”。所以,到了嘉靖年间,朝廷的首辅徐阶就拥有土地二十万亩,其数量之多让人惊叹不已。
当然,官员们除了有大量的土地外,还可以通过受贿来谋取私利,生活自然有滋有味。但是,那些正直的官员,却只能守着自己的死工资,看来也是比较的讽刺呀。
首先说明,明朝官员都有火耗,斜粮等外来不法收入,因为明朝官员的工资实在太少了,单靠工资恐怕要饿死(摘自明实录(通俗版))列举如下:正九品79石
正八品121石
正七品154石
正六品178石
正五品199石
正四品到正一品都有额外奖励,固定工资都在都在300石到几千石之内,因为明朝整整200多年都按照朱元璋所规定,所以真正多少无从考证,大约这点左右,像明朝的张居正,徐阶,杨廷和夏言等大腕都富贵荣华,一看就知道有外来收入,一点也没外来收入的可参考海润,于谦等一盆如洗的清官
历史上很多时候都存在工资低的这个问题,最低的恐怕就是朱元璋统治时期了。朱元璋是一个抠门的皇帝,给自己的官员俸禄非常低,这和明朝有那么多贪污腐败有着直接的联系,正是因为工资微薄,官员入不敷出,这时候他们就不得不找一些其他的收入。
但为什么朱元璋给他的官员那么少的俸禄呢,其实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首先就是由朱元璋本身的问题,他的出生大家都十分清楚,他本身就是一个乞丐,对于贪官可以说是恨之入骨。所以他觉得作为一个官员。
如果给他们过多的物质保障,只会带来奢靡之风,工资只要够解决温饱问题就足够了,所以他一开始就制定了低薪酬的政策。但是他自己没有想到,这带来了更加严重的贪污问题。
第2个原因就是在明朝之前很多朝代将田地作为官员工资的一部分,这样也可以让他们有更多的收入。刚开始朱元璋也实行过这个政策,但不久就消亡了,这也让很多官员的收入大大减少。第3就是明朝初年的时候就开始实行改革薪酬制度,这一次的改革并没有让官员的薪酬有所提高,反而大大降低了他们的薪酬。
正是因为这些制度的改革,让明朝的官员一天比一天难过,根据历史资料记载,从来没有一个朝代可以和明朝的官员相比,能把官员的薪水压得这么低。他们可能连吃饱饭都是一个问题,如果你辞退官位回家养老,可能连路费都没有。
古代不管白衣书生还是达官贵族都已做官为最大的追求,高官厚禄门庭显贵似乎都是以官阶和人脉为重,但是有一个朝代官员的俸禄比起其他的朝代那是低的可怜。下面我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历代封建 *** 的官员们腰缠万贯者不在少数,但我们都知道他们的收入中有着不少“灰色收入”。那么,古代官员的薪水究竟有多少?这个问题我们一直不太清楚。接下来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有关明代官员薪水的知识。
明太祖朱元璋崛起于草莽,深知民间疾苦。所以在他创建大明王朝后,认为官员都是读圣贤书的士子,理应是为国家出力、为老百姓办事的好公仆。所以为官员们制定了很低的薪酬标准。明初洪武四年(1731年),朱元璋命中书省、户部定百官岁禄:“正一品九百石、从一品七百五十石、正二品六百石、从二品五百石、正三品四百石、从三品三百石、正四品二百七十石、从四品二百四十石、正五品一百八十石、从五品一百六十石、正六品百石、从六品九十石、正七品八十石、从七品七十五石、正八品七十石、从八品六十五石、正九品六十石、从九品五十石。省、部、府、县、卫、所、台宪诸司官验数月支。”洪武十三年,命户部重定内外文武官岁给禄米、禄钞之制。洪武二十年,再次更改百官岁禄,取消俸钞。
《日知录》中说“自古百官俸禄之薄,未有如此者。”洪武年间极低的薪酬导致不少为官清廉的官吏难以存活,通政使曾秉正去职时竟“贫不能归,鬻其四岁女。”大清官海瑞为官多年,一度做到南京户部尚书。但在海瑞去世后,都察院同事王用汲到他的家里却仅仅找到“仅存俸银十余两”。即便在这样的薪酬条件下,官员们犯错后还动辄被罚俸。
与此同时,明代藩王却享受衣食租税,掌握着大片田土。吉王仅在长沙、善化,就有七万亩田地。万历皇帝最宠爱的福王就藩时,皇帝赐给他四万亩土地,最后在众多文官的反对下减少为二万亩。而各地的大商人们的生活更是堪称奢靡。反映晚明社会的名著《金瓶梅》中对于明代中晚期的商人生活进行了真实而细致的描写。
这样的制度约束之下,明代官员的贪腐行为也是空前严重的。明代广为人知的大权臣们个个富甲一方。明代“可怜”的官员们,在低薪制度之下不得不进行反抗,只是最终受损的,还是广大生活在底层的人民群众。
所以自古以来凡是为官清廉的都将被人民所牢记,也没有哪个年代是完全没有贪污之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25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