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清朝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清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独掌朝纲、大权在握的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去世,宣告了多尔衮当政时期的结束,顺治皇帝得以正式亲政,大清王朝的最高权力回归正统。多尔衮宣告倒台,但此时才13岁的顺治皇帝还必须依靠满洲贵族或者皇室宗亲处理朝政,于是三个大清皇室宗亲,顺治皇帝的三个堂兄走向权力舞台,成为“清初理政三王”。
他们分别是努尔哈赤长子褚英的第三子爱新觉罗·尼堪、努尔哈赤第七子阿巴泰的第三子爱新觉罗·博洛和努尔哈赤次子代善的第七子爱新觉罗·满达海。
无一例外,顺治皇帝选择的都是当初直接或间接支持自己继位的皇室宗亲,而且他舍弃了自己的父辈只选择自己的同辈,以便于更好的掌控和钳制他们对于权力的掌握。三位王爷虽然都是顺治皇帝的同辈,但年龄最小的满达海也比顺治皇帝年长18岁,他们都在清军入关和入关后平定中原的无数战场上屡立战功,具有一定的声望和威信。由此看来,顺治皇帝选择这三位宗亲为理政王爷并不是盲目选择,而是经过了理性分析和权力平衡之后的正确决定。
可是,等到了顺治十六年,三位理政王爷均已去世以后,顺治皇帝突然圣宠大改,将尼堪、博洛、满达海三人逐一清算,而且清算起因都是源于9年前的多尔衮案。满达海和博洛均被削除王爵,剥夺谥号;仅有为国捐躯的尼堪,侥幸保留了爵位。
那么,这三位王爷为何在短短的九年间,从位极人臣直接落到了死后不得安宁的地步呢?顺治十六年,到底发生了什么,能让顺治皇帝一改常态,必须清算为清初政坛稳固和国家治理做出巨大贡献的“理政三王”呢?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理政三王”被处理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三个人都牵扯到顺治朝初期的户部尚书舒穆禄·谭泰,罪过是因惧怕谭泰而包庇、纵容其罪行。那么,这个谭泰又是谁呢?为何能让这三位努尔哈赤的亲孙子如此惧怕呢?
谭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背后依附的那个人,他就是摄政王多尔衮。说到底,三位王爷是因为多尔衮而获罪的!顺治七年,在多尔衮去世两个月以后,被多尔衮压制和欺凌了七年之久的顺治皇帝开始了对多尔衮及其党羽的清算和打击。多尔衮得到的报复不必多说,那个多尔衮身边最坚实的追随者,当时由户部尚书改为吏部尚书的谭泰因党附多尔衮,而被顺治皇帝下令抄家处死。
那么,既然顺治皇帝早就知道三位宗亲王爷因惧怕谭泰的巨大势力而没有举报谭泰的罪过,甚至包庇、纵容其罪行,为何不但当时不治他们的罪,反将他们抬高人臣之巅,非要等到他们死后的顺治十六年才做处理呢?
其实,这一切和当时的政治局面,还有顺治十六年推行一项皇室宗亲世职承袭制度有关。
顺治皇帝和多尔衮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甚至仇恨,我们不必多说。这个从摄政王一路晋升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除了没有皇帝称号,其余一切都在顺治皇帝之上的实权派人物,牢牢掌握了大清朝政长达7年,换成任何一个正常人在他的压制和欺凌下,都会崩溃,掌权后都会实施报复。多尔衮去世两个月后,顺治皇帝网罗了其十四条大罪罪状,将其夺爵并掘坟鞭尸,其多年来培植的党羽也很快得到清除。
但是,顺治皇帝的雷霆手段根本无法清除多年来依附在多尔衮身边的党羽成员,毕竟就连高高在上的皇帝陛下对多尔衮也只能无可奈何。另外,多尔衮在清朝建立、八旗军队挥师入关和入关后的中原平定和巩固清朝统治等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不是随便几条罪状就能抹杀掉的,更不是失去理智的毁坟鞭尸能掩盖住的。多尔衮虽然已经去世,其党羽势力也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但顺治皇帝的皇帝之位坐的并不安稳,并不得人心。
这个时候的小皇帝最需要什么?最需要的就是拉拢那些看不惯自己做法、甚至被自己的做法弄得心灰意冷的皇室宗亲们,只有先赢得了他们的支持,顺治皇帝才能真正的君临天下,大权在握。于是,尼堪、博洛、满达海这三个手握军权的近支皇室宗亲便走上了政治舞台,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朝政的理政亲王。
顺治九年,15岁的顺治皇帝已经重新培植了一批忠心之臣紧紧地围绕在自己身边,基本掌握了朝政大权。而三位理政王爷都是在顺治九年去世,虽然去世的理由不尽相同,但年龄相差很大的他们去世时间却如此的接近,不免让人怀疑他们死亡的非正常性。
