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弓弩的连盔甲都没有办法射穿,为何交战的时候还要放箭

众妙之门 2023-06-14 13:44:02

古代弓弩的连盔甲都没有办法射穿,为何交战的时候还要放箭

还不知道:古代打仗射箭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古代的战争,弓箭是战场上必不可少的武器,弓箭分很多种,有重型弓弩,是多人配合下使用的武器,基本上是固定在一个地方,跟架子弓差不多,机动性比较差,但威力很大,射程更远。还有就是威力比较小一点的单人作战弓弩,一般有效杀伤距离在20米到50米左右。

古代的弓箭,一般在有效射程内,虽然无法穿透盔甲,但是普通士兵所穿的铠甲还是会有所损伤的,对于一些重型铠甲,普通的箭弩是无法穿透的。所以理论上不存在穿不透的盔甲,只是没有在有效射程范围内。

弓箭的发展也伴随着古代盔甲的发展,秦汉时期,匈奴和汉人的作战,当时匈奴人的弓箭是无法穿透汉军骑兵的铁甲的,但是却可以射伤缺乏护甲的战马。但是大部分普通士兵所戴的盔甲是很容易被穿透。由于材料方面的限制,汉到晋朝,这一段时间,弓箭基本上都是由一层竹条构成,杀伤力也并不强。

南北朝时期,盔甲又进一步得到了发展,有了更全面的战马护甲和骑兵护甲,但与此同时,也大大的降低了骑兵的机动性。不过历朝历代,有全身重甲的人不多,普通士兵还是无法躲过,弓弩在有效射程范围内的杀伤。

到了经济发达的宋朝,军队装备得到了升级,军队大批量装备了复合型盔甲,防御能力大大提高,与此同时,弓箭的威力也越来越强,从最开始箭头由石头到青铜再到铁器,箭头越来越硬,越来越锋利,穿透力也更强。所以除了重装备的一些特殊铠甲。大部分的盔甲是可以造成伤害的。

古代两军对阵,普通的弓弩是无法对一些特殊材料的盔甲起作用,但是由于造价过高,并不能在军队中普及,有好的装备都是装备在精锐部队,普通士兵想要抵挡箭矢,只能用盾。因为他们身上穿的有可能是牛皮或者藤甲,或者没有,根本无法抵挡,所以很容易受伤,医疗条件差的古代,受伤就意味着很快失去战斗力 甚至丢掉小命。

而且两军对阵之时,往往距离都比较远,并不在弓箭有效杀伤范围内,两军拼命射箭,主要原因,想要射伤战马打乱对方的阵营和射伤一些未带盔甲的士兵。因为最开始冲锋的,往往都是骑兵先上,这对于敌军士兵的冲击非常大。其次就是提高军队的士气,赢得先机

古代弓箭根本射不穿士兵的盔甲?

古代弓箭根本射不穿士兵的盔甲?弓箭的杀伤力有被高估吗?

其实古代战争,双方使用的都是冷兵器,在科技方面也没有谁占据绝对的优势,但远程攻击似乎还是会比近身肉搏保险一些。只是有些时候会出现一种比较尴尬的情况,就是弓箭的箭头根本刺不穿士兵的盔甲,因为当时的工艺技术还没办法把箭头打磨的太锋利。

如果碰到这样的情况,那弓箭的杀伤力就大打折扣了,而且弓箭的命中率也是一个问题,在现代战争中子弹的命中率都达不到50%,就更别说弓箭了,所以虽说是远程攻击,但杀伤力实在有限。

古代弓箭并不是射不穿盔甲的。古代有很多的张度强的复合弓都具备射穿士兵盔甲的能力。然而,在早期汉朝~晋朝这一段时间由于弓箭材料的限制以及制造工艺的限制,当时的弓箭只是由一层竹条构成,所以这一时期的弓箭确实是不具备穿透布甲和锁链甲的能力的。

而在影视剧中,我们可以发现在三国时代的很多战役中都会使用弓箭手拼命的互射弓箭,那为什么各交战国明知弓箭威力不足,却还要浪费箭矢呢?

