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明朝国库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无疑是历史上最为伟大的皇帝之一,朱元璋的出现让汉人走出了元朝的统治,其次就是汉人的地位得到了恢复。从朱元璋建立明朝开始,就为子孙后代着想了,当时的朱元璋发动了洪武四大案,这让明朝的开国功臣被杀死。
到了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即位的时候,明朝的开国功臣几乎已经不存在了,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后,明朝的开国功臣更是已经不在了,由此说来,明朝的开国功臣对明朝的危险已经没有了。不可否认的是,明朝是历史上最为强大的朝代之一。
明朝的经济非常繁荣,特别是工商业非常发达,在明朝初期,各个方面没有怎么发展,但是这时候的明朝仍然出现了盛世的局面。比如说朱元璋的洪武之治,以及朱棣的永乐盛世,这两个盛世让明朝走向了强大。到了明朝的末期,此时的明朝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可以说,明朝的财政是非常富庶的,可问题是,到了明末时期,问题就接连不断的出现。就是那么一个富庶繁荣的王朝,却长期被国库空虚所困扰,也就是说,明末时期,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嘉靖末年,大明国库存银不足十万两,而每年超支达到一百四十多万两。
说出来人民可能都不信,在明朝时期,官员们发不出工资拿实物顶替是常有的事。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明朝经济繁荣,国民富裕,为什么会出现国库没钱的情况呢?吃垮大明财政的主要有三大利益集团。正是这三个利益集团的存在,大明王朝的财政就出现了问题。
首先,最厉害的利益集团就是商人和士大夫。朝的工商业虽然非常发达,但商税却很低,同时商人与士大夫相勾结,形成了共同的利益集团。士大夫代表着商人阶级的利益,特别是势力庞大的东林党,他们其实就是江南商业集团的代言人。
在士大夫的推动下,商业税在明朝是越来越多,更为可怕的是,商业税不断降低,但是仍然出现了很多商人偷税漏税的情况。比如茶税,一些产茶大省收的税,简直低到了荒谬的程度。更让人气愤的是,这些士大夫阶层还勾结海商甚至倭寇,从事走私贸易,每年赚取巨额的财富。
除了商人和士大夫之外,明朝的另一个隐患就是皇室。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制定了一个可怕的规矩,就是无论明朝皇室有多少人,朝廷都必须养着这些人。宗室子弟有爵位和俸禄,而且控制着大量的土地,他们不仅拿着工资,而且土地还不交税。
也就是说,明朝初期制定的藩王策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间接的导致了明朝走向灭亡。建国初期,宗室子弟少,所以宗室子弟的开销不明显,但随着宗室子弟人口的爆炸式增长,这些宗室子弟很快就成了国家的负担。明朝三分之一以上的赋税都用于供养宗室子弟。
随着皇室人员的不断增多,明朝的财政负担越来越大,这直接导致了明朝的财政状况出现了问题。明朝皇帝不甘心让商人集团坐享其成,开征了矿税和监税,但这些钱大部分都流入了内库,供皇上自己享用。也就是说,明朝在这时候,问题已经开始出现了。
有时候国库没钱了就去和皇上借,皇上高兴就会从内库中拿出一些“救济”国库。最终明朝的财政是入不敷出,结果到了崇祯帝时期,问题就出现了,打仗的时候连军饷都发不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明朝走向了灭亡。最终明朝被李自成所灭。
