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范蠡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范蠡,字少伯,是春秋末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出身低微的范蠡,不仅担任了大夫 ,还担任了擢上将军。
然而,范蠡之所以能成为名垂千古的历史人物,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原因一,帮助越王报仇雪恨。根据史料的相关记载,范蠡与越王勾践相互密谋,深谙二十多年。其中,很多的重大决定,都是范蠡帮助越王制定和实施的,最后,不仅将吴国灭掉,以报之前的会稽之耻,还使越兵越发强大,在江淮以东称霸一方,成为了当地的霸王。
然而,范蠡也因为他的出色表现,被越王任命为上将军,统领国家军事命脉。这个时候的范蠡,可以说是位高权重,权倾朝野,威风八面。一般人在这个时候,肯定是享受胜利的果实,但是,范蠡却向勾践递交了辞职报告,舍去了一切荣华富贵,告老还乡,永不回都。
其实,范蠡非常明白,如果自己不急流勇退,选择离开,等待他命运的肯定是“狡兔死走狗烹”,跟文种一样,不得善终。
曾经,范蠡给文种写过一封信,信上说:“飞鸟都已经不知了去向,弓箭还留着干嘛?肯定是要收起来。狡兔都已经死了,猎狗还留着干嘛?还不如赶紧烹煮吃了。越王长得就是脖子长,嘴巴尖,一看就知道,只能共患难,很难同享受,你为什么还不快点离开他呢?”虽然,文种收到了信,但是,他却没有听从范蠡的话离开越王,而是选择了请病假,不上班。
然而,在文种不上朝的这段时间里,却有人给越王进了谗言,说:“文种想要犯上作乱。”于是,越王赐给文种一把剑,对他说:“你之前给我出谋划策,告诉过我七种讨吴的办法,但我们只用了三种就把吴国灭了。那么,剩下的这四种还没用上,我把它们还给你,你帮我个忙,去阴间把这四个办法献给我死去的父王,让他在那边试一试,看这些方法是否好用?”
此话一出,谁都知道越王要做什么,而文种也很知趣,随即拔剑自杀。
那么,范蠡为什么能看得如此通透,将繁华看衰,将富贵视为过眼云烟呢?同时,还洞悉到越王会对曾经一起打江山的伙伴,痛下杀手呢?
对于这些问题的解释,不仅是因为范蠡对越王勾践的脾气秉性十分了解,更明白作为君主,他们的一些通病。君王要打下江山,必须笼络多方人才为己所用,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所以,这个时候的君王,可以与同事者一起,好好相处。
但是,一旦君王掌握了权力,他便要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帝国,巩固自己的统治。在此时,君王眼中重视的是自己的妃子和王子,而昔日为其献计献策,同打天下的臣子,便成为了他们统治政权的最大威胁。所以,范蠡正是看明白了这一点,才侥幸逃过此劫。
所以说,范蠡是一个智者,可以不被表象所迷惑,能抢先一步想到别人想不到的事情,这一点,实属难得。
原因二,范蠡善于经营,弃官经商依旧成绩斐然。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范蠡离开齐国之后,回归田园,到海边以种田为生,靠苦力维系生活。后来,范蠡和儿子一起经营,没过多久,家产就变得十分殷实。
齐人得知了范蠡的能力,便想邀请他来国内担当丞相一职,但是,范蠡却婉言谢绝了:“在家做点小生意,就赚了这么多钱,在朝廷当官,且当丞相,这都太过极端。享有盛名时间太长,不是好兆头啊。”就这样,他不仅把相印还了回去,还把自己的万贯家财分发给了邻居,好友。
而自己则抄小路离开了,来到了一个名为陶的地方。范蠡觉得这里位于国家的中部地区,交通发达,在这里生活应该会很好,可以慢慢的富裕起来。于是,范蠡改称自己为“陶朱公”,开始跟家人一起耕作,饲养牲畜。后来,又开始做转物的生意,仅仅收取十分之一的利润。
范蠡在陶住了没多久,他的资产又积累了数万,足见,范蠡的经商才能。就这样,天下的人都把范蠡称为了“陶朱公”。