顺治十六年,朝廷制定了世职承袭制度,对于皇室宗亲的爵位降级承袭制度作出了详细规定,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逐步降低皇室宗亲的爵位等级,削弱宗亲们的势力,以降低他们对皇权统治的威胁。在中央集权道路上越走越顺畅的顺治皇帝对其余功劳不高、爵位不高的皇室宗亲们只需要轻轻惩治,便能控制住他们的爵位从此远离权利中心,甚至逐渐没落。对于继多尔衮以后,最有权力的“理政三王”,他们的后代仍然牢牢掌握了大清王朝的部分实权,顺治皇帝断不能留下这些对皇权集中的威胁。所以,这三位为清初政局稳定和皇权统治做出巨大的贡献的理政王爷也未能逃脱政治牺牲的命运,被逐一清算了。
富察?景寿,出身满洲八旗之首满洲镶黄旗,满洲贵族高官子弟。其所在的富察氏家族即为清朝著名的外戚家族,景寿的曾祖父富察?明瑞乃系乾隆皇帝原配嫡后富察皇后、宠臣富察?傅恒的侄子。
出生高贵、背景强大,道光、咸丰两朝的富察氏家族虽然不及乾隆朝鼎盛,但景寿一门世代承袭一等诚嘉毅勇公,代代有封疆大吏、八旗高级武职官员出现,实力强大依然是清朝统治阶层所必须仰赖、倚重的满洲贵族家族所在。
道光二十四年,由道光皇帝亲自指婚,将自己的皇六女寿恩固伦公主指配给了景寿,同时年仅16岁的景寿被特旨恩赐头品顶戴,留上书房读书。
也就是说,这位满洲贵族子弟,在年仅16岁尚在读书期间,就已经成为妥妥的正国级干部。
拥有了?额驸?这一特殊身份,再加上富察氏家族强大的政治势力,富察?景寿在咸丰一朝的仕途升迁,绝对可以用?平步青云?来形容。
咸丰六年,官至正一品领侍卫内大臣;咸丰十一年,咸丰皇帝临终之际,任命景寿为?顾命大臣?,手握实权、位极人臣。
《清史稿?列传一百七十四》有载:
十一年七月,上疾大渐,召肃顺及御前大臣载垣、端华、景寿,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入见,受顾命,上已不能御朱笔,诸臣承写焉。
也就是说,咸丰皇帝临终之际,除了安排景寿作为顾命大臣以外,还同时安排了爱新觉罗?载桓、爱新觉罗?端华、爱新觉罗?肃顺、托和络?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共计八位大臣,共同襄助年仅6岁的同治皇帝,佐理朝政。
但这八位辅政大臣掌握最高权力的时间并没多久,权力欲望极强的同治皇帝生母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就联合留守京城的恭亲王爱新觉罗?奕欣,发动了著名的?辛酉政变?,成功取得朝政大权,成为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而?赞襄政务多专擅?的八位辅政大臣会有什么下场,可想而知。
爱新觉罗?肃顺,被斩于菜市口;
爱新觉罗?载桓、爱新觉罗?端华,被赐自尽;
托和络?穆荫,被撤职流放;
匡源、焦祐瀛,被罢职还乡;
杜翰,被罢职,流放新疆;
而在?顾命八大臣?中排名第三名,地位举足轻重、影响力非同小可的富察?景寿,在犯下了?身为国戚,缄默不言。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于载垣等窃夺政柄不能力争,均属辜恩溺职?的大罪后,却被处以了?著即革职,加恩仍留公爵,并额驸品级,免其发遣?的最轻处罚。
嚣张如慈禧太后,也会有所顾忌?
作为严重性威胁和挑战慈禧太后独掌大权的?顾命八大臣?之一,富察?景寿为何能够得到慈禧太后的?例外宽宥??
面对富察?景寿这位顾命大臣,慈禧太后还真得做出让步和宽容!
为什么?
因为富察?景寿除了满洲勋贵,拥有富察氏家族的庞大势力外,还拥有道光皇帝?女婿?的身份,而且景寿的这位嫡福晋相当的不一般。
富察?景寿的嫡福晋乃系道光帝皇六女寿恩固伦公主,其生母乃系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孝静成皇后为何能被慈禧太后如此忌惮?
《清史稿?列传一?后妃》有载:
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刑部员外郎花良阿女。后事宣宗为静贵人。累进静皇贵妃。孝全皇后崩,文宗方十岁,妃抚育有恩。文宗即位,尊为皇考康慈皇贵太妃,居寿康宫。咸丰五年七月,太妃病笃,尊为康慈皇太后。
也就是说,这位曾经抚养过咸丰皇帝的皇贵妃,因?抚育有恩?,在咸丰五年被尊封为了皇太后,成为了慈禧太后的嫡婆婆。对待自己婆婆的女婿、自己丈夫养母的女婿,慈禧太后也不得不做出让步。
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让慈禧太后真正忌惮,必须给面子的人物乃系孝静成皇后的另一个孩子恭亲王爱新觉罗?奕欣。
也就是说,寿恩固伦公主乃系?辛酉政变?的头等功臣、慈禧太后的?大恩人?爱新觉罗?奕欣一母同胞的亲姐姐。
富察?景寿即为恭亲王奕欣的亲姐夫!
