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曹丕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曹丕从战场中历练,文学才能高雅,如何最终获得曹操重托。
公元前220年,一生强势无比的曹操走到了生命的最后尽头。
按照《三国演义》罗贯中的感性笔法,将曹操选择曹丕作为大业继承人的心曲表达了出来:“孤纵横天下三十余年,群雄皆灭,止有江东孙权、西蜀刘备未曾剿除。孤今病危,不能再与卿等相叙,特以家事相托。孤长子曹昂,刘氏所生,不幸早年殁于宛城。今卞氏生四子:丕、彰、植、熊。孤平生所爱第三子植,为人虚华少诚实,嗜酒放纵,因此不立。次子曹彰,勇而无谋;四子曹熊,多病难保。惟长子曹丕,笃厚恭谨,可继我业。卿等宜辅佐之。”
由此看出,曹丕的胜出是经过曹操长期考察慎重做出的重大决定。
无疑后三国时代是属于曹丕的,然而,他的成长轨迹是怎样的,包括他的性情和功业。在星汉灿烂的时代,曹丕的人生曲线都值得品味。无论从哪儿来看,曹丕都是一位优秀少年。“余时年五岁,上以四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知骑射矣。以时之多难,故每征,余常从。”《典论自叙》
曹操将战场作为儿子们的第一堂课,因此曹丕确实是“长于戎旅之间”。此外,他“年八岁,能属文,有逸才,遂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魏书》
显然曹丕具备了文武双全之才,加之是实际上的嫡长子的身份,让他受到了曹操的格外培养。上天给了他这些的同时,又给他多了一位才高八斗的弟弟曹植。因此伴随二人之间的斗争多了许多历史细节上的描写。
而曹植的身后标签就是超乎寻常的才华,而曹丕的文学成就则被忽略很多。曹植是第三子,自幼极为聪慧,年十余岁便能“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有一回曹操观赏曹植作的文章,忽然问曹植“:这是你请人写得吧?”曹植跪下来回答说:“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柰何请人?”
此外,还有一个细节突出曹丕在文才与曹植相比的尴尬。
曹操出征,曹植和曹丕送别,据说曹植立即大显身手,随即赋诗朗诵,“发言有章,左右属目”。曹操听了非常的高兴。因此这曹丕显得极为失落,此时曹丕老师吴质点拨他说:“王当行,流涕可也。”于是曹操被感动了,认为曹植只是表面文章,而曹丕才是对他饱含父子之情。对于二者才华相比,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直言:“实则子桓天才骏发,岂子建所能压倒耶?”
明代钟惺评价曹丕与其父诗作也颇有意思“婉娈细秀,有公子气,有文士气,不及老瞒远矣。”清代沈德潜也说:“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
抛却文学才华来讲,曹丕的优势在于虽然是次子,他已经是实际中的嫡长子身份,这种天然的优越性,却被后世忽略。此外,曹丕的幕僚整体来讲更具优势,而曹植幕僚为代表的杨修被杀就说明了一个重要的风向标问题。十八岁那年,在邺城他开始了一段人生最为美好的时光。这段时间他“谈棋闲设,终以六博。高谈娱心……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白日既匿,继以郎月。”在他的身边聚集了一流诗人,如王粲、徐干、陈琳、应玚、刘桢,终日饮酒赋诗作乐,而他成了这些人的执牛耳者。
才华出众,性情中人,擅长管理,身边聚集一流文人,成为实际文坛领袖。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首次将文章进行了最为高度的概括,也正因为在理论上的创新,赢得了广泛的文人拥护和支持。
然而在此后发生了一场严重瘟疫,造成了大量死亡,这其中就包括四位友人,对于这次灾难,让曹丕陷入了沉痛的哀思,多年后在给他老师吴质的书信中,他这样沉重的写下回忆:“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谓百年己分,可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追思昔游,犹在心目,而此诸子,化为粪壤,可复道哉?”
