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北魏,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神奇的阶段。
南朝有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北朝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南北两方虽各有朝代更迭,但是,却长期维持着对峙形势,故称为:南北朝。
它既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对外交流十分发达,天下虽然分裂,但是,各个统治者管辖的政权都比较稳定,以至于,出现了很多英明的统治者。这里面,就有刘义隆和拓跋焘,他们应该是这其中的两位佼佼者。
刘义隆,是南朝宋的第三位皇帝,历史上称为宋文帝,拓跋焘是北魏第三位皇帝,历史上称为北魏太武帝。两位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有着很高的建树,然而,有趣的是这两位作为对手的皇帝,又生活在同一时期,也就是公元423到公元453年。
并且,两人从出生到去世,相差不过一两年,可以说,是南北朝的周瑜和诸葛亮。在刘义隆与拓跋焘的统治下,南朝宋与北朝魏,都呈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对于热爱历史的人来说,这样繁盛的景象肯定是振奋人心的,毕竟,高手对高手,历史的进程才会更加精彩。
但是,对于他们两个人来说,这并不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毕竟,对手太过强大,也就意味着:自己的国家是没办法向对方拓展版图的。换句话说,如果,两国的实力相差越大,那么,一国就会战胜另一国,这样国家统一的机会也就越大。
所以,实力相当的他们,就早已注定,他们之间不会轻易发动战争,也不能轻易将对方吞并,他们只有强强并存,才是最好的生存之道。
但是,为了扩大自己国家的版图,两人纷纷都将目光锁定在了中原地区。
而中原也理所应当的,成为了这两个人或者说是两个国家的共同目标。可是,进攻中原,对于南、北两国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原地形,易攻难守,也就是说,无论哪一国占领了中原,当另外一国再攻打回来的时候,他也只有退让的份,根本无法长久的守住中原。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北朝的情况就略胜一筹。因为,南朝多步兵,而北朝多骑兵,因此,无论撤军还是进军,北朝都有着更便利的条件,并且,在中原的争夺战中,南方损失就会越大。这种差距虽然存在,但是,北朝占领中原却是迟早的事。
不管困难与否,不管成功与否,伟大的帝王都不想屈服于现实,刘义隆就是如此。在北伐受挫后的二十年,他又开始计划北伐了。沈庆之出身于吴兴沈氏,早年曾参与抵抗孙恩之乱,此后一直在家乡种地,直到三十岁时方得赵伦之赏识,授以宁远中兵参军。
而此时,他的野心却被大臣沈庆之泼了冷水:“中原易攻难守,多年来这种情况并不会改变,北朝现在和以前一样强大,之前我们的进攻都没有成功,难道这次就不会失败吗?”虽然,此次的反对意见是由沈庆之提出的,但是,它却是朝中大臣们的共同意见。
然而,迫于皇帝的权威,大臣们的意见也只能是意见,并不能改变什么,也起不到任何作用。所以,南朝宋文帝的北伐,还是顺利的开展了,中原还是像往常一样易攻难守。如果说,南朝宋的两次北伐,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北魏是否统一北方。
第一次北伐,北魏没有统一北方,而第二次,北魏已经统一了北方。没有什么意外,易攻难守的中原,在宋文帝的进攻下,北魏军民丢盔弃甲,纷纷逃亡,刘宋大军很快就占领了黄河,并一度夺回洛阳、虎牢、碻磝、滑台四镇。
这也意味着,刘宋从此刻开始,已经要从攻城一方变成守城的一方了。胜败是兵家的常事,谁能笑到最后,谁才是真正的王者。几天之后,北魏骑兵就开始大举反攻。骑兵在速度上有优势,所以,北魏骑兵迅速就包围了南朝的步兵,并将其一举歼灭,从而收复了失地。
面对北魏这种雷霆之击,刘宋的溃败在所难免,北魏又重新占领了中原。听着北魏的战鼓声,刘义隆才彻底的发现了这次北伐的错误,不仅没有完成自己的军事目的,还把敌人带到了自己的家门口,真是愚蠢之极。
北魏这边,拓跋焘虽然已经逼近长江,打到了南朝的家门口,但是,他深知,自己此时并不能完全消灭南朝,因此,他就在江边虚张声势了一下,就撤了回去。北魏军撤兵后,宋文帝即欲伐魏,发动第二次北伐。但是,此役过后,刘宋江北六州“邑里萧条”。
