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编,说起李渊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大汉帝国的开国者高祖刘邦,虽然在精彩绝伦的“楚汉争霸”中笑到了最后,奠定了汉朝四百多年的基业,不过他在这个过程中却吃尽了苦头,多次被项羽血虐。等到项羽败亡,得到了江山,刘邦本可以扬眉吐气,结果又遭遇崛起后的匈奴,在“白登之围”中丢尽了面子。这一历史性事件,不仅让刘邦颜面大失,也是此后无数中原王朝引以为耻辱的事。
在这之后,汉帝国对匈奴进行了铁血反击,让这个草原霸主最终走向衰落。只不过,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成了中原王朝的一个大患,如同一把利剑悬在头上,时刻不能掉以轻心。汉朝之后,能够对游牧民族达到碾压之势的,非唐朝不可。刘邦估计万万想不到,就在这一时代,有一个人间接为他出了一口恶气,报了被匈奴围困的一箭之仇。
大唐贞观七年,已经退位多年的李渊,闲来无事宠宠后妃,读读史书,倒也是自得其乐,很少走出寝宫。不过,李世民举行的一些宴会,李渊还是会给面子参加的。就在这一年十二月,年关将近,李世民难得有雅兴,在当月中旬,逛了芙蓉园,又去皇家猎场狩猎,然后兴致正浓的他回到宫中,又大设宴席,侍奉太上皇李渊一起吃饭。一起陪同他们吃饭的,是当朝的一些大臣。
就在酒席上,李渊感觉无聊,就让一个人站出来跳舞助兴。他的话音一落,许多大臣都感到很吃惊,连李世民都有一点诧异。因为李渊叫的这个人可是大有来头,他就是昔日纵横北方的颉利可汗。此人曾经可是唐朝的死对头,让唐朝百姓受了不少的苦。
颉利可汗41岁继承东突厥汗位,由于他父兄在位时的不懈努力,东突厥兵强马壮,已经是草原上的霸主。而此时的中原,唐朝刚刚建立,其他割据势力林立,仍旧处于混战状态。颉利可汗抓住机会,多次侵扰中原,掠夺财产,简直无人能挡。唐朝初期,也只有对他采取妥协的策略。不过这种憋屈的日子没有多久,等到李世民率军统一全国,终于可以安心对付颉利可汗。
事实证明,如果中原王朝足够强大,有必胜的决心,游牧民族也同样不是敌手。强大的东突厥就很悲催,遇到了更凶悍的唐朝。这个帝国不仅士兵战斗力强,还有能征善战的猛将,在与唐朝周旋近十年之后,狡猾的颉利可汗被名将李靖击败,成了唐朝的俘虏,他的东突厥也消失在历史中。虽然唐朝以前,很多中原王朝对北方民族也取得了压倒性优势,但是直接灭其国,虏其可汗的事情,还真没有多少朝代做到过。
不得不说,唐朝是真的太强悍了,估计被俘虏的颉利可汗深有体会。不过他可高兴不起来,到了长安后,李世民虽然以天朝上国的宽广胸怀原谅了他,还封他为官,赐给豪宅,可颉利可汗过得一直很憋屈,整天郁郁寡欢,就这样过了六七年时间。然而,李渊可不会考虑他快不快乐,此时宴会上的他反正很高兴,就想着让昔日使他头疼不已的颉利可汗跳一支舞。
在如此多的人面前跳舞,心高气傲的颉利可汗自然是非常抗拒。然而他不是一根筋,还知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道理。所以他一咬牙,乖乖走了出来,就这样当着李渊、李世民和群臣的面,伴着音乐舞动了起来。颉利生得人高马大,跳起舞来扭扭捏捏的样子,把许多人看乐了,李渊更是笑开了花。
当初不可一世的颉利可汗,此时落得如此境地,却没有多少值得同情的地方。试想一下,如果李渊父子被他俘虏,结局可能会比他坏一百倍。游牧民族身处自然环境恶劣的北方草原,他们大多数时候是为了生存而攻掠中原,即便如此,也无法掩盖他们的凶残本性。
