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大明第一巨富,沈万三被发配充军的原因是什么

众妙之门 2023-06-14 15:48:47

大明第一巨富,沈万三被发配充军的原因是什么

很多人都不了解沈万三,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看看。

沈万三,大明洪武年间第一巨富。

民间甚至传说他有一只聚宝盆,不管将什么东西放在盆内,都能变成珍宝。

这当然是虚构的,只是来反映出沈万三是多么有钱。

最后,大富豪沈万三被发配云南充军。

这是怎么回事?

传奇皇帝朱元璋,农民出身,当过乞丐,饱受民间疾苦。

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但是南京城城墙已经残破不堪。

朱元璋想重修,可天下初定,战事频繁,开支浩大,没钱呐。

豪富沈万三见状,主动面圣,由自己出资负责修筑聚宝门至水西门一段,还有廓房、街道、桥梁、水关和署邸等相关工程。

他不仅请一流的营造匠师,还整天在工地上督促进度,检查质量,斥资近百万两银子。

而一同动工的皇家修筑队,进度却赶不上沈万三的民间建筑队。

于是皇家工队急了,命一些“检校”常去沈万三工地制造事端,捞取油水。

最后,沈万三依然比皇家提前三天完工。

这让朱元璋十分不满,这让皇家的面子往哪里搁?

有钱了不起啊!

朱元璋越想越怒,想找个罪由杀了沈万三,但是想来想去不知道找什么罪才自然合理。

这时候马皇后进言朱元璋,让他顾及君王形象,这才保住了沈万三的性命。

沈万三想着继续拍朱元璋的马屁,想来想去,不如拿出钱犒赏三军吧!

于是他向朱元璋提出,打算以自己的百万两黄金,代替皇帝犒赏三军。

这终于让朱元璋龙颜大怒,我的军队让你来代替我犒赏?

怒火冲天的朱元璋,再也hold不住了,于是下旨将沈万三家产充公,发配充军云南边陲。

真是伴君如伴虎。

揭秘:明朝首富沈万三真的是靠聚宝盆发家吗?

沈万三是著名的“平民财神”,从明代中叶起就上了年画。财神爷的故事数不胜数,而且故事里多半有朱元璋当对立面。老百姓关于聚宝盆的传说,寄托着发家致富的梦想。

沈万三(1330---1379),名富,字仲荣,俗称万三,元末明初人,当时号称“江南首富”。

元朝中叶,沈万三的父亲沈v由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南浔沈家漾迁至周东,后又迁至银子浜。沈万三在致富后把苏州作为重要的经商地,他曾支持过平江(苏州)张士诚的大周政权,张士诚也曾为沈万三树碑立传。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沈万三助筑都城三分之一,朱元璋封了他两个儿子的官。但不久,沈万三被朱元璋发配充军,在云南度过了他的余生。

沈万三出生前父辈已经拥有千亩良田,并经营有米店、酒庄等作坊,在当地也算得上是一个大富人家。沈万三出生后取名沈仲荣,乳名沈富,在为其摆满月酒时,其父命人取来文房四宝和金银珠宝让其抓取,沈万三抓起一把翡翠雕刻的小算盘。沈氏的管家即断定此子将来经济成就会远远超出父辈。但沈父并不高兴,沈父作为外乡人更希望儿子将来勤读诗书,求取功名以光宗耀祖。

沈万三在学堂调皮捣蛋无心学问,先生也常常被其作弄。小万三特别亲近其乳娘和管家,管家特别喜欢逗他玩,也在玩的时候教他算术知识。管家从酒庄取来一空酒坛,让小万三将零钱放在其中,并建立账本,凡存取均需记账,此事小万三做得特别认真,理财意识由此形成。管家笑将酒坛取名为“聚宝盆”,谁也想不到“聚宝盆”这三个字竟影响了沈万三的一生。

据传,朱元璋定鼎南京之初,国库空虚,就让沈万三资筑东南诸城。结果沈万三好大喜功,皇帝的西北城还没筑好,他的东南城就提前竣工了。这自然会让“穷皇帝”朱元璋心存芥蒂。