明朝为什么打不过满洲人是有原因的,清弓110米可以穿破皮甲,75米用重箭可以穿破锁子甲,50米用重箭可以破板甲。而明朝当时的北方军队喜欢用的火器是三眼铳。大部分北方军队都是使用三眼铳。三眼铳的射程很短,二十左右才可以破双层棉甲。

而明朝用鸟铳比较多是南方兵,也就是浙江兵,射程最远的是鲁密铳,射程150,破棉甲要在六十米之内。要知道士兵不是所有人都有盔甲的,没有盔甲的士兵还是很多的,所以说大量的放箭对那些毫无防护的士兵还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如果是大规模人数的战争,士兵们对弓箭的精准度就没有那么高的要求,只要能够做到地毯式的射击就完全可以达到目的了,在双方冲锋的时候,弓箭手可以降低对面的士气,并且还能削弱对面的力量,弓箭作为一个远程武器,在古代战争中还是非常重要的。

弓箭在古代是稀缺之物,如若无用,怎能如此浪费。打仗是人力,物力,财力的比拼,无用谁这么玩。射穿的问题,蒙古骑兵打遍天下,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蒙古的冶金技术提高,有了穿甲箭,可以破甲。步兵的弓,比骑兵更厉害,步兵的弩破甲能力更强。

宋朝时西夏人发现了更厉害的神臂弓,可能相当于现代弓的弱小版,后来宋国也学过来了。

战国到两汉中国弩之演变

战国到两汉中国弩之演变

公元前99年秋,俊稽山(今蒙古国境内)山谷中,骑都尉李陵一声令下,强弓劲弩千箭齐发,匈奴骑兵人仰马翻。俊稽山之战,汉军5千步兵与匈奴8万骑兵苦战10余日,矢尽粮绝,杀敌至少万人,虽败犹荣。汉军能以一战十六,李陵长期训练的精锐弩手功不可没。

战国:强弩普遍装备军队

弩是冷兵器时代威力极强的远射武器,《武备志·军资乘》有云:“中国之利器,曰弓与弩,惟弩之用为最”。弩由弩弓、弩臂和弩机三部分粗成。

弩将射箭分解为装箭上弦和射击两个独立动作,弩手可以集中精力发射,不必向弓手那样张弓的同时瞄准,并因为有用于瞄准的望山,因此弩的射击精度比弓高。弩出现于春秋时期,楚国率先在军中配置。

战国时代,战争规模、持续时间和复杂程度都超过春秋,战国诸侯倾力投入军事改革和军备竞赛。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率先变革,任用名将吴起。

在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率领其训练的5万“魏武卒”以少胜多力克50万秦军。魏武卒“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这是战国军队大量配置强弩的先声。赵武灵王(公元前340-295年)胡服骑射,建立起著名的骑兵部队“赵骑士”,能与强秦一较高下。

七国之中最弱的韩国擅长造弩,所谓“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商鞅变法后,秦国打造出令六国胆寒的步兵“秦锐士”,强弩亦是标配武器。战国中后期,射程远、杀伤力强的铜质弩机迅速装备七国军队。

单兵弩的上弦方式主要有臂张和蹶张,后者需要双手扯弦,双脚蹬弓杆才能拉开弓弦,蹶张弩的拉力在300-400公斤左右,射程能达到臂张弩的两倍以上。战国名弩溪子、少府、时力、距来等都是蹶张弩。

通常情况下有60-70公斤拉力就算是强弓,臂力大的武将能使用150公斤以上的弓。强弩的拉力远比弓强,射程也更远。但弩上弦费力耗时,故而发射频率低,这是弩明显的弱点。弓箭手发射三支箭,强弩手未必能射出一支。

弓和弩可直射,也都能以仰角抛射增加射程,考虑到空气阻力,最佳仰射角度是38度和52度。战国时代的著名战役中,弩兵屡立奇功。公元前341年的马陵之战,军事家孙膑埋伏一万齐国弩手于马陵道两侧,以减灶之计诱使魏将庞涓进入圈套,万弩齐发重创魏军。

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赵军被秦兵分割成两股孤立的部队,粮草和后援也遭切断。赵军精锐主力突围,秦国的蹶张弩大显神威,乱箭射死主帅赵括。四十万投降的赵军被活埋。

希腊罗马时期,欧洲也有本地起源的弩,但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弩的制造技术似乎没有保存下来。从1066年(中国北宋中后期)的黑斯廷斯战役开始,十字弩才在欧洲战场上大规模运用。意大利城邦国家热那亚的十字弩雇佣兵一度为各国军队效力。

十字弩的远距射杀对中世纪的贵族骑士构成致命威胁。1139年的拉特兰宗教会议上,十字弩被禁止使用,但战争中很难执行。当时欧洲的战争是由封建骑士主导的,战术相对单一,骑士的冲锋搏杀往往决定战斗胜负。