因此,在颉利可汗跳完舞后,李渊不仅没有同情他,反而想到了当年的刘邦,并且感叹道:“汉高祖当年被匈奴围困在了白登,到死没能报仇,我今天为他出了一口恶气了,还好我选对了继承人!”在李渊看来,无论是匈奴,还是突厥,都是一路的,所以也算是为刘邦讨回了一点面子。当然了,他还不忘夸夸儿子李世民。说完之后,一时间父子、君臣尽欢,除了悲催的颉利可汗,这也算他咎由自取了。
李渊对佛教采取抑制政策。在唐朝初年,最早反佛的是相州邺人傅奕。李渊在做隋朝地方太守时和傅奕结识,李渊建立唐朝后任命他为太史令。武德七年(624年),傅奕请求灭佛,认为佛教宣传的是“不忠不孝”的思想,迷惑百姓。傅奕所提倡的儒家思想是用忠孝来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而佛教却与此背道而驰。但李渊最后没有采取措施实施傅奕的灭佛思想。
所以,不是李渊罢佛,而是傅奕罢佛。故将《傅奕传》原文和翻译摘录如下:
原文:
一傅弈,相州邺人也。尤晓天文历数。隋开皇中,以仪曹事汉王谅,及谅举兵,谓弈曰:“今兹荧惑①入井,是何祥也?”弈对曰:“不为怪异。”谅不悦。及谅败,由是免诛,徙扶风。高祖为扶风太守,深礼之;及践祚,召拜太史丞。太史令庾俭,以其父质在隋言占候,忤炀帝意,入狱,竟死狱中,遂惩其事;又耻以数术进,乃荐弈自代,遂迁太史令。弈既与俭同列,数举俭之过,而俭不之恨。时人多俭仁厚,而称弈之率直。弈所奏天文密状,屡会上旨。
二武德七年,弈上疏请除去释教曰:佛在西域,言妖路远,汉译胡书,恣其假托。故使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今之僧尼,请令匹配,即成十万余户,产育男女,自然益国,可以足兵。四海免蚕食之殃,百姓知威福所在。又上疏十一首,词甚切直。高祖付群官详议。中书令萧瑀与之争曰:“佛,圣人也。弈为此议,——‘非圣人者无法’,请置严刑。”弈曰:“礼本于事亲,终于奉上。而佛逾城出家,逃背其父;以匹夫而抗天子,以继体而悖所亲。萧瑀乃遵无父之教,臣闻‘非孝者无亲’,其瑀之谓矣!”瑀不能答,但合掌曰:“地狱所设,正为是人!”高祖将从弈言,会传位而止。
三贞观十三年卒,年八十五。临终诫其子曰:“释教乱华,举世皆惑,唯独窃叹,众不从我,悲夫!汝等勿学也。”
四弈生平遇患,未尝请医服药,虽究阴阳数术之书,而并不之信。又常醉卧,蹶然起曰:“我其死矣!”因自为墓志曰:“傅弈,青山白云人也,因酒醉死,呜呼哀哉!”其纵达皆此类。 (节选自《旧唐书?傅弈传》,有删改)
【参考译文】
一傅弈是相州邺县人,非常精通天文历法。隋朝开皇年间,凭着仪曹的职位事奉汉王杨谅(隋文帝第五子,后为隋炀帝所杀),等到杨谅起兵,杨谅对傅弈说:“现在火星进入井宿的位置,这是什么征兆?” 傅弈回答说:“不是奇怪特别的现象。”杨谅不高兴。等到杨谅兵败,傅弈因为这件事而免于被杀,被调到扶风。唐高祖(李渊)担任扶风太守,非常敬重他;等到高祖登基后,召见傅弈并任命他为太史丞。太史令庾俭,因为他的父亲庾质在隋朝时说了占卜预测吉凶之事,违背了隋炀帝的意愿,被打入牢狱,最终死在狱中,于是庾俭引以为戒;又以凭借占卜来升官为耻,于是推荐傅弈代替自己,傅弈就被提拔为太史令。傅弈和庾俭职位相同之后,多次举报庾俭的过失,但是庾俭不恨他。当时人称赞庾俭仁德厚道,而称赞傅弈坦率正直。傅弈所上奏的天象变化情况,多次和皇上的心意相合。