明末《云焦馆纪谈》说得很具体:朱元璋和沈万三约好同时开工筑城,结果被沈万三抢先三天完工,朱元璋在庆功会上举着酒杯对他说:“古有白衣天子一说,号称素封,你就是个白衣天子。”这话表面上是夸奖,实际上已经隐隐透出了杀机,大明江山岂能容许两个天子并存于世?后来朱元璋虽然欲杀之而不能,但总不甘心,最后还是找个借口把这个富可敌国的“白衣天子”流放到云南去了。

那么,沈万三的钱到底多到什么程度呢?民间传说沈万三的家当大得不得了,前门在上海滩,后门在无锡惠泉山,昆山只是他的大门槛。明代中叶,江南百姓就把沈万三当成平民财神,到正月初五那天,许多生意人都会放鞭炮,并张贴“沈万三聚宝盆”年画,讨个吉利。以图新年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无论沈万三发迹迁居苏州城还是应朱元璋诏令搬迁南京城,此聚宝盆都一直跟随沈万三,民闻传说沈万三对着聚宝盆就有用不完的生意灵感。后来朱元璋要征用聚宝盆来建南京城,沈万三只好以需要择吉日并斋戒七七四十九天后呈献皇上此盆才灵为由,暗里召集能工巧匠用黄金钻石打造一个聚宝盆,上面采用各种吉祥的图案,总算过了这一关。事后沈万三感言,世间原本就没有聚宝盆,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啊!聚宝盆仅仅是个传说而已。。。

沈万三修城墙,又愿意出资犒赏三军,为何被朱元璋流放云南呢?

沈万三是苏州周庄人士,不管他是如何发家的,反正在元朝末年时便已富甲天下。后来,张士诚坐镇苏州平江府,自古以来,官商往来频繁,因此沈万三当时和张士诚关系密切。之后,张士诚被朱元璋大军围攻时,据说沈万三也捐赠了不少粮饷。

不过,生意人终究是生意人,为人现实、势利,朱元璋占领苏州后,沈万三立刻想方设法向新政权朱元璋献殷勤。

不久,机会终于来了。沈万三听说应天府要修建城墙,他立刻主动请缨,承包了三分之一的工程。朱元璋为了答谢他,给他的两个儿子封了官。

大明建国之初,武将们到处南征北战,为大明开疆拓土。等他们凯旋而归时,一般天子总是要犒劳三军,但是大明当时捉襟见肘,于是,沈万三便上奏请求出资犒劳军队。没想到,朱元璋火了:“匹夫竟想要犒劳我天子的军队,乱世之民,当斩首示众。”幸亏马皇后提醒:“百姓富可敌国,是自取不祥,上天只会惩罚他,陛下何必亲自动手?”就这样,沈万三死罪虽免,活罪难逃,被发配到边疆云南。

从表面看来,沈万三对朱元璋恭恭敬敬,出手阔绰,为何落到这般田地?他到底做错了什么?

一、朱元璋不是张士诚。

张士诚虽也算得一方诸侯,但是目光短浅,乐得偏安一隅。他的抱负决定了他和沈万三的关系是共赢,也就是说,张士诚为了能长久地守住苏州城,他需要得到沈万三这样的巨贾的支持。有人说,抄了他的家不更快捷吗?大错特错,抄家只能解决一时之需,像沈万三这样日进万金的人才能保证张士诚的长久之需。因此,他俩的关系很简单,张士诚执政,沈万三交税,互惠互利。

但是,这一套到了朱元璋这里就不好使了。朱元璋已经是天下共主,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沈万三在朱元璋眼里不过就是一匹夫,他的一切随时可以充公。

二、请求犒赏三军,触了逆鳞。

沈万三主动出钱修建城墙乃是本分,朱元璋给他儿子封官,就相当于还了这份情。

从来都是天子犒赏三军,沈万三提出犒赏三军,实际上是触碰了朱元璋的龙鳞。

难道贵为天子的朱元璋还不及沈万三有钱吗?难道是在向朱元璋提醒其幼年乞讨的悲催往事吗?难道是想让三军从此对沈万三感恩戴德吗?难不成是在觊觎皇位吗?