因此中世纪中前期,无论是颇具威力的十字弩手,还是农民步兵都只能甘当配角。14世纪开始的步兵革命后,在英国长弓手和瑞士长矛兵冲击下,骑兵统治野战的历史终结。

虽然英国长弓发射速度快,射程也远大于十字弩,但长弓需经年累月的力量和技巧训练才能成手,而一个农民只要几周就可以掌握十字弩,因此欧洲大陆的军队普遍使用十字弩。

秦代:弩机结构成熟,工艺发达

弩机结构在战国发展成熟,后代弩机继承了战国的基本形制。在战国后期和秦朝,弩机非常重要的演变是从无郭到有郭。木郭尤其是铜郭的出现,加固弩的机身,减少了最易损坏的弩臂的劈裂,提高了弩机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威力大增。

从商鞅变法开始,秦国就大力促进度量衡的统一和标准。秦始皇时代,弩弓制造的通用、标准和规范进一步加强,弩的部件甚至可以互换而不影响使用。通过秦始皇陵俑坑1号坑和2号坑的的兵俑能清楚了解弩在秦军队的重要地位。

1号坑内是一个朝东的长方形军阵,主要由步兵、车兵和弩兵构成,没有骑兵。这个军阵可能是秦军兵种协同作战的主要阵型之一。位居军阵中央的是战车和步兵。弩兵处于军阵的前锋,皆身穿战袍,无盔甲,作用在于以远射先发制人,使敌军“绝行乱阵“。

前锋弩兵不着盔甲,可能是完成远程打击后,有利于轻装迅速撤离,给出击的步兵和车兵留出空间。在军阵两翼和后侧的兵俑则多穿铠甲,手执强弩,用于防备敌人攻击侧翼或包抄身后。2号坑有四个不同的小方阵,很可能是用于执行临时任务的战斗编组。

独立的弩兵阵分为内、外圈、内圈为跪射的弓兵,外圈为立射的弩兵。弓弩兵分别以跪姿和立姿轮番射击,避免伤及己方,又加强了杀伤力。秦俑坑挖掘出的箭镞,只有一枚是铁制,其余全是青铜镞。

这些青铜镞不只光滑平整,表面竟然还有一层铬盐氧化层,以提高铜和其他金属的抗锈蚀能力,足见秦朝青铜冶炼技术与工艺的成熟发达。秦灭六国之前,北方的匈奴趁中原内乱,多次南侵占领大片领土。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令蒙恬率军30万北击匈奴。

秦军主力是步兵和弓弩兵,小弩射程在150米左右,大弩射程可达800米。强弩对付只有皮甲保护的匈奴轻骑兵绰绰有余,秦军少量的精锐骑兵可独立冲锋陷阵,也可机动保护主力军队。蒙恬北伐大胜,“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两汉:弩进入第一个鼎盛期

西汉和东汉两朝与匈奴、羌和乌恒的战争不断,弩机进入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两汉大多数弩机都有铜郭,望山变高且有标尺刻度,射击精度提高。西汉的炼铁技术成熟,汉武帝时期的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的箭镞,绝大部分是铁制。

早期铁制箭簇采用铸造,后改为锻制,锻制的缺点是不能制成复杂的造型,但锻制箭镞比铸造箭头锋利坚韧。铜制箭头的历史在东汉结束。

西汉建立了装备弩的战斗编队,其士兵称为“撅张士”、“射士”、“迹射士”,并设置了”强弩将军”、“强弩司马”和“强弩都尉“等弩将官职。汉代弩弓射法和布阵也有高度发展,《汉书·艺文志》相关的记载包括李将军射法三篇。

强弩将军围射法五卷,望远连弩射法具十五篇等。尹湾汉墓出土的《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记录了西汉成帝时期武库中兵器装备的详细名目和数量。其中普通弩多达526526件,可以装备50多万人的军队,普通弓有77521件,弩和弓的比例大致为7:1。

据居延汉简记载,汉代边防据点储存的兵器里6成为弓弩,其他近战兵器占4成。弓弩等远射武器在西汉的重要性以及弩相对于弓的优势地位可见一斑。《集簿》还记载了装备弩的连弩车564乘、武刚强弩车10乘,后者有车盖防护装置、

应该是当时机动性最好、威力最大的远射武器。可以推测,武钢强弩车能攻城守城,甚至在野战中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现代学者认为汉代1石相当于30公斤,西汉标准弩为6石的蹶张弩,其拉力已达180公斤。汉武帝时期10石以上的强弩作为战略物资禁止出关。