老朋友王粲在返回邺城途中病逝,时年四十一岁。当时的曹丕还是世子,亲率众文士为其送葬。为了寄托对王粲的眷恋之情,曹丕对王粲的生前好友们说:“仲宣平日最爱听驴叫,让我们学一次驴叫,为他送行吧!”于是,一片驴鸣之声响起。这就是著名的驴鸣送葬。这些种种都说明了曹丕重情重义,坦率率真。
虽然身旁遍布文人,他终于总结了一个著名的论断——文人相轻,并对这一传统陋习进行了批评。
他高屋建瓴的推出《典论》,无疑是站在相当的文化高度对文人们作品和性情进行了一次统揽,因此,他的文创更显得超然而富有高度,非一般文人所能比拟。对这部著作曹丕相当看重,因为做了皇帝后还用素抄写《典论》及其诗赋送给江东孙权。
公元220年,在经过三次表面推辞后,并写下“丧乱悠悠过纪,白骨纵横万里。哀哀下民靡恃,吾将佐时整理,复子明辟致仕”的《令诗》后正式即皇帝位,在洛阳开始了他七年的执政生涯。从纸上做文章,到治理天下,曹丕的转身是煊赫的。
三十三岁的年龄,与成熟相伴随的是巨大的进取心。
两次亲自伐吴,全部失利,曹丕为何急于发动统一吴国战争?隐藏怎样深意。
公元224年,因为与孙权斗气,曹丕异常恼怒,决定亲征东吴,谋士王朗上疏阐述不可轻率伐吴的理由后,为被曹丕采纳。于是这年,他“浮舟横大江,讨彼犯荆虏。”颇让人再度想起当年曹操的赤壁之战摆出的阵势。史载,“冬十月,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三国志文帝纪》
由于东吴据守长江天险,加之东吴早有准备,且水上战船的优势东吴更为明显,因此最后曹丕面对着浩瀚的降水感叹说:“吴据洪流,且多粮谷,魏虽武骑千队,无所用之。”因此第一次伐吴计划以失败告终。虽然此后不久感叹“三世为将,道家所忌。穷兵黩武,退不和民”的反思后,依旧只在一年后再度尝试亲征东吴。许多人还是难以理解曹丕为何如此急于完成统一大业,从历史的长度来看,这是曹家父子的一种的情结,甚至可以视为“三国后遗症”,从这种情结来看,便理解的曹丕的心底所想。
然而此次“帝为舟师东征,……旌旗数百里。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的入江,乃引还。”面对罕见的江南寒冷结冰现象,曹丕依旧重复了上次的叹息,而这一次他不得不认命了。
虽然伐吴失败,但是他的内政水平依旧可圈可点。
曹丕在位七年期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命其制定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而且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对外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在西域的建置。
此外,改革了官制,严禁宦人干政、宦人为官,最高只能充任”诸署令“,从制度上铲除宦官干政的根源。为了传之久远,他还依照”国有大事则镂于金版“的古训,命人把上述政令镌刻在金属的简策上,然后珍藏于石室之中。与此同时多次下发对屯田制的全面深化和延续,内政上表现出积极作为,“黄初末,魏国国库充实,累积巨万”,这些都说明作为曹丕的政务能力是相对出色的。
然而,在他的内心最大的遗憾和痛点就是自己两次亲征都未能实现平定东吴,在短暂的七年皇帝生涯的四十岁的英年早逝,留下了后三国的无限唏嘘。
多年后陈寿对曹丕给予了高度评价,概括他:“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算得上中允客观。
1、魏文帝曹丕(187年—226年6月29日),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之子,母为武宣皇后卞夫人。
2、曹丕年少时能文能武,长大后逐渐开始卷入权位之争,暴虐残忍的性格逐一显露。历史评论曹丕击败曹植夺得世子之位,完全是因为曹丕虚伪的性格。
3、曹丕刻薄寡恩,但另一方面他却也是恩怨非常分明。只要是真心实意顺服曹丕的,曹丕都是真诚待之,恩宠备至。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与正室卞夫人的嫡长子,为人性格内敛,与弟弟曹植性格几乎相反。在复杂的立储斗争中最终胜利。取得了世子大位,当然这一过程我们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杨修和司马懿的智慧斗争,三国时期兵荒马乱,称王称霸要有足够的智慧和手段,曹操本人有超常的智慧,能审时度势,从史书来看,其实从一开始曹操就比较倾向于曹丕,因为曹丕阴柔,有手段,这是曹植不能比的。
曹植的优势在于谋士和文人集团的支持,其实在曹操时期,司马懿家族的影响是极其有限的,甚至是一已之力,这也就是曹操为何确定由司马懿扶持曹丕的原因,但他看到了开头,却没有猜到结尾。?