就像刘伯温曾对朱元璋说的一席话

天下之主不必过分顾忌大臣们的旧日功勋,否则朝中将到处是骄兵悍将,国君以后将如何约束他们呢?如果说蓝玉他们是横扫战场的骄兵悍将,那么沈万三便是纵横财富场的骄兵悍将,同样是朱元璋忌惮的对象。天下的赏罚大权应该在天子之手,沈万三如此大张旗鼓扬言犒赏三军,天子威仪遭到挑衅。就如孔子门生曾经跟孔子说过,自己想出仕负责祭祀的官员。孔子听了就直叹气,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是国君份内之事,庶民竟敢去掺乎,是想造反吗?沈万三此举可谓是如出一辙。三、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沈万三作为一介平民,富可敌国,这对他来说,本就是一件祸事,聪明的人当如陶朱公一样,远遁官场,可他却偏偏乐意往前凑,也许该说往火坑里跳。

管仲曾经对齐桓公说过,经济权益由国家统一掌握,就必须杜绝民间谋取高利,限制他们获利的途径,予之、夺之决定于国君,贫之、富之也决定于国君。如果财富集聚在极少数富人手中,对国家的危害极大。

首先,百姓便不会再慑服于国君的命令。百姓为了填饱肚子,就容易去偷窃抢劫,治安一片混乱,所谓罪不责众,如此以往,国家的法令将形同虚设,国君的威严也终将不在。其次,有钱人富可敌国,国君的小恩小惠根本入不了他们的法眼,假如国君为难他们,他们很可能利用自己的财力重新扶持一位国君。管仲以为,有钱人其实是执政者最大的祸患,天下财富当掌握在国君手里,这样才能号令天下。而沈万三富甲天下,却浑然感觉不到自己的危险,落到流放边疆的下场有什么好说的呢?

四、朱元璋扶持农业,打压商贾。

明朝立国之时,民不聊生,食不果腹。朱元璋为了提振经济,提出扶持农业。他认为百姓穷困的一个原因是因为连年的战争,另一个就是奸商囤积居奇,牟取暴利,苦了百姓,侵害了国家的根本利益。

因此,像沈万三这样的大商贾,本就是妨碍朱元璋国策推行的最大阻碍者,换句话说,重点打击对象。

结语

沈万三明明对朱元璋恭恭敬敬,却为何落得个流放边疆的下场呢?

沈万三提出犒赏三军,有觊觎皇权之嫌,触碰了朱元璋的逆鳞。从管仲的经济理论来说,沈万三富可敌国,本就为国君眼中之危险人物。朱元璋推行重农轻商之国策,沈万三为重要打击对象。

历史上是否有沈万三,他和朱元璋是什么关系?

据史书记载,历史上有沈万三这个人。沈万三本来的名字叫沈富,浙江南浔人。

朱元璋与沈万三的故事:

朱元璋准备在南京建都,并决定扩建应天城,把它建得非常有气派。但由于战事频繁,开支浩大,根本没钱修城墙。豪富沈万三答应负责修筑聚宝门至水西门一段,还有廓房、街道、桥梁、水关和署邸等相关工程。他不仅延请一流的营造匠师,还整天在工地上督促进度,检查质量。

尽管一些“检校”常去工地制造事端,捞取油水,沈万三却依然比皇家修筑的城墙提前三天完成。可这样做,恰恰大驳了皇帝的面子。随之,他竟又向朱元璋提出,打算以自己的百万两黄金,代替皇帝犒赏三军。这终于让明太祖龙颜大怒。于是他被籍没家产,发配充军云南边陲。

扩展资料

沈万三与聚宝盆的传说故事:

沈万三家早年是耕种起家的,后来富庶了便雇人耕种。后来有一年,他们那个地方发生了旱灾,许多草木都不能成活,唯有他家一工人,每天能割来许多青草。沈万三好奇问他为什么每天都能割来如此多的青草,割草人隐瞒了事实。于是后来几天,沈万三便悄悄跟随在其后。

沈万山一连几天,跟随割草人后边,偷看着,见他每天都在沈家村北一华里处的沈家桥底睡觉,睡到中午无人时,才去村北牛蛋山上去割草。于是他强令割草人带他去割草的地方,到了那儿之后,发现一片圆形的草地上长着绿油油的草。

他让人去割,无论割多少,草都会立刻长出来,源源不断。沈万山观察发现此山西南靠凤凰山,凤凰不落无宝之地,第二天带着两人到那里挖出了一个铁盆。沈万三将铁盆带回去之后,并没有发现有什么样的地方。

研究了很久都没有结论,最后他将这盆用来盛猪饲料,拿来喂猪,猪长的很快。于是他将铁盆洗干净了,拿回家洗手洗脸。发现并没有什么事情发生,便又将其放在了一边。

后来有一次沈万三的儿媳妇洗手的时候,一不小心将金戒子掉在了盆里。她连忙将戒指捞出,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金戒指越捞越多,源源不断。沈万三这才知道,这铁盆当真是一个宝贝,此后凭借它发家致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沈万三

明朝亿万富豪沈万三的悲剧下场,告诉了人们怎样的道理?