二七年,傅弈上疏请求铲除佛教,疏中说:佛教在西域,在遥远的地方制造祸乱,本地人翻译佛经时,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肆意附会。因而使得百姓不忠不孝,有的削发为僧,对父母君主无礼;游手好闲,穿上袈裟逃避赋税。现在的和尚尼姑,请让他们还俗成婚,就有十万户人家,生男育女,自然对国家有益,可以使兵源充足。国家免于疆土被侵占的灾祸,百姓知道皇上的威严和自己的福分。又上疏十一篇,言词尖锐率直。高祖把他的意见交给群臣讨论。中书令萧瑀与他争论说:“佛是圣人。傅弈发出这样的议论,是诽谤圣人目无礼法,请对他施加严刑。”傅弈说:“礼本出自对父母的奉养,终结于对皇上的侍奉。而佛祖(释迦牟尼)逃出城外,离开家庭,逃离他的父亲;以一介匹夫而对抗天子,以子女的身份却背弃亲人。萧瑀竟然尊奉这种无父之教,我听说‘非议孝道的人,他眼中没有父母’,说的就是你萧瑀吧!”萧瑀不能回答,只是合掌说:“地狱的设置,正是为了这种人!”高祖将要采纳傅弈的意见,恰逢传位而作罢。
三贞观十三年傅弈去世,终年八十五岁。临终告诫他的儿子说:佛教扰乱国家,所有的人都被迷惑了,我只能独自偷偷地叹息,大家不听从我的建议,可悲啊!你们不要研习佛教。
四傅弈平日遇到生病,未曾请医吃药,虽然研究阴阳五行之术,但并不相信这些。又经常在醉卧时,突然惊起说:“我一定要死了!”因此自己写下墓志铭说:“傅弈,与青山白云为伍的人,因醉酒而死,呜呼哀哉!”他的放纵旷达都表现在这一类事上。
傅奕(唐初学者)
奕(555年~639年) 唐初学者。唐相州邺(今河南省安阳市)人。精于天文历数。生前多次表奏废除佛教,均未成功。
傅奕(555年~639年) 唐初学者。唐相州邺(今河南安阳)人。隋开皇中,以仪曹事汉王谅。唐武德初,拜太史丞,迁太史令。进《刻漏新法》行于时。见于唐初典章制度,多沿隋旧。主张承乱世之后,多有变更。他认为,有隋违天害良,专用严刑酷法。杀戮贤俊,天下百姓同心反抗。今拨乱反正,而官名。律令仍用隋制,伤弓之鸟而惊曲工,天下久苦隋的暴政,不变其旧制不行。只有改正朔,易服色、变律令。改官名,制礼作乐,百姓才能感知盛德。但官名要省,法律须简约。他以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儒家伦理道德为理论基础,坚决反对佛教。指斥佛教不讲君臣父子之义,对君不忠,对父不孝;游手游食,不从事生产;剃发易服,逃避赋役;剥削百姓,割截国贮;讲妖书邪法,恐吓愚夫,骗取钱物。百姓通识者少,不察根由,信其诈语。乃追既往罪过,虚求将来的幸福。遂使人愚迷,妄求功德,不畏科禁,触犯法律。其身陷刑纲,还在狱中礼佛,口诵佛经,以图免其罪。
人生死寿夭,本取决于自然;刑德威福,皆由君主决定。而佛教徒诈称,贫富贵贱由佛主宰。这是窃人主之权,擅自然之力。佛教肆行,其恶果是“海内勤王 者少,乐私者多”、立于五庭、看膝下、不忠不孝者、聚结连房。故它入家则破家、入国则破国。他还用历史事实揭露佛教危害。指出,五帝三王时、无佛教、则君明臣忠、祚年长久。汉明帝始立佛寺、然只西域桑门自传其教。西晋以前、有严法禁止国人剃发为僧。万勒之后、禁令松弛、因事佛、君主昏庸、臣又奸佞、梁武帝尤足为戒。昔日褒姒一人、迷惑幽王、而能亡国。今十万僧尼、刻绘泥佛、以惑天下、必须禁止。令僧尼自相结为夫妇,生儿育女、十年长养、十年教训、自可富国足兵。四海可免僧尼蚕食之殃、百姓也能知道威福之所在。临终还告戒其子, 《六经》是为名教、宜习之。妖胡之法、勿学也。在佛教盛行唐初,其最先向佛教展开斗争,有助于巩固儒学阵地,发展无神论思想。 其思想对后来韩愈等人反佛有很大影响。
玄武门之变可谓影响深远,它开创了唐朝历史上以武装夺取政权的先例。史书尤其是正史都是为胜利者所服务的,李世民杀兄夺权在正史上为无奈之举,封李渊为太上皇又被看做至孝之行。经历了玄武门之变的李渊内心当真毫无波澜,只顾在李世民为自己编织的金丝笼里荒淫度日吗?
