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元末时期的江南士族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明朝初年,有一个让朱元璋非常头疼的问题——江南大批的士族并不买他的帐。这个问题的来源其实也很简单:在江南士族看来,朱元璋是叛乱分子,元朝才是他们真正的国家。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这帮江南士族不支持“驱逐鞑虏”的朱元璋,反而支持“蛮夷鞑子”元朝呢?这背后都有哪些原因呢?
上图_ 元朝版图
利益至上的世界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宣告了明王朝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但是当时的江南士族却出现了极端的两极分化。
一类就是支持新朝,这类人数其实较少。
另一类则是支持前朝,也就是元朝,对朱元璋的明朝完全不感冒。代表人物有:王逢、戴良、杨维桢、倪瓒、顾瑛、蔡子英、周霆震、叶颙等一大批人。
根据清朝人张其淦的记录,当时的元朝有名的江南遗民诗人就高达850人,其中大部分都是著名的学者和大儒。在当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这帮人以遗民自居,表示自己是元朝臣子不对朱元璋效忠。
其中比较过激的,有归隐山林的,有宁死不屈的,甚至还有干脆自杀的。按照我们一般的观念,元朝实行的是“四等人制”,读书人是“臭老九”。按理来说他们根本不应该对元朝如此效忠,为啥他们如此冥顽不灵呢?
其实这背后的第一大原因就是:利益。
很多人会好奇,四等南人有啥利益可言呢?
首先,四等人制并非一种严格执行的制度。这一点历史学家早有公论,事实上元朝从来没有正式的文件说有这么一种“制度”。只是在各种方面歧视是存在的,但是这种歧视可不关这些文人学士的事情。
事实上在元朝百年的历史上,汉人做官科举虽然较少,但是绝非不存在,而且其实还很普遍。毕竟元朝的科举时间虽然短,但是并非没有。其实元朝歧视知识分子的说法也是长久以来的误解,对于绝大部分江南士族而言,元朝就是需要竭智尽忠效力的“本朝”,也是唯一的“正朔”。所谓“言必称本朝,而其本朝则胡元也”。
如果没有元朝,那么他们在元朝所取得的功名也就化为乌有了。朱元璋最初北伐的时候,拿出的口号是“驱逐鞑虏”,这对这些遗民来说是不可接受的。毕竟元朝要是伪朝,自己取得的一切成绩也就化为乌有了,所以自然不待见朱元璋的新朝,而要抱残守缺了。
上图_ 明太祖朱元璋半身像 乾隆御制本
儒家思维
在儒家思维里面,华夷之辨其实永远都是在第二位的。第一位的,永远是忠君爱国。
这个忠君爱国,就是要忠于君主,爱君主之国。儒家思想里面,忠于皇帝是绝对大于其它任何一切的,毕竟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没有国,哪来的理想信念和“三不朽”的伟业呢?没有一个君主效忠,自己的一身才华又如何施展呢?
当时这帮人还有不少对元朝能卷土重来抱有幻想,所谓“白发遗民真可哀,途穷犹望北兵来”。颇有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风范。简直让人无语。这种情况之下,他们对元朝自然也是要坚持“气节”。
上图_ 元末农民起义
不少人还有沽名钓誉的想法,遁入山里当起了“世外高人”。这些保持着儒家思想的人让朱元璋也是感到非常棘手。毕竟没有士族的支持对于一个封建王朝来说,那始终就是遗憾。就像后来的康熙帝,为了让明朝遗民出山相助,不惜开博学鸿词科,让人抬都要抬到北京。就是这个道理,没有士族就缺乏合法性。