别说在春秋时期,即使是在现代,像范蠡这样做官能做到丞相,经商能很快积累到万贯家产的人,也是非常少有的。
做了官,又辞;经了商,又视钱财为粪土,散尽了巨额财产,这样的人真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范蠡看来,做官的人,一心只为了升职,想做到要职,重位,只能上,不能下;赚钱,就要顶住钱财,要越来越多,不能减少......这样的想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对的,更是不祥之兆,还有可能会招来厄运。
所以,他选择了散尽家财,离开齐国,又躲过了又一次厄运的降临。
原因三,范蠡的品格高贵。在范蠡一生之中,可以说,在事业上取得了旁人都非常羡慕的成绩。说起做官,他位高权重,身居要职;说起做生意,他迅速积累财富,腰缠万贯,赚得盆满钵满。而之所以他能这样成功,皆源于他高尚的品格,使得他名垂千古。
其实,无论是升官,还是发财,他都乐善好施,心怀仁慈,让旁人也因为他得到了诸多恩惠,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
在陶地寿终正寝,善终啊
这是他的生平:
范蠡,字少伯,生卒年不详,春秋楚人。与文种同事越王句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以灭吴,尊为上将军。蠡认为在有公于越王之下,难以久居,而且深知句践为人,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遂与西施一起泛舟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至陶,操计然之术以治产,因成巨富,自号陶朱公。因为经商有道,逐成巨富,民间有尊陶朱公为财神。
范蠡,生卒年不详,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年越国大夫,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范蠡早年与宛令文种一同赴越国,为大夫。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年),越王允常死,勾践即位,即位后,由范蠡主持军事,与主持政务的文种携手振兴越国。吴国却乘机攻越(参见吴越争霸战争),越军利用吴军的疏忽,采取偷袭战术打败吴军,吴王阖闾重伤身亡。阖闾的儿子夫差继承王位后,任命伍子胥为相国,伯嚭为太宰,积极训练军队,重振吴国军事力量。
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吴国为报前仇,准备出动精兵攻越。越王勾践得到吴王夫差准备攻越的消息,决定先发制人,出兵攻吴。范蠡则认为越国的战争准备还不充分,实力尚不充足,时机也不成熟,不主张攻吴,应待机而动。但越王不听范蠡的劝阻,坚持出兵,结果在吴越夫椒(今江苏吴县西南太湖中心洞庭西山,一说今浙江绍兴北)之战中,越军惨败。越国在生死存亡关头,范蠡提出了暂时屈辱求全的策略,主张用卑辞厚礼向吴求和,如不答应,就由越王亲自到吴国做人质。吴王不听伍子胥的劝告,休战撤兵,并允许越王到吴国做人质。于是,范蠡随越王入吴,为臣仆3年,备尝屈辱。一天,吴王夫差单独把范蠡找去,对他说:“勾践给我当奴仆,你何必还跟着他?俗话说,‘聪明妇女不嫁败亡之家,明哲臣子不跟国灭之君’。你若抛弃勾践归顺我,我就免除你的苦役,让你做大官。”范蠡跪下说:“感谢大王的好意。俗话说,‘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言勇’。我是败国之臣,何敢再望富贵?还是让我跟着旧主为您服役吧。”吴王见范蠡意志坚定,只好作罢。3年后,放勾践、范蠡回国。
范蠡回国后,与文种等为勾践制定了结好齐、晋、楚,表面卑事吴国,暗中积蓄力量的兴越方略;同时实行“美人计”,将自己的爱姬西施送与吴王,以使他沉溺女色,分散精力。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迅速强盛,吴国则实力削弱。