有恭亲王这个?小舅子?做后台,富察?景寿能够得到慈禧太后的?法外开恩?,自然在情理之中了!
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都没有善终是因为他们都遇到了一些事情。王勃小时候非常的让人羡慕,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别人家的孩子。王勃不仅出生在一个大富大贵的家庭,而且王勃还是一位十分罕见的神童,十四岁就被宰相推荐做了个七品官了。但是后来王勃因为私藏和杀害了一个官奴而获罪了,有幸遇到君王大赦天下后因为想去看望父亲而溺水了,非常的可惜。
杨炯不仅和王勃的年龄一样,而且智商也是和王勃一样出类拔萃,很小的时候便展现出了非同寻常的天赋。按照常理来说可能杨炯也会在仕途上发展的很好,但是由于他堂弟跟着徐敬业谋反失败了,自己也跟着受到了牵连。虽然只是被贬官了,但杨炯的内心是越来越不顺,最后在四十多岁的时候便因为疾病而离世了。
卢照邻则和王勃、杨炯不一样,他并不是什么难得一见的神童,而是靠着长年累月的学习才越来越出众的。不过卢照邻的运气很不好,在四川做官的时候染上了风痹症,一条腿一只手都因为疾病而变得残废了。后来由于生活和社会的压力越来越大,最后绝望的卢照邻便悲痛欲绝的跳进了汹涌的河水之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七岁就能写出?曲项向天歌?的骆宾王也是一位神童,不过他的家庭条件并不好。他很小的时候父亲便死了,后来辗转到长安做了个小官吏后又因为琐事被贬去戍边了。后来骆宾王跟随徐敬业起兵反唐了,而且还担任了徐敬业的幕僚。不过后来徐敬业兵败了,历史对骆宾王的下落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就当是的情况来看,骆宾王可能在兵乱之中死亡了,或者是找个偏僻的地方隐居而孤独终老了。
李定国的勇猛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在大明末年崇祯时期,参加张献忠农民军,因为作战勇猛在张献忠的大西军中被称为?小尉迟?;二是满清入关以后,张献忠的大西政权灭亡,主动归顺南明政权,成为南明最后抗清的擎天立柱,以西南一隅抗住清军的进攻,?两蹶名王?惊动满清,让满清政府一度要放弃西南七省。他是南明抗清最后一面旗帜,明知南明大势不再,仍旧坚持守卫大明抗击清军,决不投降。
李定国在明末是反抗封建压迫的英雄;清初是抗击满洲贵族武力征服和暴虐统治的杰出统帅。如果不以成败论英雄,在明清之际各方面的人物当中,他是光彩四耀的一颗巨星,其他任何人都无从望其项背。顾诚《南明史》
年幼加入起义军,因为作战勇猛成为张献忠养子
李定国是陕西延安人,小时候家里穷十岁就参加了张献忠的起义军。张献忠看他能打仗,长的也好看,就非常喜欢,认他做了养子。自此他就一直跟随张献忠,1641年他率领几十骑趁夜进入襄阳,攻占了当时明朝重镇襄阳,这里积累了明朝大量的物资,拿下襄阳城成为张献忠起义军由弱变强的转折点。1644年,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李定国以战功卓著被封为安西将军,监管十六座军营 。由于他作战勇猛,时人称他为"小尉迟" 或"万人敌" ,是大西军中智勇双全的战将。
当年由于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煤山,大明政治局势陷入了一片混乱。而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满清趁机击败李自成部,夺得大明大片土地。1645年,南明弘光政权灭亡,随后清军矛头指向张献忠大西政权,满清一面派人招降,一面加紧军事部署。1646年,张献忠帅军北方抗清,李定国率部与清军交战,阵斩清军队长古朗阿、巴扬阿。可惜张献忠由于在西充凤凰山不幸中箭身亡,军队大乱被清军击溃。张献忠临死时嘱咐孙可望、李定国要归顺大明,联明抗清。孙可望、李定国收拢溃军后,继续转战重庆、贵州、云南。
竭力联合明王,肩负起抗清大旗
公元1646年十一月,明广西巡抚瞿式耜拥立桂王朱由榔在肇庆称帝,年号永历,这是南明的最后一个政权。当然这个政权也是极为不稳固的,到了1649年,清军相继攻占湖南和桂林,杀了瞿式耜,永历皇帝一路跑到了南宁,南明政权岌岌可危。此时孙可望和李定国的大西军在云南练兵备战,期间也平定了东川、南川、贵州等地的动乱,云贵一带成为大西军新的基地。
永历皇帝看到大西的力量强大,在1651年派使臣联系孙可望,封孙可望为冀王,1652年正月,孙可望派人将永历帝接到贵州安龙府。就这样大西军与永历政权的联合抗清阵线正式建立。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248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