经历了两次北伐和反击,刘宋和北魏还是不能吞并对方,而作为军事缓冲区的中原,也依旧保有它的战略地位。之后,刘宋又发动了第三次北伐,这次北伐除了恢复了刘宋在许、洛中间一带的控制,基本无功而还。
但是,经三次北伐之后,北方强大而南方弱小的军事形势已经形成了,距离大一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虽然,格局已经确立,但是,北朝在这场战争中也是损失惨重,想要在短时间内再重现往日的辉煌也是不可能的,最终,直到北魏灭亡也没有改变这种军事格局。
俗话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的发展就是这样,反反复复,但是,不管如何,国家总朝着大一统的方向发展着,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刘义隆与拓跋焘,他们都是实力相当的两位统治者,谁也不能彻底的战胜谁,谁也不能彻底的统一天下,成为天下的霸主。
这或许,就是这两位统治者的命运,他们虽然都具有很强的实力,但是,都不能彻底战胜对方,以至于天下出现了一百多年的分裂。
参考资料:
【《魏晋南北朝史》、《拓跋史探》、《宋书·文帝本纪》、《魏书·卷四上·帝纪第四》】
首先,公元439年的时候南方不仅不在分裂中,反而在宋武帝刘裕的带领下武功达到南北朝时期南方四朝的巅峰。当时刘裕趁北方混乱已经将国境线推到黄河以南。
公元422年,刘裕病逝,其子刘义符继位,北魏此时趁刘宋神器更迭之际夺取了黄河以南的一些土地,但是刘宋国本未伤,总体实力上来说还是强于北魏的。
424年刘宋爆发政变,刘义符下台,新任皇帝刘义隆似有宋武帝之志。公元430年派兵十万北伐,出发时遣使告知拓跋焘,说是我们这次北伐只为了夺回被你们抢去的黄河以南土地。魏军当时迫于兵力分散,只能先撤回黄河以北保存实力。
刘宋军队迅速占领滑台、洛阳、虎牢等地,一度将战线推进至黄河畔,但是北魏军队积蓄力量后开始大规模反扑,所得之地又全丢了,折腾一年,宋魏疆界没有一尺的变动。
公元439年北魏消灭前凉统一北方后也尝试过南征。在整军经武十一年,公元450年的时候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自率步骑十万抄掠刘宋豫西诸郡县,结果在悬瓠城(河南上蔡县东)下,宋将陈宪坚守苦战,魏军死伤甚重。一个月便草草收场。
同年7月份,刘义隆再次北伐,三路并进大举伐魏:东路军由萧斌、刘骏统军继进,宁朔将军王玄谟为前锋率军入黄河,攻克碻磝及乐安,一直攻到滑台。中路军由臧质率军攻打许昌、洛阳一带,然后由豫州刺史刘铄统军继续推进,一直打到虎牢。西路军以刘诞为统帅,攻破了北魏的洛州守军,收复弘农、陕城和潼关,打进关中,一路直逼长安。
但是北魏随之而来的反扑使东路军和中路军迅速溃败,刘义隆不得不将西路军召回。第二次北伐无功而返。
第二年魏军又大举南下,双方是你来我往,好不热闹,魏军先攻彭城,不克,绕道至留城,还是没打下来,接着绕到寿阳,结果还是没打下来。只能绕过寿阳,渡过淮河猛攻盱眙,结果还是没打下来,眼看再绕就要过江了,虽说眼前就是刘宋都城建康,但是前有重兵把守,后有一颗又一颗的钉子,魏军只能后撤。这一仗魏军虽然屡屡碰壁,六十万大军损失过半,但是也将刘宋两淮烧成了白地,所过之处赤地千里、寸草不生。刘宋同样也伤的不轻。
公元452年刘宋又搞了一次北伐,这次仅仅收回了几座城池,成果依旧不大。
总体而言,当时北魏和刘宋两国基本处于南北对峙状态,论国力刘宋要比北魏强一点,但是论战斗力刘宋却已经没有了往日北府兵的所向无敌。虽然有能力发动北伐,却没有办法克敌制胜,所以每次都被北魏打回来。而北魏军队虽然都是百战精兵,但是北方经多年动乱,疲敝不堪,你要是讨点小便宜还行,要说大举南下简直就是开玩笑。
在这里说明一点魏国所占有的九州,并非是《禹贡-九州》里的那九州,而是汉末十三州里面的九州。
从汉武帝把天下划分为十三个刺史部开始,汉朝就逐渐开始以13个一级行政区来进行统治了。而除了南方的益州、荆州、扬州和交州以外,剩下来的九个州基本全部在魏国的囊中,还不包括魏国仍有一席之地的荆州在内。
打开地图来看,魏国的领土面积并不算特别大,甚至要小于蜀汉和吴国的面积之和。但是在那个年代,曹魏的国力胜于蜀汉和东吴,却是不争的事实。
汉末三国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还都在北方黄河流域,人口密集的地方也基本都位于黄河流域。
彼时的长江流域,仍然是一片尚待开发的处女地;今日富得流油的浙江地区,在当时还是需要孙吴花大力气剿灭的山越聚居地。至于更往南的云贵一带,就连诸葛丞相都在《出师表》里用两个字无奈地概括道:?不毛?!