所以朱元璋其实也做出了一定的让步,比如,朱元璋之前的口号是“驱逐鞑虏”,但是自从夺取了元大都之后,朱元璋就是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如果说自己当年是“驱逐鞑虏”为名反元。那么将来后世子孙不也可能被人拿出其它名义反抗吗?且自己这样做,直接就把江南士族都得罪光了,实在称不上明智。
上图_ 《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朝初年
所以朱元璋的想法突然开始转变,当有臣僚称元朝为伪朝的时候,朱元璋立刻表示:“元主中国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奈何为此浮薄之言?亟改之。”
同时朱元璋大幅度修改《元史》,主要从三个方面,
第一:朱元璋将红巾军等写作“贼”,朱元璋是灭贼平天下,正所谓“取天下于群雄之手。”
第二:隐去了朱元璋效力于龙凤政权的事迹,当然那个韩林儿死的事情也一并就隐去了。
第三:把朱元璋对元朝的作战给隐藏了不少,这样一来给人一种感觉,就是朱元璋完全就是一个元朝守护神,不小心就把元朝的天下给夺了。
上图_ 红巾军是元朝末年人民起来反抗元朝的主要起事力量
无独有偶,当年的清廷对于这种说法也是非常的赞同,后面清廷入关之初就打着“为崇祯报仇”的旗号,到宣传自己夺取天下的时候,同样也是这种说法。大义觉迷录:前明之亡国,亡于流寇李自成之手,与我朝毫无干涉。之所以这种说法,就是因为要宣传:得国最正。
古代价值观之中,造反那是以下犯上,强行推翻原来的王朝,不可取。但是灭贼,那就是戡乱定国,拯救黎民百姓,那才是正途,正如乾隆所说:我朝为明复仇讨贼,定鼎中原,合一海宇,为自古得天下最正。所以在朱元璋改史之后,就完美的符合了这些遗老遗少的儒家思维,可见这些遗老遗少们的影响力之大。
上图_ 鄱阳湖之战,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鄱阳湖水域而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
上图_ 张士诚(1321年-1367年)
势力对抗
对于朱元璋来说,这些遗老遗少们不少还有另一重身份——张士诚的旧臣。
很多遗老遗少都是出身张士诚的地盘,虽然陈友谅是朱元璋自称“最强的对手”,但是张士诚和朱元璋作对的时间不仅更长,而且很明显仇恨值更大。以至于利玛窦都认为:苏州被视为叛乱城,收取更高的赋税。
所以说朱元璋对于张士诚手下这帮遗老遗少自然也是多加打压。明初的文字狱,虽然不少都是捏造的,但是针对张士诚原来统治地区人大部分确实都是真的。这就是朱元璋的“良苦用心”了。
所以综合来说,那些遗老遗少们并非怀念元朝有多么好,而是对明朝实在是一时难以接受。所以江南士族大部分不与朱元璋合作也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资料:
【1】姚广孝:《明太祖实录》
【2】方孝孺:《逊志斋集》
【3】赵翼:《廿二史札记》
【4】刘基:《刘基集》
朱元璋虽说是一个?心狠手辣做事果决?之人,但是对农民其实也算不错的,对那那些士大夫更是?不屑一顾?,对于工商业等地主、财团更是相对的打击力度比较大。
士大夫
首先我们搞清楚一些问题再来解答。首先朱元璋是农民出身,这个众所周知,不可否认。富人、商贾就是一些做生意的人,可能大家对士大夫是不怎么了解。
士大夫就是中国古代对于社会上的士人和官吏之统称,始于战国时代,就比如刘邦的曾祖父刘清就是战国末期魏国的大夫。
士大夫群体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也是社会上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正因士大夫也是官吏,政治是这个群体的第一要务。
但又因为在古代不能人人都能上学的,这些人也能是有限的文化人,古代的文学、书法、绘画、篆刻、古董收藏等文化也是由士大夫群体创造和继承。士大夫说白了就是当官的。
朱元璋对士大夫群体是怎么样的?