黑点一般是:赐死甄夫人。关于这个我个人更愿意相信是因为政治原因,毕竟算是发妻啊,说赐死就赐死了感觉不太符合他的性格。甄夫人的家族是汉室时的豪门世家,怀疑是两人理念不合。
而且曹丕和卞夫人关系不算太好,卞夫人喜欢护人,甄夫人照顾过病重的卞夫人,但是甄夫人被赐死时都没有站出来说话真的很奇怪...甄夫人跟曹植没关系没关系没关系。
残害兄弟。关于这个,曹丕比他绝大多数弟弟死得早。曹丕确实管着他们,说他小心眼他确实小心眼,但是历史上他和曹植这样争权的简直能算是兄友弟恭的模范了。
曹植是失败的野心家,是曹丕的政敌,能在争权失败后,还想打亲情牌祈求重用的也就仗着有曹丕这么个哥哥了。世说新语看着就好。不是说他没有价值意义,而是说这本性质是小说,主要文学价值在于反应了那个时代的风气和各类名士风流,不是史料啊,野史都算不上。
曹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文采如何?在历史上,他被黑得太厉害了!对于曹丕的印象,最早来自于我小时候看过的电影《洛神》,那部片子把曹丕黑惨了,剧本写成甄洛本来和曹植是两情相悦的一对,皇位也是本来曹操是想传给曹植的,结果腹黑的曹丕全抢去了,在这个电影中,曹植面如冠玉,潇洒美少年,又能诗善文,和大美女甄洛恰是一双璧人,而曹丕却粗鲁野蛮,两撇小胡子,简直像个油腻的军阀。甄洛每天看到红日西沉,就愁眉不展地说:“又要陪那个可恶的人了。”一百二十个不情愿。
而且,后来读了史书后,才知道,其实曹丕应该是被黑得过分了,曹丕的皇位得源非常合法,就是曹操指定的,虽然之前也有过犹豫,但最终曹操是确定传给曹丕的,据说曹丕和弟弟曹植竞争皇位时,屡使阴招,例如有一次曹操给曹植委以重任,让他带兵出征,但曹丕以送行为借口,灌醉了曹植,让他耽误了行程,惹得曹操大怒后罢了他的主帅之职。说实在的,就算这是真事,也反应了曹植在军政大事上的天真无能,如果一国之君,一军之帅,轻易被人家利用,不分场合轻易被人灌醉,这样的人掌控天下能让人放心吗?
其实皇位本来是曹丕的,妻子也是曹丕的(曹丕和甄妃成婚时曹植才12岁,毛还没长齐呢),反而倒都成了不正当的手段抢来的了。你说冤不冤?
再说了,为了争皇位,杀兄杀弟比比皆是,李世民亲手杀死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等,还把他们儿子也尽数屠杀,而曹丕却让曹植一直安稳活着,活到曹丕先死了。
当然,我们题目谈的是文采,这里有点跑题,但也不算跑题,如果一个人是个人品很可恶的人,他的文字也很难喜欢起来。
曹丕的文采其实也很好,文学史上的“三曹”之称,曹丕虽然名气逊于曹操和曹植,但他也不是凑数的,他的文采照样很好,像《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等,都是传诵千秋的好诗,相比于曹操的雄浑,曹植的清健,曹丕是一种明媚柔美的文风,这恐怕和人们心目中的曹丕印象大有不同,明代钟惺评说曹丕是“婉娈细秀”,有人更是说他的诗文“勾魂摄魄”,好像美女西施,又像赵合德,迷死人不偿命。
而且曹丕还有一项巨大贡献,那就是他写了一本《典论》,是一本中国最早的文学评论集,里面写了不少有关文学的道理,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其中这段话,让我们这些靠写文章立身的人,心里特别有自豪感:“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终……未若文章之无穷”。
后世的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勰也在《文心雕龙》中说:“曹丕的才能,洋洋清绮,但旧时人们谈论起来,往往觉得去曹植有千里之远,然而不能因为曹丕成了位尊的皇帝,就抹杀他的才华,曹植后来境况不佳值得可怜,就过于抬高他,这也是不公正的”。
大家仔细看看曹丕的诗文,你会找到著名唐诗借鉴的痕迹呢,这些我就不细说了,大家自行去找吧。所以说,曹丕的文才当然未必有曹植好,但也不是天差地远,能位于“三曹”之列,曹丕还是相当有才份的。
“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三国志·魏书·文帝本纪》
首先陈寿的评价要从两方面看
要到达古之贤君的境界,要求是很严格的,从陈寿来看,子桓拥有除了“旷大之度,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之外所有的贤君所具备的品质,比如才干。
另一方面,陈寿这评价并不全面,如果对亲人不好就叫缺乏旷达的胸怀的话,那唐太宗、唐玄宗什么的不就更没有这份胸怀了?曹丕放过了前朝的帝王,放过了同自己争夺储位的兄弟,对降将黄权信任有加,相比唐太宗玄武门之变后斩草除根,唐玄宗的一日杀三子,子桓的这份胸怀不可谓不大吧。至于克广德心,这从子桓的终制里看的应该很清楚了,曹丕他是一个能够克制自己欲望的人。
说曹丕缺乏“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倒是比较靠谱,但这也是没办法的,曹丕是依靠士族的支持才登上帝位的,那么他所制定的政策就不能不偏向士族。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24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