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加九锡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礼仪,叫做加九锡。
熟悉历史的朋友,对这项礼仪应该不陌生。因为在历史上,除了极少的几个外,几乎所有享受这项至高礼仪的,全都篡位做皇帝了。
所以也有人说,加九锡这项礼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几乎就代表着权臣要谋朝篡位了。
加九锡这项礼仪,为何如此神奇?为什么享受到这个礼仪的人,最后几乎全都谋朝篡位了呢?
1.加九锡到底是什么
首先要说明一句的是,加九锡里面的这个锡字,不读xi,读ci。这是一个通假字,因为秦朝之前赐和锡这个字是通用的,后来这个词也就一直延续了下来。
九锡,指的是车马、衣服、乐、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鬯。
这项礼仪,之所以称得上是至高的荣誉,是因为在先秦时期,只有天子才有这种待遇。如果有哪个大臣被赐予九锡,就相当于是享受天子待遇了!
按照先秦时期的礼制,其德可行者赐,车马是金车大辂、兵车戎辂、黑马八匹。
能安民者赐之衣服,这衣服指的是衮冕之服,为王之吉服,就是电视剧里帽子前面带珠帘的那种衣服,正常只有皇帝才能穿。
民众多者赐朱户,这个朱户就是红漆大门。先秦的时候,门的颜色是不能随便刷的,只有天子才能刷朱漆。
能进善者赐以纳陛,纳陛就是是登殿时特凿的陛级,可以理解为天子使用的台阶。
能退恶者赐虎贲,守门之军虎贲卫士三百人。古代官员的护卫是有限制的,三百人是只有天子才能达到的数量。
能征不义者赐之弓矢,这个弓矢指特制的红、黑色的专用弓箭,也是天子的独有之物。
能诛有罪者赐斧钺,斧钺在当时是一种礼器,象征着权柄。
孝道备者赐秬(jù)鬯(chàng),是一种专供祭祀用的香酒。
所以,如果想要得到全部的九锡,按照正常的周礼标准,这个人需要德可行、能安民、使民和乐、民众多、能进善、能退恶、能征不义、能诛有罪、孝道备。
要是真有人能做到这一点,那绝对是圣人了。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加锡的人,是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因为九合诸侯,功绩过大,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当时周朝的天子,才肯加锡,但也只肯加两锡,给了车马和弓矢这两样。
当时东周的皇帝,已经穷到姥姥家了,但在礼制这件事上,还是不肯让半步。后来晋文公帮助周天子复位,想要天子加赐,周天子都没有答应。
2.九赐开始变味
从周朝一直到汉朝,漫长的时间当中,偶尔或许有人因为功劳过大得以加赐,但从来没有人能够得以加九赐。
在此期间,最有希望得到这个荣誉的大臣,应该是西汉的霍光。但最后霍光已经有能力废掉皇帝,却依然没能享受这个待遇。
第一个真正享受加九锡待遇的,是西汉末期的王莽。
西汉末期,作为外戚的王莽专权,权倾朝野。为了给自己谋朝篡位制造舆论条件,王莽鼓动长安的儒生集会,要求为自己加以九赐。加九赐看似只是一个礼仪,但当时的王莽,已经是摄政大臣,拥有等同于皇帝的权力。如果再加以九赐,享受和皇帝一样的礼制。那么,除了没有皇帝这个名号之外,王莽真的和皇帝没有任何区别了。
从王莽之后,加九赐开始逐渐变味,成为了权臣通往谋朝篡位的路上,一道必经的门槛。
先享受皇帝的待遇,然后再把皇帝的座位抢过来嘛!
在历史上,享受过加九锡待遇的,有二十四人:西汉授王莽、东汉授曹操、曹操以东汉名义授士燮、魏授孙权、魏授司马懿、魏授司马昭、晋授司马伦、晋授司马冏、晋陈敏自加九锡、前赵授石勒、后赵授石虎、后秦授谯纵、北魏追授元澄、北魏追授尔朱荣、晋授桓玄、晋授刘裕、宋授萧道成、齐授萧衍、梁授侯景、梁授陈霸先、东魏追授高欢、北周授杨坚、隋授李渊、隋授王世充。
这二十三个人里面,绝大多数最后都成功篡位,或者说子孙成功篡位了。
除了这二十三人以外,还有两个人得到了这项殊荣,但是自己给退了。都是三国时期,一个是东吴授公孙渊;另一个是蜀国授予诸葛亮。
公孙渊退了九赐,是因为这东西当时纯熟是为了政治目的,而且他也不觉得孙权有资格赐给他九锡。至于诸葛亮,大概真的是一心想着扶保汉室,真的从来都没想过谋朝篡位了。
3.为什么唐朝之后没有加九锡的人
历史上最后一个加九锡的人,是隋末的王世充。当时杨广已死,王世充立杨桐为帝,给自己加了一个九锡。但这个时候,李渊已经在长安登基,建立了唐朝,并且开始一步步统一天下。
王世充虽然得到了九锡,但最后也没能篡位成功,反倒是兵败身死。
在王世充之后,上千年的时间里,都没有人再加九锡了。
为什么呢?
之所以在唐朝开国后,再无人享受到这项至高礼仪,其实是有两个原因!