此时我们来看,朱元璋会对当官的、有文化人客气吗?看看《明史》我们也知道,朱元璋对于当官的和有文化人是不会留情的。从明初的四大案也能看出,开国功勋照样是?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而文化人,朱元璋时期洪武年间,接连不断出现的文字狱,我们也能窥探一二。
当时官员和士生的文章一不小心就出了问题,因为朱元璋常常怀疑他们再文章中讥讪自己。文字狱的血腥味,使大批文人学士吓得胆战心惊。
朱元璋本身文化水平就有限,造成了落差,就使得朱元璋对文化人有一种?有色眼镜?来看待。朱元璋对文字特别敏感,疑心非常重。对贼、寇、秃之类的字眼有异乎寻常的敏感,总怀疑别人在骂他,进而杀人。
举例如下:
著名的当属徐一夔祝贺朱元璋即位的贺表。
杭州教授徐一夔贺表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朱元璋大怒:光?意思是没有头发,?生?与?僧?同音,意思是骂我做过和尚。?则?与?贼?音近,意思是我做过造反的贼。?于是杀了徐一夔。
其它案例还有:
翰林编修高启作诗:?小犬隔墙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被腰斩。 御史张尚礼作诗:?梦中正得君王宠,却被黄鹂叫一声!?下狱死。 佥事陈养浩作诗:?城南有安妇,夜夜哭征夫?,被投入水中溺死。 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作《长寿表》中有?垂子孙而作则?,斩。 福州府学训导林伯璟作《贺冬表》中有?仪则天下?,斩。 德安府学训导吴宪作《贺立太孙表》中有?天下有道?,?道?与?盗?同,斩。
从上诉案列可以看出朱元璋对于士大夫一族根本就不会?放在眼中?,还谈什么剥削不剥削呢,基本是上直接就是死,相当于剥夺终生了。
不过从以上案列也能看出,朱元璋时期的文字狱更加倾向于个人。不同于其它皇帝时期倾向族与族的文字狱。就比如儒家的亚圣孟子,因为民贵君轻的理念,遭到了朱元璋的打压,并把《孟子》做了删减。并把孟子从?神坛?上拉了下来。
从以上种种就可以看出,朱元璋对士大夫可谓是更加的严格,导致当时的官员上朝就和上刑场一样,去了就不知道能不能回的来,每天都是提心吊胆的。文字狱的大兴也是从朱元璋开始的。
朱元璋如何对待富人、商贾的?
接下来再看富人、商贾,我国古代本就是农耕社会,基本上每个王朝都是以农耕为主的小农社会。而朱元璋深知?藏富于民?的道理,所谓的富就是满足百姓的物质生活,吃得饱穿的暖。
要是超越了这个层次,朱元璋就会认为会对王朝的稳定产生威胁,就成了朱元璋的打击的对象了。而农民要想富有只能是经商,做生意,之后成为富人、商贾。这样也就成为朱元璋的打击对象了。
朱元璋对富人、商贾的打击主要有两个办法,强制移民和罗织罪名。
在明朝初期的时候,就下令强制把大批的苏州富人、商贾移民到了朱元璋的老家,更是会用法律的手段来制裁和打击所谓的商人、富贾。
这些商人过的也是不如意,要是稍加不小心就可能被朱元璋法办了。要是有什么的得罪的地方,一旦罪名成立,基本一家也就凉凉了,而富人积累的财产也就充公了。明朝初期对富人、商贾的案例也有不少。许多家族,富人被牵连。
史籍记载:在朱元璋的打击下,三吴地区?豪民巨族,"刬削殆尽?,?一时富室或徙或死,声销影灭,荡然无存?。
也因此导致富人、商贾为躲避朱元璋的打击?被迫?将财富奉献于朝廷,为了散财自保。但是主动贡献也需要会做事才行,不会做事的也没有好下场。比如我们熟知的,明朝江南首富沈万三,沈万三对于朝廷的捐助可谓很多,如捐资修筑都城都有三分之一。
沈万三也不知道怎么想的,明知朱元璋猜疑心很重,还自己搞犒军。这不是明摆着找死吗!犒军可是朝廷干的事,沈万三干了这是把朝廷置于何地呢?
据记载:朱元璋大怒,说:?一个匹夫,居然想犒劳天子之军,这是乱民,应该杀掉!?
之后在马皇后的劝说之下,沈万三最终逃脱了死罪但是也被流放了,所以奉献也要会奉献才行,不会做事也一样没有下场。
好歹经马皇后劝解,将沈流放了事。从以上种种也可以看出朱元璋对于富人、商贾的打击是很大的。工商业也是被朱元璋剥削的厉害。
不过对于工商业的打击对于明朝来说益处还是不少,首先富人的财产被充公,明朝的经济上来了。还加大了官田的数量增加。
朱元璋是如何对待农民的?
在明朝初期出台过不少重农的政策,首先政治地位上商人地位最低,从排列顺序可见:士 农 工 商。在生活上商人可享受的资源受限。那么农民得到的资源就会增多。
对普通老百姓制定的政策就是一切以休养生息为重,以宽和仁爱态度让老百姓增加自身的财富。
朱元璋要求官员要做到廉洁守法,不能贪赃枉法,加重人民负担。又招集流亡农民,开垦荒地,免除三年的劳役和赋税。要求各地驻军屯田垦荒,做到粮食自给。兴修水利,奖励植棉种麻等利民的政策。
可见不能不说出身乡野的朱元璋对农民是有一种朴素的感情的。接下来我们在看两则例子:
有一次朱元璋听到太监和当差的对话。
太监说:上贡的米不好、太粗糙。 当差的说:这个米是经过多道工序挑选出来的,非常辛苦的。要是不收,没法回去向大人交代。 太监说:这些劣质的米怎么能让皇帝吃呢?