1.李渊:懂进退,知轻重
李渊在历史上的形象多被塑造为一个废物,靠儿子起家且整日荒淫度日,但细看李渊的所作所为,他委屈自己求可汗的援助,放低身份来回答李密的信件,他能屈能伸有大肚量,在对待李世民的问题上他也同样如此。在玄武门之变以前,李渊的权利基本已经被架空了,玄武门之变后,他的皇位被夺,他的儿子也被悉数杀害,一夜之间李渊从至尊成为阶下囚,李渊心里怎么能不恨。李世民表面的请罪孝顺都是为了拉拢民心,赢得正统。这时的李世民正处在一个低谷期,李渊心里也七上八下,李渊之前的心腹大臣裴寂被贬,而国内局势不稳,李渊虽然手中已经没有实权但依然会在流言上威胁李世民的权利,李渊深知此时不退就是死,所以他主动让出自己的宫殿给李世民居住,成为了朝堂上的一个偶像摆设也成为了实际上被李世民软禁的囚犯。
2.时局缓和,关系转好
贞观之治是唐朝的盛世,这一时期百姓安乐政局稳定,李世民的皇位基本稳固,李渊也坐稳了自己太上皇的位置。成为太上皇的李渊已经没有复辟的可能,李世民对李渊的看管逐渐减弱,待遇也逐渐变好。李世民下令专门给李渊建了豪华的宫殿,各种东西一应俱全,李渊的宫殿成了整个紫禁城最奢华尊贵的地方,李渊也见好就收,在宫殿里经营着自己的生活。众所周知,李渊好色,李世民也是非常了解自己的父亲,充实自己后宫的同时也经常给李渊塞美女,李渊在六十岁高龄的时候还给李世民添了很多的弟弟妹妹。二人公开露面的一次是李世民对抗突厥获得了大的胜利,李渊非常的开心,在宫里大摆宴席,宴席之上,觥筹交错,李渊弹琵琶李世民跳舞,呈现出了非常其乐融融的景象。
3.逢场作戏,迎合大众
李渊和李世民正史上说已经嫌隙全无,亲近如初,但被鲜血浸染过的东西那里会那么容易复原。李渊默默无闻,安稳度日是保全自己的无奈之举,李世民尊敬父亲十分孝顺也是演技的体现。深宫中的亲情充斥了权利和矛盾,多是比较淡漠的。
?李渊的结局也算安度晚年,比较逍遥快活,但李世民却自食恶果给自己留下了一生的阴影,历史上杀兄弑君的没几个好结果,纵使李世民的统治还算安稳但他也一直处在非议之中, 他也一直在痛苦的思考该立谁为太子,生怕自己的悲剧在下一代重演。
原标题:孤独的父亲:玄武门血案后的李渊,为什么这么惨?
唐朝贞观九年 ,五月庚子日;这一天是公元635年,阳历6月25日,唐帝国的开国皇帝、 69岁的李渊 ,在风烛残年中,终于走到了他生命的尽头。
这是一位老来英雄,却最终孤独至死的开国皇帝。
千百年来,人们从来都只关心他那位英雄的儿子、 唐太宗李世民 ,却没有多少人关注过,在玄武门之变后、日渐苍老和衰竭的李渊,因为历史从来都是: 只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 ?