但是曹魏也有自己的问题,这个问题从曹操时代就开始出现了,那就是人太多了,嘴太杂了。搞得本因为成为自己大后方的朝堂,成为了自己的最前线。
曹魏政权真正算得上上下一心的时间,其实无非就是曹丕、曹叡父子两代人执政时期而已。当年老爷子曹操话事的时候,朝廷里多的是和他们叫板的、想看他们笑话的人,因为人家也有话说的我是给大汉政权打工,不是你曹家的马仔,都是同僚,攻击你怎么了?
而在曹叡去世以后,发动高平陵之变的司马懿就已经又把曹魏政权从内到外清洗了个遍了,一如当年曹操做得那样。而自诩为大魏的遗老遗少的大臣们,同样不会全部臣服于司马家族道理都是一样的,我为什么要听你们司马家的呢?
当然,在钢刀和金银的诱惑下,反对派们逐渐闭嘴是迟早的事。但是在主张攘外必先安内的中国古代政治家心里,让朝廷里那些家伙安静下来是很重要的,甚至比在外面攻城拔寨更重要。
?核心因素就是,南北实力差距。自184年黄巾暴动,接着就是连续不断的军阀混战,北方到207年曹操歼灭残袁势力之后才初步恢复安定。156年,东汉政权做过一次人口统计,有口5600万(注意,是在册编户)。经历20年战火后,当时最核心、最繁华的河北、山东及关中洛阳几成废墟,就连曹操204年占领冀州后都惊叹有口30万为天下第一。
而黄巾暴动前,随便挑豫州徐州一个郡的人口也不止30万。所以,208年曹操南征荆州时期,估计曹操统治区9州人口只有130万。当然,这个数据与5600万是一样的,没有统计奴隶及隐户人口。这些人口去了哪?如何损失的?当然是战乱及附带造成的杀戮、瘟疫、饥荒及后期的逃亡。人口怎么逃呢?中原地区向周边,周边向蛮荒。
比如诸葛亮家族:194年,诸葛玄自徐州琅琊携诸葛亮、诸葛均及姐妹两人先躲避曹操攻徐,在袁术手下任豫章太守,195年被取代,转投刘表到了荆州。可别以为世家迁移只是家人走,本身的佃户徒附奴隶都得跟着家主走。否则诸葛亮兄弟姐妹四个谁养活?
?
甚至一部分山东河北人北上逃去辽东,经高丽周转去向日本。
?
比如日本前首相菅直人,菅(jian)这个姓就是三国时期带去的。所以,当时有大量人口自中原地区逃到南方的荆州扬州益州,给处于蛮荒的土地带来了生产技术与文化,促进了发展。
?
当然,也有一部分汉族向周边逆化为胡。所以,曹操208年南征的时候,江东地区与荆州不愿意臣服曹操的世家力量,拥有的人口数量大体不少于七八十万。这是曹操无法统一的物质基础。?西晋统一的原因然而,北方已经开发成熟,人口虽然暂时没有了,可土地和水利设施依旧,安定下来之后就能够快速恢复人口经济。
?
?所以,经过几十年时间的休养生息,到了三国后期,北方曹魏西晋已经再次占据了压倒性优势,统一也就是水到渠成。显然,势力最弱的蜀汉最先灭亡,稍微强一些的东吴又多活了十来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20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