之后朱元璋过去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就把米收下了,并对太监说:这些米都是经过很多人的手一把一把的才挑选出来的,又经过千山万水挑着送来,你怎么还能让人家再挑回去呢?
朱元璋又对当差的差役说:回去告诉你家的大人,不要在劳累农民了,这些米就可以了。以后的税粮教给当地的官仓就可以了。并把一本《教民榜文》交给差役让其脱责。
第二则:朱元璋时期发生了一起上千人的暴动,并且还是在朱元璋的老家凤阳。带头之黄纲和高峰两人最终被官兵擒拿带到了朱元璋的面前。
朱元璋看到是自己家乡之人对自己造反,就感到十分心痛,便问高峰有什么想说的没? 高峰不屑的说道:?你就是朱元璋啊,我跟你一样,活不下去了才造反的,只是没有你的幸运而已。你不过也只是一个农民罢了,这么对同乡之人,真给我们凤阳人长脸了。? 朱元璋大怒,命人押送下去秋后问斩。
朱元璋又问黄纲:?他刚说活不下去是怎么回事??
黄纲说:?我们一千多人修城,饿死的就有一百多人,还又病死一百多号人,难道这样的日子还有什么生机,还不造反吗??
朱元璋不由疑惑,户部不是拨下足够的粮饷了。黄纲说道:?两个千户串通,再勾结上官,克扣了一大半,我们只能挨饿。?
朱元璋十分痛心说道:?你们为何不告官?我知道绝对会严惩的。?
黄纲此时说了一句经典话语:?你造反时,为何不告官??朱元璋一时是哑口无言。
之后朱元璋亲自去查看老家凤阳城的修建过程,发现事情果然如黄纲所言。官员之间相互勾结,贪赃枉法的实情。朱元璋十分愤怒,便让宰相胡惟庸再次彻查此事,严惩不贷。
从以上种种可以看出,朱元璋对农民是不错的。本身朱元璋之前就是一个农民。朱元璋的内心是非常的了解民间疾苦,知道老百姓的不容易,他们需要什么。
朱元璋登基后的很多决定都会站在老百姓的位置上去考虑和做决定。也出台了许多利民的政策。
朱元璋还对所有的臣子宣布:?休养生息的道理在于政策要宽和的体现仁爱,但是不给老百姓的实际好处笼统的说宽和仁爱是没有好处的,一定要落实的好处。?
结语:
朱元璋在位时期,朱元璋整治贪官污吏。并且颁发了许多有利于百姓的政策。朱元璋是农民皇帝,所以朱元璋知道百姓究竟需要什么,所以朱元璋颁发的一些政策对于百姓来说都是不错的。虽然朱元璋也做过许多错事,但是朱元璋在位时期百姓们的生活过的是安居乐业的。
文/历史紫陌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是紫陌,欢迎大家的关注和支持。
元朝被朱元璋追打的时候,另外三大汗国为何不出手相救?其实这个原因很简单啊,因为他们之间的仇恨更大,他们还巴不得元朝尽快被灭亡呢。唯一一个跟元朝比较友好的伊儿汗国在当时还已经被灭亡了,所以没人去救元朝是正常的不能再正常的情况了。
伊儿汗国为什么不求元朝?要说起元朝和另外三大汗国的关系,还是要首先搞清楚元朝和蒙古帝国的关系。其实虽然这样说出来有些人不太接受,但在真实历史上,元朝的建立确实就意味着蒙古帝国的灭亡。因为当时得到铁木真分封的其它几大汗国承认的阿里不哥打不过被其它几大汗国指责为已经汉化的忽必烈,所以其它几大汗国直到忽必烈死都没有承认他蒙古大汗的地位,忽必烈后来也干脆自己按照中原制度建立元朝,不再把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寄托在其它几大汗国承认之上,所以从忽必烈坐上皇帝宝座,元朝其实就已经和其它几大汗国分道扬镳,没什么关系了。
(从元朝建立,元朝和其它几个汗国的关系就已经是国际关系了)
当然这里面伊儿汗国是个例外,因为伊儿汗国不是铁木真时代分封的,而是在蒙哥时代由忽必烈的一奶同胞旭烈兀自己在西亚打出来的。所以伊儿汗国建立之后,始终是向元朝称臣的。但伊儿汗国虽然名义上一直从属于元朝,他们两家却并不接壤,所以即使想帮元朝的忙也帮不上忙。而且在公元1367年朱元璋北伐时,伊儿汗国已经灭亡了30多年了。
(伊儿汗国灭亡之后的4个小王国,自保都来不及,哪还有实力去救几千里外的元朝?)