周敬王三十八年(前482年)春,吴王夫差率全国精锐部队北上黄池会盟,越王勾践想乘吴国国内空虚之机出兵攻吴。范蠡认为时机未到。他分析说:“吴王率精兵北上会盟,国中空虚,太子留守。但吴大军出境未远,闻越乘虚而入,会很快回兵击我”,因而劝勾践暂缓出兵。数月之后,估计吴军已到黄池,遂促勾践出兵袭吴。范蠡率师一部,由海道入淮河,切断吴军自黄池的归路,配合勾践所率主力,歼吴都姑苏(今江苏苏州)守军,俘虏吴太子,迫吴王求和。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8年),范蠡、文种乘吴国多年灾荒又遇大旱,仓廪虚,百姓饥饿,多就食于东海之滨的机会,再次建议勾践乘隙攻吴。越军以两翼佯动、中央突破、连续进攻的战法,大败吴军于笠泽(今苏州南)(参见笠泽之战)。吴王夫差被越军长期围困,力不能支,遂派王孙雒袒衣膝行向勾践求和。勾践于心不忍,正要应允,范蠡上前说:“大王您忍辱受苦20余年,为了什么?现在能一旦抛弃前功吗?”转头又回绝王孙雒说:“过去是上天把越赐予吴国,你们不受;今天是上天以吴赐越,我们不敢违背天命而听从你们的请求。”王孙雒还要哀求,范蠡毅然鸣鼓进兵。吴王夫差见大势已去,就自杀而死。
勾践灭吴后,置酒高会,大宴群臣。军民欢腾跳跃,勾践却面无喜色。范蠡看出勾践好大喜功的性格,即使谋成国定,也永无满足之日。遂决定激流勇退,离开勾践。他离开之前写信给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但文种对范蠡的话半信半疑。当范蠡向越王辞行时,勾践含泪挽留说,“你走了叫我靠谁?你留下,我可以分国一半给你;你如果真走,我就杀掉你的妻子。”范蠡坚定不移地说:“我听说,君子适应形势,有计不急于成功,死了不被人猜疑,内心也不自欺。我离越出走,我妻子有什么罪过呢?”于是范蠡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
范蠡走后不久,文种因遭到越王猜忌而伏剑自杀。范蠡则在齐国从事经商和农畜业生产,成为巨富,自号陶朱公。其妻也被越王封地百里。《汉书·艺文志》著录《范蠡》兵法二篇,已佚。
点评:范蠡善观大局,认为对敌应根据国势强弱而决策,强则戒骄戒躁,处安有备,弱则以暗图强,待机而动。用兵善乘虚蹈隙,出奇制胜。
"卧薪尝胆"这个故事非常有名,勾践、范蠡、文种、夫差、西施这些吴越争霸中的人物的形象也十分鲜明。勾践忍辱负重,借助范蠡、文种、西施等人的帮助终于击败夫差,灭掉吴国。主流观点认为,勾践复国成功之后杀死文种,范蠡敏锐地意识到风险,隐姓埋名为陶朱公、邸夷子皮,西施可能被勾践所杀,也有说法跟随范蠡泛舟五湖而去。然而在历史上或许有另外一种残酷的结局。
吴国和越国的恩怨情仇吴国和越国是在东南部两个邻近的诸侯国,二者进行了长期的战争。首先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吴国对越国需要彻底征服,才能安心地参与中原地区的争霸活动;越国想要参与中原争霸,更需要扫平北方的吴国,不仅需要征服吴国,更需要吞并越国。
其次双方也间接参与了晋国和楚国两个大国之间的争霸过程,晋国为了牵制楚国,拉拢吴国作为盟友,派人传授吴国先进的车战技术,帮助吴国强大起来;应对晋国对吴国的拉拢,楚国也找越国作为自己的盟友。所以说无论是从自身的利益,还是亲附晋、楚的立场,吴国和楚国都是敌人。
在鲁定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96年,《春秋左氏传》用鲁国年号,为记述方便,小编采用鲁国年号),吴王阖闾看到越王允常去世,于是发动军队进攻越国。允常之后的越王就是著名的勾践了。勾践也率领军队抵抗阖闾,双方在檇李这个地方开战。勾践派一些死士在阵前自杀,提升越军士气,打击吴军士气。然后越军发动进攻,越国名将灵姑浮击伤阖闾的脚趾,导致阖闾战死。脚趾受伤而死,在古代那种恶劣的卫生条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这样一来吴国和越国的仇恨就更加严重了。