按说皇上在古代是一国之主,手中掌握着很大的权力,自然也有国家的财政大权了。所以皇上一般不会和商人和富人计较的。但是在明朝却有一个例外。



朱元璋画像

关于“聚宝盆”的传说,大家也都有所耳闻吧,对于明朝时期“江南第一富豪”这个名号,知道的人应该也不少。没错,这个家财亿万的商人,就是元末明初时期的巨富沈万三,而这皇帝,便是和尚出身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撇开朱元璋咱先不谈,来说一说这个明朝巨富沈万三。



沈万三画像

沈万三原名沈富,字仲荣,在家中排名老三,他的两个哥哥在父亲逃难到周庄时已经夭折,就留下他跟弟弟老四沈贵,后来也称“沈万四”。由此可知沈万三最初是没什么钱财的,至于他如何发家,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是他勤劳聪明,种植有方,因而在周庄依靠发展农业生产积累了大量原始财富;第二种是苏州有一富翁陆德源因为看中了沈万三的聪明跟守信用,而他自己年岁已高看破红尘,便将所有积蓄赠予,而沈万三得到这笔巨资后大展身手、如虎添翼;第三种是沈万三一方面继续开辟田产,另一方面则通过海路开展国际贸易,积累了令人难以想象的财富。不管哪一种说法才是正确,但沈万三有亿万家财是不争的事实。



沈万三故居

沈万三这个称号也有一番来历,历史上称之为沈万三秀。根据资料的解释,沈是他的姓,而万,则明初时期民间称巨富为“万户”,在其姓后加“万”是一种习惯性的称呼,表达一种敬意,沈万三中家财可以亿万计,三则是沈万三在家中排行老三,岁则是人分五等中的最高一等,五等分别是“奇、畸、郎、官、秀”,合起来则是沈万三秀,一般称其为“沈万三”。



电视剧中朱元璋

因为沈万三家财亿万,名声很大,再加之后代繁盛,所谓树大招风,也就引来了远在朝堂之上的皇帝朱元璋的觊觎和担忧,想方设法的剥夺他的财产。在朱元璋攻下江浙一带之后,他的军队的粮草和军费大都是沈万三和沈万四两兄弟出资供给的,白金五千两,输粮万担。不过朱元璋并不满足,想方设法的要夺其全部家产。



据说,朱元璋在初一召见沈万三,给他一文钱,让其生利,从初二开始一文变两文,两文变四文,四文变八文,以一个月为期限,沈万三答应不是,不答应也不是,但他还是硬着头皮答应了下来。一个月之后,沈万三从朱元璋那里拿的一文钱还给了他五亿36970920文,皇帝变着法的要,终究是掌权者,沈万三也不得不给。除此之外,朱元璋还要求沈万三每年向朝廷进献黄金百斤、白金千铤,并且造廊房650间,给朝廷养马军,还有对其田产征收重税,沈万三深知自己的身份跟地位,因此这些都一一应承了下来。



电视剧中沈万三

后来,1373年前后,他得知南京城要修城墙,为了保平安,他自动向皇上请求承担了三分之一的任务,并且如期完成,本是想主动报效希望能图个安稳,但这样更显其家室的富有,也让朱元璋更加忌惮觊觎。接着,他又想以自己的百万两黄金代皇帝犒赏三军,这下朱元璋终于忍不住发脾气了:你一个卑贱商人,有什么资格来犒赏朕的三军。便以此为借口,先是抄了沈万三的家,然后又把他发配到云南边境去充军,江南首富就这样迅速没落,可敬可悲也可叹。

沈万三本来好心,想帮朱元璋分担一些,以图自己安稳,没想到却弄巧成拙,被朱元璋发配充军了。可悲,可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23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