在公元1335年,得到元朝册封的伊儿汗国末代大汗不赛因去世之后,因为他本人无后,所以伊儿汗国曾一度找末代蒙古大汗阿里不哥的后人继承汗位,但阿里不哥的后代对伊儿汗国各地没有任何权威,帝国实际上就陷入了分裂的局面。当时伊儿汗国一共分裂成了4个不同的王朝,分别是东伊朗的卡尔提德王朝,西伊朗的莫扎法尔王朝,伊拉克地区的扎刺亦儿王朝和土耳其地区丘拜尼王朝,这些小王朝离元朝就更远了,因此到元朝灭亡的时代,他们不但无力去救援元朝,甚至连自保都没有能力了。比如在公元1355年,相对比较正宗的丘拜尼王朝就已经被金帐汗国灭亡了,所以他们可能当时想的还是元朝皇帝怎么不来救我们呢?
金帐和察合台汗国为什么不救元朝?刚才说到伊儿汗国分裂之后,其主要的后继者之一丘拜尼王朝就是被金帐汗国灭亡的。所以这就要说到金帐汗国与伊儿汗国以及元朝之间的关系了。其实金帐汗国是最早背叛蒙古传统,最早出现离心倾向的汗国。
因为在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夺蒙古大汗宝座的同时,金帐汗国的大汗别儿哥已经因为宗教矛盾和旭烈兀的伊儿汗国展开了血战。因为伊儿汗国是在灭亡了阿拉伯阿拔斯帝国之后建立的,而且旭烈兀在灭亡阿拔斯帝国之后,还把阿拉伯帝国的末代哈里发给处死了,但当时的金帐大汗别儿哥却已经皈依伊斯兰教,旭烈兀的作法等于已经和别儿哥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所以可以说当时的伊儿汗国和金帐汗国就已经是世仇的两个国家了。
(描绘金帐汗国和伊儿汗国之间血战的古画)
而伊儿汗国又一直和元朝保持友好关系,所以金帐汗国和元朝之间的关系也一直非常冷淡。虽然在公元1310年前后,金帐汗国曾经和察合台汗国一起短暂地接受过元朝皇帝蒙古大汗的地位。但在公元1313年之后,信仰伊斯兰教十分虔诚的月即别成为金帐大汗,开始和其它蒙古汗国更加划清界限,大肆迫害不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元朝对金帐汗国的影响接近消失。而为了报复月即别,当时的元朝皇帝元仁宗又支持前任金帐大汗脱脱的儿子发动叛乱,可以说双方从那时开始就已经相互敌视了,加上金帐汗国后期的发展重心一直放在欧洲,所以其实很早就把元朝视为路人了。
而另一个由铁木真册封的窝阔台汗国则干脆就是元朝灭亡的,忽必烈战胜阿里不哥之后,窝阔台汗国的海都又以蒙古正统自居,联合其它几个汗国指责忽必烈汉化,并和元朝打了30多年的仗,直到忽必烈去世的时候这场仗都还在打。最终在公元1301年忽必烈的孙子元成宗在位时期,元朝才最终击败海都,灭亡了窝阔台汗国。
而元朝灭亡窝阔台汗国的时候,得到了察合台汗国的支持,所以察合台汗国也和金帐汗国一样,在公元1310年前后曾短暂承认元朝皇帝的大汗地位。但仅仅4年之后,因为察合台汗也先不花一世发现元朝和联合伊儿汗国在联络自己境内的一些亲元势力,准备联合对自己用兵,所以率先入侵元朝。而元仁宗则在之后联合伊儿汗国的大汗完者都夹击察合台汗国。双方之间的战争持续了差不多五年,最后在也先不花一世在公元1318年去世之后,察合台汗国无力同时应对两线夹击,向元朝求和。
(元朝灭亡时察合台汗国也早已分裂,图中帖木儿代表的是西察合台汗国,亦力把里代表的是东察合台汗国,双方都早就变成了当地的政权)
之后察合台汗国和元朝其实也就是一种冷和平的关系了。而且在公元1340年代,察合台汗国因为国内的宗教问题也发生了分裂,西部的伊斯兰教徒和东部的佛教与蒙古萨满教徒因为文化差别发生分裂,察合台汗国分裂成了东西两个汗国。但实力也都受到了很大削弱。到朱元璋北伐的公元1360年代,西察合台汗国又已经被后来的“世界征服者”帖木儿控制,他们的主要目光当时也是放在西亚甚至欧非地区,所以对元朝的灭亡也早就没任何感觉了。
所以整体来说,元朝建立其实就已经宣告了蒙古帝国和蒙古各汗国之间的联系走向瓦解,之后各个汗国都按照各自的轨迹发展了,唯一和元朝关系比较紧密的伊儿汗国又最早灭亡。而其它两个汗国在元朝灭亡时早已和元朝没有了什么关系,元朝灭亡时他们没庆祝或者落井下石就是好的了,救元朝当然就是完全不可能的了。
朱元璋,(1328~1398)明代皇帝。即明太祖。幼名重八,又名兴宗,字国端。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人。出身贫寒,少年时在皇觉寺为僧。元末,参加红巾军郭子兴部下反元,旋称吴国公,后称吴王,灭陈友谅、张士诚,出兵北伐,克燕京,历15年而成帝业。年号洪武。在文化上,提倡孔教,尊孔子为圣人。论孔学是“治国之良观”。万重藏书的收集,战争期间,令部下访求图书,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移师北伐,命征虏大将军徐达往北京接受元朝皇室藏书,运至南京。洪武元年(1368年)下诏征求民间藏书,建“大本堂”为藏书处所。