阖闾临死之前啥也没说,就跟太子夫差交代,别忘了勾践的杀父之仇。在鲁哀公元年(即公元494年),吴、越双方又爆发了"夫椒之战"。其实本来是勾践听说吴国厉兵秣马,打算先下手为强,进攻吴国,反而被勾践在夫椒击溃,带着残兵败将退守到会稽山,被夫差包围起来。
这个时候勾践手里只有五千人,打也打不过,跑也跑不了。于是勾践听从范蠡的建议,两度向夫差投降,最后凭借贿赂吴国太宰伯嚭的手段,才保存了自己的性命。这个伯嚭曾经是吴国攻入楚国都城的功臣之一,但是他贪财的个性也确实是吴国日后覆灭的重要原因。此后夫差积极参与与北方诸侯国的战争,勾践曾在不断积蓄力量,等待对吴国的反扑。
范蠡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与军事家,他起初是出生在春秋的楚国。当时春秋时期,思想百家争鸣,学子也是游历各国,为的也就是成就诸侯王霸业的同时,自己也能成就一番作为。所以当时有抱负的范蠡也是因为不满楚国君主的统治便投奔了越国。
范蠡是一个有才能之人且他不仅有政治才能,他还有经商的头脑。当时他来到越国的时候,越王也是欣赏他,委他以重任。可惜当时范蠡还没有来得及一展抱负的时候,吴国便发兵攻打了越国,越国因为不敌吴国,差点被灭国。
这个时候,深受越王赏识的范蠡便劝诫越王一定要保全性命。以图日后越国可以重新打败吴国。此时已是阶下囚的越王非常听从范蠡的意见。虽然范蠡也深知越王勾践不是一个贤明的君主,但是,越王勾践毕竟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并且,此时的越国正在生死存亡之际,是危机也是机遇。如果一旦成功帮助越国打败吴国,自己将会名留青史。所以范蠡便尽心辅佐越国勾践。
最终在越王勾践十年卧薪尝胆中,越国十年生养十年演练,最后打败了吴国。但是此时的范蠡因为深知越王勾践的品性,便知道与越王勾践共患难可以,但是不能共富贵。而且范蠡也名扬天下,达到他最初的目的了,也报答了越王勾践的知遇之恩,所以他便向越王勾践请辞一切官职,孤身一人离开了越国。他也因此得到了善终,可是同一时期的功臣文种因为贪恋权力,没有急流勇退,最终被越王勾践杀害。
范蠡为何帮助越王勾践?
“升职加薪,当上CEO,迎娶白富美”,这个当代人梦寐以求的目标早在2000多年前
范蠡就已经做到,纵横中华五千年历史,范蠡可能是唯一一个政界、商界、情感界都
获得丰收的风云人物,美人在怀,泛舟太湖,画面太美。
范蠡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顶级智谋之士,他的一生充满了太多的传奇,也留下了无数的
谜团。比如,到底是不是鬼谷子的亲传弟子?到底有没有带着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去泛
舟,到底是不是真的成了大富翁?其实,真正的谜团还是他的身份。? ?
生卒不详的范蠡史书记载是春秋时期楚国人,并且身份为贵族。各位想一想,在知识
代表阶层的时代,堪称学富五车的范蠡凭自己的学识和贵族身份可以无数诸侯国谋取高
位,为何他确偏偏要来到当时还很弱小的越国?
关于范蠡投奔越国的事还要从公元前516年说起,当时正在宛地做县令的文种遇到了
改变其一生命运的范蠡,一番交谈之后,两个人竟有了惺惺相惜之情,此地别后的第五
年,范蠡把好友文种也拉到了越国,此举还是非常的有情有义。
不过,范蠡在投靠在当时还是越国太子的勾践的门下,不过前二十多年,一直都没有
得到勾践重用,转机直到公元前496年才出现。这一年,老越王允常去世,经常打仗的越
国和吴国这两个邻近的诸侯国又打起来了,又是吴国主动进攻越国。不得不说,吴王阖闾
这事做得不地道,趁邻居家上上下下都沉浸在老越王薨的悲哀之中下手。
不知道是不是“好战者,必亡”因吴王阖闾总结出来的,反正,吴王阖闾在战斗中
被越国名将灵姑浮击伤脚趾,导致阖闾战死在偷鸡的路上。不过,阖闾这不是“偷鸡不
成蚀把米”,而是直接把自己的命给搭了进去!脚趾受伤而死,在古代那种恶劣的卫生
条件,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老吴王这种窝囊死就让吴国和越国的仇恨更加严重了。