今天,最爱君就要带大家来看看一位孤独的君王:李渊。看看他在玄武门之变后的痛苦和悲凉,以及孤独落寞的晚年。
这一切,都要回溯到李渊去世前的九年, 公元626年 的那个 玄武门之变 的上午。
玄武门之变:恐惧
在此前的一个晚上,李渊心里震撼。因为二儿子李世民对他说, 太子 ,也就是他的大儿子 李建成 ,以及他的四儿子、 齐王李元吉 “ *** 后宫”,史书记载, “愕然” 的李渊从震撼中回过魂来,说,你们明早三兄弟,一起来当面对质。
他哪里知道,这是李世民为了血腥政变,所埋下的一个恶毒狠招。
不知道玄武门之变前的夜晚,作为父亲的李渊睡得怎么样,反正第二天早上,他应该起的很早。当李世民的手下第二天一大早,已经割下李建成、李元吉的人头时,李渊正在长安城的太极宫里面,召集裴寂、萧瑀、陈叔达等重臣一起,在皇宫里的海池里泛舟。
▲作为父亲和皇帝:李渊在玄武门之变后惶恐忧惧
或许是为了排解抑郁的心情,又或许是并未意识到事态的超级严重性,反正,当李世民手下的大将 尉迟敬德 浑身是血,穿着铠甲、握紧长矛冲进太极宫时,李渊这才知道,出大事了。
尉迟敬德闯进皇宫时,李世民的手下,仍然正在同忠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军队四处混战,随后,李渊被尉迟敬德胁迫写了一道手谕,要求所有军队全部接受 秦王李世民 指挥。
一夜之间,唐王朝已经变天,他的二儿子李世民,在杀了两个同父同母所生的亲兄弟,同时又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十个儿子全部斩尽杀绝后,已经掌握了长安城内外的绝对军权和政权,在屠刀之下,连李渊这个当父亲的,也感觉到了内心的震撼和恐惧。
夺权:架空
他非常怀疑李世民,很可能会趁机杀了自己。
李世民政变成功后,跪下来扑在李渊怀里痛哭,不管是真哭还是假哭,李渊心里都是战栗恐怖的,他对李世民说,今天以来,我几次都有想“ 投杼 ”的感觉。
投杼,说的是坊间传言孔子的弟子 曾参 杀了人,许多人都来说,曾母最终恐惧逃跑的典故。而对于李渊而言,他从51岁起兵,52岁创立唐帝国当上皇帝,此后九年间他的儿子和部下已经分别平定天下,眼看着人生已经功德圆满,却不料家庭内部却发生了如此的惊天血案。
他内心感觉孤独、凄凉、莫名的恐惧,短短几个小时之间,他的两个儿子、十个孙子全部死于非命,而制造这起血案的凶手,也是他的亲生儿子。
▲李世民依靠血腥政变,成功上位
在痛苦还没来得及消散的时候,李渊就被迫在玄武门之变的当天,下了一道诏书,里面的内容,是大肆斥责 太子李建成 和 齐王李元吉 ,说他们 罪行累累、死有余辜 ,而在另外一道 《立秦王为皇太子诏》 中,则极力赞扬 秦王李世民 是 “气质冲远、风猷昭茂”、“遐迩属意,朝野具瞻” 。
作为受害者的儿子被极端侮辱,而作为凶手的儿子却恬不知耻。
他已然全被架空,迫不得已下旨:以后所有的大小国事,统统交由新太子李世民处理,然后再报给皇帝我听听。
老皇帝已经被架空,报不报其实都无所谓了。
退位:李世民的怨恨
玄武门之变后两个月,李世民就迫不及待地逼迫自己的老父亲“心甘情愿”地退了位,国事纷杂,由于李世民政变,逼得李建成的盟友、 庐江王李瑗 也起兵反叛,不久,突厥也趁着唐朝内乱,率领十万大军直逼长安城下,尽管战火相继平定,李渊的内心仍然是不自安的。
这位出身大贵族家庭的官宦子弟,七岁就袭封唐国公,作为隋炀帝杨广的表哥,李渊聪敏,但也仁慈犹豫。母亲去世时,他赤脚行走20多里路葬母,以致脚底磨破、鲜血淋漓;李世民对皇位虎视眈眈,李建成、李元吉与李世民势同水火,他早有耳闻,只是在作为一个皇帝和一个父亲之间,他始终犹豫不决,最终酿成了一宗子女骨肉相残的千古惨案。