洪武十年(1378年),又命“有司访求今年书籍,藏之内府,以资观览”。并“每于宫中无事,辄取孔子之言观之”,以此达到“治国以教化为先”的统治目的。卒谥高皇帝,庙号太祖。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红巾军农民起义爆发。次年朱元璋于至正十二年闰三月初一日,投郭子兴部下,子兴见元璋状貌奇伟,异于常人,遂留置为亲信兵,屡次率兵出征,有攻必克。子兴大喜,署为镇抚,复将养女马氏给与元璋为妻,后为高皇后。至正十五年三月,郭子兴病逝,其子郭天叙代领其众,时韩林儿出诏封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朱元璋慨然曰:「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遂不受。但念林儿势盛力强,可利用以成帝业,乃用其年号以令军中。九月,郭天叙、张天佑二人皆战死,于是郭子兴部将尽归太祖。朱元璋率军断缆渡江,取采石(今安徽马鞍山西南)、下太平(今安徽当涂),并于次年攻占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应天。此后,朱元璋以应天为根据地,相继攻取常州、江阴、常熟、徽州(今安徽歙县)、扬州等地;并接受徽州老儒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在应天屯田,兴修水利,恢复农业生产。
朱元璋消灭东南的孤立元军后,即开始与元末各割据势力展开较量。至正二十三年(一三六三年)二月,张士诚遣将吕珍围安丰,杀刘福通。韩林儿派人告急于朱元璋,刘基(伯温)谏朱元璋不可往援。太祖曰:「小明王被围甚急,我向奉他龙凤年号,不忍袖手旁观,因此不得不往救。」遂率徐达、常遇春往援,击走吕珍,迎林儿归滁州。此时小明王已成为太祖的傀儡,但朱元璋仍奉他龙凤年号,以借题发挥。二十三年他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友谅败死。
至正二十四年(一三六四年)正月,朱元璋自立称为吴王,建百司官属,所用封拜除授及有司文牒,称云皇帝(小明王)圣旨,吴王(太祖朱元璋)令旨。二十七年俘张士诚。至正二十六年(一三六六年)十二月,刘基密禀太祖命廖永忠,以迎林儿南来为名,行至瓜步覆林儿舟,沉于水,遂遭溺毙。
韩林儿既死,朱元璋乃成为最高领袖。于是朱元璋改明年为吴元年(1367)。此后,他在南征浙东方国珍、福建陈友定的同时,派出大军北伐中原,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对北方人民反抗民族压迫颇具号召力。在南征北伐的顺利进军中,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一三六八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即皇帝位,国号「明」,建元「洪武」,是为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号曰:「大明」。七月,徐达率领的北伐军逼近大都,元顺帝携后妃、太子仓皇出逃上都,统治中国98年的元代灭亡。此后,统一战役仍在继续,同年,汤和率领的南征军灭方国珍、陈友定,福建、两广尽入版图。洪武四年(1371),四川平定。十四年平云南。至二十年,山西、陕西以及东北平定,全国统一。
朱元璋削平群雄,统一南北的同时,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着手稳固新建王朝的统治,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和发展。在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政归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与大理寺、刑部合称三法司。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又设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合称都、布、按三司,各自直属中央。又创立了卫所制。为削弱将领的军权,于洪武十三年设五军都督府。