估计阖闾临死之前啥也没说,就跟太子夫差交代,一定、一定、一定不要别忘了勾践的
杀父之仇。
公元494年,越王勾践在刚即位不久,就想建立一番功业,想通过攻打吴国,争夺
霸主的地位。此时已升任大谋士的范蠡认为攻打吴国时机还未成熟,劝谏勾践不要打仗
应该静待时机。但此时的勾践脑中充满了打仗复仇的念头,根本听不进去任何人劝,双
方爆发了''夫椒之战''。哎,作为一位能掌握生杀大权的领导,有了智囊谋士却没有虚心
请教,这时谋士就如同摆设。这一仗本来是勾践听说吴国厉兵秣马,打算先下手为强,
进攻吴国,反而被勾践在夫椒打得稀里哗啦,只好带着残兵败将退守到会稽山,被报
仇心切的夫差包围起来。难怪说做人不要折腾,因为不作就不会死!此时,勾践的手里
只有五千人马,打也打不过,跑也跑不了。于是勾践听从范蠡的建议,两度向夫差投降,
最后凭借贿赂吴国太宰伯嚭的手段,才保存了自己的性命。
此后,打败了弱小的越国就认为自己宇宙无敌的夫差,每天积极参与与北方诸侯国
的战争,还假仁义地答应范蠡放勾践回家。勾践被放回越国,开始励精图治,时刻不敢
忘记自己的仇恨。他在床前悬挂苦胆,无时无刻都在品尝苦胆,就是卧薪尝胆的最早来
历。受到了教训的勾践,知道固执的后果很严重,这才开始认真的向范蠡请教。范蠡
说出勾践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打仗的时机还不够成熟,给出的理由分别是“强索者不
详”、“人事未至,天未应也”、“天地未形,其事未成”。
“人事未尽也”这些理由第一次说,虽然是真真实实的理由,但是说三次以上就会
被误以为借口。难怪有人惊呼“谎言说过上千遍自成真理”,看来坚持不懈很重要!总
之,不为外界所扰的范蠡就靠“天、地、人”的理论说辞使越王勾践等待时机成熟。为
了等待最好的战机一代君王勾践足足等了十年,这个时间对于迫切报仇的他来说的该是
一个多么漫长的时间啊,煎熬呀!
就这样,范蠡用他的天、地、人的理论化解了自己的一次次危机,也使勾践找到了
最好的时机灭吴。勾践灭吴五年之后,北渡淮水,兵逼齐晋两国,与齐鲁诸侯会于徐州,
并致贡于周。
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肉,承认越是华夏诸侯的“伯”(霸主),一时之间勾践风头
无两,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封范蠡为上将军,文种为丞相,三个人都达到了人生巅峰。
返回国内之后,范蠡辗转反侧,认为勾践“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于是上书请辞,
勾践告诉范蠡,“留下来一起坐江山,不然的话,我就杀了你”。最终,范蠡偷偷逃走。
但在临行之前,还给好友文种留信一封,信里说勾践为人不可信,只可共患难,却不能
共富贵,所以赶快离开,否则必有杀身之祸。后来,勾践果然赐剑让文种自杀,历史上
第一次证实了“鸟尽弓藏”的残酷现实。
正是因为范蠡和好友文种结局:“逃者生,留则亡”,也让范蠡在越国的这一段历
史成为了没有被记入历史的谜团。
春秋时代社会规则是良禽择木而栖,并非后世的只能“货卖帝王家”,那么问题就
来了,春秋时期有数十、上百个诸侯国,总有一款君主能够让自己发挥才华,实现人生
价值升华,胸怀大才的范蠡对勾践还为何不离不弃,心甘情愿的一直坐冷板凳?
让人最为不解的是,既然对勾践这个人的人品存疑,知道他可以共患难但不能共富
贵,为何范蠡还愿意数十年全心全力的帮助勾践?
既然勾践为人刻薄,既然勾践不重视自己,范蠡其实完全可以早日离开勾践,选择
其他诸侯王效忠。范蠡为什么非要等到越国灭掉吴国后才选择离开呢?范蠡身份之谜很
可能涉及到春秋时期的一桩未解的间谍案。从他的出生的国家和建功立业的国家,再结
合春秋晋楚两强争霸扶持代理人打架的历史来判断,范蠡极有可能是楚国派到越国的一
位高级特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21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