而李世民对于这位父亲,心里也是怀着愤恨的。
在李世民看来,尽管他英明神武,但父亲却一直坚持正统的嫡长制,“偏袒”着他的大哥、太子李建成。因此政变成功后,李世民开始大肆安排自己的部下进占要职,为自己的登基做好准备,随后,他又开始一次次缓慢地“制裁”报复自己的父亲李渊。
▲在夺权后,李世民一直记恨李渊
李渊虽然英雄,但也好色,在起兵攻进长安后,短短数年间就跟一堆妃子们,生下了20个小皇子,并且他喜欢到处征召宫女。当皇帝的时候,自然没人敢说什么,可老皇帝一退位,李世民的手下们,就开始冒头来攻击李渊这位太上皇了。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雨水比较少,于是 中书舍人李百药 就上书说,这是因为太上皇征召了太多宫女,皇宫里 “阴气郁积” ,才导致干旱的。
于是李世民很快下了一道诏令,将李渊身边的宫人裁减了3000多人,全部逐出宫中,按照李世民的说法就是,你们都各自去追求幸福吧, “任求伉俪” 。在李渊看来,这是儿子对自己的一次 *** ,当然,宫女们少就少一点,退了位,能忍就忍了吧。
识相:老皇帝的悲哀
这事还没有完。
当了皇帝,自然要一个个治治以前那些不听话的人。对此李渊信任的老臣 裴寂 ,也成了李世民整治的对象了。在玄武门之变前,裴寂一直支持太子李建成;玄武门之变的当天,李渊惶惑之中不知如何是好,身边的 萧瑀 、 陈叔达 纷纷拍马屁,说秦王人心所向,都是太子、齐王太险恶才导致被杀的,对此裴寂却不予评论、默默不言。
李世民当然是记在心里,因此先是将裴寂免官“遣还乡里”,接着又将他流放到位处今天四川阿坝一带的静州,活活就是要搞死这位李渊信任的股肱老臣。
这一切,李渊一直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作为太上皇的悲哀:李渊非常“识相”
他是识相的,儿子李世民当上皇帝三年后,李渊从太极宫中搬到了 大安宫 居住。大安宫低矮狭小,夏天非常闷热,但李世民却经常不管不顾自己的老爸,自己则经常在大夏天跑到 隋炀帝 留下的 九成宫 里避暑,对老爸却不予过问。
对此有的官员看不下去,便上书建议李世民说,老皇帝年岁已高,陛下你却经常不去看望,并且你经常自己跑去避暑乘凉,却把老爸扔在长安,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好像不太好,但李世民对此并未予理会。
但李渊心里是清楚的,作为一位被逼退位的老爸,他心里知道该怎么做。一直到贞观八年,李世民在当上皇帝八年后,或许心里也释怀了一些,于是史无前例的,第一次邀请老爸李渊在夏天去九成宫避暑,但李渊的回话是, 隋文帝杨坚 就是在那里死的,而坊间纷纷传言当时是隋炀帝杨广杀了他,李渊“恶之”,最终推辞说,我就不去了吧。
孤独:晚景的挣扎
此时李渊的生命,已经剩下不了多少时间了。
玄武门之变后七年,唐帝国在他那个血腥上位的儿子手中,形势越来越好,并且攻破突厥,平定了让李渊心中一直隐忧的大患。这一年,李世民在汉朝原来的 未央宫 举行宴会,李渊难得地放松了一回抑郁多年的心情,让降服的突厥 颉利可汗 起来跳舞,又让南蛮的酋长 冯智戴 咏诗助兴,非常高兴地说 “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
于是李世民趁机拿着酒杯上前给李渊祝寿,说,以前刘邦曾经在未央宫这里,讽刺过他的老父亲,刘邦妄自尊大,儿子我不跟他那样子,我给您祝祝寿!