朱元璋实行安养生息的经济政策,采取奖励垦荒,实行民屯、军屯、商屯等屯田制度,兴修水利,在全国推广桑、麻、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等一系列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成功地使明社会经济较快地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他还下令清丈土地,编制赋役黄册、鱼鳞图册,建立里甲及粮长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他的限制和打击旧豪族地主、规定工匠轮班制、放松对手工业者的人身控制等政策,对恢复和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也起了促进作用。为充实官僚机构,朱元璋采取荐举、学校、科举三途并用的办法选取官吏。他鉴于元代官吏贪污腐败以至亡国的教训,决意整顿吏治。甚至以剥皮囊草来惩办贪官污吏,办法之严酷为历史上所罕见。他的厉行整顿虽有一定效果,但因其性格猜忌多疑,也滥杀了不少无辜。为强化皇权,解决统治阶极内部矛盾,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蓝玉案大肆诛戮功臣;为保证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他制订了《明律》和《大诰》,还特别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
明初,朱元璋还实行分封制,将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分封到全国各地,以巩固统治。由于北元回归大漠后保有相当强的军事力量,对明朝北部形成极大威胁,故朱元璋分布在北方边防线上的塞王兵力尤为雄厚,洪武后期,这些塞王已掌握边防军事指挥权,防止了军权旁落。但他的第四子朱棣(见明成祖)后来却因此夺得他的继承者建文帝的皇位(见靖难之役)。
朱元璋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影响深远,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并奠定了明朝200多年的统治基础。但他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发展到空前程度,以及由此对社会经济产生的阻碍作用,也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转入后期的历史特色。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五日病逝,葬南京钟山明孝陵。明孝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立庙号太祖,初谥高皇帝。永乐初,加谥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嘉靖十七年,增谥为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朱元璋共在位三十一年,死于1398年,时年71岁。
朱元璋创建明朝后勤奋治国三十一年,整肃吏治,严惩贪官,创立卫所,巩固边防,重视农业,对社会的稳定,国家的统一和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 朱元璋胸怀韬略,深谋远虑,善于驾驭战争,掌握主动权。在群雄对峙中,巧择战机,各个击破。每战持重用兵,力避两面受敌,并适时集中兵力歼灭敌人。注重招贤纳士,广采众议,严格治军,完善军制,练兵育将,强调将领要识、谋、仁、勇兼备。主张寓兵于农,且耕且战,保持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其军事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他兴冤狱,杀功臣,设立锦衣卫,对官民实行专制统治,废除丞相制,抑制贤能的辅佐,使权臣和宦官更容易控制政权。
朱元璋为了使江山永固,恢复了周代的分封制度,将自己的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并且统领军队,以北方的九个边塞藩王统兵最多,朱棣即为其一。由于藩王的权力过大,明太祖在世时,曾有言官上书,以晋八王之乱为例,指责太祖分封的隐患。但是明太祖没有表态。至太祖暮年,诸王的兵权日盛,尤以燕王朱棣、宁王朱权为最,皇太孙朱允炆曾经忧虑,一旦祖父架崩,自己如何来制约这些手握重兵的叔叔。明太祖死后只有四年,朱允炆政权就被四叔朱棣推翻,而且朱棣一上台,就消除了藩王的兵权,至明中叶之后,藩王只有虚号,而无实权。
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22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