两汉时期最具传奇色彩的当属大黄弩,“角弩色黄而体大”,故而得名。该弩既有拉力高达40石(1200公斤)、多人操作的巨型强弩(弩炮),也有十数石(300公斤以上)的单兵弩。单兵大黄弩只有强力军士才能拉开,射程可达400米。

匈奴骑兵虽善骑射,在60米之内能准确地射中目标,有效射程估计不会超过100米,与汉军强弩相比,高下立现。

西汉重型大黄弩

公元前120年,飞将军李广率4千人出右北平,遭匈奴4万骑兵包围。匈奴人猛烈攻击,汉军危在旦夕。李广以大黄弩接连射杀匈奴左贤王的数位裨将,匈奴军攻势减弱,第二天张骞的一万援兵赶到,匈奴人不得不解围北撤。”

李广以射击术著称于世,他凭一己之力扭转战局,可见强弩在当时战争中的巨大战斗威力和心理震慑作用“。俊稽山之战,李广之孙李陵以连弩射击匈奴单于,可惜未中。在与匈奴激战的10多天里汉军一天最多射出50万支箭。

保守估计俊稽山之战汉军消耗箭矢总量在250万支以上。西汉随军携带箭矢的庞大数量令人震惊。西汉的骑兵数量和质量都比秦朝有巨大进步,汉文帝时期已可以出动10万骑兵阻击匈奴入侵,汉武帝在位期间,朝廷圈养了40万匹战马。

历史学者王世平估计,西汉的骑兵比例可能高达40%。卫青和霍去病多次远征匈奴,以骑兵为主,而且动辄10数万。李陵的5千步兵兼弓弩手与十数倍的匈奴骑兵且战且退,然而终究不能摆脱。如果有足够骑兵及时援助,李陵或许能像其祖父一样有惊无险。

与西汉积极扩张不同,东汉的总体对外策略倾向于守成,后者军事实力不及前者。不过由于技术进步,东汉弩机更加精良:首先是弩机的望山更高,刻度更精细,更有利于瞄准。

其次,腰引弩出现,这种弩需要腰部、双脚和双手配合使出全身力气才能上弦,射程和杀伤力更胜蹶张弓,东汉后期的腰引弩拉力更强,上弦要两人协作,拉力超过500公斤;再次,东汉弩的类型更为丰富,适合骑兵的小型臂张弩已投入实战。

最早的连发弩出现于战国晚期。江陵楚墓出土的双矢并射十连发驽,一次射出2支弩箭,可以连续发射10次。连发弩在三国时期由诸葛亮改进,可以“一弩十矢俱发“,被称为诸葛连弩。相较于普通单发弩,连弩确实提高了发射速度,可以在短时间制造密集火力。

但连弩结构复杂,弩机的制造和维护成本高昂,更关键的是连弩射程短,有效射程不超过30米,因此连弩并未广泛应用于军中。

弩的射程和发射速度这两个指标一般不能兼顾,实战中可以通过轮番发射或与配合射速快的弓来扬长避短。三国之后,弩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在两宋时期终于达到巅峰。

古人打仗时,弩比弓强力得多,但为什么弓箭成为了战争的主流?

主要是因为弓箭的造价低廉,再加上弓弩铸造工艺的失传,这才导致了弓箭成为战争的主流

据史料记载,弩确实要比弓箭更为强劲,最受世人所熟悉的莫过于诸葛连弩,其威力不断被后世所揣测。所以弓弩的铸造工艺的失传让很多人感到惋惜,也造成了现代人痴心于恢复弩箭的铸造工艺。



弓箭制造非常便捷,造价更是低廉的可怕,而且在连发性能之上,弓箭可维持连续性,即便连弩一次性能射出多支箭矢,但弩箭一旦出鞘,反向只能唯一,但弓箭就在此时凸显了它的灵活性,可以任意调换目标与方向。

在战场之上,数排战列的弓箭手,射出的弓箭,密密

麻麻的自友方头顶之上呼啸而过,作战之时给敌方极大的心理压力。但两军交战之时,只有在敌军突击只是,其余时间我军岿然不动,否则敌我双方均容易受到伤害。

这亦是为什么弩大部分使用于固守与攻城方面,但是随著朝代的发展,尤其是明清时期,两军于陆地交战不必要城战,弩的用武之地就更是少得可怜,而且弩有一点很强力的作用就是“破甲”但随着历史的洪流,护甲基本上很少运用于中国古代战场之上。

然后就是弩箭的造价问题,铸造工艺的繁琐注定了它的造价昂贵,再者就是必须保证弩箭的“破甲”功效,不断的维护必不可少,而弓箭就不需要考虑这些东西。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20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