也不知道李渊此时,该是作何感想。
但随着时间流逝,李世民心中的愤恨和恼怒也开始慢慢沉淀下来,毕竟是自己的父亲,而李渊日渐衰老,在他看来,时日已经无多。就在去世前的一年,68岁的李渊(按照古人的虚岁算法,李渊当时是69岁)宴请西突厥的使者用餐,李渊再次又感慨起来说,“如今蛮夷都降服了,这是自古未有的事情。”
▲李渊和李世民:晚年的父子仍然心结重重
而李世民则不知道为什么留下了眼泪,他给老父亲李渊敬酒祝寿,说,“父亲,这也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我也是遵从父亲您的教诲啊。”随后,李世民又和长孙皇后一起,向李渊进献了御膳和衣物, 《资治通鉴》 对此的记载是:至此父子俩才 “一同家人常礼” ,一直到了父亲李渊人生中的最后光景,这对父子,心里才算解开了一些不可言说的心结。
而李渊已经老了,太老了,尽管他心中也有恐惧、怨恨,尽管在玄武门之变后的岁月里,他一直孤独的、寂寞的、隐忍的生活着,但儿子毕竟是儿子,贞观九年五月庚子日,公元635年,69岁的李渊临死前交代了自己的遗嘱,他说,我死之后,就跟汉朝的皇帝一样薄葬就可以了,皇帝(李世民)也没必要太遵循古人守孝三年的死规定,就用一天来代替一个月执行就可以了,至于陵墓,一切俭约从事。
这位一生奢华的父亲,到老了,也不知道是为儿子着想,还是知道自己的尴尬地位,很识趣地安排了自己的后事。
因为一切都无关紧要了,尽管他是开国皇帝,但他在政变中走向帝位的儿子却更加光耀夺目,生命既然走到了这个终点,那就平静地接受死亡好了。
而李渊也不例外,自古至今,一切的君王都不例外,尽管他是开国皇帝,但孤独,却成了他最后的终点。
*本文为微信公众号“最爱历史”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匿名转载,违者必究!
唐高祖李渊被迫退位,更多的是因为李渊的三个儿子,为了争夺皇位自相残杀,才心灰意冷,放弃了自己的权力,将皇位交给了李世民。所以,李渊肯定是主动退位,将皇位传给了李世民。或者说,李渊直接撂挑子不干了,将重担交给了自己的儿子李世民。那么成为唐太上皇以后,李渊的晚年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实际上,唐高祖李渊晚年的生活是相当的潇洒。
唐高祖李渊退位的时候,就已经是60岁了。在此之后,唐高祖李渊,在太上皇的宝座上,一共坐了九年。也就是说,在69岁的时候才去世。所以说,李世民也相当敬重自己的父亲,一心辅佐天下。李渊想要什么?跟李世民说一声,李世民当然是得全部献上。在唐朝的重要宴会上,只要李渊想要参加,也可以出席。至于唐太宗李世民,还要向李渊称臣。
甚至于,李渊还能够让投靠的突厥大汗给他跳舞助兴。在宫里生活的待遇,那就更不用说了。要什么样的美女,李世民都会给他献上去,李渊在当上太上皇,60岁以后的九年中,还为李世民添了30几个弟弟妹妹。
李渊在成为太上皇后先是生活在太极宫中,在生活了几年后,又搬去了大安宫中居住,据说李渊在退位定居在大安宫后,除了参加李世民比较重要的巡游,便没有离开过这里。李渊的晚年生活过得还是很逍遥的。
李世民在当上了皇帝后也算是懂事,为了让自己父亲有消暑的去处,花费巨资给自己父亲李渊去盖大明宫,这可能是出于一种儿子的愧疚,或是一种儿子对父亲的孝心,可后来李渊却在大明宫未建好前驾崩了,享年71岁,也算是善终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20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