明朝崇祯年间的确国库空虚,财力捉襟见肘,而内外忧患不断,因此不得已加征赋税,以应对时局。明末最为著名的赋税加派即?三饷?,分别为辽饷,剿饷和练饷,具体什么意思,从名目中即可窥得一二。辽饷自然是为应付辽东战事所加派的,始于明朝万历年间,每亩土地加派土地税九离;剿饷则是为了完成剿灭农民起义的目的而加派;练饷则是为了练兵而加派,除辽饷之外,其他两饷均在崇祯年间设置。
三饷加派,每年为明朝超额提供了将近两千万两的收入,但并没有能够挽救明王朝,反而加剧了明朝的灭亡。
三饷加派,本身没有太大问题,在古代为了应付战争,历朝历代都会向民间索取更多的税额,但明朝的问题出在,征税对象太少了。按照万历年间的设定,辽饷每亩土地加征九离,数量看起来并不多,按照当时的土地数量,官方设定每年的辽饷需要定额征收五百二十万(当然,在执行过程中考虑到土地荒废等问题,实际征收要少一些)。但要知道,征税对象仅限于小的自耕农和小地主,大地主,宗室藩王并不在此列。但明朝后期土地兼并非常严重,主要兼并者便是官僚,皇帝,宗室。
官僚兼并土地的情况参考嘉靖朝内阁首辅徐玠,徐玠退休之后在自己的老家松江大置田产,兼并土地数量达到两万亩。藩王则更甚,万历皇帝的弟弟潞王兼并土地四万亩,万历皇帝的儿子福王朱常洵兼并土地两万亩,仅这两人明面上兼并的土地数量便达到了六万亩,更不用说所有亲王加起来。皇帝兼并土地主要是依靠修建所谓的皇庄,土地上派人耕种,租子交给皇帝。
因此,虽然明朝实际耕地数量不少,真正能够征收到税的却要大打折扣。但每年的指标摆在那,怎么办?只能将不能征收的这部分土地应当征收的数额平均分摊到可征收的土地所有者身上,因此,每个征税对象实际承担的税额远远大于九离。更要命的是,土地兼并还包括瞒报的,因为明朝张居正改革之后,丈量全国土地,并记录成册,表明所有权归属。但随着土地兼并情况的加深,图册的修改进度却没有跟上,或者因为某些地主为了少缴税而买通县衙小吏,故意不改。这么做的后果是,有农民明明已经没有土地,沦为佃农,但他们原先的土地仍然登记在他们名下,他们还得交税,不仅如此,他们还得向地主交租。
这么算下来,明朝政府的算盘打得很好,九厘,不多,百姓可以承受。但实际摊派的数额远远大于九,以至于达到百姓无法承受的地步。百姓不堪重负。在西北地区,连年大旱,百姓连加派前的税都交不起,更不用说加派后,而朝廷又强制征收,那没办法,只能干他丫的。
崇祯年间,百姓的忍耐已经到了临界,但朝廷却又要收剿饷和练饷,百姓更是活不下去,于是民变愈演愈烈,李自成的手下人越来越多。但朝廷也没办法,虽然每年能收到将近两千万的银子,但利用率却非常低,层层克扣,最终能够用在正途的屈指可数,绝大多数都进了官员的私囊,钱不够,继续加,加完官员继续贪,这样一来便形成了一个闭环,看起来钱收得多,但永远不够用。
大明王朝,就这样被活活拖死。所以,说大明王朝亡于什么小冰河,完全是在找借口,但凡能让朱家王爷少抢些地,但凡能对官员的约束严格一些,明朝怎么会亡?所以明朝的灭亡,完全是自作自受,根本不值得同情。
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是由3点原因造成的。就是因为当时这些原因,让明朝末年军费非常少。当时整个明朝的后勤保障严重不足,所以才一步步走向灭亡。而清朝面临这方面的压力比较小。第1个原因就是明清两朝的政治体制不同。虽然当时是封建社会,君主的权利非常大,但是清朝并没有面临着明朝当时那样剧烈的党派之争。在清军入关的时候,这些清朝君主就一直对这方面非常注意。在明朝末年发生党派之争最主要的是以魏忠贤为首的那些宦官集团和当时朝中文官集团之间的斗争。当时这两个集团形成的是一种相互制衡的局面。这两个集团手中拥有的权力都非常大,这就逐渐制约了当时明朝君主手中的权力。但是自从崇祯帝登上王位之后,就大幅度的打压这些明朝宦官。在宦官专权这个现象被打压住之后,明朝的这些文官集团便没有了限制的力量。第2个原因就是明清的军事制度不同。明朝军事方面推行的是卫所制度。在崇祯时期,明朝经常发生战乱。就是因为当时多次发生战争,所以才让明朝国库严重亏空,再加上当时国家所收的这些税负比较少,当时国库里面的银两并不足以支撑明朝发动多次战争。对于清朝来说,清朝的军队比较少所以后勤保障比较充足。虽然当时清朝军队人数比较少,但是却足以获得战争的胜利。再加上当时清朝统治者本来就不敢大幅度扩张军队规模,这些统治者害怕百姓会造反。所以当时清朝并没有面临太多的财政压力。