首先是礼制的问题。
从西周一直到隋朝,经历了上千年的时间。漫长的历史当中,礼这个东西,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尤其是经历过魏晋南北朝后,长期的分裂战乱,让礼这个东西早就不复存在了。
那些手握兵权的地方割据势力,想用什么礼仪,就用什么礼仪,也没人管得了。
所以,到了隋朝的时候,大家也没人觉得,使用车马、弓矢、虎贲这种东西是多么逾越礼制。乱世当中,别说三百人的护卫,就是三千人也没问题,只要你养得起就万事大吉了。
而唐朝之后,随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专门管礼仪的礼部开始出现。唐朝之后的礼仪,和之前的时代已经大不相同了。后来的权臣们,大多直接追求封王。文官权臣们,则为了那个高不可攀的文正二字奋斗。
大家如果想谋朝篡位的话,只要你手里的军队够多,有足够的力量支持你了。至于说谋朝篡位的步骤,则是能省则省了。
除了礼制的变化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唐朝之后,除了五代十国外,基本上都是大一统国家。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宋朝是几个国家并存。但宋朝的时候,从整体上来说,几个国家内部,还是相对完整的。再加上科举制的推行,使得忠君爱国的思想开始出现。你可以直接推翻一个国家,但谋朝篡位不行。
不信你自己算,唐朝建立后,除了五代十国之外,宋元明清,哪个是被权臣篡位而灭亡的?
宋朝被元朝灭掉,元朝被明朝灭掉,明朝被清朝灭掉,清朝结束于辛亥革命。
这几个朝代当中,偶尔会有权倾朝野的朝臣。偶尔甚至还会出现那种和霍光差不多水平的,能够拥立皇帝的(比如明朝的杨廷和)。但不管权力多大,想要谋朝篡位,那是不可能的。
你可以推翻一个朝代,但你不能直接作为权臣谋朝篡位。
而在五代十国期间,最有希望得到九锡的,是唐末的朱温。这个人废掉了唐哀帝,自己确实是取而代之了。但是当时皇帝给他加九赐的时候,朱温给推掉了,所以也就没享受到这项荣誉。
至于五代十国之后,大家一是没有能力得到这一项殊荣,二来随着礼制的变化,大家也不再觉得九赐是多么的荣耀。
比如朱漆大门,在唐朝的时候,随便一个富贵之家,都可以把大门涂成红色的。杜甫就有诗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算你想把自家大门涂成七彩斑斓的黑,好像也没人管你了。
连一个普通的富贵之家都能有的东西,让一个顶级权臣再去争,好像也没什么意义了。
3、加以殊礼、追封祖先 所谓“殊礼”,就是人臣本来不该享有的礼仪,也就是天子才能有的礼仪,前面说的“假黄钺、使持节”,也可以算一种变相的殊礼,但那毕竟是加于官职之上的殊礼,不是加于私人的殊礼。殊礼当中,最经典最有名的当属“九锡”,即皇帝才能具备的九种车服礼器,《资治通鉴》中对此有详细记载。向皇帝要九锡,是曹操先开的头,那时人们的思想还没“解放”,觉得九锡实在不是人臣要的东西,曹操为此失了不少人心,实在是得不偿失。但一回生二回熟,此后每次权臣篡位,都有“加九锡”这道程序,慢慢的也就见怪不怪了。一般加九锡都在封爵之后,有时候封公爵就加九锡,有时是封了王爵再加九锡,并无一定的标准。其实九锡本身并不珍贵,权臣们要的只是个名分,因此往往假意推辞再三,甚至“归还九锡”(如李渊),还可以得一个“揖让不已”的虚名,真可谓名利双收。 九锡这项殊礼太复杂,一般人弄不明白,但以下几项殊礼却是人人都能看到的:“剑履上殿”,即可以带着武器、不脱鞋子进入宫廷,享受与皇帝同等的待遇;“朝觐不趋”,在朝廷上以快走为礼节,但接受了这项殊礼的权臣却可以不慌不忙地慢慢行走;“赞拜不名”,皇帝和朝仪官对大臣一般都是直呼其名,对权臣却特别允许不称呼名字,只称呼官职和姓氏。这三条都与上朝有关,有了这三项殊礼,皇帝和权臣在朝堂上就几乎没有区别了。后来发展的更不象话,竟然出现给权臣设立专座的“殊礼”,还允许权臣跟皇帝平起平坐,俨然一副太上皇的模样。由于这种殊礼实在太露骨,一般的权臣都还不敢使用。 另外一种殊礼是针对权臣家属的,如“王妃曰后,世子曰太子”,权臣的妻儿与皇帝的妻儿用一种称呼,唯一的不同是皇帝的妻儿叫“皇后”“皇太子”,权臣的妻儿叫“王后”“王太子”。其实在西汉时期,诸侯王的妻儿本来就叫“王后”“太子”,东汉才慢慢改为“王妃”“世子”,这种殊礼可算是一种复古。 活着的人们都有了殊礼,下一步就轮到祖宗了。曹氏、司马氏还比较老实,到登基之后才开始大张旗鼓追封祖宗,后来的权臣往往在封王的时候就开始追封,不但按照诸侯的礼仪建立五庙,还追封祖宗为王、为公。古人质朴,没有追封一说,追封爵位就是从南北朝权臣开始泛滥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24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