第3个原因就是清朝敢向地方放权,而明朝不敢放权。清朝当时为了减轻财政压力,所以就把手中一部分权力下放给了地方军队。但是崇祯帝却并不敢把手中的权力下放给地方军队。
先说说明朝:
一、明朝的赋税:
众所周知,明朝的赋税是很低的,一贯实行三十税一制,即使按万历年间最繁盛时期的8千万顷的登记在案的耕田数量来算,一年的赋税总收入也只有260万石,况且当时银价并不高,按一两白银=粮食二石来算,约合值白银130万两。低税收是明太祖定下来的祖制,后世历代君王没有在这方面有过什么改动,这样
低的税收在太平年头或许还可以支撑,但一旦遇上朝廷多事之季,财政上就会捉襟见肘,赤字严重,在成化、嘉靖、隆庆、、、等明朝中叶也经常发生严重的财政危机。万历初期,经张居正改革,这种危机稍有好转,但之后随着神宗在朝政上对张首辅改革的逆行、以及王朝长治久安所积下的种种积弊、官员庸冗、国内灾荒和兵民流走、以及数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在万历中后期,明朝的国库已经枯乏了。
二、明末的财政情况:
根据崇祯初期在任户部尚书毕自严的奏本,崇祯初期,九边饷银达370万两,而当时朝廷一年的赋税收入尚不足300万两,这其中还包括了继续加征辽饷后实际收得的税银。所以说在明末,财政危机是导致明亡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清朝在表面上鼓吹“袭明制”实际却百般搜括不止的原因,前车之鉴嘛,国库不可以空虚,看看满清修建的那些皇家园林和后来给西方强国的赔款就可以知道他们搜括到了什么地步。
三、明末三饷:
神宗在万历四十六年开始颁行辽饷,计一年可增赋1000万两,虽是急于时势说只征一年,但第二年由于辽事愈见迫急,辽饷还是照增了。另外的剿饷和练饷均于崇祯年间开始征派,三饷加起来一年可增赋税超过2000万两,但其实官府往往没办法按数量征收到足额的赋银,常年所征仅一、二成而已。这是由于长年以来基层平民经过地主阶级的剥削,再则明末正碰上罕见的小冰河时期,天气严,农产寡少,灾难连年,农民们根本无法完成朝廷在经济上下达的任务,尽管任务极其简单。
四、关于明朝的藏富于民政策:
楼主所说的“明朝貌似民间也不是很富裕”这话,我不知是哪里来的根据?明朝的国库常年空虚,即使在张居正执政的繁盛时期,国库存银也不过400万两,而民间的大地主、大官僚、以及藩王公侯们,家产千万两的却并不鲜见,一些繁华的省府也并不是没有拥有百万两家产的大地主,这是个很奇怪的现象,这
也是导致明末资本主义萌芽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然而,这样是否就是藏富于民了呢?其实这个现象是明太祖所不愿看到的,太祖的藏富于民中的“民”是指基层平民,而不是欺压基层平民养肥了自己而与朝廷在政治上做抗争的民。这也是明末财政赤字始终得不到解决的问题的根本原因。
五、关于明朝的对外贸易:
很多人都认为明朝和宋朝的在这方面存在极大分岐,宋朝的对外贸易很发达,而明朝却长期以来实行海禁政策,即使是在隆庆年间开海以后,这次开海也只是政府行文上的,实际上仍是将对外贸易紧紧束缚不予开放。这些也确是事实,但明朝自隆庆开海后,虽然政府在这方面束缚得很紧,但民间的贸易团伙却
相当活跃,他们不甘政府的管束,非法贸易在他们而言那是家常便饭,因此,明末的对外贸易是相当活跃的。根据《白银资本》的论述,在明末的100年间,有大约25000万两白银从美洲、日本等当时盛产白银的地区通过贸易的方式流向了中国,由此数据可以想象当时的民间贸易是何等昌隆。而这些民间团伙的势力的扩大,也是后来成就了郑芝龙等海上枭雄们的主要原因。
。。。
呃,这个问题说来话长,有空我写到我的博客里吧,现正在上班,先说到这里。。。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21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